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饲养员 我来说说这个问题。
那位被撕咬的饲养员 其实很惨。
因为很多野生熊吃猎物都是活吃 更何况动物园饲养的 更不会去先杀死猎物。
这位饲养员死得很惨。
一般来说 稍微有点安全意识的动物园 都会执行猛兽与人分离的制度。
简单来说 就是猛兽 跟饲养员尽量不要接触 。
打个比方 打扫老虎笼子 必须先把老虎赶到旁边的笼子里 确保打扫的笼子里空无一虎。
再进去进行打扫。
另外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熊虽然更好养熟 但是没养熟 远比狮虎这些猫科猛兽更加凶恶残忍。
其一在于 熊是高智生物。
打个比方 我那时候驱赶老虎用鞭子 抽地上造成回声 老虎会害怕。
熊第一次会害怕 第二次也害怕 第三次就知道这是虚张声势了。
其二在于熊贪吃 一般狮虎来说 更偏爱有蹄目动物的肉类 大家可以发现 许多被老虎袭击致死的人。
老虎基本不吃 为什么。
一只老虎好不容易在野生动物园抓住一只两脚兽 咬了一口 赖赖巴巴 又肥又细 好像棉花套子。
老虎想了想 还是晚上吃牛肉吧 于是就不吃人了。
熊呢 熊在野生环境中,名为捕食者,实际上就是个捡破烂的,靠抢,靠捡垃圾,靠食腐。
各种猎物 熊基本都追不上 只能靠运气。
有几只熊可以自己捕猎?捕猎的成功率太低了 基本都是靠捡破烂活。
咱就说动物园 我们那时候一只老虎 一天的伙食费330多 熊的伙食费只有70。
你们说 熊 能吃到什么好东西 全TM老土豆子大窝窝头 配点狗剩子。
谁给熊吃肉啊 没几个动物园给熊吃肉。
熊时间长了不吃肉 也会馋 跟人是一样的。
而且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来看 如果有机会 熊的食肉欲望一点都不低,虽然它们更爱高热量食物。
另外告诉大家熊的食量 一般教科书给的资料是按熊体重百分之5喂食。
一只黑熊 人工饲养体重一般为170斤到300斤之间(有超大和较小个体)
据说有500斤的黑熊 我个人没见过 我见过440多斤(体重不一定完全精准)的东北黑熊 那已经很吓人了。
冬眠前 冬眠结束后 食量暴增(这时候熊最危险)
实际上根本不够,那么喂熊会饿 动物本身就关在笼子里 不给吃饱 他们会干什么。
他们会抑郁 会咬人 会杀人。
我以前饲养的一只叫斯拉夫的棕熊 500斤上下 一天就要吃40斤食物 不包括零食 水果。
都算上 一天要吃60斤 还只能说是是个水水饱。
熊虽然是杂食性 但是也是肉食目动物 可以吃窝头活一辈子 也可以一次性啃食掉几十斤肉类。
这都取决于熊的食物来源。
而且熊有入冬前疯狂采食的习性 虽然人工饲养的熊很少冬眠,但是熊过冬前采食量加大。
这个习性一直存在 是熊的天性。
这次事故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第三点就是熊的痛觉神经不明显 而且容易暴怒 而且视力差,但是熊的嗅觉 听力都很优秀。
导致了一个什么问题 俄罗斯许多人遭遇熊,一旦一枪没打对地方 熊挨了一枪 立刻暴怒。
冲上来就跟你拼了。
根据我个人的分析 熊的暴怒 与熊的牙齿关系很大,很多熊都饱受牙齿病痛的折磨。
我个人的看法是 许多熊伤人 跟牙齿损坏有很大的关联 牙一疼 失了智 就伤人。
正常狮虎挨一枪,百分之99都会跑,但是熊就有很多反击的 这跟熊的痛觉神经不敏感 更易暴怒。
有很大的关系。
动物不用刷牙怎么保持口腔健康?关于动物牙齿 可以看我的这个回答
这里我也希望大家能好好刷牙 因为熊这种动物,是百分之99都会龋齿的。
没有龋齿的熊 我这辈子没见过 野生的熊很多也遭受龋齿的折磨。
许多动物园的熊 龋齿都达到三分之一,甚至有的熊没到10岁 整口牙全部烂掉了。
每次吃过硬的食物,你看那熊 一个个疼的龇牙咧嘴 呼哧带喘。
嘴一张开 一嘴烂牙根 总有一天会失了智去伤人。
大家注意口腔健康吧 没事多用点牙线啥的 多剔一下牙缝里的食物。
我那时候就天天给斯拉夫刷牙 斯拉夫的牙已经烂了10多颗 但是主力牙问题都不大。
没事都好好扣扣自己的牙缝 食物在里面最后牙全都蛀了。
最后 熊其实胆子不小,属于十分凶恶的动物,熊是少数经常敢入侵人类领域的动物。
老虎 狼 狮子 这都聪明着呢 离人远远的。
熊不管那个 饿了就去捡垃圾 捡垃圾碰到人就吃人 案例还不够多吗?
