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四代都是教师,但是我坚决反对门阀式评选。我们一家四代人教书的初衷又不是为了什么重大的意义,就是为了两点:
1.喜欢教育环境,做这事也习惯,习惯后才能养成热爱。但关键是喜欢和年轻人打交道,这群有活力,有理想,有独立人格的人对我们影响很大。
2.能让喜欢思考的人有口饭吃,教师这个职业虽然谈不上赚大钱,但每天多想点问题,也能有安身之所。
我是看不起学阀的,现在有很多的曾经功勋卓著的科学家,就在搞学阀,一家四代都是科学家,越到后来就基本上没什么好货了,儿子,孙子,曾孙子论文搞不出的时候,让自己带的研究生,博士熬夜往死里搞,这种事情非常非常多。职称走的飞快,头衔也一大堆,更有意思的是这群人相比于这些科研头衔,更爱行政头衔,通俗点讲,长江,杰青不算什么,就是想当官,搞学术都是排在末位淘汰的事情,当然啦,反正有人“帮忙”搞。
要点脸行不行,科研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坚持和韧性,是踏实能干,是公平正义,敢说敢想,敢打敢拼,不是装,你这么搞垄断,真正优秀的人才不见一个跑一个国外才怪呢,这群人吃相太难看是导致人才流失的主因之一。
我常说,中华历史除了近几十年中的一段时间,其余时候写的都是血脉纽带,历史搞来搞去就成了家族私斗和二代,三代,四代之间的感情纠葛与利益冲突。这几乎就是每一个时代波谷的起源。
无论是教育,经济,政治,文化,医疗都不要有这种血脉纽带式的展现,要坚决打击,不留余地,否则这会摧毁历史进程,它不是发展的根源,而是衰落的起点。
最后就是教师节,我是直接反对任何学生在教师节给我送花和礼物的。很多学生家里是农村的,交班费就捉襟见肘,从班费里支出给老师送礼,这合适么?不合适!对于大学老师来说,学生对老师最大的尊重就是找一个好工作或有自己的事业,或去到自己理想的学校深造。
我甚至认为根本就不该有教师节,作为劳动人民,我们都有自己的节日,劳动节,给劳动节多加一天假期就非常合适。在座的哪位劳动人民不辛苦,不为社会付出的?不要谈光荣,更不要谈牺牲,努力工作的人获得相应的回报就是最好的社会呈现,职业没有高低,我不过教师节。
现在教师已经是一个让人妒忌的职业了。能把儿子、孙子都弄进编制,还不让人喷死。
摸着四世三师的石头,过四世三公的河
我们中医界呢,
早年因为信息交流不发达,很多技术只能集中在某个世家手里,
并且这帮人一开始不会轻易传承自己学术的精髓,
同时学术首领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
用自己的姓氏命名学说,
这才有的X氏医学。
但是,
人性促使他们据为己有,
党性却鼓励他们传播福音,
这是一对矛盾体。
现在,当这些世家专家们广收门徒,
以及X氏的祖师爷相继仙逝,
现在X氏之风已经逐渐消散,
老百姓开始认单个医院,
或者单个名医。
然而,
现在医生写介绍,有几个句式是很常见的:
“毕业于XX学校,XX学历,师从于名医XX”
“曾在XX大医院进修”
“担任XX学会主委/副主委/秘书/委员”
这是啥价值观?这是以组织为荣,以成为大佬跟屁虫为荣。
随着时代的前进,
我们要逐渐影响,逐渐感化,逐渐改变从业者们的价值观,
从“以世家传承为荣”,
到“以掌握技术为荣”,
最后到“以服务人民为荣”。
希望对门阀的介绍,能精简再精简,
写点实打实的成绩出来,
除了你做了哪些课题,取得什么成果,
大家更在意的是:
你对哪些疾病的诊治有特殊的见解?
你给基层带去了什么技术?
你带出了哪些引以为豪的徒弟?
