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早结婚早生小孩,如果两代人都这样,45岁已经抱孙子了,享受天伦之乐了,孩子们都经济独立了,不需要出学费抚养费了,就老夫妻俩住,一居室就行不需要大房子了。
45岁没啥事业理想的话,工作也不用太努力了,随便混混就好了。
45岁体力还是不错的,想去哪玩都可以去,不需要照顾孩子。
45岁的一般都有兄弟姐妹,自己父母也就70岁左右,完全照顾得来,再说自己还有儿女可以帮忙呢。
45岁左右早结婚早生孩子早买房的那批人,现在是最幸福的中年人,大多数都不会有中年危机。
现在最惨的是结婚晚的,35岁的80后,孩子还在上幼儿园,而父母已经快70了,这代人还普遍独生子,独自承担上有老下有小的困境。
我45岁,昨天跟同学家长聊天的时候还提到了这个问题。
我说:我跟我老婆在工作上已经到头了,不会任何预期外的机会,收入稳定并缩减,随时可能没有任何工资性收入。
两边上面的老人都在,七十多岁,身体不好,加上家族里的老人有几十口,大概率隔几年走一个,甚至更密集。
我们已经没有任何精力和能力做更多的事,只剩下三件事,一是教育好下一代,让他们将来能自力更生。二是送走老人,争取让他们在最后的日子里尽量体面一点。三是保住积蓄,我们不可能有任何机会性收入了,手上这点钱要支撑到孩子有能力的时候,一分钱都不能浪费。
嚷嚷的人一般都是看见了危机,但危机并没有降临,真正身处危机的人嚷嚷已经没用了。
有位刚毕业的年轻人去算命,想看看自己何时飞黄腾达。
算命先生慢悠悠地说:
你年轻时一事无成;时而自怨自艾颓废堕落,时而咬紧牙关拼命努力,经营关系,但你的生活一直没有改善,你一直很痛苦,直到三十岁。”
他听后兴奋地问:那三十岁之后呢?有转机吗?
算命先生微微抬起头:三十岁后……你就习惯了。
前些年已经哭过了。
哭累了,哭不动了。
再哭就成祥林嫂了。
哭,也没有用,徒惹人笑话,何必呢?
只好深夜躲起来疗伤。
告诉自己,只要活着就好,怎么也得把养我的人送走,把我养的人养大。
至于其他委屈,又算得了什么,该忍就忍,该放下就放下。
本身是不怕死,死了反倒轻松了,当躺在手术室里醒来时,想着要是这是另一个世界,也是一种解脱。
但是想到孩子还小,就得鼓起勇气活下去。
为了获得勇气,就要摒弃和隔绝各种负面情绪,不要发牢骚,不要哀叹,这些都没用且有害,每天想想美好的事情。
譬如被车撞断了腿,很开心——庆幸没有伤着大脑,没有变成植物人。
譬如母亲去世了,想着世界那头多了一个亲人,不日归去还有母亲在那头,不也很好吗?
