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Face ID是苹果战略方向上的错误吗? 第1页

  

user avatar   luv_lett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看对手对结构光方案怎么评价的:

就我看来, 目前还在吹屏下指纹的只有三种厂商:

  • 信奉「三天设计」, 还在追求所谓的「真全面屏」
  • 用不起结构光方案的厂商
  • 屏下指纹方案提供商

在我看来, 屏下指纹只是带来「真全面屏」, 好看但是没什么卵用, 本质上和有些人追求摄像头不凸起的概念机一样, 中看不中用.

更重要的是, 指纹这个方案在有手汗、指纹浅、有磨损的人身上并不好用. 屏下指纹的活体识别能力, 不管是光学还是超声方案, 综合性能均不能达到电容指纹的水平. 所以 Apple 宁可做电源键指纹也不要屏下指纹.

如果未来 Apple 想做新 SE 去替代 11 的话, 我觉得可能会考虑使用电源键指纹方案.

关于审美上我觉得就没什么别的好说了. 如果你觉得刘海很丑, 可能你的审美观点更接近「白瘦幼」那一套体系.

更确切的说, 我不能指责你的审美不是审美, 或者是错的. 但是你的审美方式就像刚看了电影片头几分钟就确定是烂片的那种影评人.

直到19世紀,美學在傳統古典藝術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義爲研究“美”(德語:Schönheit)的學說。現代哲學將美學定義爲認識藝術,科學,設計和哲學中認知感覺的理論和哲學。一個客體的美學價值並不是簡單的被定義爲“美”和“醜”,而是去認識客體的類型和本質。

刘海的本质是形状和功能的统一, 包含了功能载体的呈现和对使用者的暗示.

诚实地说, 没有刘海确实能短暂的讨好一部分用户. 通俗的讲就是「让你的产品吃掉一部分苹果留下的『剩饭』份额」.

但是我们看到的历史则是, 某些厂商在每个时代都拿出了他们认为比「刘海屏」更好的方案, 然而在下一个时代就推翻了上一个时代的方案. 如果什么叫错误, 这大概就是吧.

相比之下, iPhone 则从 X 之后维持了 FaceID 的设计, 反倒是最彻底地执行这一条路线.

有人会说, MIX4 上了屏下摄像头方案, 这是未来 blah blah.

但是可以确定的说, MIX4 就是一台半成品手机. 目前的屏下摄像头方案没有做到优秀的程度.

不过有的朋友又要放屁了, 说 Android 厂商更注重创新...

但是, 如果你看过 Apple 这些年的 patent, 了解过 2007 年 iPhone OG 之前 Apple 的研发历程.

结论只能是:

  • Apple 之所以能从低谷走到高峰, 是因为在创新
  • 其他厂商只是把供应链或者自己创新但是不成熟的东西拿出来卖而已

另外 COVID-19 这种黑天鹅的出现也不代表屏下指纹比结构光先进, 至少 Apple Watch (通过 Wi-Fi ToF 或者 Apple U1 UWB)这样的方案辅助 FaceID 进行检验, 也算是可以接受的方案.

毕竟你要是同时戴着口罩和手套, 屏下指纹也没辙.

顺带也多亏了 FaceID, 手机放在充电架上面的时候看一眼就从隐藏通知内容转变为解锁后的显示通知了:


user avatar   yang-zi-54-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然不是,面容ID是比触控ID更先进的生物识别技术。

先进性体现在主动识别、“几乎”全天候可用以及安全性上。

首先,在基于面容ID(1/1000000)和复杂密码(∞)的安全系统中,添加一个安全性小于触控ID(<1/50000)的其他生物识别方式,是十分荒谬的。

这就好像在多重密钥的银行金库大门上开一扇三环挂锁保护的小木门一样可笑,因为这会使整个安全系统失效。

其次,面容ID远比触控ID更加先进,更加易用,几乎任何场景下均能正常工作,不论是正午阳光下,还是漆黑一片的深夜。

并且还能实现触控ID不能实现的功能,比如注视检测。

如果举例戴口罩来否定面容ID的全天候易用性,那么请问戴手套时指纹识别如何工作?手湿手脏时指纹识别如何工作?相对来说,面容ID的工作局限性可谓相当小了。类似戴口罩这样的面部存在遮挡而导致面容ID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苹果给出的方案是通过Apple Watch解锁手机,而不是什么屏下指纹。


