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三驾马车里,投资和消费都疲软,势头好的就是出口。
但随着全球疫苗施打+复工+不把疫情当回事,出口不能过分依赖。
三季度GDP要守住6,四季度实在不行就守住5。
去杠杆的意志是坚决的,民企恒大违约,国企永煤也违约。不管你是影子银行、地方实质债务还是民间地下钱庄,都往合规渠道挤。
肯定有挤不进去的,社会融资总额的存量一定会下降。
钱是印了很多,前几天不是支小再贷款额度又加了3000亿么;但是钱的胆子萎了,这些钱不敢去政策希望它们去的地方,预期比较悲观。
在去杠杆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大方针下,投资意愿低迷。投资扩张放缓,社会交易总量和新增就业也跟着放缓。
投资这驾马车一虚,和已经半虚的内需摆一起,两位老哥就只能指望出口的发挥。
但出口的发挥空间确实在收窄。
出口现在猛得不行,今年8月的出口额是1.9万亿,亲娘咧这是一个月的数。
要知道19年全年的出口额才17.23万亿。
这么猛,得给新冠病毒立个庙。delta这波又冲击了一轮海外供应链,他们停工停产,倒逼了不少订单到中国。
但这种倒逼始终是不可持续。人家迟早复工,而且人家被疫情冲得狠了,购买力是要萎缩的。最后都会反映到中国的出口放缓上。
估计到年底,出口增速就要进入拐点前期。
其实现在的经济形势,在定今年6的GDP增速时,已经透露出来了。
常态的提振经济手段,就是拼出口和炒房地产。
但出口我们靠的是体制优势,吃的是防疫红利;房地产我们必须要去杠杆,人为控制市场交易幅度,限价。
这导致真正能大范围拉振经济的,就是预见到会逐步平稳的出口。房地产这张牌没法打。
虽然年初说了,去年的刺激经济手段不会急刹车,但实际上也没有给油门。给了一波全面降准,但放出来的也就1万亿元左右。
去年抗疫和刺激经济,全部开销差不多是小10万亿(把所有专项债社保补充国资调配全算上)。
不够。
说白了,尴尬就尴尬在内需上。
大病一场后,照理来说要补一顿大的。但我国经济的杠杆太高(地方隐形债务和房地产合规),实体与虚拟的收益存在明显背离。
实体不振,加上去年疫情的打击(牢记那10万亿的大出血),人均可支配收入去年的实质增长才两个点。
本身没多少钱(人均每月2500元左右的可支配收入),加上疫情暴打一顿的两个点增长,再加上对医疗养老失业的恐慌预期,消费咋起来?
所以出现了“双轨”的经济局面:
今年8月的出口额,相当于19年12月123.3%;
但社会销售零售总额只相当于88.7%。
这就是个极其明显的背离信号:你的中小微企业还是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那么多数人的就业和收入必然是停滞的。
我的观点还是和以前一样:
熬,熬到别人熬不住。
去杠杆是肯定要做的。现在很难受,但系统性风险更难受。想象一下你的房子股票彻底成为纸,想象一下挤兑,都没法想。
赤字预留到三个点,扶贫和大基建都在做,财政手段已经比较足了;已经全面降准一次,利率轻易不乱动,货币政策估计还是稳住。
我们现在就是在一个大停滞时代。题目的数字其实是挑好听的来说,正式新闻里,“扣除价格因素,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0.9%”,这句话都没写。
8月社销的实际增长是0.9%,不是2.5%。现在对停滞有感觉了吧?
抛开那些已经躺平的国家不算,现在就两种经济局面:输出产能的,都在滞;输出货币的,都在胀。
产能输不动,货币也输不动(其实不是不动,是太多了)。
最后,还是重提以前的一个观点:
现在不怕热钱也不怕停滞,最怕的还是收缩。
我们有过剩产能,人家有过剩流动性。僵持太久,万一人家收缩流动性,我们就要相应收缩产能。
但人家的收缩是消灭货币,我们的收缩是消灭工厂和就业。
和这个系统性风险相比,停滞真不算大危机。
但这样,又绕回到了内需的基本盘。
内需呀内需。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说明我们国家进入到了勤俭兴国的新高度,一颗新星,在世界的东方冉冉升起!
为勤俭节约的人民点赞!
为勤俭富足的国家点赞!
