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骰子本来就有另一个名字叫色(shǎi)子,就像老虎也叫大虫一样。有些人矫情,强行给“纠正”成看上去高(shēng)端(pì)的“骰子”。明代崇祯刻本的《西游补》里就有:
四人方才坐定,西施便道:“今夜美人不快,我三人宛转解他,不要助悲。”登时取六只色子,拿在手中,高叫:“筵中姐妹听令:第一掷无么,各要歌古诗一句,第二掷无二,要各人自家招出云情雨意;第三掷无三,本席自罚一大觥,飞送一客。”西施望空掷下,高叫:“第一掷无么!”绿珠转比娇音,歌诗一句:夫君不来凉夜长!
口语方面,各大官话区都称“色子/色仔”,吴语区、闽语区称“骰子/骰仔”。两个名字都对,不存在“误读”。
我认为大多数人都在答非所问……包括高赞的 @Ace Zhu …题主的问题不在于这个东西到底叫骰子还是叫色子,而是为什么书面上我们写作“骰子”,而口语上却读作“色子shai zi”,甚至可能指着“骰子”念“色子shai zi”(我玩桌游读说明书的时候经常干这种事……)
以我对语言学粗浅的了解不敢贸然回答这个问题,但幸好其实这不是个新问题,更幸好这个老问题是在知乎还没那么“普及”的时候提的:
按照这位答主 @無雙 的观点,可以把写作“骰”读作“色”的行为视作“训读”,我大概的理解是:本字读音应为A,但因种种原因常用本字代替读音为B的字,最终本字就被读作B了。比如“菸”字本应读yu4,但因为常用于词组“吸菸”来代替“吸煙”,而“煙”(即“烟”)字读作yan1,最终“菸”也被读为yan1(这个例子来自上述回答提供的链接)
同一问题下另有答主提到,很多输入法在输入“shai zi”时会自动提示“骰子”,我尝试了下确实如此。
写成“色子”没有辨识度啊!
念成“touzi”别人不一定听明白啊!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科学发展全因为懒,
写字说话当然也是用最方便别人理解的方式去组织表达啊!
说shaizi别人即刻理解何苦费劲念成touzi还要解释?写骰子意象马上清晰何苦费劲写成色子使人迷惑?
不让讲鲨毙就改口散兵,大家为了表达效率从来都是无所不用其极。
“色子”就是它的用途,文献其他答案里写了我就不多复制一笔了。这个名字简单明了告诉使用者,玩这个,“同色为贵(也称“贵彩”,指的不是同一个颜色,而是同一个牌面的意思),驳杂为贱(也称“杂彩”,同样,指的是牌面不同)”,是通用语(官话)用词,是本字。反而是“骰”才起后起字、局部地区方言词。一方面这个东西是“博悬于投,不专在行”,另一方面这个东西有骨制的。最初这个字恐怕连发音都没有,直到字书按“投”附会了发音为止(真不如按半边读成“殳”的音变,还不影响意思)。而普通人口语上又一直“色子”“色子”地叫,就形成了口语与书面的分割。
不识字的粗人闲了玩,说的肯定是“色子”,文人雅客笔下自然作高,尽是“骰子”,就行成习惯了。小说盛行的时候,识字率上涨,老百姓也愿意看着消遣,逐渐写作色子的多了起来。写骰子,那当时的底层读者不知道这是什么,进一步造成了笔下和嘴里的混乱,出现一种特殊的训读现象,其实是有些回答评论区里的知乎er点名的问题。
色子也不只有立体的这种投掷的,最初还有平面的,画得跟麻将的牌面似的,抽着玩的。“大博则六箸,小博则二茕”,这就不能写“骰子”,但读“色子”就没问题。这东西主要作用是算命,如果爻上没有变动,就是依据色子结果判定按哪一句爻辞为准。不变的还是以同色为贵,那时候就叫“色子”了,完全不知道“骰”是什么东西。
低情商:是的,已经结束了。
高情商:diy的时代暂停了,只不过我们暂时不知道重新开放的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