说说我们动物园当年如何预防。
1全员武装(喂鹿 喂斑马的 等草食类 危险系数不大的排除在外)
全员辣椒喷射器 高压高浓缩的那种 弄个皮套挂在左侧腰上 遇到危险就开呲。
其实什么防熊喷雾 防狮喷雾 就是高浓度辣椒水 这玩意基本通吃所有动物。
但是很多人没那个安全意识 配了以后也不带 我基本接触动物就带着。
为什么带辣椒喷射器 我们动物园也出现过熊袭击人的事故 但是人没受太大伤 去医院缝了20多针。
起因在于 饲养员总是殴打斯拉夫(我养那只母棕熊) 斯拉夫还不吃土豆 还喜欢呲尿。
前饲养员没事就打斯拉夫 有一次隔着铁门 小铁门 还用棍子伸过去打斯拉夫。
斯拉夫这次大怒 撞开铁门 一下把前饲养员抓翻 咬住胳膊 拖熊舍里面去了。
结果到里面 斯拉夫松嘴了 饲养员跑球了。
我跟园长说 以后出了事故 大家都倒霉 不如花点钱配上 真能保命啊。
园长一拍大腿 买 我找人去。
从此以后 就配一定比例的喷雾了。
其次 我这些年总结了一个经验。
想不被狮虎熊等大型猛兽给造了 有5点注意事项。
1不吃饱 绝不接触 吃饱了的动物兽性 斗志都会降低 越是饥肠辘辘的动物越危险。
2绝不在动物心情不好的时候靠近他们 发情期也包括在内 看着有异常我就远离。
3给他们吃漾食子了 还不够 还得喂好的 啥好吃啥 吃饱了基本就不吃人了 注意 是基本不吃。
4不熟悉的 绝不接触 先养2个月 熟悉熟悉性情。
5最后一点 最重要的一点 随身带警用辣椒喷雾 面对大型猛兽袭击 你想挣脱根本不可能。
其实防熊喷雾就是浓缩辣椒水 叫法不同而已。
你们以为我平时接触那些陌生的狮虎,我真傻呼呼啥也不带往进吗。
记住上面5点 能救你们一命,相信我。
很多人可能觉得熊笨笨的 跑得慢。
我告诉你们,熊4条腿 而且都是大长腿 跑起来 据我的经验来看。
一般你们体校的运动生 还得说是练短跑的 都跑不过熊。
有些资料说熊每小时60英里 那是吹牛逼呢。
老虎野生冲刺也就每小时70公里 熊不可能跑60 。但是跑个50往上 一点问题都没有。
(不是太胖的熊 太胖的跑不到这个速度)
每小时50公里,各位想想,在座的各位谁跑的过?
而且熊可以以这个速度 奔跑5到10分钟 随后减速。
一般来说,基本野外碰见熊铁了心想干你,你就别跑了。
回头跟丫拼了吧 回头拼了还有一丝生机 跑是真跑不掉。
很多人有个错误的认知 认为熊腿短,我可以告诉你们,熊的腿一点都不短。
一只冬眠结束后的棕熊,看看这腿,短吗。
可能没人的腿长,但是人家是4个轱辘啊。
28大缸往死了蹬也跑不过小轿车啊。
至于熊的战斗力 各位可以看一下。
这是人工饲养的棕熊,战力退化了太多了 人在熊面前,没有还手之力 一点都没有。
那个被撕咬的人 目测身高超过184.
说真的,这个紧急事故处理的非常到位,但是已经晚了,被撕咬的人最后失血过多 死了。
跑出镜头 就已经瘫在地上了。
这边给各位 爱钓鱼的 爱进山的几个建议 能保你们一命。
尤其是四川 西藏 贵州 那边的人。
1带辣椒喷雾 必带 遇见熊接近 先缓缓后撤 这B敢冲上来 呲它丫的 注意 往脸上呲。
别空呲,有极少数斗志强的熊,一次你呲不走 可能会二次袭击。
如果你紧张,一次喷光了,第二次熊冲上来 你就没防御手段了。
熊如果走着迈克尔杰克逊的步伐 屁股冲着你像你跑过来 那你只能等死了。
2带熊铃 熊铃说白了就是大号的铁铃铛 这玩意不仅能防熊 还能防各种野生动物 。
挂身上 叮铃铃直响 这样熊会知道有人来了 一般会避开 注意,是一般,不是肯定避开。
3避免在河边露营,这个就很矛盾 很多钓鱼的必须得河边,这个你们自己权衡吧。
4避免乱吃东西,吃完了乱扔 营地里放食物 一般来说熊的嗅觉比狼要发达的多。
狼的嗅觉跟狗基本一致 但是听力更好。
很多人好奇熊嗅觉多发达。
我个人抽烟 一天2盒 我当年去喂食 不需要叫 走到熊舍。
熊都已经出来了,就是闻到我身上的烟味。
熊能隔着几百米 闻到你泡的康师傅牛肉面的味道,一般来说 进山建议带一些味道不浓烈的食物。
或者干脆就别带。
如果野营 营地内不要摆放食物 食物扔出200米 第二天再去拿 避免夜晚被袭击。
或者可以带点石灰 弄个塑料袋 食物用塑料袋套上 石灰抹上 挖个坑 埋上 可以防止味道传播。
5避免在风口露营 风会把你营地的味道吹到每一个角落,熊顺着味道就来了。
6如果遇见熊 如果在安全距离 百米开外 默默退走就行了 不要跑 会惊吓到熊。
如果是危险距离 20米 甚至10米 你注意观察 熊有没有死死的盯着你 如果有像你冲过来的企图。
我看有的回答说 熊站起来 是好奇的表现 对也不对。
熊对某些天敌 敌人 进攻前也会站起来进行对峙。
所以说,站起来的熊,不一定是安全的。