很多人说面容ID不好用,诸如戴眼镜的去掉眼睛不能解锁,晚上没开灯不能解锁,躺床上侧身不能解锁等等

面容ID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原深感摄像头投射并分析 30,000 多个不可见的点来捕获准确的面部数据,进而创建用户面部的深度图;另外它还会捕获用户面部的红外图像。也就是说,面容ID的工作完全依赖红外线,不需要任何可见光。并且点阵投影器使用的是波长940nm的红外线,这种波长的红外线在太阳光和各种人造光源发射的光线中都占比都非常低,所以理论上任何光照环境下都可以使用,不存在说没有光线的地方不能用的说法。

那么为什么有人存在上述那些问题呢?其实稍微思考一下就可以知道。

如果有近视的朋友,不妨做一下下面这个实验。

摘掉眼镜,然后把手机移动到不戴眼镜时习惯的使用距离上,站着坐着躺着都可以。

现在保持手机和头部相对位置不变,打开相机,切换至前置镜头。

这时你会看到什么?是不是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除此之外,相机取景框内是不是几乎没有其他面部区域了?甚至鼻子都没有纳入取景框?

是就对了。

也就是说,现在你的面部在原深感摄像头系统中,只能采集到一双眼睛和眼睛周围的一些皮肤的数据,这种情况下面容ID当然是无法工作的,因为这是面容ID,不是虹膜ID。

摘自苹果官网针对面容ID的介绍页面:

原深感摄像头的视野范围与用前置摄像头进行拍照或 FaceTime 通话时的视野范围相似。当设备距离面部不超过一臂远(距离面部 25—50 厘米)时,面容 ID 的工作性能最佳。

也就是说,面容ID需要一个最小距离才可以正常工作,苹果说是25-50厘米,个人使用体验下来,基本上在成年人一乍到一臂距离范围内,面容ID都可以很好的工作,也就是20-70厘米。

近视人群不戴眼镜时,通常会把手机拿到离脸相当近(甚至不足10厘米)的地方,这样面容ID肯定是不能工作的。

那些反馈面容ID摘掉眼镜不好用没有光线不好用躺在床上不好用的人,建议试一下把手机拿远一点,你会发现新世界的大门。


user avatar   xiaosuanm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Face ID会影响手机的正面设计,这个是很明显的,刘海屏在正面的视觉观感上是弱于打孔屏设计的,这点没有争议,我也相信未来苹果手机未来一样会朝着更小的刘海,乃至打孔屏的方向进发。

但这个并不是Face ID最大的问题。

一方面,支付级别的人脸解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Face ID,模组体积是可以做小的,比如Mate40 Pro从刘海屏转向挖孔屏;或者未来做屏下Face ID。

Face ID的核心是人脸3D模型的建立,而Face ID只是3D人脸建模的一个落脚点,而不会是唯一的的,甚至不算最重要的落脚点,这是未来虚拟现实一个非常重要的输入工具,这个才是3D建模相机最大的魅力所在。

但当下的问题是,无论是3D结构光还是ToF,在人脸解锁以外,并没有建立起强需求的应用生态,未来也许会有,但现在还没有。

这使得3D结构光或者ToF的落脚点只能在Face ID上。

而对于Face ID来说,独立的人脸识别覆盖场景能力不足,以及,3D并不是刚需。

先说场景覆盖能力问题

人脸解锁本身的优势和缺点:

  • 优势:简单、快速、直观。
  • 缺点:人脸必须正对屏幕且无遮挡。

正因为这两个缺点,衍生出Face ID广为诟病的两个地方,当人脸不方便正对屏幕的时候,当人脸不方便无遮挡的时候,前者是手机放在桌上,后者是疫情之后大范围普及的口罩问题。

当然,指纹也有自己的问题,必须手接触,所以同样会衍生出指纹解锁不方便的场景,比如湿手、开车的时候,冬天戴手套的时候,等等。

指纹和人脸各有优劣,所以最好的法子是相互配合。

现在安卓普遍采用的指纹识别+前置相机的方案,在场景覆盖能力上是最全的,也是更合理的。

合理性不只是在场景覆盖能力上,也在安全性上,也就是我们说的第二点:

