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实就是印发货币,最开始是蟹本位,有多少蟹,印多少券,后来发现手上螃蟹不够,到但市场对券的需求又很旺盛,只要能够维持日常的兑换,多印些券也没关系。
所以严格来说,这是违法的行为,但因为不成气候,所以官方没有追究,腾讯推行虚拟货币就被严厉警告了,这件事也告诉我们,货币的地位绝不是靠军事力量为维系的,而是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兑换物价值,螃蟹券可以兑换螃蟹,这在特定时候是小刚需,消费是固定的,二是流通性,因为吃螃蟹的人很多,所以别人也愿意接受螃蟹券,三是稳定性,和市面上的螃蟹相比,螃蟹券还是少数,人们不用担心螃蟹券买不到螃蟹的情况。
所以,我们玩纠正一个长期的认识误区,即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是靠美国的军事力量维系的,其美国的军队再厉害,不可能逼着中国买它的国债,更不可能逼着中国储备美元作为外汇,美元同样满足以上三个条件。一,美元能买到世界第一科技和经济强国的产品,兑换物价值最高,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都没这效果,二,世界各国都要买美国的产品,所以都愿意接手美元,三,美国虽然最近印钞很厉害,但从历史看,还是相对节制的,不会出现大面积贬值,而不少国家都有过钞票不如废纸的黑历史。
因此,如果一种票券拥有了这三种特征,就会自发成为货币,而如果官方货币失去了三这个特征,哪怕有暴力维持,人们也会寻找替代货币,甚至以货易货。
@王瑞恩 从收益模式的角度分析了蟹券的套路,实则这种行为的本质是信用凭证的滥发。这方面我国商务部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监管盲区。
我们日常生活消费中经常遇到的会员充值卡,实际就是典型的信用凭证发行行为。其本质是通过发行人的信用来获取未来收益的行为。
这种模式带来的好处是:持有现金带来的投资收益、礼品贴现手续费、超售收益。坏处是:圈钱跑路、超额销售以及专款不专用。但专款专用并不是在每个领域和行业都适用。其中,圈钱跑路的高发行业集中在培训机构、美容美发行业以及健身行业。
按照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在日常生活消费中,不记名债权请求权凭证是一家公司便可以发行,而且采取的是备案制度,规定在《支付机构预付卡业务管理办法》《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2016修正)》(下称“《办法》”)。
第二条 从事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具体行业分类表见附件1)的企业法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单用途商业预付卡业务适用本办法。
该项制度目前处于半名存实亡的状态。这个跟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而且随着公司设立的便捷化便利化利用壳资源换皮的现象更是频繁,这种低成本的圈钱方式更为普遍。
我举个例子。
譬如张三打算在王二麻子杂货铺购买十斤芝麻需要花五百元,王二麻子见张三常来,于是跟张三说:“你一直来我店买不如办张会员卡,充值五千送五百。”张三一听,不错啊,实际是打了九折。于是,赶紧充钱。谁知张三才用了一千元,在杂货铺便关门大吉,王二麻子不知所踪。
在这个销售的行为中,王二麻子利用张三一直去购买且贪便宜的心理,将原本一单只有五百元的生意做成了五千元,而且其中超出四千五百元的收益是零成本,因为其并没有付出货品。按照契约精神这四千五百元王二麻子应该用来维持店铺的运营以及保持自己的信用直到张三兑付完毕之日,但是王二麻子并没有这么做,这笔钱到底给他用来干啥了没人知道。
