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我们这,几乎所有领域,大家默认的逻辑其实是“你弱你没理”。
衡量一个人说的话是否正确,主要看的不是内容,而是发言人的身份标签,或者更高级的权势地位。
但又要装点面子,去抢夺为属于抽象概念的人民的利益着想的高地...所以就有一项又一项道德品质,需要加上“真正的”这一前缀,然后赋予其新的内涵,以曲折的方式实现“别看我这不行那不好,但我最终目的是为了大家好”的结果。
实际上善良怎么会比不善良更糟呢?一个正面的品质,怎么会因为欠缺其它品质的配合就由好变坏呢?
我当然承认,温室里培育出的善良,大部分都是脆弱的。屡经恶意的摧折,未必还能保持原貌。但正如挺拔娇艳的花朵,固然比不上“任尔东南西北风”的松柏,在仍然绽放的当下,不还是惹人喜爱么?
另外,“温室”这个词有明确定义么,什么叫温室呢?你说你去过工厂搬过砖,吃过一堆苦仍然本心不变,这才值得尊重。那同样有人可以讲:你从小在城市长大,连农田都没去过,还侈谈什么善良。
至于某些回答,硬抠“尊重”这个词,试图分辨“尊重”和“欣赏”、“喜欢”的区别...那我同样好奇,对每一个不作奸犯科的人抱以尊重,不才是自然而然的么?要求对方多强多厉害,让你高山仰止后才能给予的,那叫“敬重”、“敬仰”。
还有些回答,在把善良抬高到极高的高度。似乎必须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要看清生活真相再热爱生活,要敢于舍己为人割肉饲鹰...才能被认可为“善良”。然而品质的好坏,总是相对而言的。有对生命恻隐之心的,就是比能从虐待生命中找到快乐的善良;见了不公现象,肯哪怕在网上打一个字,甚至单纯说句“好可怜呀”的,就是比视之入常甚至为这“常态”讴歌颂扬的人善良。将“善良”这一个其实很简单的标准,强行拉到圣人高度,无非是想说“大家都一样”而已。可一百步和五十步那还是不一样的,更不用提许多人都退过万里长征了呢!
简而言之,正面品质就该是正面品质,而衡量某人是否有这一品质,只能通过现下的一言一行去判断,而不是妄加揣测未来会如何如何。
当然,一个人暂时拥有某项正面品质,不代表你不能反感对方,毕竟特质是多元复杂的。但导致反感的原因,可能是袖手空谈(前提您真能干实事),可能是畏缩怯懦,独独不该是拎出ta相对做的还算好的那一项说事。
因为善良本身也是有能量的。
就我的观察,网络上的很多人似乎一直陷在一个误区里,认为只有罪恶才具有强大的侵略性的力量,其力量强大到可以摧毁平凡个体的生命和所有希望,或者颠覆秩序构建起的和平以及在和平中诞生的创造的种子。而当他们提到“善良”时,却往往会将其和“软弱”、“害怕争斗”、“情绪化”、“认知浅薄”等概念捆绑在一起,借此削弱“善良”的积极意义。
但事实并非如此。正如一个穷凶极恶的杀人犯出现在普通人面前,他眼神中的罪恶意图足以伤害到他所盯视之人的心灵本身,当“善良”出现在普通人面前时,它所闪耀的人性光辉也会如阳光一样刺痛每个人心底隐藏的黑暗面,“善良”会让人意识到自身处境的不堪,会滋生出嫉妒、仇恨的情绪,会激发群起而攻之的恶意,于是“被摧毁”也就成了多数善良的宿命,却也凸现了善良自身强大的能量。
也因此,一份自温室里培育出的善良,需要比罪恶更加强大的力量,才能避免走上无数曾经走出温室却已迷失的善良的旧路。同时也要警惕一些被善良刺痛之人所散播的关于善良的种种限制性解读,善良并不意味着不能使用武力,善良并不意味着不去惩戒罪恶之人,善良并不意味着拒绝拥有智慧而通透的眼睛,善良并不意味着抛弃战略思维和变通的可能性,善良并不意味着不能凭着一腔愤怒和勇气一往直前。
善良是一份宝贵的财富,秉持着善良的人可能偶尔陷入被孤立的陷阱,但永远不会缺少支持善良、帮助善良的人,善良自带亲和和聚集的属性,当善良成势时,一切罪恶和嫉妒之人都无法真正意义上消灭它了。因为只要当人类这个物种,依然保持着对于太阳的崇拜,对于前进的渴望,对于不公的愤怒,善良的温室就永远不会破败,善良的光辉就永远不会绝迹。
因为再善良也架不住人们嫉妒外面那层温室。
这个和善恶没啥关系,有温室就是原罪了。
如果善良就是假慈悲圣母,如果邪恶就是剥削阶级真面目,如果啥都不表现就是资本家冷漠,如果亦正亦邪就是小资怪癖。
根本不用看他们洋洋洒洒给你举例子,你把温室这个条件拿掉马上没事儿了。
因为太飘了
飘在天上飞起来很好看,一旦落地,就是一地鸡毛
因为温室里的善良,往往都伴随着一个特质:站着说话不腰疼。
因为脆弱而无意义
知道为什么白莲花惹人讨厌吗?