对于人脸解锁来说,3D并不是刚需

2D人脸识别相较于3D人脸,核心的问题是安全性差几个等级,所以在一些安全性要求高的领域,2D人脸是不合适的,比如支付。

当然,这个也是可以解决的,比如支付宝就全面支持2D人脸识别支付,但毕竟只是一个APP支持,应用面不够广。

我们不谈这个,我们谈另一件事儿。

安全需求是分等级的。

比如家里,鞋子大家是会放在鞋柜里,或者直接放在大门口,这个安全需求是很低的,一般不会有人偷你穿过的鞋子,但日用品得放在家里,家门口得加一把锁;钱财得放在柜子里,再加一把锁;而一些贵重物品,比如黄金、大额现金等,可能还需要再配备一个保险箱。

这个就是一个安全分级,保险箱的安全性当然比大门口高几个数量级,但没人会把穿过的鞋子放在保险箱里,因为没必要。

对于手机来说,同样如此。

开屏前的界面可以视为大门口,屏锁可以视为大门锁,支付软件的支付认证可以视为保险箱。

而2D人脸+指纹识别,可以理解为门锁+保险箱。

2D人脸只负责日常的手机解锁,或者软件下载认证之类的常用操作,而指纹识别则对应移动支付等高安全性要求的场景。

有问题吗?

没问题。

Face ID确实可以在每个场景下都提供最高级别的安全性,可在门口放个保险箱,防止穿过的鞋子被偷,从安全性上来说,有意义,但没有价值。

所以实际上,安全性这个问题也无法成为Face ID的杀手级优势。

讨论一个事情的合理性,我们应该从需求本身出发,而不是品牌立场出发,并不是苹果用过的,就一定是正确的和合理的。苹果自身的产品发展方向也同样在调整,比如iPhone6s引入的压感屏最终就被放弃了,比如Lightning 接口最终也大概率会被放弃。

对于屏下指纹和3D结构光的选择,苹果在未来未必不会做相应调整。


user avatar   pansz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就是,字面意思理解就行吧。

所以,你是不理解属性,还是不理解堆区开辟,还是不理解拷贝构造,还是不理解浅拷贝?

我给题主一个思路,去学习下浅拷贝的含义,估计应该问题就解决了。


user avatar   apple-81-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难怪这个上古文明衰亡了


user avatar   chen-xian-sheng-78-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是很关注国家政治,也不希望披上政治色彩。只是单纯的想从历史的角度了解这段历史,得到客观有价值的回答 THS
user avatar   diskonli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元宇宙就是大型网游,那些什么元宇宙里的资产就像网游里的装备。

问题是现在还没确定以后谁的元宇宙是统一标准,现在投资根本就不知道你投的这个元宇宙能不能成为标准。

这就好像你现在你想给趁一个游戏火之前先充满氪金以后卖账号,但是你怎么知道哪个游戏会火哪个不会火。

一样的道理,我完全赞同以后元宇宙里的资产会很值钱,现在投资会很赚钱,但是你投哪里啊?你投了Facebook的元宇宙,过两年facebook倒闭了,苹果发布VR眼镜成为元宇宙主导怎么办?


user avatar   yan-wu-chi-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我替瓜答了

“我来这里的目的是带领曼城取得好成绩,并将曼城塑造成一支豪门球队”

“我知道应该怎么带领球队取得好成绩,也知道如何塑造一支豪门”

“所以我用我的方式管理球队,这不仅仅是对曼城负责,也是对我自己负责”

“我所做的一切事都是为了以上的目的,就这么简单。”

对于竞技体育的从业人员来说,自身的唯一价值就是在比赛中取得胜利。在竞技体育俱乐部里谈政治阴谋太可笑了。对于教练来说,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一切手段争胜的手段都是正当的,当然包括弃用不合自己要求的老将。教练就应该用一切手段争取胜利,这是对俱乐部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因为不赢,教练就什么都不是。