无论怎么样,都要往好的方面去想,要好好活着,好好生活,直到你醒不过来的那一天。
记者在火车上问大家买到回家的票了吗,人们都喜气洋洋的回答买到啦,因为没买到票的人根本不会在火车上。
同理,那些40,50岁的人真的不存在中年危机吗,真的不会发声吗,只是没人理会罢了,只是人们听不到罢了。
这就牵扯到一个话语权的问题,能在网上嚷嚷35岁中年危机的人大多数都是85后90后这些一直跟着时代走,能适应并且利用网络发声的人,他们在网络上是有话语权或发言权的。
为什么程序员这个群体能有这么高的关注度,就是因为他们的工作跟互联网紧密相关,能够随时用互联网发声,他们知道在哪些地方能够更大程度的让自己的诉求被人看到,知道在哪些地方能够去找到和自己有同样诉求的人
但是40,50岁的中年人呢,也许他们也会使用手机去看一些短视频,看一些新闻,但如果你要让他们去利用网络发声,那就有点难为人了,少数人或许可以,但大多数人还是做不到的,他们意识不到这一点。
所以“90后已经开始中年危机”的声音出现在你我的耳朵里一点也不意外,因为他们正是目前国内使用互联网最频繁最熟练的一批人,他们的发声可以通过互联网被放大。
另一个问题就是40多岁50多岁的人真的不发声吗,其实不然,只是题主没有去关注罢了。
举个例子,题主觉得什么样的人会更多关注房事的质量?如果只靠猜你可能猜不到,是年纪略大的中年夫妻,嗯,就那个网上说“中年夫妻亲一口,噩梦能做好几宿”的那个群体
怎么得出这个结论也很简单,去找一些能对日常房事有帮助的,特别是能够延时的产品,比如说超鸟超厚避孕套,通过加厚实现延时,看看它的用户,你大概就会明白谁更关注这方面。
所以总而言之每个群体他们能够发声的地方不一样,有些我们容易注意到,有些不容易注意到,要是想关注40,50岁人到底有没有中年危机,去一些他们能发声的地方显得更合适一些。
人的精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减,年纪越大,哭喊的声音越小,“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只是因为他是个孩子,而成年人越大,怎么哭都没用!因为40、50岁的人知道怎么嚷嚷都无济于事,解决不了问题。
所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就是这道理,三十还很年轻,可以说是“正值壮年”,当打之年的人情绪和精力都处于亢奋状态,他们有精力嚷嚷,“愤青”不也是这个年纪居多嘛。
而40、50岁的人,已经成熟了,他们知道嚷嚷和哭喊只是一种情绪宣泄,不能解决问题,关键是“上有老下有下”且老的生病、小的正用钱,这么累了哪有空喊累?
30岁的人活跃着,40岁的人沉默着,50岁的人淡定着。。。。
人到中年,一地鸡毛!
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关注重点是不一样的。
在我说明我的具体观点之前,我给大家讲一个我个人印象深刻的谈话。
这是我在本科的时候,我们院长跟我们说过的一段话,而我从中受益匪浅。
我们院长当时和我们聊起他和他同学的聚会,毕业三十余年时间,他们一共开了四次,其中三次是正常的整数十年聚会,还有一次是以院长名义开的,目的在于叫大家去玩,这次就忽略不计了。
而那三次正式的校友聚会,所有人悉数到齐,这其实是很罕见的。
但我们院长最感慨的,实际上是三次聚会聊天的内容。
第一次聚会,毕业十周年,院长和他的同学聊天的主题,就和咱们现在关注的这些内容差不多,比如说工作单位,升学留学,工资收入,住房保障,婚姻大事,育儿经验等等,这个时期就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聊天的主题偏重于物质基础和家庭构建,偏向于事业和生活的成就如何。这一时期,大家的年纪普遍在三十五左右,关注点和年轻人没啥大的区别,最多算是对年轻时代的总结。