为勤俭美德的文明点赞!
这就是伟大的中华民族传统的的力量啊!
还是看看明细,不要看到个大头就一片哀嚎。
下降最多的是餐饮,8月同比下降了4.5%;
但文娱类升级消费上升了22.7%,实物网上零售额上升15.9%。同时,网上零售占了整个零售的23.6%。
所以,乐观肯定不乐观,消费一直起不来、PPI和CPI的剪刀差会一直存在;长期下去中间的中小企业会继续很困难,K型复苏加剧;
但也没那么悲观,毕竟大汛情和大封锁总会过去,后面几个月总要恢复的,餐饮恢复后,整体社零的数据还是会好看点的。
感谢大家的邀请,这里只客观分析以下可能的解释,读者也理性阅读。
1、居民负债率在信贷狂热扩张之后增长迅速
首先给出居民宏观负债率近十几年的表现,还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很多人认为经济一有问题就会放水,但多数并不清楚怎么给市场供给货币,不管是不是核动力,印出来的纸币只放在金融体系内是不会影响到市场货币供应的,更谈不上放水。真正给市场供应货币的是信贷,你从银行办理了房贷车贷等签订信贷关系之后,才是“印钞”的过程,所谓的超发货币是扩张性的信贷政策,鼓励大家举债,增加市场热度,以次刺激经济的增速。
那么问题来了,谁举债?企业、居民以及政府,政府的这里不提,因为我国不允许明面上的财政赤字货币化,不能左手印钱右手花,靠的就是税收、国有资产等收益来偿还贷款和利息,本身并不直接创造价值,当然也有隐性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地方债,也有依赖土地为锚的举债,这里也里不做过多分析,因为暂时没有出现过地方因为缺钱而削减开支的。企业? 虽说是举债的主力军,更多是提供商品和服务。消费品零售总额还得看直接消费的居民部门,这就和上文连上了,扩张性货币政策意味着举债,债务意味着利息支出增加,月供和利息逐渐吃掉居民的收入,留给消费的占比就不会太高,这就是天天鼓吹放水的人决然不提的成本。
而且债务是会传导的,比如中上层也喜欢举债,但只要投资收益大于利息,就是债务就不会停留在这个群体身上。相反,当出现一种资产泡沫吸收绝大部分家庭的财富,并不会创造额外的价值,那么一个人赚的钱很可能是另一个人的负债,这时就会出现扩张性货币政策下的债务转移,各个经济体的经验来看,一般是自上而下的传导,各个部门的债务也都往普通居民身上转移,比如土地财政就是一种施加在购房者身上的税,也可以理解为城市建设税或者进城税。
所以中下层还是不要期待大放水的好,去网上看看鼓吹放水的都是什么人,不是资产投资投机的,就是被带跑偏的,钱并不会有太大比例流入到这个群体中,相反转移下来的都是债务和通胀。近十几年货币供应增加了接近200万亿,增量就接近07年总存量的接近5倍。宏观负债情况必然不会乐观,尤其是居民头上杠杆率,如下图所示,即便17~19年强力的去杠杆政策,也只是用居民部门的杠杆置换企业部门的杠杆,才保证了总杠杆率没有太大的变化。
2、疫情打破收入预期
杠杆意味着债务成本,就要消耗收入,当然宏观政策也早早布局,17年就开始收紧了货币供应,艰难维持到19年,如果没有黑天鹅,估计政策也做过估算和压力测试,高杠杆率靠着源源不断的收入也可以将将维持,还能溢出来一些贡献消费。但黑天鹅总是在各个经济体的意料之外出现,如果没有债务好办,无非是生活质量下降一些,但近十年年积累的居民部门负债规模不可能长期维持在一个杠杆稳定的状态,要么去杠杆,要么加杠杆,黑天鹅就打破了这种收入、消费、债务偿还之间的微妙平衡。
一方面真实降低了收入水平,经济活动是相通的,比如旅游餐饮收到冲击,这部分人收入收到影响,削减消费开支,其他行业的盈利能力也会下降,收入也会收到影响而降低支出,反馈形成消费螺旋下降趋势。另一方面是对未来的预期,正常人应该会在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时候,相应的降低举债意愿和收益预期,降低支出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影响消费,一个人的支出是另一个人的收入,市场的传导会逐渐散开,为什么消费下降过快已经到了疫情之后,这就和冬天储备粮食不会入冬的时候就出问题,而是大家的储蓄逐渐用掉之后问题才会显现。