反正如果死盯着你 呼哧呼哧的 这就是要干你了 这时候如果手里有家伙事 喷雾 刀之类的。
准备跟丫拼了 没有也跟丫拼了 反正也是挨吃 倒不如跟它干一场。
你要是足够凶恶 说不定能把熊干跑了 当然了 几率很低。
想干跑熊 得有利器或者火器 但是中国的环境还好 很少能碰到棕熊 黑熊没那么强悍。、
一般来说 只有新疆 西藏 东北能碰到棕熊,其他地方碰到的都是黑熊。
碰到棕熊持刀胜算都微乎其微 。
记住 跟熊搏斗 护着脖子脑袋 主动送一只胳膊给它 这时候熊会死死的咬住你的胳膊。
注意 一个照面 人已经倒地了 但是手里的刀绝不能松开 松开你就彻底输了。
这时候另一只手持短刀 猛扎它 进山的 不要带什么砍刀 没用。
你根本砍不到 熊一个照面就把你掀翻了 这时候你唯一的机会就是往死了扎它。
砍刀不能扎 躺地上无法发挥 只能用匕首扎它。
记住了 千万不要被熊咬住脖子脑袋 主动送胳膊给熊。
熊各位可以这么理解 是进化的更完美的犬科动物,都属于犬型总科。
攻击方式跟狼 狗差不多 都是以撕咬为主 一般不会像猫科直接咬断气管。
也就是 熊第一口咬住你 就不会松口 会撕扯你这个部位。
所以得送胳膊让它咬。
如果背包里有食物 扔包 看熊会不会被食物吸引 如果被吸引 就慢慢退走。
如果没被吸引 慢慢后撤 看会不会追上来 如果扑上来了
熊还铁了心要干你 就跟丫拼了吧。
虽然胜率很低(持刀),但是对黑熊,比对上东北虎胜率会高一些。
碰上老虎那真是毫无胜算 。
因为老虎 中国境内可见的三个亚种
1东北虎 基本上必死无疑。
2孟加拉虎 虽然体型略小但是也有大个体 更凶恶好斗 对人的威胁反而比东北虎更大
3印支虎 这个稍弱,基本跟黑熊战力差不多,但是这个属于技能都点暴击了。
还有 很多人说什么熊一巴掌 人的脸没了 说的对 也不对。
为什么,因为熊本身是不会那种发力方式的。
熊进攻 主要是站起来 两只爪子扒住人 嘴撕咬。
或者扑上去 就是跑着跑着 猛地一冲 两个爪子按住你 往下那么一带 人的脸皮 头皮就掉了。
所以才会有什么熊一巴掌打掉人半张脸的传闻。
熊本身就重 爪子也很长 往下那么一带 人的皮肉就划开了。
熊爪子其实也挺锋利的,比狗的爪子强多了。
但是熊基本不会那种类似打耳光的发力方式,爪子的作用更多是推 扒 按。
下图为棕熊爪。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熊也是会埋伏偷袭的,虽然不如猫科那么灵敏高效。
但是真铁了心埋伏人,人也很难察觉。
还有个方法就是 如果遇到熊 很近的距离 可以张牙舞爪 做出极其怪异的动作 尽量扩大身体的范围。
发出最尖锐 最恶毒的声音。
很多熊会被吓跑 这也是一个方法。、
如果被吓跑了 扔了包 直接撤 跑球了。
如果还是熊还是冲上了,只能跟丫拼了,也没别的办法了。
给大家看下熊的斗志 这只熊 之前已经被数次围攻过 身上伤痕累累。
无数次遭受到重击 这是第二次围攻 看看这斗志 被打了好久才失去反抗能力。
也不要觉得可怜 这熊咬死2人 重伤7人。
与其可怜熊 不如可怜可怜2个被熊咬死的人。
至于如何防范?那还不简单 从领导嘴里扣出来点 人手一瓶高压辣椒水。
不能说百分之百保命 最起码百分之80能保命。
还有就是人与猛兽的分离制度 做好安全防范。
如果是野生动物园 请给饲养员 打扫卫生的人员配备驱逐野兽的装备。
最后大家注意自身安全吧 熊活吃人的音频我放在下面了 不要当笑话看。
希望我的经验能给你们一些帮助。
关于遇见熊装死,爬树 跳水之类的,我不知道这些脑残言论是哪来的。
一般来说,遇到熊装死 真的就死了,熊本身食腐 吃肉 可能把你当成尸体直接开始吃。
你能忍住熊啃掉几十斤肉一声不吭吗?
爬树那更不科学了,一般来说 黑熊十分擅长爬树 你没等爬上去呢 熊就把你拽下来了。
碰到超大个体棕熊,又肥又大的 可能爬树速度慢 但是也会爬。
跳水,不好意思 熊游泳比人快多了,熊非常擅长游泳。
有人可能问了 野外碰到熊攻击 没有武器怎么办。
那咋办 我也不知道 回头跟丫拼了吧,虽然你的拳头在熊面前可能就像挠痒一样。
黑熊撕碎一个180斤的男人,就好像一个成年壮汉殴打5岁小女孩那样。
更别提棕熊了。
各位还是注意安全吧 野生动物出没的地方尽量不要去。
其实发生此类事 我还是挺难过的,因为熊的牙齿不能快速杀死猎物 而且没有杀死猎物再吃的习惯。
一般咬住就开吃 饲养员是被活活啃死的。
被熊袭击的人本不该死 据说他是为了劝阻施工人员下车 才下车劝阻的 一片良善之心。
没想到最后被袭。
我在知乎说熊危险 说了不下于100遍 以为大家能吸取教训。
大家如果真是想讨论如何防范这种悲剧再次发生,那就首先别把矛头指错了。
都盯着“熊多凶猛”、“熊伤了人之后该不该杀”纠结个什么劲?
