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的消费市场研究者,必须来答一波。
我大天朝的消费市场和理念的飞速变革,简直是对于消费市场升级的最佳实践者。
消费升级指的是由于消费者自身的生活方式(例如:城市化、快节奏化)、所在的消费环境(购买方式、供给内容的多元化,如网购、海淘带来的选择可能性)、以及自身的消费观念(例如:买多,买精,买贵,买少)、消费力(购买力)等因素的改变,造成的消费选择和决策的变化。
值得说明的是,消费升级的结果并不是单一向的,而是多元化的可能。意味着,消费升级(upgrade)并仅仅不意味着花更多钱,走高档化(premiumization),也可以是追求个性化——买更适合我的,甚至是越买越少、越买越便宜——只买最合适的、最需要的。
如果不规定消费领域,这种升级真的是遍地存在。作为一个中(da)国(chi)人(huo),就还是以吃喝领域的变化为主,试着用一些例子,来总结几种不同的消费升级形态。
1. 由于消费理念的改变,造成的消费结构(structure)选择的升级
这是最为宏观意义上的消费升级。通俗的说,就是在消费力不变的前提下, 消费者究竟选择把钱花去干嘛。
恩格尔系数是最为常用的一个参考数据。发工资了,究竟存多少?花多少钱在日常消费?花多少钱去浪?这就是结构的改变和升级。去浪的话,怎么浪?究竟是下顿馆子,还是去K个歌,还是去买票场演唱会?这个也是结构的改变和升级。
2. 由于消费环境,消费成熟度的改变,让消费者在同意消费场景(occasion)下对于品类选择(category)的升级
由于消费环境的变化,即使在同一个场合下,我们会做出的选择也已经完全不同。
同样想要好友闺蜜小聚吃个饭,十年前选择去的是必胜客这样“洋气”的西餐厅,五年前去的是高大上的“放题日料店”,两年前去的是韩国街的啤酒炸鸡铺子,今年也许就又回去了卖小龙虾的路边摊。
之所以会变化,并不因为必胜客的披萨质量不行了(虽然实际上就是这样...);也不必然是因为消费力提高了(小龙虾路边摊未必比放题日料花钱多);更多的是因为消费环境,社会流行文化,对消费选择的升级带来的变化。
再举一个随处可见的例子,是由于消费成熟度的提升带来的升级:春节家庭聚餐,大家喝什么?10年前,或是更早,那是可乐、雪碧一统天下;后来就有了瓶装的果粒橙;再后来有了酸奶、纯果汁、鲜榨果汁;再到现在苏打水、果醋这些也随处可见。可乐还是那个可乐,推动消费升级的是,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健康理念。
3. 在同一品类下,由于对品牌、品质(brand & quality)的要求的变化造成的内容选择升级
通俗点讲,就是买得起了,想买更好的,或者是更适合我的。
举个瓶装水做最简单的例子。10年前,农夫山泉是所有的标杆。因为大家要的只是一瓶“自然、干净、卫生、能喝的水”。之后,依云的广为人知,一下拉开了水这一最普通消费品“高端化”的维度;而这两年,百岁山这种“轻高端”从逐渐被接受到流行,则进一步给水这个最简单的品类注入了更多的可能性。这些水喝起来真有区别吗?双盲测试的结果,会狠狠打你的脸。但是,消费者对于“品牌价值”、“(外观)品质”的不同的、更加多样化的要求。依旧个给这个最简单的品类的消费升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以上只是从最小的领域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消费升级的模式和案例真心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懒得配图,见谅。
以上
我见到的消费升级,大多都是被动地和地价、房价上涨相关:
或者被逼无奈了,去海淘:
这并不是富裕引起的消费升级,因为真正富裕起来的人,一会讲感情,二会敬祖先,三会惜羽毛。新的消费形式对应了新的贫穷--“穷玩车,富玩表,无产阶级玩电脑”
分清楚责任
一件事情如果做错了,会找到责任人,责任人很重要,不要帮人背锅。当然,也不要随便推锅。如果有人推锅给你,一定要怼回去,用邮件怼。
做好自己的事情
如果自己负责的事情做砸了,不要慌,也不要推锅。要分析一下root cause,找个solution出来,即使这个solution你自己搞不定,这个步骤也要做。尽量从工作流程中找到问题的根源 :)
不要放下自己的工作帮别人
除非老大正式的让你去协助别人(邮件为证),否则不要帮别人完成工作。很多时候,帮别人做不该做的事情,就是背锅的开始。
一切以邮件为准,不要口头协议
如果是口头确定过的东西,写个邮件发出来,抄收给所有相关的人,特别是相关的老大。并且,找他们要comments。这是以后避免背锅的最重要步骤。
这些不仅仅针对印度同事,而是针对所有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