总的来说,消费不足是扩张性货币政策周期内,引发的居民负债率升高,必然导致的挤压消费,而此前收入、消费、债务三者达成微妙的平衡,既不想加息刺破债务问题,也不想继续降息吹大泡沫给未来留下更加难以处理的问题,如同走钢丝一样。这时,黑天鹅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微妙的平衡,人们由于高负债要么被动削减开支,要么因为预期不确定而主动降低消费,消费收紧传导到收入预期下降,收入预期下降又传导到消费收紧,陷入螺旋中。以至于政策调控越来越接近核心,首先不能继续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消费,再说现在再放水也刺激不了消费,救市的资金利差被精英们瞄上,深圳上海的信贷违规流入就是最好的例子,其次政策加码调控教育、医疗、房子的新三座大山,目的是为了挤出一点额外的消费避免真的陷入通缩螺旋中。
疫情只是黑天鹅,而真正的灰犀牛则是近十几年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副作用,政策未来的态度是加速还是维持,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现在这种时候,坏消息才是好消息
疫情之后这一年没怎么刺激经济,反而对消费信贷的打击非常严厉,房租贷暴雷,蚂蚁被监管,各路其他网贷也掐了不少,补习班贷也没了。
今年gdp目标是6%,平摊去年的恢复性增长两年才4%,靠出口暴增就能完成目标了。
现在没有放松的迹象,下半年美国不紧缩的话挤泡沫可能还会更狠。我猜这一波不会很快放松,反正现在劳动年龄人口不增长了,就业压力小,去年gdp 2.3%也没怎么样,gdp压到3%以内几年也不会出啥问题。
疫情下看经济,最先看的就是疫情情况。
去年7月北京还有零星疫情,今年7月全国没疫情,自然增长幅度大。
去年8月北京解封,全国无疫情,今年8月南京爆发,全国到处都在抗疫,还能有正的增长不错了。
"预估为7%",说明预估模型本身有严重的问题。
2.5%是个什么概念?M1有4%,M2也有8%,这就是总需求萎缩了。
还是一个周期研究者角度:
社会总需求触底回升——产能不足——企业扩产,总供给增加——劳动者收入大幅上升,进一步提升需求,贫富差距达到最小,全社会欣欣向荣——社会总需求滞涨——产能逐渐过剩——企业开始通过媒体或舆论创造需求以消化产能——部分聪明资本逐渐退出脱实向虚进入金融市场——资产价格被大幅推高——社会总需求见顶——产能严重过剩——企业价格战导致商品降价并减产——劳动者收入停滞或下滑——资金进一步流入资本市场——资产价格开始剧烈波动——贫富差距扩大——劳动被污名化,社会投机风气日盛——越来越多的人将自己的远期现金流折现(负债)赌一把——金融市场进一步加大波动——恶性案件频发——贫富差距达到极值——金融资产价格与债务水平达到临界值——金融危机——经济危机——资产价格与劳动者收入大幅下滑——因为规模效应萎缩,商品在上游降价,在下游涨价——需求进一步萎缩——贫富差距缩小——总需求达到谷底。
这就是经济一个周期的完整循环,这和房价无关和股价无关,目前除了少数占了天时地理的小国,没什么国家走得出这个循环。
计划经济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东西,他在第一步社会总需求回升时,压制扩产,默认市场的短缺以达到均衡,但是这条路是否能走出循环,还是进入到一个更大的循环,谁也不知道。
聊点题外的,最近看了一个电影,《无依之地》,讲述的是08年经济危机后一部分美国人的生活,他们的积蓄在经济危机的时候灰飞烟灭,有的甚至背上巨额债务,如今到了退休的年龄,账户上也只有三位数存款,为了生活下去,做着最低工资标准的工作,而这个工资却付不起工作当地的房租,跻身中产也成为这辈子不可能实现的梦,所以只能以车为家,流浪美国。
电影很丰富,但是我的角度看到最重要的一个点就是,随着经济的阵痛,个人人生意义的丧失。
