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外观、仪式感、玩乐属性、宜家效应等等。
类似的产品有很多,胶片相机、胆机、磁带等等。
很多类似的产品,有些人小时候就接触这些产品,久而久之产生了习惯和依附,遇到新事物自然不愿意完全割舍之前的那份和产品建立起来的情感。后来出的很多“新”产品,例如晶体管功放,虽然也是模拟的,但一些人就很难再接受了。
与此同时,黑胶唱机、胶片相机等产品,由于普遍自动化程度不高,需要更多使用者亲身的介入。比起那些高度自动化的现代产品,有着更多的参与感和可玩性。
例如黑胶唱机很多都是纯手动操作,还需要手动调平等等,胶片相机很多也是需要手动上片,这些都是CD机、数码相机没有的操作,少了很多人与产品的互动。再例如电子管功放(胆机)往往需要预热,并且要煲机到一定的状态才能发挥出电子管的最佳性能,这也是的很多胆机玩家乐在其中的过程。
宜家效应是消费者对于自己投入劳动、情感而创造的物品的价值产生高估的价值判断偏差现象。消费者对于一个物品付出的劳动(情感)越多,就越容易高估该物品的价值。该词源于出售需要顾客自己动手组装家具的“宜家(IKEA)”家具商店。
此外,黑胶唱片作为最初的音乐介质之一,有着一定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属性。大家可以看一下即便在流媒体数字音乐时代,各个音乐app的图标和用户界面大都依旧采用黑胶唱片,甚至是会员名称。虚拟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实体的产品会给人一种收藏感。甚至有一些音乐酒吧会把黑胶唱片挂在墙上当做装饰,这都是流媒体数字音源无法给予的。
其实我认为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方面情怀和“惰性”,我也不例外。
CD和相同格式的无损数字音源在音质上不会有任何区别。但是CD有实体碟片,每次听音乐需要从书架上选择喜欢的专辑,打开碟片盒,打开CD机舱门。CD机操作通常用遥控器。个人就不是很喜欢用手机操作听数字转盘。
蓝光电影同理。
主机游戏的数字版和实体光盘也是类似的议题。不过个人倒是比较反感实体光盘游戏,更偏向于数字版。这也许和国内大多数玩家早年玩盗版有一定的关系吧。毕竟我最开始接触游戏的时候都是“下载版”,也许这也是一种习惯。
至于实际效果和性能表现,我不想在和那些认为“黑胶比CD音质更好、声场大一圈、人声密度高”的人再浪费任何时间。
不论是模拟产品还是数字产品,性能都有高有低。有些测试仪器的模拟信号发生器比DSP+DAC的数字信号发生器精度更高。但这与黑胶唱机和CD机之间的音质差距没有任何关系。
有些人拿一些高精度的模拟产品去意淫黑胶也具有相同的性能是非常滑稽的,毕竟收音机也有模拟的。
所以我对此类产品的态度是:玩可以,认真你就输了。
大成拳的阴招儿挺多的,封眼、插眼、戳喉、踩脚摁倒打百汇、上星、哑门、濂泉、人迎……
我该怎么证明自己是正当防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