而且当王二麻子成功一次之后,他发现这种销售行为有暴利可图,便是来一个说一个来两个说两个,于是积累了大笔的债务,这些债务最后超过了王二麻子实际对店铺的投入以及店铺的总资产。于是,当有一天王二麻子不再向店铺投钱时,最后充值的人或没有用完充值额度的人就成了炮灰。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爆雷。
因此,这不仅仅是在挑选螃蟹问题上需要避的坑,在其他消费环节也要引起注意。
充值要理性、消费要适度,尤其是涉及到大额的预付款,更得小心,现在借钱买课培训的行为太多了。
在问题描述所说的模式中,发行空气蟹券的商家,可能通过三种商业模式盈利(模式都是我信口胡诌的):
第一种,我称之为「礼品贴现手续费」。
人就是很矛盾的,一方面难免会嘀咕「送这么多东西也吃不了,还不如打钱实在」,另一方面,直接送现金又可能被认为不够体贴、铜臭味太浓。
这就催生了一个礼品回收的市场 - 把受到的礼品再倒卖出去,而礼品回收者会赚取一笔贴现的费用。例如,相关新闻报道提到,蟹券营销人员用 500 元出售蟹券,又用 250 元回收,就赚取了这一笔贴现费。究其本质,相当于送礼者用 250 块购买了一个放钱的包装,够贵的。
第二种,就是「超售收益」。
从法律性质上来说,蟹券是一种不记名的给付请求权凭证,持有蟹券者就是蟹券经营商家的债权人,可以凭券要求给付螃蟹。
不过,总会有人躺在权利上睡大觉、忘记及时提货,或者在商家较为苛刻的提货条件下被劝退。
从中国法院网的报道来看,在 2019 年就存在商家先不顾实际产量、超额滥发蟹券,再给提货设置困难,人为控制提货率的情况。这其实有点类似于航空公司的「超售」情况,赌的就是有人不去,所以有 100 个座位就敢卖 105 张票,赚取了更高的利润。
第三种,是持有现金带来的投资收益。
从媒体报道所披露的商业模式看,蟹券商家还有一笔隐形的收益:通过先收钱、再发货的模式,提前回笼资金,相当于从下游商家和消费者手中获得了一笔期限可达数月的无息贷款。
这个模式,能把其他行业的商家给馋哭,别人都是纠结应收帐款坏账的问题,这边倒好,提前拿到了预付款。至于是真的用来投入生产经营,还是去寻找其他获得高收益的投资渠道,金融监管是覆盖不到的,我们也不得而知。但如果因为投资暴雷导致跑路,受损失的还是真正在乎能不能吃上螃蟹消费者。
玩金融不是不行,玩呗,那就按照金融的模式来监管:增强准入门槛,养殖亩数、资产规模达到要求的商家才能发行蟹券,并规定吃有一定的「螃蟹准备金」,严控真实货源数量和流通蟹券的比值。同时,还可以设置「螃蟹提货担保」,在 A 公司无法兑换的螃蟹,可以向蟹券联盟中的 B 公司要求给付。
总之,玩金融,就按玩金融的规矩来,整点资本市场的活。
只要拿着螃蟹券的顾客去真的能换出螃蟹来,这就不是什么套路。也不需要避什么坑。提这种问题的基本上就是对金融没有任何常识性了解的人。
对于消费者而言,只要你拿的那张蟹券去能够兑换出蟹来,那就没有什么坑你的套路,你管人家赚多少钱呢?人家一只蟹都没生产,最后能赚钱是人家的问题,只要他没有损害你的利益,只要你花的钱实现了你想去实现的效用不就行了。哪来那么多坑啊?
为什么要吃大闸蟹啊,是锯缘青蟹肉不够紧实,还是三疣梭子蟹味儿不够鲜甜?
记者算错了吧?
商家收400出券,300收回,赚100。
销售出400,收500,出250,收300,合计赚150。
消费者500买,250卖,亏250跟上面俩赚的才对的上啊。
大概也从侧面说明了现在记者们的水平了吧。
商家印刷面值500元的蟹券,以400元价格卖给营销人员,营销人员以500元价格对外出售,但以250元的价格回收,再以300元的价格卖给蟹券商家。一只螃蟹没有,一张蟹券,蟹券商家稳赚100元,营销人员也能赚50元。
这数学怕是语文老师教的吧...消费者净亏250,流程里就有人净赚250,营销人员赚的是150而不是50。
之所以能500元卖出250买入,是因为这些人大多是送礼的,这些营销人员也属于鬼才了。
再说了,多少大闸蟹都说自己是“阳澄湖大闸蟹”,我之前就有疑问,阳澄湖到底多大?养的了这么多螃蟹么?现在一看,原来都是虚空螃蟹,就是一张纸。
这些人这么倒腾,螃蟹的价格整体上应该是降低了,蟹农不懂营销,也不知道那么多大闸蟹其实是一张纸,收购的时候却可以让纸代蟹。
都是送礼惹的祸,所以送什么礼,都不如送钱香啊...