假如你是个羽毛球运动员,你的老球拍用了10年,突然发现有了更好的新球拍卖。那你就应该毫不犹豫的放弃老球拍,去买新球拍。

在现实社会中换人比换球拍更复杂一些。但道理是一样的。


user avatar   privaterbok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是。

作为安卓和苹果双系统都经常用的人,个人认为手机上大部分时候 Face ID 比指纹更进一步,但是有几个场合 Face ID 缺陷比指纹大:

Face ID 根本上来说是解放了你的双手,因为验证时刻你的手完全可以继续目前在进行的操作。例如你打开浏览器,登陆一个网站,提示自动填入密码,Face ID 刷脸认证,连回车都帮你按下,你只需要享受整个登陆过程的平滑和安全。

但是如果是打开 App 那种验证,例如银行App,Face ID 其实和指纹差不多,因为这个动作之前你只不过是点击了 App 图标,如果你有预期的话,点击图标的同时,你指纹可能已经放在验证区了,Face ID 只是稍稍节省一点时间,以及节省一个移动手指的动作。

此外Face ID 在车载导航时也有发挥作用无需靠手的优势:如果你的手机架刚好在前方,移动中解锁手机的便利性要好过按键指纹乃至后背指纹,屏下指纹比较看情况,我用过的三星 Note 10 在无线充电时屏下指纹会受到严重干扰,几乎不能用,所以使用无线充时还得取下手机才能指纹解锁,徒增烦恼。

无线充电时就没法用屏下指纹的三星 Note 10

而 Face ID 再搭配如今的 Magsafe 磁吸更是如鱼得水,当你手机来提醒时,你只需要头看向 iPhone,手机立马就能解锁同时显示出提示内容,否则只会显示你收到一个提醒,安全和隐私同时兼顾解锁后还能很方便切换横竖:

我觉得 Face ID 真正让你感到畅快的还是多任务:在需要验证的 App 和不需要验证的 App 之间来回切换,复制/粘贴内容时,如果是指纹认证你需要来回把手指在屏幕打字,触摸,按压,子菜单选择,验证之间来回切换,手忙脚乱由此而来;Face ID 能全程让你手指集中在内容操作本身,一气呵成。

指纹认证完全优于 Face ID 的主要是在戴口罩的公共场合,需要 Apple Pay 认证的场合,取下口罩进行验证或者输入PIN 验证都很憋屈,远不如传统指纹来得直观,这种麻烦在这次疫情后尤为显著,虽然通过 Apple Watch 联动能部分解决,但是这种方式不太稳定,时不时会解锁失败,仅能临时替代锁屏解锁,而当使用手机 Apple Pay,App 内 Face ID 时,手表也无法替代 Face ID 验证,最后这个功能仅对口罩识别,还因为要识别口罩有额外延迟,所以只能算是差强人意。同时国内最常见的QR扫码支付等环节也不能使用,体验差很多。

此外还要多说一点的是使用结构光的 Face ID 安全性非常高,并不是安卓手机那种摄像头刷脸认证可以比拟的,所以不存在安卓刷脸也是有等同 Face ID 效果的说法。网上无数测试视频都能通过简单的平面打印头像骗过摄像头认证,Face ID的结构光认证想骗过除非是精细人脸打模。再加上光线好坏完全不影响 Face ID 的识别率和速度,整体的一致体验和安全性也让人放心。

最后指纹验证无法解决的一个缺点是对手指本身有一定的限制:出汗不行,位置偏移多了不行,不同指纹传感器,验证方式也不尽相同。乃至系统层面,App 对指纹解锁都不是统一的体验,需要 App 去做每台设备或者系统验证API的匹配。我手机在海外使用,但是很多国内 App 就无法调用海外安卓系统的指纹 API 。而我至今都记得刚切换到 Face ID 手机时,所有支持 Touch ID的 App 全部无缝支持 Face ID,这种协调一致,向后兼容的设计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

可能我对 Face ID 最大的抱怨还是物料成本降得不够快,距离发布已经4年,支持 Face ID 的手机销量也是数亿计,但是至今苹果没能把模组价格降到能普遍安装到 MacBook 甚至 iPad 的程度,如果不是这点,苹果也犯不着继续启用 iPad Air 和 mini的按键 Touch ID,甚至包括最新的键盘也仅仅只支持 Touch ID,可见成本依然是困扰这个技术普及的一大障碍。