动物凶猛吗?非常凶。我们能指望动物园里的动物变得不凶猛了来避免这种事再次发生吗?做梦。这本身就是动物的天性,而且完美展现一个动物的天性,让身处城市中的人也可以安全的感受到自然的野性美感,本来不就是动物园存在的基本意义之一吗?
动物园里的动物伤人后会被处死吗?从以往的惯例来看,还真不一定。啥叫“不杀死也得终生监禁”?啥叫“动物吃人只有0次和无数次”?你们是不是忘了这本来就是动物园里?它们本来就是在终生监禁的好吗?而且一个管理严格设计合理的动物园本来就不该给任何动物——哪怕这只动物是个在野外伤人无数的惯犯——伤害任何人的任何机会。你要是连这个都做不到,就是找一群从没伤过人的动物又有什么用?这次伤人的熊有前科吗?不是照样出事了?
在动物园里出现动物伤人事件毫无疑问100%是人的问题。不管是擅自下车或投喂的游客,还是允许饲养员和动物直接接触的管理漏洞。
那么漏洞出在哪?
动物园的安全可以大概分为员工安全,游客安全,社会安全和动物安全,我们抛去动物安全不谈,就谈前三个和人相关的:
员工安全有没有办法解决?有。猛兽圈舍一般都有隔间,喂食或打扫卫生完全可以做到人兽隔离,治疗之类的则可以通过麻醉或者器械协助固定来确保安全,严格执行员工免疫,提供足够的防护工具,也可以保证员工不受人畜共患病威胁。只要照着做员工就可以很安全。
游客安全有没有办法解决?有。住建部《动物园设计规范》里明确要求,不同动物的牢舍设计有不同的标准,灵长类要有壕沟和铜丝围网,猫科动物要有壕沟和足够高的围墙,擅长跳跃的食草动物的围墙还比如反扣设计,动物和游客之间的距离必须超过动物肢体外伸+游客手臂延展长度,即便有游客作死非要去够动物,也伤不着。只要照着做游客就可以很安全。
社会安全有没有办法解决?有。社会安全就是指动物逃逸到动物园之外,防范措施和上一条基本一样。只要照着做社会就可以很安全。
这些都做到了还出事了怎么办?这就还要求动物园有应急预案,要经常演练,只要照着做就能万无一失。
可关键问题是你得照着做啊?
实际上你看看国内动物园最近几年爆出的事故,100%就是没照着做导致的:
2016年一名辽阳游客到威海神雕山动物园参观时被海象拽到水里淹死,这动物园海象完全散养,和游客之间没有任何防护,这游客走到海象身边1米处拍照没有任何阻碍,也没被制止。游客被拖到水里之后工作人员没有任何预案,跳到水池里去救又被溺死。
2009年河南登封动物园饲养员被黑熊袭击事件,该动物园虽然拥有将饲养员和黑熊隔离的铁门,但饲养员在前往熊舍进行喂食时却没有将铁门按照规定锁紧,黑熊从铁门下方钻出后对饲养员展开袭击。
2013年河南新密市的棕熊袭击事件里,工作人员完全没有“人兽分离”的意识,他认为自己已经养了这头熊7年,已经对动物习性足够熟悉,熊肯定不会袭击自己,还隔离什么呢?然后就被咬死了。
2012年福建南平的花豹伤人事件里,被咬死的饲养员原本的岗位是照料鳄鱼,因为花豹的饲养员请假而临时顶班,他并不熟悉花豹的习性,也并不熟悉照料花豹的具体流程,所以在打开牢笼时被花豹冲出袭击。
怎么样,看起来是不是都是游客或者饲养员自己的责任?非也,游客行为不引导不劝阻,员工行为不规范要求,这其实就是动物园安全管理没做到位。
为什么不照着做?很多动物园给出了客观理由——什么经济困难啊,人员不够啊。这都是事实。我国的动物园大致分为公益性的城市动物园和商业性的野生动物园、水族馆两类,按照事业单位管理的公益性动物园开销巨大,被一些地方政府视为财政拖累,场馆设备的维护和人员培训也是能省则省,而国内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匮乏,也让许多动物园在运营时力有不逮。而按照商业化运营的动物园则无法摆脱逐利的天性,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商业动物园将重点放在营收而非管理层面也是必然。
但事故就全是客观原因导致的吗?当然不是。
比如你看这次的上海野生动物园,背后2大股东分别是申迪(上海)集团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前者是上海市为深化和美国华特迪士尼公司合作,共同投资建设和运营上海迪士尼主题乐园并承担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开发任务的全资国有企业,拥有非常雄厚的资金储备和丰富的游乐场所管理经验,后者则是我国最大、最专业的生态保护组织,在这样的经济和技术支撑下出现这样的问题,你还一句“客观困难”?
我信你个鬼哦。
实际上你翻翻最近几年经常出事的几家动物园,基本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出事,从根本上就是对安全管理没放在心上。
就拿2016年老虎咬死人的八达岭来说,你以为这是他们第一次出事?他们2009年、2012年、2014年都出过老虎咬人、大象踩踏人的事故,然而2016年还是出事了,这还不算完呢,2017年居然又险些出事——一辆私家车在园区里打开了车窗,立马遭到黑熊群攻,好再没出伤亡。你当然可以说,游客非要在猛兽区下车,我也没有办法呀?那你禁止私家车进去好不好?改成园区统一用严格防护的游览车进去游览是不是就能安全的多了?你还能多赚一笔游览车费,不好吗?
