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爸爸,外面为什么那么吵呀!”
“外面人类今天在打架”
“怎么打的呀?”
“好笑吗?好玩吗?”
“错了错了错了,下次不敢了”
谢邀 @白小鱼 @soulboykhalil @汤川 。
我不认为动物在模仿游客打架。
作为「动物行为学」话题下的活跃答主,
我先假定「游客打架后,动物就开始打架」这一现象为真,再来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原因;首先二者之间未必存在因果关系,如果存在因果关系,那么我认为这些打架的动物,更有可能是因为应激导致攻击性增加,而不是在模仿游客打架。
假如你正站在一只猩猩面前,给你两个选择:
1.「教会它摆pose」;
2.「用力敲打玻璃刺激它」。
想象一下哪个会更容易?
为什么我不认为是模仿呢?
关键就在于人类的打架地点。
动物的模仿(imitation)行为,
动物通过「观察」其他个体的行为[3],可以掌握新的技能或改善原有技能,这种学习方式就被称为「模仿学习」[1][2];相比于独居动物,在社会性动物中更容易出现模仿学习,因此又称之为「社会性学习(social learning)」[1][2](动物模仿学习的对象通常是同类动物,但也有非人类动物模仿人类行为的情况存在)。
举两个栗子:
[1]猕猴通过观察其他猴对蛇所表现出的畏惧,可以学会害怕蛇和躲避蛇。
[4]猪能通过观察另外一头猪,学习如何从四个通道中选择一个正确的道路获得食物奖励。
可以看到,在「模仿学习」的过程中,
「观察」这一步骤往往不可或缺。
而在问题的新闻链接中我们可以看到,游客互殴的场地在道路偏中间的位置,距离动物的笼舍应该不会太近,且周围聚集了一定的围观群众,那么笼舍中的动物若要「观察」到人类打架的细节,想必并不容易,而如果无法顺利进行「观察」,恐怕也就很难做到「模仿学习」了。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推断,具体还是要看现场的真实情况;并不能据此就彻底否定「模仿学习」的可能性,同时我们还可以再做进一步验证。
如果动物更有可能采用它刚刚所观察到的方法来行动,那么这就可以视作是动物应用「模仿学习」的一个证据[5];
简单来说,如果一只猩猩打架时从不会去抓对方的「头发」,但在「目睹」了游客互殴之后,它就开始使用类似抓头发的方式去攻击另一只猩猩,那么这只猩猩就很可能应用了「模仿学习」;反之如果这只猩猩的打架方式依然很传统、依然很猩猩,那么我认为就很难断定它是在模仿游客打架。
聊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如果认为动物打架的行为源于模仿游客互殴,就需要具备更多的前提条件。
而如果采用「应激说」来理解动物的行为,
那就简单得多了——
我曾在下面这个回答中写过应激:
从果蝇到人类,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有应激反应。
如果把生物机体看作一个国家的话,应激反应就是一种类似于全民皆兵的备战状态,短时间内,它有助于抵抗侵略者(应激原),但如果持续时间过长、程度过重,就会使生产和经济遭受重创,对应到生物机体上,也就是引起损伤和疾病、甚至死亡。
引起应激反应的刺激统称为应激原(stressor),包括:恐惧、创伤、疼痛、寒冷或严热、拥挤、噪声、缺氧、挫折等[6][7][8]。
应激反应可诱发动物的「战斗或逃避反应(fight or flight response)」[9][10][11][6][12],有助于动物机体适应环境变动[11][6][13](但过度的应激反应则有害[11][6][9][14][15])。
因此,攻击性变强正是动物应激的表现之一。
在游客互殴事件中,打斗场面本身未必会对动物造成什么影响,但游客打架可能产生的两个副产品,就很容易成为典型的应激原了:
1.噪音(叫喊、吵嚷);
动物园环境中的噪音是常见的应激原[8][16],突然的声响也会刺激到一些动物[17]。
[9]切斯特动物园的猩猩(Pongo spp.)会被游客的噪声所影响,并且试图用纸袋盖在头上(Birke,2002);
在游客互殴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突然的叫喊或吵嚷声,进而就可能会刺激到部分动物,当然具体还要看现场的真实情况。
2.恐惧或拥挤(围观人群大量聚集)。
游客太多会增加动物的应激水平和异常行为。
[9]例如,贝尔法斯特动物园的大猩猩(Gorilla gorilla)在夏天周末游客数量远高于冬天的游客数量时,表现出更多的种内斗争和异常行为(Wells,2005);
检测表明,随着客流量升高,动物园中大熊猫的应激水平也会随之上升(根据粪样皮质醇含量判断)[18]。
在游客互殴的过程中,如果因此在动物展区周边聚集了相对多的围观群众,那么就很可能会刺激到部分动物,增加其应激水平,但还是那句话,具体要看现场的真实情况。
以上均是在假定「游客打架后,动物就开始打架」这一现象为真的前提下,从动物行为学角度所进行的分析。
如有纰漏欢迎知友们补充和指正(确认信息来源后,我会在评论区整理发布出来)。
至于问题中的动物园通报,则很可能是工作人员希望通过诙谐幽默的方式来引起游客们的关注和重视,以期不要再次出现类似情况。
更新
果然是黑猩猩的模仿
你们不好奇“模仿”人类打架的是什么动物吗?