就是因为没有经历过现实毒打的白莲们的善良,通常不会基于你身处的现实,而是基于白莲们想象中的现实。
白莲的善良里,带着一种无知者的恶,他们眼中的为你好,最终结果却是伤害你。
现实中,观众只会看到白莲的善举,白莲也会被自己的善良感动,而承受恶果的,只有你。你还不能大方表达自己的痛。
“只要心是善良的,对错都是别人的”——摘自《大鱼海棠》
这就是《大鱼海棠》被喷的本质。
如果你是货真价实的温室花朵,请回到温室里去寻找尊重。如果你没能力一辈子待在温室、不得不来到野外,请先尊重野外的生存法则,而不是埋怨风吹日晒为什么不能尊重你。
能提供温室教育的家庭,用不上多么有钱,很多温饱至小康的家庭都能提供。这些家长生活朴实朴素,勤劳保守,教育孩子自然也是这个路数。这好不好?当然好。遗憾的是,这样的家长能给孩子提供这样的教育,却远没有能力给孩子搭建一个只适用这种教育的世界,而世界要复杂得多。更遗憾的是,家长从未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善良、如何保护自己的善良,只是机械性地把自己的价值观传给孩子。
当教育涉及社会或人性阴暗面的时候,家长总喜欢躲,学校以及整个社会传媒也都习惯于躲,就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告诉孩子,某个坏了成百上千年的疙瘩是怎么形成的,根源在哪,你们这代人需要努力的方向是什么。大人只告诉孩子什么是好的,却没告诉他们为什么要善良、如何保护善良。这直接导致一部分孩子转向善良的对立面,因为他们知道善良原来好骗;而另一部分孩子,则是在坚守简单善良的同时,苦苦挣扎,身边压榨自己的人越来越多,总有一天,这样的人也会转向善良的对立面,或者默默地消沉下去。
温室里的简单善良固然好,可野外的风吹日晒也不见得不好。道理就是道理,道理不分从好事中得来的还是从坏事中得来的,教育者不能一看见阴暗面就捂孩子眼睛,孩子只有在受到严重的事情的冲击的时候,才能切实体会到善良的真谛是什么。到那时候,甭说温室,就连野外、苦寒之地、高档会议室,花朵都能生活得健壮如一、并且灿烂绽放,这才是真正活通透了,而不是从温室走向野外,并抱怨风吹日晒为什么不尊重自己。
只能踩红地毯的靴子不是好靴子;既能踩烂泥石头滩、还能踩红地毯的,才是好靴子。
—————————
这个答案突然开始爆赞了,谢谢大家!
更新一下吧,关于什么叫做“能一辈子呆在温室里”:比如一个女孩,长在条件比较好的家庭,20岁之前被聪明的父母保护得很好,20岁时找到了个又聪明又爱她的男友,之后成了丈夫,她之后的生命又被丈夫保护得很好。由于他们夫妇俩,男的聪明女的温柔,教育出来的孩子也很好,长大之后又把年迈的母亲保护得很好。那这个女孩就算是一辈子待在温室中,从没受过伤害,也不知道社会的阴暗面。可能她外表白发苍苍的时候,内里其实还是个活泼的小姑娘。
我老婆其实就算传统意义上的傻白甜,我想做的,就是让她到老都是傻白甜。这挺难的,希望我能做到。
作为一个温室少爷,我能说句反话吗,就是这些温室少爷小姐们的所谓善良基本上都是建立在一种我和你们不同,我比你们高等的基础上。
我不是说这些人会直观性的瞧不起别人,而是他们会非常自然的带入一个概念。我们和你们是不同的。
我们是福田老钱,我们是南山新钱,而你们是外地崽,你是满洲少爷,他是吴越小姐,是高等一点的外地崽,不过依然是外地崽。
建立在这种他者基础上的所谓善良,与其说是善良,倒不如说更像一种自我感动式的空中楼阁。如同巴黎恐袭案,一名仁慈的市民说:他们有枪,我们有花。
你问问受害者是要你的花,还是给这暴徒来一枪。
空中楼阁的善良的本质来源于对世界的深刻不理解和傲慢
因为廉价啊。
你尊重廉价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