再说这次的上海野生动物园,1999年就出现过司机在猛兽散养区被老虎咬死,2006年又出现饲养员被大象踢死,2015年又出现猛兽区电控门打不开,游客被困在猛兽区,据说今年“十一”之前又出现大象踢伤饲养员,直到这次熊杀人事件。
更有意思的是,每次出事之后,这些动物园都“深表痛心”,决心“严肃整改”,然后呢?
“动物吃人只有0次和无数次”是不是真的,我不知道。但出了安全事故不当回事,“出事抓一抓,平常忘身后”的安全管理态度不改变,动物园出事就肯定还有下一次。
如果一个动物园最基本的员工安全、游客安全、动物安全都无法保障,那我也不相信它能在科普宣传、濒危物种保育方面能做出什么成就来。
我现在给各地动物园展示一件喂熊专用劳保工作服,也可以用在饲养其他猛兽的工作人员身上。希望各位动物园领导和饲养员能够喜欢。
这身盔甲由两层兽皮缝制,通身插满2.5厘米长的细铁钉。是200年前的西伯利亚人出外打猎时穿的,人们称它为俄罗斯猎熊装。
这件事里,估计光看新闻文字,你是没法感受到人在熊面前有多么绝望的,看了这个老新闻里的图,你就知道人就是熊的布偶娃娃。
2009年[1],瑞士首都伯尔尼,一个智障游客掉进了伯尔尼熊园(Bärengraben)的饲养区,这是一个专门养熊的地方。
4岁的欧洲棕熊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领地里来了不速之客,马上扑了过去。
那人跟玩具似的,被叼着拖来拖去,从一边拖到了另一边。
棕熊也没马上把他吃了,就在那跟它先“闹着玩”,但光是“玩”,都可以这个倒霉蛋头破血流,全身骨折。
还好,在棕熊决定大卸八块之前,园方及时报警,警察很快赶到后,开枪击中棕熊的胸部,棕熊并没有马上倒地,但也被吓得不轻,徘徊了一阵就离开了严重受伤的猎物。
最后,护理人员进入园区把受伤男子抬了出来,熊也接受了兽医治疗,人和熊都没有生命危险,这还算是一个好结局了。
说这件事,是想和大家说两点:
只要不是武松,普通人在熊面前就跟布娃娃一样,只有被叼来叼去的份,就和猫玩弄它的老鼠是一个感觉;
另外,伯尔尼熊园迅速出警,开枪驱逐棕熊,这是从熊口底下救人的关键。
那问题来了,国内动物园打电话报警,然后击毙猛兽的可能性有吗?
国内之前有发生过击毙猛兽的案例,2017年"宁波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2]。
咬人发生后,虽然出动了特警击毙,也是在咬完人之后才击毙……感觉好像差点意思。所以,打电话报警大概率并不能救命,来了也差多死透了。
国内现在驱逐猛兽的方式有哪些?
在宁波老虎咬人事件、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咬人案中,动物园能用的驱逐方式非常有限,要么用高压水枪、鞭炮驱赶,要么鸣笛、轰油门,这些方法对平台上正在撕咬“猎物”的老虎并不构成威胁,根本无法起到及时救人的效果。
那你会问麻醉枪呢?
以上案件中的动物园都没有。
不给配吗?不是,是因为麻烦。配枪的都寥寥无几。
2015年4月24日修正发布施行的《枪支管理法》第六条第三款规定,野生动物保护、饲养、科研单位因业务需要可以配置猎枪、麻醉注射枪。
麻醉注射枪不是想配就配的,既然是管制枪类,就跟真枪实弹一样要严格管理。
按规定,动物园要配麻醉注射枪,先向所在地县级公安机关申请,公安机关审批后报请设区的市级公安机关核发民用枪支配购证件,然后申领。日常管理要“指定专人负责,应有牢固的专用保管设施,枪支、弹药分开存放”,要设专门的枪弹库,还有严格的登记制度,日常交接检查保养等,需投入较大的人防物防技防。
不仅麻烦,用麻醉枪还很贵。
引用宁波老虎咬人新闻的评论
“建一个枪弹库大概几万元,加上一套管理系统设备,二十万总要的,还要配专人负责,安排人值守,这也是不小的费用。”浙江省公安厅治安总队有关人士说。
“为一把枪投入这么多成本,动物园觉得吃不消。”在寸土寸金的动物园开辟一块场地作枪弹库,还要安排专人,关键是还不能一定保证安全,万一枪支丢了、被盗了,都是隐患,“问责不是闹着玩的”,园方经成本核算、安全考虑后会放弃。[3]
动物园又没啥钱,还记得等报复消费的红山森林动物园[4]吗?
