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没办法呀,升迁评级都靠论文。
Elizabeth Bik,职业学术打假人。
大姐是荷兰人,乌得勒支大学出身,后来去斯坦福大学做研究员。在14年,大姐翻阅论文时觉得有张蛋白质印迹图不对劲,从此走向打假道路。
到19年,大姐全职打假。她的推号,基本成了科研圈的吃瓜地:
国内学术圈对大姐比较熟悉的案例,大概是大姐在19年对我国两位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同济大学校长裴钢——的论文质疑。
圈外人略有耳闻的,是大姐在去年,对我国医学界约400篇论文的质疑。大姐认为这400多篇论文都来自同一家“论文工厂”。
涉及事件的多家三甲医院,包括分量不轻的济宁第一人民医院(美国教会医院、山东招牌)、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号“全球最大医院”),均未给出正式回应。
如果大姐的指控全部成立,那么在大姐超过4000篇论文打假里,来自中国的将超过20%。
学术上的真伪我没有能力判断,不过论文造假的动机大家应该很熟悉了:
论文是KPI啊。
这都不用举例子,随便到知乎上一搜,就能搜出这种急迫来。论文和文凭、职称、评级等现实利益紧密挂钩,对升迁能产生决定性影响,不得不搞一个。
去年八月,江苏泰州警方捣毁一个“论文工厂”:
12个小伙子,年龄最大的也就30岁,基本都是湛江的;
他们主要打着“代写代发核心期刊”的名义骗医护人员;
他们实际上没有任何学术能力。所以要么是拿别人5000块,然后给低级期刊1000块,把论文发出去;要么是干脆自己伪造一本假的“国家级期刊”,把论文印上去,把假期刊寄给买家。
出乎警方意料的是:很多医院根本不去确认期刊的真伪,只要有那么本书,上面印了你的文章写了你的名字,就算过了。
很多买家靠假期刊获得了真升迁。少部分不满意的,也不好意思举报。
于是这12位初高中学历的小胖友,在一年多时间里搞了600多万,“骗”了超过1000名医护人员。
警方当时最头疼的是:造假人都抓人,交易记录都有了,被骗人还坚决表示“没这事”。
给取证定罪带来诸多麻烦。
国家对学术造假的态度越来越严厉,非常正常。
别的玩意造假,能查。像之前严抓环保时,有地方给光秃秃的采矿区刷绿漆,这个改一改卫星的图像算法就能分辨;实在不济,结合地方举报直接派人下去。
学术造假则不同,很难找到匹配的能力来确认。如果某个细分领域都在造假,那几乎就垄断了国内对该领域学术不端的揭发能力。
知识是一种资源,而在学术圈,这种资源是天然被细分垄断的。
发现不了,等到事情大条了会非常被动:你们这个领域论文一堆堆的,号称取得了多少多少成果,我还以为你们突破了美帝封锁的瓶颈;
结果到要拿去科技应用,拿去转民转军时,拿不出来。
这就可能造成战略上的误判。
这种现状有多难受,交给专业人士吐槽吧。
但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说,制定任何考核指标前,都必须掌握对指标本身的验证能力,否则考核结果一定会出现严重偏离。
大秦敢定军功爵制度,是因为明确要求砍下的首级必须带喉结,必须黑发,否则伍人连坐。这样就算士兵想杀良冒功,也得去杀敌国的男性青壮年,起码符合杀伤有生力量的基本要求。
到大明末年,基层崩坏,士兵砍个女人的脑袋也能领赏(电影大明劫里士兵强奸平民妇女后再杀害,其实是符合历史原型的),于是大明的兵就“遇贼如鼠,遇民如虎”。
朝堂上看着的那些剿匪数字,其实多是普通百姓。剿得越多,“驱民从贼”越严重。
眼下的学术圈,浪荡点的搞造假;老实人也会“一稿多发”,把一份研究成功拆几份,或者用一种成熟方案做重复研究。这就是缺乏对核心指标的验证能力,老实人不得不变浪荡。
去年被Bik大姐突脸后,政策出台了不少,但实际效果还待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