怎么说呢,
我们建立新中国,
为的就是消灭门阀,消灭乡贤,消灭割据,
杜绝生产资料的私有化,
让资源普惠每一位老百姓,
这是立国之本。
那些世世代代都只干同一行的,
原因可能如下:
第一,全家都在这个行业上获得利益了。
第二,因为一代目在某方面取得了突破,可以供子孙在功劳簿上躺两代。
第三,长辈对这个行业的热爱,对小辈产生了强烈的号召力。
作为老百姓,
本来非常高兴这份强烈的热爱能够世世代代传承下来。
但很遗憾,
绝大多数的二世祖,
是不可能背叛自己的阶级的。
他们不是从底层爬上来的,
如果不是经过特殊磨炼,
绝对是对基层缺乏基本的共情。
所以世家你表彰一代目,或者有突出贡献的二代就够了。
世家本身无非是个附带品,是一代目的精神成就,以及对一代目的无声奖励,
但世家本身是一件带有寄生虫属性的玩意,
没什么好表彰的。
我们读书那会儿,
有个同学动不动就说自己“我家四代行医”,
结果第一个学期就解剖学挂科。
其他那些医二代,读书的时候用功的也是少数,吊儿郎当的比较多。
呵。
看看世家都教出了个啥。
真的,世家没什么好表彰的,
表彰一个人就够了。
少见多怪了,这种事不仅很常见,而且是作为正面案例宣传的,教育这个才哪儿到哪儿啊?给你们看点别的。
米哲夫一家既是亲人又是共同奋斗的同事。米哲夫是辽阳石化芳烃厂重整车间白班班长,妻子王嘉萍是芳烃厂的操作员,父亲米润田曾是烯烃厂电气运行工,他的祖父一辈也是辽阳石化的工人。
这是作为正面事迹宣传的
金晓军于1979年进厂,在抚顺炭素已经工作了40年。不仅如此,金晓军的父亲还是抚顺炭素的创建者,儿子现在也在这里工作。一家三代人见证了这家企业的发展壮大,也见证了抚顺国企改制的发展历程。
“那时候,生产虽然艰苦,但父亲的工资还是挺高的,一大家子不愁吃喝。”金晓军回忆说
抚顺炭素和抚顺一些国企一样,由于习惯了计划经济体制,在进入市场经济体制时陷入窘境,负债累累,生产经营难以为继。对那段日子,金晓军深有感触:“当时,心真慌啊,就盼着企业啥时候还能好起来。”
这是作为正面事迹宣传的
“我的爷爷迟凤智就参与了一重的初期建设。”中国一重集团中型装备制造厂班组长迟海说:“在一重,像我们这样两代甚至三代都是一重人的家庭有很多。正是这父一辈子一辈的传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这也是作为正面事迹宣传的
从初期参与建设到如今助力企业蓬勃发展,李东昕一家三代人同建龙北满风雨前行,与企业有着无法割舍的深厚感情。
这还是作为正面事迹宣传的
我出生在一个建筑世家,从外公那一辈开始,全家人就迁到了怀化。外公最初是在郴州地区工程公司工作,后郴州地区工程公司和衡阳地区工程公司合并为七公司,又因建国初期的三线建设,便拖家带口地来到怀化。
这已经不只是正面事迹宣传了,这是征文入选了
如今,外婆已经离开工作岗位几十年,母亲也已经退休5年,但一有机会,我们祖孙三代都会欢聚在一起畅谈,聊聊生活和工作,聊聊湘钢这6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也是征文入选
严钦莹的爷爷严铿俤曾是马尾造船的木工,父亲严子金退休前是马尾造船的舾装车间钳工段段长,祖孙三代都在马尾造船厂工作。
这依然是作为正面事迹宣传的
第一代 老父亲周荣棋 朱德对杭氧的评价,他至今倒背如流
第二代 技术中坚周智勇 他脑子里就一件事,只有创新才能保住企业
第三代 “80后”周欣海 当父亲的画面出现于央视,他的内心燃起鸿鹄之志
毫无疑问,还是正面事迹
不过真正凶的还是这个
注意,这张照片拍摄于2001年,截止2019年作为正面事迹宣传的时候,已经不是三代23人485年工龄了,而是四代28人700年工龄了,这张照片现在还挂在沈阳沈飞航空博览园里宣传展览。
金家已经有四代28人在沈飞工作,累计工龄超过700年。沈飞成立已有68年,在这巨变的岁月长河中,从沈飞飞出的无数架歼击机上,都凝聚着金家四代人的汗水与心血。700年工龄,丈量出的不仅仅是他们为沈飞工作的时间,更是一家四代人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你在这儿痛骂阶层固化、代际传承、乡贤世家和当代匠户制度
人家是作为正面事迹大加宣传的
看看人家的措辞“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端着铁饭碗不撒手被他们说的跟无私奉献似的。
为什么上一代人对市场经济开放竞争如此欢迎?为什么他们对大院子弟深恶痛绝?为什么改开之后大量国企根本招架不住涌入国门的外企,产品和服务毫无竞争力,被迅速淘汰,企业破产,职工下岗?为什么“国企”这个概念在很多过来人眼里永远是低效、臃肿、迟钝、人浮于事的代名词?乃至于很多国企已经极度市场化了,国企身份只表现在股权层面,但是在老一代人眼里始终是吃大锅饭的象征。
当年的“老子退休儿子接班”“扶上马送一程”意味着什么?“吃商品粮”和“城市户口”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明白了吗?