ok,就算有麻醉枪,也不一定管用。
麻醉枪并不是瞬间发挥作用的,是需要时间的,时间的长短和动物体型、个体因素有关。体型越大的动物所需要的时间越长。
但最起码都要5-10分钟,这段时间内,不管是老虎还是熊,咬不死人,把人咬成重伤也不是问题。
电影里那种中麻醉枪就倒画面,看看就得了,别当真。
最后,只想说动物饲养员本身就是危险职业[5]:
2012年7月,福建南平九峰山动物园发生一起豹子伤人事故,一名饲养员被豹子咬中颈部当场死亡;
2013年6月,河南新密市动物园内发生一起棕熊伤人事件,一名饲养员当场遇难;
2013年12月,上海动物园一饲养员打扫虎笼时被华南虎咬死;
2015年3月,江西省宜春市动物园,饲养员龚某在清扫虎舍时,突遭老虎袭击,经抢救无效死亡;
2015年5月,山东一景区虎山生态园内狮子咬死饲养员;
2015年9月,新西兰北部哈密尔顿市动物园的一名饲养员惨遭一只苏门答腊虎咬死。
本来我想放一个熊一巴掌糊到人脸上,半张脸都没了的图,想想还是算了……
2200年前的工匠不经意间在兵马俑上留下一个指纹,粗心的秦吏在验收时并未察觉。
工匠侥幸暂时逃脱了被处死的命运,多活了点时间。每个兵马俑脚下的砖上都有制作工匠的名字,被发现了可能就难逃一死了。
经历了2200年的岁月,被一个文物摄影师在给出土的兵马俑拍摄证件照时突然发现。摄影师热泪盈眶,这是对工匠精神的感动,这是对中华文化瑰宝的感动,这也是对自己平凡岗位上不平凡发现的感动。
由此,开启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
兵马俑制作工匠留的字样问题与为什么会刻名字,百度百科相关资料如下:
兵马俑的制作工匠是处于秦帝国社会下层的一批陶工。这些陶工有的来自宫廷的制陶作坊,有的来自地方的制陶作坊。从陶俑身上发现的陶工名有80个,都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陶工。
在陶俑、陶马身上打印或刻划陶工名,源于战国中期秦国的“物勒工名”制度,是秦国政府管理官府手工业、保证产品质量、控制和监督工匠生产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运用于秦陵兵马俑的制作上,一方面加强了对工匠的控制与管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作品质量的提高。
在出土的陶俑、陶马身上的一些隐蔽处,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些刻划或戳印文字。字数很少,一般只有2个字,最多的一件有11个字;陶文除了编号外,都是陶工名。这些陶工名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在人名前带“官”字的,简称作宫字类;二是在人名前带“右”字或“大”字的,省称作右字和大字类;三是人名前带一地方名的;四是只有人名的,人名多数仅有—二个字,个别的为三个字。在上述四类陶工中,第一、二类是来自中央官府制陶作坊的陶工;第三类是来自地方制陶手工业作坊的陶工;第四类因文字过于简略,而对其来源尚难作出判断。
官署作坊工匠
宫字类陶工的名字均发现于陶俑身上,陶马身上尚未发现,而且多在陶俑衣服下摆底部的隐蔽处,少数在衣角或腿上,目前共发现87件,其中印文75件,刻文12件。这些陶文的字体均为小篆,戳印的文字比较规整,为阳文,大多数四周有边栏,字与字之间没有界格,字的排列绝大多数是由左向右横排;刻划的文字较草率,文字排列顺序不一,或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横排,或上下竖排。
民间作坊工匠
在陶俑身上,还发现了一些在人名前加地名的陶文。已发现的地名有咸阳、栎阳、临晋、安邑等。其中以带有“咸阳”的陶文最多,其余三地各一件。带有地名的陶文均为刻文,多在陶俑上身的隐蔽处,字迹比较草率。经过统计可以看出,来自咸阳的陶工有衣、危、野、赐、午、笥、高、秸、庆、处、行、路、敬、文忌、木等19人,说明当时的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咸阳,为修建秦始皇帝陵征调了大批优秀的陶工,成为秦陵修建大军的主力。
来自宫廷的陶工和来自地方的陶,在陶俑的制作上,存在着陶俑体型塑造、头型、面型、五官刻划方式等技艺技法上的差异,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其所处社会环境的差异所造成的艺术创作上的差别。
2200年前的工匠不经意间在兵马俑上留下一个指纹,粗心的秦吏在验收时并未察觉。
工匠侥幸暂时逃脱了被处死的命运,多活了点时间。每个兵马俑脚下的砖上都有制作工匠的名字,被发现了可能就难逃一死了。
经历了2200年的岁月,被一个文物摄影师在给出土的兵马俑拍摄证件照时突然发现。摄影师热泪盈眶,这是对工匠精神的感动,这是对中华文化瑰宝的感动,这也是对自己平凡岗位上不平凡发现的感动。
由此,开启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
兵马俑制作工匠留的字样问题与为什么会刻名字,百度百科相关资料如下:
兵马俑的制作工匠是处于秦帝国社会下层的一批陶工。这些陶工有的来自宫廷的制陶作坊,有的来自地方的制陶作坊。从陶俑身上发现的陶工名有80个,都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陶工。
在陶俑、陶马身上打印或刻划陶工名,源于战国中期秦国的“物勒工名”制度,是秦国政府管理官府手工业、保证产品质量、控制和监督工匠生产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运用于秦陵兵马俑的制作上,一方面加强了对工匠的控制与管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作品质量的提高。
