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是个好事,没买过版权、没翻译过作品是好事。颁奖之后现买版权、现找人火线突击翻译,两三个月内给你攒出一本也是好事。这样攒出来的书要是真有人看那更是好事。
因为别看现代社会识字率这么高,其实没几个人看书的。法国读者跟着龚古尔奖跑,世界读者跟着炸药文学奖跑,谁得了奖买一本,已经是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了。要收之后谁真看完了那简直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所以我说即使是火线突击翻译的书只要有人买就是好事。这样临时抱佛脚攒出来的书要是有人看更是好事。毕竟蹭热点看书它也是看书嘛。
只可惜炸药文学奖的热度依我看坚持不了三个月。现在火线突击组织翻译恐怕也赶不上热度了。不过这个获奖者在我国的知名度是零,真的突击翻译说不定可以负负得正。做出来了靠“这就是那个没人知道的炸药奖得主”说不定也能卖得不错。
那反过来说说炸药奖,对文学奖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奇妙的态度,就是这书得了“龚古尔奖我一定得看看!”“这书得了炸药奖我一定得看看!”
这种跟风心理存在了一百多年了,所以近代出版业都把“文学奖”当作是促进销售的办法,“塞利纳这书不行啊,要赔了,得让他得个奖!”一得奖就有了背书,宝贝儿们就来买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放着三万法郎的奖不要一定要去只给五十法郎的“龚古尔奖”那去碰运气。也是为什么龚古尔的小学院那帮人把龚古尔兄弟的遗产造的都没钱发奖金了,但大家还是满不在乎。
所以对大多数人来说文学奖就是质量的保证,但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并不关心文学的水平,他们只关心是否对自己的胃口。那主要是胃口就有个“众口难济”,所以“这个谁谁谁,就是刚得了炸药奖的这个,他写的什么玩意?”这是文学家作为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和自媒体盛事一个必不可少的经典主题。
然后广大自媒体再再这个主题里各自发挥,一个照抄文学史或者英文评论,告诉你“他写成这样不是他傻,而是文学实验!”另一个则表示“这些象牙塔里的文人顾影自怜,放着人民群众的趣味不管,去玩什么文学实验,吧啦吧啦”。这些话其实都说贫了。
那今年为什么还没嚷嚷动呢?因为这位获奖者的知名度是零啊!自媒体还没找到通稿呢,努力的正在翻译,不努力的在等别人翻译好洗稿啊。
那我这种砸摊子的围观群众要谈谈文学奖,我想无非是两点。第一是“这靠谱不?”这是我们这样的广大羊群最关心的问题。姆们一年看不了三本书,三分之一的热情都献给炸药奖了。那这本书到底是不是能满足我们这些“晶莹”人士的宝贝呢?弱水三千我就能取这一瓢饮,您给说说这一瓢到底是不是最好的那瓢?
那要我说这事多数情况下还是靠谱的。很多人从那个谁得奖里觉得这事不靠谱。但我觉得就像那句名言说的“外国人的评价是最像子孙后代的评价的”。距离产生美,你觉得“这有什么?这玩意我当年要是不生孩子说不定也写了!”但外国人就比你客观“你生孩子了所以没写出来,他写出来了,而且写的不错!”很多时候问题就是这么简单。
那第二个问题呢?就是“这么好的一瓢我喝的时候能开心么?”要我说这个就不好说了。读书这事你还不明白么?你点上香、泡上茶、放上佛乐,拿本加西亚马尔克斯,还不就是为了自拍发小红书么?
看书要是有劲,你能变成这样?所以呢第二问题压根就不是问题。你能捧个钱场就不错了,买了就成,看不看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