聊回我们最喜欢的房子问题,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其实房子涨涨跌跌本无所谓,而到如今,最坏的影响是全社会的价值观被裹挟,而当资产价格出现大幅波动后,无论个体还是群体最大的问题是意义的丧失。(无论涨跌)
1919年一战结束,1920年美国房地产接近腰斩,1922年,进入柯立芝繁荣,全社会进入无休止的过度消费中,消费品的需求在这一时间段达到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当时的总统给出的是“每家车库两辆车,锅里一只鸡”的承诺,直到1929年大萧条,纵观当年的疯狂,这或许就是意义丧失的产物。
再回到最开头,现在我写的这些东西,还可以被称作知识,但是更希望的是50年,哪怕100年后,这些东西能变成常识,其实任何一个自上而下的团体都对抗不了周期,唯一能对抗的只有一个个自下而上的个体,不被滚滚红尘所裹挟,找到喜欢的事情,将喜欢变成擅长,无谓潮起潮落,坚持下去,穿越牛熊,与生命共舞,这就是专属于你的意义,而当这样的个体联合起来,人类才能说真正得走出周期的循环,这在我看来也是美好的人生。这也是我能给出的唯一答案。
今天收到很多中石油6元的私信,我知道了哈。
杭州又开始吹公寓可以落户+上学的消息了,政策写的模棱两可,其实怎么说呢?以前老有人来我的帖子喷,说大城市一定流入,对啊,大城市理论上大多数时间都是流入的,但是有流多流少的区别啊,如果流入少,不放宽一下政策扩大一下生源怎么搞?城市的发展还是要靠外来年轻人,城市里的45+的老油子们,你指望他?
最后,别去喷拜金女了,消费还得靠她们了。
其他马车其他答案说了,再谈谈“外贸”马车,
全球首先控制疫情,全面复产复工,正是发财的时候,却没有出现繁荣景象,居然出现了萧条之象?
老百姓不消费-----不消费因为没钱-----没钱因为工资少-----工资少因为企业不赚钱-----企业不赚钱因为原材料贵-----原材料贵因为兔子没有大宗商品的定价权,
兔子不仅没有大宗商品的定价权,连议价权都没有,别人想卡你就卡你,想玩你就玩你,涨多少你都得吃下去,而且你还不能不吃,你不吃连工作都没有,人口红利会饿死,
这就成了一个怪现象:兔子控制住了疫情,火力全开生产商品,发财的是别国的原材料商,
而国内消费低迷,大量商品积压,工厂赚不了钱,发不出工资,导致企业破产,企业破产以后,打工人没了工作,消费更低迷了,
那兔子开放国际市场啊,兔子不怕竞争,来互相伤害啊!
如果实行了,“下周回国”和皮带哥第一时间为你点赞,
因为国际通用货币是美元,这一波操作会彻底救活美国:把泡沫留给自己,把重生留给美国,像《广场协议》中大公无私的日本,
市场全面开放后,全世界的热钱会铺天盖地涌来,房价立马一飞冲天,垄断行业每天蹦出几个万亿级富翁,民生物资也会火箭式上涨,
按照美元印刷的速度,人民币必须跟着一起印,不然就是白纸换真金,
“我们的美元,你们的麻烦”,
在美元体系中打败美元,无异于天方夜谭,
而如何获得原材料的定价权,是一条危险的路,好比讨论如何从别人手里拿走大宝贝?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那为什么不一开始就让原材料涨到天价,涨到兔子根本买不起为止呢?
因为“新冠”加速器,“新冠”以前大家可以温柔地玩,细水长流,兔子慢慢生产,大家慢慢吃肉,不着急,“人类命运共同体”,
而“新冠”让世界变了,各国矛盾激化了,
“一鲸落,万物生”,等不及了,必须有“一头鲸”死掉,矛盾才会缓和,
世界饿了
讨论毛线球。
前面增长都好好的,为什么到了8月戛然而止了?
难道不是因为8月底这场险些在全国扩散开的疫情?
我当时说了,一场筹备2年的行业大会,预计8月4日开幕,3-4千人参加,绝大多数人的车票、住宿等等都准备好了。再加上是假期,多少人准备带上孩子,趁机在历史名城游玩一番。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结果,7月31日说因疫情推迟,时间待定。
这场大会,少说也给主办城市减少近亿元收入。
不仅如此,有的世界前几的港口都整个关停了。
这有什么好分析的?还又是M1,又是房价摧毁了消费力。有意思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