在出土的陶俑、陶马身上的一些隐蔽处,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些刻划或戳印文字。字数很少,一般只有2个字,最多的一件有11个字;陶文除了编号外,都是陶工名。这些陶工名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在人名前带“官”字的,简称作宫字类;二是在人名前带“右”字或“大”字的,省称作右字和大字类;三是人名前带一地方名的;四是只有人名的,人名多数仅有—二个字,个别的为三个字。在上述四类陶工中,第一、二类是来自中央官府制陶作坊的陶工;第三类是来自地方制陶手工业作坊的陶工;第四类因文字过于简略,而对其来源尚难作出判断。
官署作坊工匠
宫字类陶工的名字均发现于陶俑身上,陶马身上尚未发现,而且多在陶俑衣服下摆底部的隐蔽处,少数在衣角或腿上,目前共发现87件,其中印文75件,刻文12件。这些陶文的字体均为小篆,戳印的文字比较规整,为阳文,大多数四周有边栏,字与字之间没有界格,字的排列绝大多数是由左向右横排;刻划的文字较草率,文字排列顺序不一,或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横排,或上下竖排。
民间作坊工匠
在陶俑身上,还发现了一些在人名前加地名的陶文。已发现的地名有咸阳、栎阳、临晋、安邑等。其中以带有“咸阳”的陶文最多,其余三地各一件。带有地名的陶文均为刻文,多在陶俑上身的隐蔽处,字迹比较草率。经过统计可以看出,来自咸阳的陶工有衣、危、野、赐、午、笥、高、秸、庆、处、行、路、敬、文忌、木等19人,说明当时的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咸阳,为修建秦始皇帝陵征调了大批优秀的陶工,成为秦陵修建大军的主力。
来自宫廷的陶工和来自地方的陶,在陶俑的制作上,存在着陶俑体型塑造、头型、面型、五官刻划方式等技艺技法上的差异,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其所处社会环境的差异所造成的艺术创作上的差别。
2200年前的工匠不经意间在兵马俑上留下一个指纹,粗心的秦吏在验收时并未察觉。
工匠侥幸暂时逃脱了被处死的命运,多活了点时间。每个兵马俑脚下的砖上都有制作工匠的名字,被发现了可能就难逃一死了。
经历了2200年的岁月,被一个文物摄影师在给出土的兵马俑拍摄证件照时突然发现。摄影师热泪盈眶,这是对工匠精神的感动,这是对中华文化瑰宝的感动,这也是对自己平凡岗位上不平凡发现的感动。
由此,开启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
兵马俑制作工匠留的字样问题与为什么会刻名字,百度百科相关资料如下:
兵马俑的制作工匠是处于秦帝国社会下层的一批陶工。这些陶工有的来自宫廷的制陶作坊,有的来自地方的制陶作坊。从陶俑身上发现的陶工名有80个,都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陶工。
在陶俑、陶马身上打印或刻划陶工名,源于战国中期秦国的“物勒工名”制度,是秦国政府管理官府手工业、保证产品质量、控制和监督工匠生产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运用于秦陵兵马俑的制作上,一方面加强了对工匠的控制与管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作品质量的提高。
在出土的陶俑、陶马身上的一些隐蔽处,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些刻划或戳印文字。字数很少,一般只有2个字,最多的一件有11个字;陶文除了编号外,都是陶工名。这些陶工名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在人名前带“官”字的,简称作宫字类;二是在人名前带“右”字或“大”字的,省称作右字和大字类;三是人名前带一地方名的;四是只有人名的,人名多数仅有—二个字,个别的为三个字。在上述四类陶工中,第一、二类是来自中央官府制陶作坊的陶工;第三类是来自地方制陶手工业作坊的陶工;第四类因文字过于简略,而对其来源尚难作出判断。
官署作坊工匠
宫字类陶工的名字均发现于陶俑身上,陶马身上尚未发现,而且多在陶俑衣服下摆底部的隐蔽处,少数在衣角或腿上,目前共发现87件,其中印文75件,刻文12件。这些陶文的字体均为小篆,戳印的文字比较规整,为阳文,大多数四周有边栏,字与字之间没有界格,字的排列绝大多数是由左向右横排;刻划的文字较草率,文字排列顺序不一,或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横排,或上下竖排。
民间作坊工匠
在陶俑身上,还发现了一些在人名前加地名的陶文。已发现的地名有咸阳、栎阳、临晋、安邑等。其中以带有“咸阳”的陶文最多,其余三地各一件。带有地名的陶文均为刻文,多在陶俑上身的隐蔽处,字迹比较草率。经过统计可以看出,来自咸阳的陶工有衣、危、野、赐、午、笥、高、秸、庆、处、行、路、敬、文忌、木等19人,说明当时的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咸阳,为修建秦始皇帝陵征调了大批优秀的陶工,成为秦陵修建大军的主力。
来自宫廷的陶工和来自地方的陶,在陶俑的制作上,存在着陶俑体型塑造、头型、面型、五官刻划方式等技艺技法上的差异,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其所处社会环境的差异所造成的艺术创作上的差别。
提名1919席卷美国的猩红之夏。
图示是一名被处以私刑的黑人,他的尸体正在歧视的火焰中毕剥作响。
迫害黑人似乎并不那么残暴,但是这是发生在黑人解放后将近六十年之后的全国性迫害热潮。其残暴不仅仅在于对黑人的残暴迫害,更是对民主,对法治,对平等,甚至对人理的残忍暴凌。所谓的政治精英与民主卫士,正是迫害的最大推手。
不知道美国有什么脸面去说民主与平等。
(给文章点赞时麻烦给这个回答也点个赞同吧,如果能点个关注就更好了。祝各位新春快乐。)
哦,还有美国人在瘟疫时期的鬼才操作
外加一个加拿大的
那些评论烦死了!之前因为评论还被知乎制裁了,现在评论区封闭!
