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的城建充分反映了苏联(也包括前沙俄和俄罗斯)城市发展的历史。
二环内绝大多数为沙俄时期兴建的欧式古典建筑,跳出二环,建筑风格就不能用“环”来描述,而是用相较于中心方位描述。
西南方向(麻雀山)多为斯大林式建筑,楼宇宏伟,道路宽敞。莫斯科大学就坐落于此(二战结束后西南方还是一片农地)。
西北(及正西)方向多为赫鲁晓夫及勃列日涅夫时期建设的赫鲁晓夫楼,不过样式有所改良,相较于初代赫鲁晓夫楼居住条件大为改善。也是整个莫斯科公园覆盖率最高的地区。拥有为1980年奥运会修建的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赛艇湖。
东北方向靠近城区的三环多为工人密集住宅区,属于早期赫鲁晓夫楼,居住条件较差,居民抱怨绿化水平不高,作为补偿,在此修建了莫斯科城区最大的单体公园。
三环外及正东方向为工业区,这也是至今莫斯科东方向房价普遍低于西方向的原因。莫斯科河东段附近建有大型化工厂(解体后已拆除)至今莫斯科人仍然相信当地有残留污染,空气中含有有害物质。
解体后俄罗斯的城建房向是向西和南拓展,东南方向原先除了少量工厂外为城郊地带,现在已经被廉价住宅区(仅相对莫斯科房价而言)覆盖。西南方向将莫斯科州的一部分划给莫斯科市(距离市中心40km),据称建设城市副中心,西北方向机场沿线为新建住宅区。
总体来说苏联时期的城市建设充分考虑了各方面配套的问题,小规模公园和林荫道几乎覆盖了整个居住区,大规模的公园也是每个区域都保证一个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