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化这个说法挺微妙的,确实不如叫印度教名字,或者干脆叫印度教特性化名字。
至于艾哈迈达巴德,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包括国民志愿服务团和VHP在内的组织就一直鼓噪要把艾哈迈达巴德改成迦尔纳瓦蒂(Karnavati),团家族的所有公开发言和内部文件都一直把艾哈迈达巴德叫成迦尔纳瓦蒂。1988年和2001年印人党两次提交了改名议案,国大党政府一直压着没让改,后来2011年整个城市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预备清单里,要求改名的舆论就暂时消停了一阵子。
但也只是一阵子而已。
2017年艾哈迈达巴德正式入选遗产城市,不到一年呼吁重新“改回”迦尔纳瓦蒂(Karnavati)的呼声就又高了起来。2018年古吉拉特邦副首席部长帕特尔说,艾哈迈达巴德这个名字是“奴隶制的象征”,而卡纳瓦蒂这个名字代表了“我们的骄傲、我们的自尊、我们的文化、我们的自主权”,等等等等。
但问题就在于,成为世界遗产的这个城市,和当初那个Karnavati没什么真正的联系,它之所以成为世界遗产,那都是艾哈迈德沙阿建起城墙时打下的基础,和后来包括穆斯林社区、耆那教社区乃至路易斯康的历代建设。就连当初印人党政府准备申遗文件时,强调的也是艾哈迈德巴德的“多元文化特征”和“独特的苏丹国用语”“无与伦比的苏丹国建筑”。甚至对于甘地来说,这个城市也是艾哈迈达巴德,不是迦尔纳瓦蒂。如果非要追求一个真正的“原初”名称,那也该是索兰奇(Solanki)王朝的迦尔纳王征服此地前原住民对此地的称呼Ashapalli,而不是什么迦尔纳瓦蒂。印人党这个尝试自然又遭到激烈反对,学者、媒体和网络社区都进行了大规模抗议。结果此事不了了之。
但就在前几天,藏红花媒体还在鼓噪这事:
“网友们表示,以强奸和杀害我们母亲和姐妹的伊斯兰侵略者的名字命名一个城市是一种耻辱。许多人表示,以这些野蛮入侵者命名的城镇应该立即改变。”
至于能不能成?政府官员出来放嘴炮和右翼在网上喊喊是没用的,同样需要把议案从市政议会提交到邦立法议会,再上交到印度国会。
此外这和历史或者本地化或者谁比较喜欢这名字完全没什么关系——印度改地名操作多了去了,比如2011年把奥里萨(Orissa)改为奥迪萨(Odisha),因为奥迪萨才是本土发音,就像Peking改成Beijing一样,这是正常的本土化。但是Yogi Adityanath把Allahabad改名为Prayaga,把法扎巴德地区更名为阿约提亚,湿婆军估算着把奥兰加巴德和奥斯马纳巴德更名为 Sambhaji Nagar 和 Dharashiv(现在湿婆军盟友成了国大党,小萨克雷就一脚把这皮球踢回给印人党了)这些操作和文化和历史都没一毛钱关系,就是为了社群主义政治。2018年艾哈迈达巴德刚申遗成功没多久,古吉拉特印人党政府突然又把改名这事拿出来说,眼睛就盯着19年的大选。这点印人党自己总结得最好了:
“方便地在任何选举之前提出它,然后同样方便地将其搁置一旁。”
By 印人党马邦负责人法德纳维斯,在抨击湿婆军“改名”立场不够坚定时的发言
要他们真那么热爱历史和本土古城,怎么不见多给ASI点资金把摩醯什末底和玄奘去过的摩醯首罗补罗给找出来啊,噗。
可是,全面拿经名、神名取名字,本来就是南亚的特色啊。
阿拉伯人有时候还叫个“鹿鹿”(里姆)、“茉莉”(雅思敏)、“天竺宝剑”(穆罕纳德)这些名字,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就很少见完全和经书、神灵不沾边的名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