第二次聚会,毕业二十周年,院长和他的同学聊天的主题,则偏重于子女和父母,而不再是自己,院长和我们说,这次聚会最感慨的就是,几乎没有人关注自己发展的如何如何,或者自己有多大成就了,院长和他的同学聊天,基本上是三句话不离孩子,五句话不离父母。
此时的聊天主题,基本都是孩子教育和父母健康那些事,对于孩子,主要在择校方式,关系疏通,学区房购买,成绩排名,同学关系,老师背景等各种孩子成长环境的重视,对于父母,则是各种健康的考量,而这个年纪,父母大多处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他们探讨的最多的,就是父母又有了什么疾病了,谁的父母卧床不起了,怎么让父母开心一些,痛苦少一些,父母墓地选址,还有诸如遗产继承,父母送终的话题。
简而言之,聊天主题就是父母最后人生旅程的陪伴+子女教育成长环境的思考忧虑。这一时期,大家的年纪普遍在45岁上下,是公认的中年时期。
第三次聚会,毕业三十周年,院长和他的同学们基本都在五十五岁上下,这次聚会刚好发生在我本科毕业季那年,而这次聊天的主题,又重新偏重于自我,而不再关注父母和子女,因为这一时期,父母基本已经去世,子女则已经长大成人,毕业工作,有了自己的家庭,不再需要老家伙们太担心了。
不过这次聚会,大家聊的最多的,则不是年轻时的物质条件和工作发展,而是个人身体方面的境况,个人对大半人生的总结,还有个人的退休规划,比如说,xx白内障怎么样了,可以去xx地方去看一下;那个谁,当年长得可漂亮了,我记得当时就想拉一把手;我以后退休想去xx地方,以xx方式度过最后阶段;这辈子混的一般,不过还行,身子骨还不错,后面准备出去走走,之类的话。
我们院长本次聚会最感慨的是,即使毕业三十年,他和他的同学仍然能全部出席,没有人去世,坐牢或者卧床不起,至于混的好不好,那都不重要了,他在乎的,也是退休前后和同学一起去全世界各地到处走走,在自己走得动前,看看世界。
在院长和我们讲述的这段聚会经历当中,我从中还是颇受启发的,并且在最近,特别是被资本家压榨的时候,我反复思考了当时的这段话,并且有了一些个人感悟。
人在不同时期,关注点是完全不同的,而人在不同阶段,思想的成熟度也不一样,古人所说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反映的正是每个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感悟。
说到这里,我正式就这个问题,说一下我的个人观点:
人在不同阶段,关注的侧重点不同,由此导致人对待不同事情,甚至同样的事情,态度也会有极大转变。
在三十五岁以前,或者说中年以前,人的关注重点在自身周边的物质环境建设,就是咱们通常所强调的工作,婚姻,房子,车子这些话题,人们会极大的关心自己的事业进展和家庭构建,为今后的生活积累筹码,那么自然,这一时期,人们会嚷嚷中年危机这一话题,因为中年危机本质上是工作,职场,或者说事业上的话题,而三十多岁的人,正是关注事业进展的关键时期,事业上的不顺心,或者家庭婚姻上的琐事,都会让三十岁左右的人充满了抱怨,也会让有一定事业和家庭成就的人,比如说当上个小主管,取了个漂亮老婆或者嫁了个好老公之类的人,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心理满足。
在四五十岁的时候,也就是人的中年时期,人的关注点基本会从自己身上移出,此时人们关注的重心,在于正在快速成长的子女,以及进入人生最后阶段的父母。父母作为自己的至亲,此时基本步入人生的弥留时刻,而这段时间,父母的痛苦经历也会让中年时期的这些人感同身受,但是也帮不上什么忙,人们能做的,只是尽自己所能,送父母最后一程,感谢父母在自己人生阶段的陪伴。