最有可能是各种灵长类动物,比如黑猩猩、松鼠猴之类的。
怎么知道是灵长动物的?
可以看下面的分析。
北京野生动物园里发公告里并没有具体指明哪种动物模仿了人类。
但这不重要,只要知道这附近有什么动物就可以了:
根据视频的信息:
打架地点是在旅游纪念品商店附近。
这附近刚好有两个园区,最近的是大鸟园区
什么大鸟,当然是鸵鸟了……
但鸵鸟学人打架的概率很低……
另一个园区的概率就很高了,珍稀动物园区,也就是灵长类动物园区。
附近
那问题就简单了,灵长类动物比如黑猩猩之类的,会模仿人类吗?
很明显会啊
学pose:
学抽烟:
学锯木头:
甚至玩手机:
学会拧毛巾:
都知道黑猩猩是已知仅次于人类的最聪慧的动物,能使用简单工具,行为和社会行为都更近似于人类,所以自然也会模仿游人吸烟!它们当然不知道好坏……什么都会模仿。
猩猩的智力很高是众所周知的了,起码在动物界里排得上号的,而模仿也正是智力的体现。模仿是较高级动物的神经系统对外界信息的留存反映。
关于动物园里大猩猩模仿人类,科学家汤玛士.佩尔森(Tomas Persson)有话说。
因为他刚好做过一个在动物园里,观察大猩猩和人类之间行为互动的实验,同时也获得了2018年搞笑诺贝尔奖。
在寻常的动物园景象中,黑猩猩和游客用各种方法吸引对方的兴趣。而我们就观察这些互动。」佩尔森在《ScienceDaily》的报导中如此说道。
作为观察对象的黑猩猩共有5 只,分别是1 只成年雄性、1 只成年雌性、2 只近成年雌性、1 只少年雌性。它们的展示区 资料收集期间为2013 年6 月到8 月,纪录的时间是黑猩猩最多游客的时段(早上10 点纪录到下午3 点)[1]。
研究纪录的重责大任交给两位经验丰富的黑猩猩观察员。当他们看到任何一名游客或黑猩猩试图和对方互动、且对方也有回应,该笔互动的资料就会被记录下来,当其中一方停止动作时就会终止该组纪录。此外为了尽量避开喂食的影响,在黑猩猩的放饭时间也不会进行记录。
在经历共计52 小时的观察后,研究人员记录到354 组(episode) 的跨物种互动。在模仿对方的动作比例上,「游客模仿黑猩猩的动作比例」和「黑猩猩模仿游客的动作比例」数字相近,都差不多是10% (分别是9.37 %、9.41 %);除此之外,人类和黑猩猩之间互相模仿的动作种类也特别集中在某些原本它们就熟悉的项目,像是拍手(clapping hands)、以唇贴上玻璃窗(pressing lips to window)、以手敲玻璃窗(knocking window with hand) 等等。
「这些人和黑猩猩都模仿的动作既非全新(novel)、也非原创(original),显示模仿并不全都是为了学习。(这些模仿动作的)目标本质似乎就仅是为了社交。佩尔森说。
模仿行为会延长游客和黑猩猩互动的时间 因此研究团队推论:简单肢体动作的模仿,会是与黑猩猩展开联系、保持互动持续的好方式
透过系统性的偷窥纪录动物园黑猩猩和游客的模仿互动,佩尔森等人的研究挑战了过往对于猿类模仿行为不具社交性的说法:即使没有食物做诱因,黑猩猩也可能会和游客大玩「模仿游戏」,但你可能得选那些不那么「猿样」的动作──不要是黑猩猩本能就会做的动作,否则黑猩猩可能也不会理你。
另外,佩尔森等人认为若是隔着一道玻璃,可能会促进黑猩猩的模仿行为,这可以提供给未来的模仿行为研究参考。
但打架需要学吗?基本不用。但灵长类看到之后受到刺激,觉得有意思,之后去模仿人类的行为还是有可能的。
这基本上是北京野生动物园在讽刺打架的游客。所述动物打斗事件不一定存在,即使存在也可能是那些动物的正常行为方式,与动物看到游客打架基本上没有因果关系。
即使动物打斗事件发生了,你也很难将这归因于模仿或应激。很难期待动物对隔着金属栏杆·金属网·玻璃等障碍物的、在若干米之外发生的、与自己并非同种的动物之间的、不流血的互动做出多大的反应,这几个人打架的声音也谈不上特别,现场并不是什么特别安静的环境。有些动物的视力不足以从数十米外看清这场打斗,甚至不足以发觉有这么一场打斗发生。
“双方撕打地点附近的动物们是第一次看到人类之间的打斗场面”未必为真,
“令它们印象深刻,当晚部分动物家庭在兽舍内纷纷效仿,场面一度失控”几乎不可能为真。
“在饲养员的耐心教育下才知道打架不好,特别不好”不可能为真。饲养员无法让大部分非人动物“知道打架不好”,因为它们没有这样做所需的认知能力。
事后,记者前往现场采访:
