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自古以来,我们评判成就唯一标准就是:当官。
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有黄金屋
读书干嘛?取功名。取了功名,美女啊,财富啊,随之而来。
科学家?医学专家?
为什么过去尊师,因为老师能帮着取功名。
有了功名,光宗耀祖。
不会说场面话,就算进了门槛,还有什么用?
过去顶级学府的学子想找工作都被批为没有诗和远方。
现在街道办就是未来大师的起点。
太美了。
这事我也经历过,我说两句大家不爱听的,能听就听,不听就叉掉,不用多吵。
我年轻的时候也是很讨厌这种说教的,但这些年再聊的时候,有一些其他的理解。
先说这句话的理解,他们说的未必是指你不会说那些老油条的虚话,确切地说,会不会搞人际政治,有没有搞人际政治的经验,或者有没有参与搞人际政治的资格,“场面话”只是一个简单化的表达。
再说,“孩子”是相对于老人说的,实际上这个孩子是多大年龄?我是二十多岁时听过,嗤之以鼻;我现在也有时候听到,心里有些感慨。
二十多岁的时候我刚毕业,我不会这些东西是很正常的,我只会干专业的活,本身就是“学徒”,也轮不到我来搞这些虚头巴脑的。从不会说场面话到没有成就没有大关联,
现在我还听到这种评价,因为我依然还在干专业活,“不会说场面话”到我没成就,已经有关联。这就意味着我还没有晋入管理层,还没能参与到分蛋糕的团体里,实际上也确实如此。
如果以数字举例的话,一个年轻人从五千到一万,那是不需要在意所谓人际或者政治之类的东西,加强自己的技能就行。
但是如果想更进一步,突破自身劳动力的局限,在目前中国的情况下,晋入管理层是最常见的方式。
就从我和我认识的朋友/同事自身经历来看,我差不多就是靠专业技能赚的比较多的,也差不多到了极限,下面随着体力脑力的下降,我都难以维持目前的收入。
比我强的大部分都是晋入高管层、创业当老板、做了合伙人的那种,我们偶尔有聚会,觥筹交错间,我是很局促的。
我和他们,就隔着所谓的“成就”认可,高级打工仔在世俗中很难被认为“成就”,但高管、小老板就已经跨入成就的门槛。
我大部分时间还要死磕科学知识和问题,这些人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在各种人、各种局之间,所以“场面”很熟。
并不是会说一些场面话所以就有所成就,而是这些“成就”的过程有很多人际的活动,场面话自然纯熟。
乡人看你的表现,用一种很简单粗暴的方式判定你的地位以及将来可能的地位,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其实大部分年轻人过了多年之后,也是在城市中下层,与挣扎在田里一辈子的老农相比,场景平台不同而已。
我知道年轻人都很冲,老家伙懂个屁,实际上即使社会发展很快,有很多东西是几千年都没有变过的。
城市的喧嚣容易盖住很多东西,比如我一直以为城市是不用讲人情、拼关系、讲公平的地方,其实并不是,我一个流浪的劳动力,还轮不到讲这些。定居多年之后,才发现各个地方讲关系讲人情的多了去了。
回到话题上来,就拿一个公司来讲,各级领导尤其是高官们,各种讲虚话、场面话的多了去了。随便到哪家公司,无论是会议室、饭局、参观等,仔细看一下他们的发言、动作等,都能大致猜出谁职位高低,谁以后可能混的好,而不是认真核对谁的知识精深程度、工作努力程度。
我这种猜法,跟老人的那种说法,本质上没有太大不同。
另外,年轻人对“场面”很厌恶,总是把这种定为“只会说场面话,其他一无是处”“场面话都说的很恶心”这种极端设定。如果不那么极端设定,假设有这么两个人,甲技术80分(技术过硬,人际40分(不咋会说话不咋会来事),乙技术40分(勉强过关),人际80分(会说话会来事),大家认为谁更大概率会混得更好?
其实相对于各种刁钻同事、属下、领导、客户而言,家里亲族的老人是最好对付的,这样的小场面都对付不好,未来的成就确实有点远。
我是一个在这方面的失败者,不用跟我这样一个失败者吵,对吧。
因为老人的世界很小,就是十来个老朋友说了一辈子的家常。你跟他聊方圆以外的事,他都不太想聊。他看到个小孩儿,就想聊天打发时间,你愿意顺着他意思听,他觉得你尊重他,自然会夸你。你一脸不耐烦,他也觉得你不懂事。而且你说话,他们会更了解你。你说话得体大方,人觉得舒服。
如果只是不会说话而礼仪还算得体,想来评价也不太差。就是一些年轻人自以为礼仪是无聊腐朽的东西,家有客人的时候大喊大叫,坐椅子上左摇右晃。这种人,凭啥指望别人有好评价?