而除了父母之外,人们关注的重点自然在教育下一代身上,子女作为父母生命的延续,此时正是成长教育最为关键的时期,实话实说,到这个时候,自己的事业成就之类的东西已经不重要了,人们最关心的是,自己能够给子女成长提供最好的环境,并且扫清子女现在和未来成长的障碍,同时精打细算,为子女留下尽可能多的,可以继承的物质条件和人脉关系,这个时候,自己当个管理层,已经一点都不重要了,甚至如果可以,自己宁可什么都不要,就做一个小兵,以此腾出更多的时间关注家庭和子女。但是如果这个时候可以认识xx校长,xx局长,或者有一门工作外的其他收入渠道,那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为在自己看来,这些是可以给子女成长扫清障碍,并且让子女继承的宝贵财富,实际上,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上了年纪的父母极其在意以师医公为代表的体制内工作,一般在这个时期,这些职业才开始展示它独特的隐形的爆发力,并一直持续到自己进坟墓。
在五十岁以后,也就是人开始过渡到老年的阶段,这段时期,人的关注点会重新回到自己身上,此时,父母已经逝去,子女已经长大,有了自己的工作和家庭,因此,人会重新回到对自己的关心上来,而这时,对自己的关心不再以物质为目的,而是注重身体健康和精神追求。这个时期,人们会承认并总结自己过去大半生的成就,并重新树立起点,这一时期,人们的关注重点在于个人和亲人朋友的身体健康,同时,根据个人身体健康程度,做出规划,从现在到卧床不起的这段时间内,完成一些自己年少时未完成的夙愿,做一些曾经没能做的事情,所以这个时候,如果你依然能有一份能支撑你出去看世界,满足个人爱好的稳定收入,那可以说这就是事业上最大的成功了,因为这可以支撑你把上面的设想付诸实践。
综上所述,不是40-50岁的人不嚷嚷,是你完全没get到人家的重点,如果你和他们聊的,是xx学区房规划,xx老师教学质量,xx中学升学率,xx医院治疗重疾病的效果等等,他们就会和30岁的人抱怨中年危机一样,和你聊到昏天黑地。把自己这个年龄段在意的重心,带入到别人别的年龄段身上,他们自然不会和你有共同话题,你在意的主管职位,或者工作收入,中年危机,那是他们十年前在意的,他们现在已经接纳现实的自己,接受自己事业上的那段人生旅程,并向着全力抚养下一代,给父母最好的陪伴而努力。
我来发一个声。
算是中年危机的典型吧。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大学毕业后一直都不求上进,同时也不珍惜赚钱机会,而且性格极其固执,封闭。
其后果是,easy模式开启,结婚,生娃,飘过西,飘过冬,自以为是很拼命工作,住过多少旅馆,换过几张双人床,中年离婚,失业,easy模式结束。
娃跟着妈妈,我自由了。
无房,无存款。没办法,在户籍所在地邻市贷款买一个几十万的小二手破屋——户籍所在地早买不起了。
按照原来熟悉的方向,根据自己的喜好要求,找了半年工作,无果。
曾经每日去图书馆看书。在知识海洋里浸泡了几天后,开始好奇自己这几十年都在干啥。——过去事不可知。
曾经去做兼职。曾经试图学习开小吃店。消费降级自是不用说了。冬天零度全身上下内外衣服加包加自行车加早点不过五百元,物廉价美,对内卷后时代充满了信心。破屋里倒是有单件十倍的旧衣服,也没坏,但不配(套)啊——再也没穿过,算是沉默成本吧。
再婚和恋爱。。。。自然是都不指望了。
浑浑噩噩几个月后,眼看着钱要花光了。倒是不太担心,消费贷额度还有一点。正规银行给的。
还是继续去找工作吧。从破屋中出来,去大城。住进城中村单间,耳听八方空调水滴落铁皮声,夜雨滴落铁皮声,莫名其妙声,皆是一样。啪啪啪。惯于长夜过春时,还是惯于长春过夜时?
城中村巷陌深深,过午日始照,日过午已昏。外卖电瓶车穿梭往来,带着微笑的送餐小哥从铁架子上和赤膊大汉手里取走一份份韩国炸鸡和日本饭团。夜幕降临后,穿着时髦的妙龄女比比皆是,水果蔬菜猪脚烧鸭无一不便宜。
如此人间,何必天上?
每日二十元度日如年,不亦乐乎?