打架地点附近的动物有鸵鸟、黑猩猩、猴子,记者完全不认为有必要问鸵鸟饲养员“它们会不会模仿人打架”,猴子离打架地点较远,所谓“模仿人打架的动物”应为黑猩猩。
黑猩猩群体内部在野外和动物园里都会打闹;在野外,黑猩猩群体间还会发生流血的暴力冲突。饲养员不会教给黑猩猩“打架不好”的概念。采访中,饲养员称公黑猩猩会在打闹时让着母黑猩猩。
这算是老北京式幽默,骂人不带脏字,意思是说,瞧丫操行,还不如我们园动物文明呢。
8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7日在北京大兴区的北京野生动物园内有两拨游客在打架,视频中可以看到,参与打架的有数人,有人倒在地上还在互相扭打。其中一名身着黑衣服的女子一边抱着孩子,一边用手抓扯另一人的头发,随后这名抱着孩子的黑衣女子又被另一名男子踹倒在地。
有网友称,事情可能发生于8月7日中午的北京野生动物园大猩猩表演区附近,“起因不太清楚,开始只是吵架,后来互相推搡,然后两拨人就扭打在一起了。”
刚刚,北京野生动物园就此事作出声明。
声明称:2021年8月7日下午,有两家游客在北京野生动物园游览时因琐事发生纠纷,进而互相谩骂、厮打,并引起大量游客和附近动物们的围观。经当地公安机关调解后双方和解。
北京野生动物园提示广大游客,夏季天气炎热,出游时要保持良好心态,保证家人的安全最为重要。
另据内部人士透露,双方厮打地点附近的动物们是第一次看到人类之间的打斗场面,令它们印象深刻,当晚部分动物家庭在兽舍内纷纷效仿,场面一度失控,在饲养员的耐心教育下才知道打架不好,特别不好。
很正常,两家人在逛动物园的过程中,看到各种动物为了食物和栖息地互殴,骨子里的野性被自然激发了出来,尝试进行了一波部落冲突,很刺激,很天然。
动物看到了目前哺乳动物中最具统治地位的灵长类生物竟然也开始返祖了,忍不住跟了一波风,太正常了。
就像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人都丧失人性了,动物还需要矜持吗。”
说明了巴西柔术有多扯蛋,在对方不止一人时在地面上和其中一人纠缠,这不是等着被其他人袭击么?连动物都不会这么蠢:
打开视频,看了“高质量人类”打斗的几个名场面,归纳如下:
模仿难度:五颗星
动作要领:自己处于高位,伸出前肢紧抓对方头上的皮毛。
适用难点:鉴于多数哺乳类动物头部都比较秃,头上毛发稀疏的动物不适合此技能。
适用动物类型:公狮子等多毛发动物。
模仿难度:三颗星
动作要领:一段助跑后,用下/后躯干飞踹对方
适用难点:需要有四只离地的一段自由落体期,不太适合体重较大的动物,如河马、大象等。
适用动物类型:猴子!!鬣狗!狐狸、猫头鹰都是有机会的,熊猫也不是不能考虑。
模仿难度:一颗星
动作要领:使用前肢体扒拉推搡对方腰部,主要起到震慑作用。
适用难点:四肢着地的动物需要半站立,后盘不稳不适用此招。
适用动物类型:马保国,啊不是,理论上只要有四肢的动物皆可使用。
动物会不会模仿人类的行为我不知道,这得等专业人士进行解答。
但这几位“高质量人类”的行为如何,我想各位知友还是心里有数的。
动物如果会说话,可能会发:“你们在我们面前打架,你礼貌吗?”
生物书上说:“会不会使用工具,是区分人类和动物的主要标志。”
好家伙,动物一看人类打架,也不过如此嘛,可能就此打算平常操练操练,到时候搞个《人猿星球》一样的大起义?
哈哈哈,脑洞开大了。从玄学角度讲,我还是比较相信动物和人存有某种共通性,动物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人类并做出回应。
记得今年夏天在去南京的高铁上,
有一个中国人带着两个日本人坐在我后面,看起来是日企的中国员工带着日本领导出行。
他们三个(尤其是日本人)说话声音有点大,让我不自觉地就听到他们的谈话。
两个日本人会讲一些中文,口音很重,时不时遇到不会讲的词就会换成英语和中国人交流。
我记得很清楚有这么一个对话
“那个,窗外的,就是中国的乡村吗?”
————当时正好经过一片田野
“是的,这就是普通的农村。”
一片惊叹声,“看起来太好了,比日本xxxxxx(夹杂了一堆乱七八糟的中文,听不懂),简直和这个火车一样优秀。”
那一刻我突然感到,时代的风向变了,
中国不再是弱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