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回到了梦开始的地方。我读小学的时候,是没有什么重点班实验班的,你的同桌可能是个摆摊卖菜的摊主的小孩,你的前桌可能是个干部高官的小孩,你的后桌可能是个小商店老板的小孩,你的周围同学,你都不知道他们是什么家庭。
那个时候没什么重点班,大家都在同一个班,爱学习的就学习,不爱学习的就开小差。有的人原来不爱学习,后来上初中高中,成绩变好了。有的人原来爱学习,上了初中高中贪玩,成绩变差了。
一切都很随机。我六年级的前桌,是个个子高的靓女,一直都是喜欢学习的女生,考上了一本,后来在外面工作了几年,觉得还是老家舒服,但是仍然工作不稳定,后来终于皈依我教,加入划水大军,躺平度日。有个个子高的帅哥,话不多,冷酷,人也很努力,后来去了香港,住上了鸽子笼,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有的同学考进体制内,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还有极少数同学命不好,意外死亡。我的同学里面,混的好的,混得不好的,都在知乎上是拿不出手的,都是平凡的普通人,就是你出去街上看到的路人那样,平凡的工作,平凡的人生,但是绝对真实。
和北京小学那些城里人比起来,差别巨大。在90年代,小城市里,即使不分什么重点班实验班,大家以后的人生轨迹也不会有非常巨大的差距。小城市里,个体户并不比体制内的人过得差,很多人还从体制出来了,他们真的是那种笑着说“月入两千我也没办法啊哈哈哈哈”的类型。
回到北京小学。不分重点班和实验班,绝对有很多家长焦虑得不行。越是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一个小孩的道路就越是单一,越是固定。在国人主流价值观对于成功的定义中,北京是终点。当然还有人认为成功的终点是移民发达国家,这里先不展开。只说北京的情况。
北京拥有了全国最好的教育资源和工作机会,北京户口拥有超高的含金量,可以说是仌的终极目标。也就是因为这样,到达了顶点之后,就更没有办法接受下降。你在小城市,你没那么努力,可能你不会下降太多,但是在北京,你会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因为有外地人在。那些外地人在虎视眈眈地看着你的位置,一旦你偏离了一点,就会有人来挤压你的生存空间。
你在北京有房子,但是你的小孩如果不好好学习,没有进入和你一样的“成功者”模式,那就成了阶层衰落预备军,买不起房子,是大概率的事情。还好有个户口在,还可以拿户口当筹码。但是在北京,一切成本都很高。你这一代可以撑起来的家庭,你的下一代就不一定了。为了维持这种能力,北京小学生从一开始就承担着“不能阶级衰落”的使命,任何一步都不能错。读书,考上重点大学,找好工作,或者进体制,把原有的阶层维持下去,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没有别的路可以走。你已经没有所谓的家乡了。
如果小学一旦和不爱学习的同学混在一起,整天玩耍,不做作业,家长很快就会想到成绩变差,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然后被社会淘汰,变得和外地人差不多了,这是家长不能接受的。因此家长一定会想办法让实验班和重点班的功能通过其他途径实现。
小学禁的不是分班,禁的是资源集中,禁的是阶层固化。至少,是你看得见的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