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排面这容易,那些礼仪公司能给你安排的明明白白的。问题是你的钱有多少,当然你死了就看不见了,所以可以提前演习一遍,只是这样你就要拿两份钱。
骨灰给我扬了
捐给医学院即可,在被切成各种零件之前,这个医学院的每个新嫩都要来向我行礼,恭恭敬敬的称我一声【大体老师】。
然后他们把我切零碎的经验,指不定在以后的某个时刻,就救到了一个其他人呢?真的是光用想的就让我的骨灰飘扬起来了呢
╮( ̄▽ ̄)╭
“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
正饮宴间,忽人报曰:“董卓暴尸于市,忽有一人伏其尸而大哭。”允怒曰:“董卓伏诛,士民莫不称贺;此何人,独敢哭耶!”遂唤武士:“与吾擒来!”须臾擒至。众官见之,无不惊骇:原来那人不是别人,乃侍中蔡邕也,允叱曰:“董卓逆贼,今日伏诛,国之大幸。汝为汉臣,乃不为国庆,反为贼哭,何也?”邕伏罪曰:“邕虽不才,亦知大义,岂肯背国而向卓?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自知罪大。愿公见原:倘得黥首刖足,使续成汉史,以赎其辜,邕之幸也。”众官惜邕之才,皆力救之。太傅马日磾亦密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若使续成汉史,诚为盛事。且其孝行素著,若遽杀之,恐失人望。”允曰:“昔孝武不杀司马迁,后使作史,遂致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运衰微,朝政错乱,不可令佞臣执笔于幼主左右,使吾等蒙其讪议也。”日磾无言而退,私谓众官曰:“王允其无后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岂能久乎?”当下王允不听马日磾之言,命将蔡邕下狱中缢死。
根据惠栋的爆料王允根本就是因为私怨杀人。
《商芸小说》云:“初, 允数与邕会议,允词常屈,由是衔邕。 后允诛卓, 并收邕,众人争之, 不能得。”
记得《陈涉世家》,里面写了这么一段儿:
说陈胜吴广起义以后,屡战屡胜,攻克了很多地方,等到陈这个地方的时候,已经有骑兵千余,士兵好几万。为什么要以陈为节点统计呢?因为陈是郡府所在地,约等于省会,是个稍微大一些的城市。到了陈以后,司马迁说:“唯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陈郡县长官都不在,只有一个小小守丞迎带兵迎战几万人马,没打赢,战死了。
郡县长官都不在的时候,剩下一个守丞,哦,他感觉自己有些职责,就去迎战数万大军。等等,守城难道不应该是站在高处朝下面扔石头吗?谁这么傻在城门洞里和人打架?哦,城门破了,人潮如海一样涌进城里,已经失守了,一切都结束了。此刻这名小官僚决定自己是一个重要的人,抓着剑、戈或是什么,冲进城门洞里,想把进攻的军队拦在外面。自然没有打赢,于是就死了。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这种反动官僚多一个少一个都没差。司马迁给了十三个字来写他,不过你也很难说到底是为了写陈还是写他。
但是每次读到这里的时候都有不一样的感觉。有搞历史的朋友和我说秦朝律法严苛,丢失城池的罪责也不轻。说得挺有道理的,然而我还是不能在脑海里抹去那个画面:城破之时,有一名小官吏手持长剑,逆着人流,冲向城门洞里,他要去守这座城。
我们都是低到尘埃里的众生,不被注意,不被在乎,绝大多数人都不是蔡邕,可能连守丞也算不上。可是不妨碍我们心中有一座城池,虽千万人而往。
“唯守丞与战樵门中,弗胜,守丞死”,而不是“斩守丞于谯门中,乃入陈”,“弗胜”的主语是守丞而不是陈胜吴广,“没能打赢,死了”。在这十三个字里,司马迁悄悄切换成了守丞的第一视角。
或许在某个平行宇宙里,我们都是秦人。
人之一生啊,终究有几件知其不可而为之事,几个子夜梦回潸然之时。
经国家同意,葬在八宝山。
这辈子努力若有这成绩,绝对不悔。
退而求其次,全国各省市区的某个英烈纪念设施都行,特别是在日月潭将来要建的那个,很有奔头。
具体举行仪式的现场,看送花圈的单位。
其他的各种安排花里胡哨的都没用。
实打实的待遇就是排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