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谈钱尴尬么?
“小伙子,多大了?赚多少钱啊?”“乌油油太露骨了啊?”
“小伙子,多大啦?哪里人啊?有户口伐?父母有医保、退休金伐?”
“哪里毕业的呀?”“买房了没啊?”“在哪里啊?”“几室内?”“父母不过来一起住?”
“车牌拍到了伐?”“几个车牌子的呀?”“那么都买的什么车呢?”
“蛮好!”“蛮好!”
我国人不谈钱么?我看沾钱的一样没落下啊。
其实你把巴尔扎克对一个伯爵夫人的描写,从房子到马车,从仆人的号衣到夫人自己的首饰都换成中国话,把对女性的描写变成对男性的要求,就会知道巴尔扎克骑士和简·奥斯丁一样讲的都是“小娇娘勇钓金龟婿的故事”。无非英国读者里姑娘多,法国读者里穷小哥儿多罢了。
因为欧洲经历过一段:世袭称号大贬值的时代。
在中国古代社会,你的社会地位主要决定于你的官职或者社会地位评价。
官职好理解,什么尚书,侍郎,县令,乡丞。社会评价:员外,贡生。。。
而在欧洲,由于资本主义变革时间长达近三百年,产生了大量有官职,头衔,但是没有钱的人。
例如,一个伯爵,往往有300倾以上的封地,但是这300倾封地,也许每年能够产出的钱不过是数千法郎(或者其他货币单位,主要是银币)。但是如果一个商人有十万法郎或者银币,委托所谓的银行家去投资,每年获利可能超过这个数(主要得益于奴隶和鸦片的贩卖)。
慢慢地,封建伯爵子爵体系没落,商人的社会地位和待遇逐渐上升,不少没落贵族开始出售家族爵位和封号,这就是:世袭称号大贬值时代。
我国几乎是直接从封建帝王制度跳到了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中国小说中往往就是两个环境,第一个是古代,讲究官位,官位高没钱也弄死你有钱的。第二是现代,讲钱。
其实中国也有一段这样的历史,不过时间很短,喜欢研究的人也很少,叫做《八旗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