当然,二十元也是钱啊,此外还有房租。还有离婚税——娃的抚养费。
眼看着,消费贷余额与白发黑夜俱长。然而工作还没找到。有时想着去拔个萝卜什么的,大城又没有不设防的尼姑庵。
后来,在图书馆看到,佛总在舍卫国某树孤独园免费居住,又经常去卫城附近乞食,于是想起附近有个地下通道。。一时,颇为动心。但又见说,无智,亦无得。想想,暂时还是先不去了。
某日接到前妻电话,才想到还有一点小问题:小孩还要上十年学。由于之前自己选择easy模式的影响,娃也选择了easy模式,每年我需要负担娃的学费二十三十万。正所谓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问能不能让娃读义务教育主流模式,前妻说她没意见,让我自己跟娃说。
周末借口带孩子去玩,找了个麦氏炸鸡店坐下。思前想后,正待开口劝喻,口吐莲花:还是主流学校好。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hard模式是通往幸福之路,劳动带来自由。等等车轱辘话,准备了很多。
未及我开口,孩子说:爸爸你是不是还得去找个工作呀。要不你怎么给我交学费呢?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一时,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吃炸鸡,喝可乐。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罢了罢了,硬着头皮去找自己能做的工作。
曾经在某地看过一个食品名称:大饼卷一切。
鼓起勇气,姑且当自己是个大饼罢。大概人活一生,难免会要做一次大饼的。
hard模式开启。
好不容易找了一个工资能交得起小孩学费的工厂,每天十五小时工作,每周六天。努力积累新领域知识,争取能够再干十年,保持工资不再降级,供娃上完学。吃食堂,住宿舍。周末带娃,主要花钱也就是这一天——多为麦氏炸鸡之类,也还在工资覆盖范围内。
已经很知足了。感恩一切遇见。复有何言?
没事儿跑跑步,不花钱,省时间。跑到水穷处,开口练练歌,有助于提升肺活量,增强抵抗力,也为将来退休的自由生活做好准备。
其实对那个地下通道动心之后,我去现场考察过,躺着坐着站着的人都挺多的,贸贸然效仿佛在舍卫国故事,恐怕不太容易成功,说不定连农民房房租都交不上。如果练好了嗓子,弄个音响,效果可能好一点。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何方。
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
其实也危机,甚至危机感更重,只是不上网
我做保险的,有一个百人团队,团队成员从25岁到50岁不等,平均年龄36岁,大部分是研究生跟985高校本科生学历
我,身为团队长,33岁,比大部分团队伙伴年龄小的,对了,我团队伙伴一二线城市为主
我平时,除了关注工作,也会默默关注一下伙伴们的生活。
有一点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单身的占比挺高的,其中离婚的也不少。
离婚带娃的最难,而且我团队70%都是女性,离婚带娃的也都是女性,很多时候做保险,也是希望有个时间自由的工作,方便照顾孩子,父母之类的。这类人,我觉得是最难的。
还有,就是40岁左右,仍然没有结婚的,但可以看到内心是想要结婚的。只是各种原因没有找到合适的,所以也经常挂在口边的一句话,就是:“自己也挺好,我也不打算结婚了。”这类人,其实也挺难的,因为诺达的城市,一个人,真的不好受,特别是,自己本不想一个人。
剩下还有一大部分人,四十岁左右,孩子幼儿园小学初中什么的,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钱。但我们知道,很多时候,这两样并非可以两全。如果再加上有房贷,有较大的支出,父母年纪也都很大了,那压力,也不用说。
还有就是一些30岁一下,恋爱中或者单身的未婚青年,这类人是平时跟我诉苦最多的,房价高买不起,对未来很迷茫之类的。
总的来说,每个形态,都有自己的不容易。但,年纪越大的,越不愿意去表达。
不表达的原因挺多的,有的是觉得没有意义,有的是发现自己早已看透,有的是去表达了,但表达的对象根本不是二三十岁的群体。
但,四五十岁的人,会给我们很多力量。
我很喜欢跟四五十岁的伙伴交流,感觉他们身上有很多人缺少的从容,踏实,安全感,认知,那种淡然的向上的力量。
我记得我跟我一个40多岁的伙伴交流完,我说,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很多小姑娘喜欢大叔了。
大十岁,这十年的人生经历,真的不一样。这不是智商、收入等能代替的。
随着年纪变大,不会轻易的随处诉说,不会频发的发朋友圈,不再需要那么多网上的树洞,更多的,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往前走了,当你要做的事情都很清楚的时候,也就有方向了。
昨天刚写了类似回答,这就又推了一个,懒得重复写了,放个链接您感兴趣自己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