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群居动物,个体的力量小于能够进行配合的集体,演化出与他人接触时降低冲突、增加合作的机制是自然而然的。过去数百万年间的变异·表观遗传·文化·社会行为经历广义自然选择,塑造出识别同伴并在靠近同伴时释放激素来让人感到安全、平静、信任的机制。
这机制之一是群居的灵长类渴望被其它个体(无论是不是同类)拥抱和抚摸。
-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实验显示过少被抚摸和拥抱的群居灵长类幼体会出现行为变化,其不利影响可以延续终生,乃至造成早死[1]。
- 历史上,即使能确保孤儿院里的孩子们吃饱穿暖,在员工不向孩子们表达爱意的情况下,孩子可能终生显示出严重的心理问题——当然,吃不饱穿不暖乃至恶意虐待孩子的孤儿院也很多。
在激素的层面:
- 在人觉得自己很重要或受到周围的人重视时,血清素水平会上升,这关联到自诉幸福感、信心、归属感上升。与他人拥抱、进行有氧运动、晒太阳、接受按摩、想象一些让自己快乐的事情都可以提高血清素水平;
- 人在靠近自己重视的人时,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会上升。在与喜爱的他人或非人生物进行身体接触或目光接触时,催产素的水平会上升。催产素对哺乳类来说可以参与协调亲子关系、母乳喂养、保护幼体等行为,在安全环境里带来平静与信任、帮助建立社会联系,在危险环境中则可能参与触发捍卫群体的战斗行为。
- 实验显示,一些人与自己养的狗互动约 30 分钟后双方尿里的催产素水平会上升,其中狗的凝视时间较长引发的催产素水平上升幅度较大[2],这和人注视婴儿的效果相似。
在这些机制和后天习得的文化与社会行为的作用下,“爱”等正面情感的表达可以为个体及其同伴带来精神、身体、关系等多方面的利益。
“爱”是基本无条件地接受另一个体,在至少一定范围内将另一个体的需求置于自己的需求之上。互相建立这种关系可以显而易见地降低相互冲突的概率、增加互相合作的概率,单向地接受这种关系则显然至少在关系持续的时间之内对自身有利。
这不限于“爱情”。许多动物会照料后代、为后代提供食物·栖所·保护、为群体中血缘关系很浅或没有血缘关系的个体提供梳毛等互动,乃至不同物种共生在一起。过去数十万年间,人在为其它个体提供物质资源方面的能力急剧上升,在数万年间驯化了多种动植物,在过去至少数千年间歌颂“亲情”“友情”“忠诚”等等。
“本能”的存在本身在动物行为学中早已被质疑。在心理学中,将人的行为归结于“你想干你O”之类基本欲求也是弗洛伊德时代的简单模型,没有多少指导力。
参考
- ^ https://darkwing.uoregon.edu/~adoption/studies/HarlowMLE.htm
- ^ Nagasawa M, Kikusui T, Onaka T, Ohta M. Dog's gaze at its owner increases owner's urinary oxytocin during social interaction. Horm Behav. 2009 Mar;55(3):434-41. doi: 10.1016/j.yhbeh.2008.12.002. Epub 2008 Dec 14. PMID: 19124024.
这就是中华多年文化跪舔外族的结果,教育界和媒体界,所有跪舔外族者都应该负责。
对于跪舔外族的教育界和媒体界人士,应该进行极限惩罚了,否则无法扭转中华民族的吃里扒外者。
媚外跪舔,可能是受媚外文化洗脑,保安无意识媚外;也可能是地铁公司领导被媚外文化洗脑,传达的跪舔外族指令给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