谢谢邀请。
北京冬奥会开幕好几天了,精彩绝伦的开幕式还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大家心里都清楚,奥运会这种国际盛会,意义远远超出体育比赛本身。举办一次奥运会,本质上是大国综合实力的全方位体现,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科技实力。本次北京冬奥会确实出现了不少有趣的新技术,我感兴趣的则是云上全息通信技术让光学相关的“黑科技”得以更好发挥,比如昨天一个叫做Cloud ME(云聚)的“全息显示仓”,让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出现在了2022北京新闻中心给全国观众拜年。
这个“全息显示仓”要实现的目标非常简单:让远隔千山万水(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北京、阿里巴巴CEO张勇在上海)的两个(或多个)人仿佛处于同一空间中进行交流。而且从实际的观看、拍摄与交流方面来看,对记者们来说,虽然两人都不在眼前,但效果上与他们俩站在面前几乎别无二致。
当然了,虽然新闻中名称叫“全息显示仓”,但实际上这是生活中广义上的全息,并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物理意义上狭义的“全息”是衍射成像的技术,但目前的技术还远远做不到理想的动态全息显示,这是整个光学领域圣杯级别的高难度挑战。
此次堪称黑科技的“全息显示仓”虽然不是严格的物理全息,但在立体感与真实感方面远远超出了目前普通显示屏所能呈现的显示效果。可能还有小伙伴没看现场的视频,可以看一下:
https://www.zhihu.com/video/1473958962386739200明明这是一个显示技术,官方的名称为什么叫“阿里云聚”呢?其实这是因为,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惊艳的效果,最重要的核心技术不仅仅是我们看得见的面前的这款显示屏本身,还包括我们看不到的、尤其是云端的大量黑科技。
要能够实现我们看到的这么棒的发布会效果,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黑科技”:
(1)拍摄与显示的硬件设备
从现场的情况来看,发布会现场的“全息显示仓”是一块一人多高的高清大屏幕,用于显示参加新闻发布会的两位嘉宾的实时影像,仿佛两个人都同时站在大家面前。
从官方透露的消息来看,拍摄端的硬件布置大概是这样的:
拍摄端在摄影棚内,有常规的灯光、交互提示用的电视屏。除此之外,还有一块不太常规的屏幕,那就是用于显示另外一个人的“显示仓”。而且这个显示仓的位置和角度是特意设计过的,使得望向屏幕中的人时,拍摄出来的视线恰好符合两人站在一起时的视线。如此一来,物品的交接才会显得如此自然。
(2)符合广播级稳定要求的实时通信网络
很多小伙伴可能会觉得,本质上这不就是个复杂一些的视频会议嘛,只不过级别更高、屏幕更大、清晰度更高、稳定性要求更高。非要这么说倒也没错,但是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什么技术,随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的数量和难度可都是非线性陡增的。要想实现类似高规格发布会的万无一失,网络传输环节要实现的保障度是远远超出大多数时候的。
比如为了能够实现发丝级的“全息复刻”,拍摄的原始画面清晰度是非常高的,如果按照传统方式传输,将挤占大量带宽,极有可能遇到网络拥堵问题。阿里云聚这次采用了一种叫作“窄带高清”的技术,能够在节省50%带宽的情况下,仍然保障画面的清晰度。
另外,即便我们使用的是运营商最高带宽的宽带套餐,日常生活中还是难免会遇到网络信号不好的情况,造成视频会议时的画面卡顿。平时会议稍微等一等倒也问题不大,但是对新闻发布会这种高级别会议,卡顿显然是无法接受的。为了能够在网络信号不好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画面流程,阿里云聚开发了“弱网抗丢包”技术,能够在80% 丢包下可提供流畅通话,同等丢包环境弱网传输效率提升65%,实现良好的实施传输效果。
(3)强大的云端算法与算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记者会现场的全息显示仓中,张勇与巴赫所处的似乎是一个封闭的空间,两个人的身后似乎有一定的纵深,墙上也有很自然的阴影效果,使得图像出现了较强的空间感。其实这种光影效果是计算机实时渲染出来的,起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这是需要强大的算法与计算力的。
其实需要算法与算力的远不止视频的实时渲染。比如音频的处理,我们都有过在嘈杂环境下开会的经历,要想听清对方讲话是非常困难的。阿里云聚通过亿次通话数据验证和海量历史数据回归,实现了持续进步的多场景智能降噪能力。而这同样需要算法与算力的加持。
根据研究,要想实现流畅舒适的交互效果,延时必须控制在200ms以内。
也就是说,端到端的实时传输和处理,比如音视频转码、光影渲染、音频智能降噪等等功能,都需要在200ms以内实现,这需要高效的算法与强大的算力,靠拍摄或发布会现场的端侧计算机是无法做到的。阿里云聚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云处理+端渲染”技术,即通过实时通信与云上处理的技术结合,解决因端侧算力受限的难题。
其实可以看得出,这次的高级别新闻发布会算是阿里云聚的一次“亮剑”:连如此高要求的场景都能hold住,其他的应用场景更不在话下。很明显,这种“宛若就在面前”的显示与交互技术,还可以应用在很多其他的应用场合,比如远程教育、虚拟社交、远程VR操控等等。而在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甚至只用它来开个远程视频会,都让会议显得更温暖了呢……
中国的平头老百姓是啥都不懂的、啥都做不了的、啥都不想做的贱民吗?
英雄的老百姓关心美国,因为它就横亘在面前。
“Because it's there.”
因为山就在那里,所以英雄的老百姓就想征服一下呐,人类的天性而已,家畜或许不能理解。
全世界所有厉害的东西,中国的平头老百姓都关心:上至国际空间站,卡西尼,奥陌陌,旅行者;下至下水道油布包,煮饭仙人,圆珠笔尖,还有猛禽,幽灵,高精狙,福特号,电磁炮,可燃冰,盾构机,大豪斯,大牛排,电瓶车,鸟语花香,老虎大象,GPS,NMD,M1p,RTX,诺贝尔,太平洋。
我想要的不多。你给不了,我就自己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