最后个人其实最满意的还是苹果对 Face ID 的不间断支持,哪怕是早期被诟病问题最多的时候,苹果始终坚持 Face ID 的延续性,这也让整个 iPhone 的设计语言,辨识度重新获得最初 Home 键的影响力,而且拜安卓完全放弃结构光认证所赐,如今一看到刘海就知道是 iPhone ,这种辨识度就苹果一家,所以除非苹果换用下一代验证技术,否则 Face ID 永远会是一个 Icon 就像 2017 年苹果针对 iPhone X 全面屏的设计指南一样。其实很多人估计都忘记了iPhone X 不仅带来了争议焦点的 Face ID,还同时带来了全面屏手势的设计准则,如何划分屏幕安全区域,如何切换后台App,如何在多个 App 跳转,回退等操作,都是一次性做到了完整的交互基石。后续这么多年的iPhone 连微调都不需要,节省开发者精力和用户学习成本。

iPhone X 引入的全面屏可用安全区概念,保持4年无需更改

iPhone 的缩略图可以让人在几十个像素中就能识别iPhone,iPad 反而由于缺乏辨识度,你说是三星,小米平板,也没法反驳,甚至包括自家的 Air ,mini 均为窄边框,更是无法区分 Face ID 还是 Touch ID:

一众全面屏里一眼就能认出 iPhone


把iPad 缩略图拿给普通人看,如何知道Air mini 使用指纹?


所以再回到问题本身:Face ID是否是战略上的错误?显然不是, Face ID 不仅提供了超越手指交互层的验证,在安全性和可靠性上也超过了指纹,同时 Face ID 模组也提供了 AR 交互,计算视觉等功能以及建立了独特的家族产品辨识度,搭建了全面屏操作的基石,所以说成是近年来苹果最大最成功的战略部署也不为过。唯一的问题就是被疫情耽误,没料到口罩成为出门刚需,略微影响公开场合的验证需求,不过乐观来说继续迭代下去实现口罩验证应该是可行的。或者苹果就直接把 Air, Mini 上的按键指纹添加到 iPhone 上也未尝不可,如果疫情继续下去且无法解决口罩验证的便利性,这应该是个非常好的折中方案。


10月 19日更新

今天苹果发布了预热很久的新款 14/16寸 MacBook Pro,非常有意思的是虽然没有集成Face ID 模组,但是却带上了刘海,这完全印证了我这个回答上面的分析,对于苹果来说刘海就是设计风格,所以即便是这次 MacBook 更新可能因为成本或者厚度问题没能集成进 Face ID 组件,依然选择这种方式来留待以后升级,因为苹果一个模具会用上4-6年,因此他们不想为了2021 款没有 Face ID 的屏幕单独再设计一套模具,干脆就直接定稿开卖,足见他们对自己刘海设计的疯狂崇拜。而且就在开卖时,立马换上了极具标识度的刘海Icon,十足的主权宣示:




  

相关话题

  苹果为什么连一个小小的个人热点功能都做不好? 
  为什么 iPhone X 可以舍弃「下巴」设计,而小米 Mix 却不行? 
  如何看待小米自称「超过苹果,2021 Q2全球手机市占率全球第二」所引用的数据和苹果财报有严重矛盾? 
  该不该把上一代 iPad Pro 卖掉并入手 2021 新款搭载 M1 处理器的 iPad Pro? 
  如何理解 Jony Ive 说「不计代价,坚持某种曾经有效的功能,这种道路会导致失败」? 
  如何看待苹果高管称「MacBook Pro 刘海设计是一种聪明的解决方案, 可为用户提供更多空间」? 
  iPhone用久了会变卡吗? 
  第三方的杂牌充电器给 iPhone 充电,会不会降低电池寿命? 
  如何看待苹果目前全球活跃设备总数已经超过了 18 亿?你正在使用苹果哪些产品? 
  如何评价iPhone6s泡水一小时仍能正常使用? 

前一个讨论
电影《教父》,被杀马威胁的电影大亨,为什么不报警处理呢,乖乖就屈服了,什么缘故?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重庆一女子被公司要求微信头像必须统一登记照,不愿换却被领导说「在公司不要特立独行,要合群」?





© 2025-05-0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5-0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