为什么没有人说说最后的落脚点:送礼。如果没有送礼这种价格模糊的最终消费行为,这种金融化也没有赚钱点。
其实供应链不只是那么短,不是只有商家和营销人员、买卖人员。
最开始的源头更应该是:蟹农。
中秋刚去过海边,看到一车车刚打捞的螃蟹被运往冷冻厂,他们都是从船上收回来的,想要买一些问询过后,表示并不单卖。
也了解到真正的蟹农,养蟹根本没有精力去营销,总会有人巴巴的去找他们帮助他们去卖蟹,告诉他们市场的定价。
这个新闻中蟹劵商家:印刷500元蟹劵400元卖出300元回收,稳赚100元;
营销人员:400元买蟹劵500元卖蟹劵,稳赚100元;之后250元回收蟹劵,300元卖给蟹劵商家,稳赚50元。
最终这场交易蟹劵商家稳赚100元,营销人员赚150元,送礼的人花了500元,收礼的人收了500元人情,卖了250元钱,亏了250元的人情,然后免费送给了蟹劵商家和营销人员。
聪明人套路营销玩一圈,在中间洗了一笔钱,最终螃蟹活的好好的,导致淳朴的蟹农没卖出去螃蟹,真正的螃蟹也没有被吃到。
最后绕了一圈,唯一没有受益的蟹农可能还会被骂,蟹劵商家可能还会告诉蟹农今年行情不好,便宜点把螃蟹才能卖出去。
因为苹果在国内人气摆在那
而身为在中国人认知里面的纯PC厂商(中国消费者100个有99个不知道戴尔做服务器,惠普做打印机,他们觉得那就是纯PC企业),我不买电脑的时候,我为什么要关注惠普戴尔关注他们做了什么?
但做手机和做各种电子产品的企业对一小部分人来说就不一样了啊,这是跟自己切身相关的,毕竟你总不能不用手机了吧
但有一说一,惠普和戴尔对中国市场确实很不厚道。
产品外,中美贸易战国内高校封锁争着当排头兵令人作呕。惠普大量产品不在中国市场发售,对国内越来越不上心一副不想在中国可持续做生意的态度;戴尔国内采取保利润率的销售策略无视中国消费者利益诉求明着"歧视"中国市场。
当然产品外做的差可以被洗白,再谈谈产品:明知中国市场竞争激烈按照国外思路做产品必死无疑,就是打死不在国内设立研发分部放权给中国人,中国分部就一卖货的。再加上自己有些不思进取,导致其产品力越发跟不上中国市场的节奏,在中国市场抛开品牌本身的整体产品力,惠普戴尔都是倒数,中国区销量一年不如一年。
从这两个角度看,你期望品牌变好给消费者提供优秀的产品,但也怒其不争。
此外就是这两家美企非常注重舆论公关,且纪律严明,很少爆出黑点给人递刀子。
不然某厂公关当初做笔记本的时候,早就顺带跟那一家一起黑一遍了,只可惜实在找不到黑的地方。
惠普的三倍赔偿成了美名,鼓包和铁板熊掌也只是产品内问题可以改;戴尔更是冰清玉洁不犯事,偶尔有啥问题也马上内部处理或者公关掉流不到外面来,就像vivo高效清除网上关于机场爆炸事件的新闻彻底压掉热度一样。
没刀子递给人民群众黑,那怎么掀起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