我是又被人称会说话,也曾被评不会说话。我愿意跟一些老人聊一些家长里短,但我不喜欢他们当着我面评头论足。礼是相对的,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不能因为你是长辈就可以对我指指点点。
分不清什么是场面话,什么是实在话的孩子,才是真的够呛了……
会不会说,反而不咋重要……
我见过有新人作者,跑过来问我,问完之后跑去问编辑,我太监几本书,会影响推荐吗?然后回来跟我说,编辑说了,切书不影响推荐,一视同仁……
我也见过有新人作者堂而皇之的提问,我的编辑这么说我的书,谁来给评评他说的对不对?我相信他们的编辑一定一脑门的黑线……
真不需要一定会说,但能不能不要蠢到这个地步?
ps:这个问题下的答主,几乎都抵制学场面话,那你们要不要在现实里,真话实说,不玩场面啊?做不到的事儿,吹个啥的牛逼呢?
国家和国家之间,还需要场面话对喷呢,凭啥有人就以为,不需要场面话也能活?不会说可以,但至少听得懂吧?不会说可以叫耿直,听不懂那不是蠢吗?
你让中国直接跟美国真心话大冒险,世界还能和平吗?
这些真的需要太高深的智商吗?
ps:霍尊要是人前背后知道说几句场面话,不是啥实话都说,至于被捶的退圈吗?
中国社会变迁的速度超乎绝大多数人想象,几十年间,除了一些细节没有跟上,同时积累了一些弊病,但大体上,几十年走了工业社会几百年的道路。
几十年前自行车、热水瓶是高档货,棉被棉袄能作嫁妆。这是农业社会末期、工业早期的生产力水平,大约相当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欧洲19世纪水平。
到了今天,我国城市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水平没有明显差距,甚至在部分领域有优势。
几十年,走了两百到三百年左右的路。
除了高级知识分子、长期在一线的工程、科技工作者之外,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对这种科技发展速度都是跟不上的。
父母那一辈,很多二十多年前还是玩BP机、大哥大的潮人,到了今天,已经买手机都不得不参考儿女意见,否则参数都看不懂了。上一辈配电脑去电脑城、中关村还是常识,到今天没人不在网上买电脑。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天生具有滞后性。
上一个时代的人,要求他们马上跟上现代的思想观念、知识储备,几乎是不可能的。
“场面话”、“会来事”、“嘴巴甜”,在上世纪算是很重要的能力。尤其经历过某些时期的老年人,更是对“祸从口出”印象深刻。
就在二三十年前,办事基本上讲人情关系。“会来事”“嘴巴甜”的人办证可能两天搞定,老实人估计得两星期外加被敲竹杠几百块。
农村就更不用说了,百分百的人情社会。在农村没有人际关系,一步都迈不开。
现代的很多职场关系、校园关系,“社恐”,老一辈根本无法想象,这超越了他们想象力的尽头。想让他们理解这个,还不如让他们相信人不吃饭就能活。
尤其是老年人,他们几乎与现代社交生活隔绝了,每天除了买菜做饭,就是窝在自己住了几十年的老住宅区里跟老伙计们扯淡。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连高铁都不知道,可能还以为成都到北京得背着铺盖卷在绿皮火车上晃两天两夜。
现在的政务大厅办事人员素质,高效率的公共服务(手机订票、订餐、订酒店),新型职场关系这些,对于他们来说仿佛在看外星人。
我们不能奢求上一代、上上一代人的眼界和素质跟上新时代人。你以为你和他只差了30岁、50岁的年龄,实际上你可能比他超前了300年左右的人类历史。
恭喜
不用淡泊名利了
总之,槽边往事的读者总能相处得特别轻松。
因为何应钦是杜聿明的顶头上司,首席背锅侠。
鸡蛋舞王,李白都不会去签《塘沽停战协定》、《何梅协定》这种丧权辱国的条约,丢不起脸是一方面,主要是签字就等于葬送政治前途。
只有何婆婆不要脸去签这些东西。
何婆婆抗战时期被骂了十多年的汉奸,相当于是花生皇帝的夜壶。
虽然是一级上将,但是何婆婆没有实权,地位也不高。
实际作用就是擦脚布,给花生皇帝背锅的。
虽然花生皇帝经常背信弃义,但是对何婆婆还真的不错。日本投降的时候也是何婆婆去签的字,不然他是要被挂柱子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