对了,上面那个四代28人在沈飞工作的还有这么一段
金波的爱人司毅,他的父母也都是沈飞的退休职工,他们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与沈飞有关。提起对这份航空情怀的传承,金波讲到,虽然女儿才上小学,但是她希望女儿以后也可以加入航空报国的行列中来。
什么叫内部勾兑,什么叫近亲繁殖,知道了吗?
重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吾辈义不容辞
我发现最近特别多的全国推行的“新”政策看起来是一夕之间出现,其实不少在各地都已经试行了一段时间了。
不仅仅有2019年的两篇浙江的“教育世家”:
2019.04.15: 椒江区“教育世家”“最美校长”“最美班主任”“最美教师”培育选树活动开始啦~详见正文_工作
2019.09.10: 台州2019教师节庆祝大会,这些“园丁”戴上了“大红花”
还有2014年,各项信息过度齐备的河北省教育世家评选的材料和评选标准,而且按其中文字,2014年之前“河北省优秀教育世家”曾经是高考加分项目。
这里面强烈推荐一段令人大开眼界不知今夕何夕的参评材料:
教育世家进士第
舒宗庆
乾州对河兔岩印家庄,是一个在清代乾嘉两朝名扬湖湘的教育世家庄院宅第。
生于康熙的印顺国,是耕读出身的厅学生员秀才,乾隆十年岁贡,二十二年丁丑科进士,选授江华县学训导,“未赴任即捐馆”逝去。
长子印绶(字潕溪),乾州潕溪书院秀才,乾隆十八年岁贡,三十四年己丑科进士,历任湖湘十二厅县州训导、教谕、学政。 次子印網,秀才,乾隆二十四年岁贡。
三子印绪,秀才,乾隆三十六年岁贡,五十九年常宁县学训导。
孙荣庭,秀才,英年早逝。
孙荣楚,秀才,嘉庆四年岁贡。二十二年进士,道光二年酃县县学训导。
孙荣光,秀才,嘉庆六年岁贡。
孙荣禄,秀才,道光元年岁贡。
综观印氏一门祖孙三代,计有八秀才,七岁贡,三进士,四教职。
印氏世居兔岩,在武溪(即潕溪)月宫潭畔建有祖居,土墙门楼,木柱木板瓦顶七间平房,院内一株老杨梅,门外大片水田,屋后四围茶叶山,门悬三块进士匾,属于清代湘西三厅旷古未有、而且后无来人的著名教育世界。
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总结一下的话就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育世家”不是第一天出现,至少在2014年就已经是一个教师队伍中广为人知,并且积极参选的一个曾经有子女高考加分加成的荣誉称号。
所以虽然我们路人大惊小怪,教育系统内部的“世家”们可能还觉得委屈,谁要那区区六万块钱,最好的高考加分早几年都给搞没了。
呵呵呵,很多人反対,以为是选门阀,鼓励当学阀。
其实你们都错了,这是在选教户!
啥是教户?明朝的军户,匠户了解下。
当年把那些所谓的开明绅士到底都安排到哪些领域了啊……
好家伙 这真的是直接不装了是吧
先有二流媒体鼓吹乡贤
再有选出100世家
…………………………
要不我先去看看诸葛亮当年是怎么写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