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尤其是经历过自然灾害那几年的。
一粒米掉地上都心疼,别说一盘菜了。
你让他不吃,那简直就是不孝,遇到倔一点的直接和你翻脸。
这种老人成为这样,必然是和他年轻时候经历有关,能让他彻底不吃这种不健康的食物,只能靠『急性肾衰竭』了。
得次病,花几万块透析三天,自然以后不会这么省了。
对了,你们别嫌我说话难听,这个急性肾衰竭算不得什么大病。
这老爷子是典型的肾前性肾衰。是因为腹泻后体内大量丢失水分,导致肾血流不足引起的。
因为腹泻,细胞外液容量减少,导致的肾功能受损, 但是估计没什么大碍,
因为肾脏本身有血流自我调节机制,通过调节肾小球出球和入球小动脉的血管张力,即入球小动脉扩张和出球小动脉收缩,以维持肾小球滤过率(GFR)和肾血流量,可挽留部分肾功能。
后来很快住进医院,经过补液、肾脏替代治疗(透析),应该很快就能恢复。
决定肾衰预后的,就是原发病的严重程度。
吃坏了拉个稀,很快就能纠正。
估计过几天回家,再也不吃隔夜菜了。
先不说“隔夜菜”,毕竟我的“隔夜菜”刚下肚,吃人嘴短。
题中这个,
不严谨啊。
这是以前的叫法,现在好像叫急性肾损伤。
翻了翻文献[1],献上这张表。
急性肾损伤 (AKI)根据病因发生的解剖部位可分为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三大类[2]。
肾前性AKI:指各种原因引起肾实质血流灌注减少,导致肾小球滤过减少和 GFR 降低,常见病因包括各种原因液体丢失和出血,引起有效动脉血容量减少;肾内血流动力学改变(包括肾前小动脉收缩或肾后小动脉扩张),导致肾血流灌注减少,约占 AKI的 55%。
肾性AKI:伴肾实质损伤,最常见的是肾缺血和肾毒性药物或毒素导致的急性肾小管坏死;其他还包括急性间质性肾炎,肾小球疾病和血管疾病等,约占 AKI的40%。
肾后性AKI:特征是急性尿路梗阻,梗阻可发生在从肾盂到尿道的尿路中任何部位,约占 AKI 的 5%。
这位“爹爹”的AKI,应该属于肾前性的,腹泻+既往存在心脑血管疾病,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流经肾脏的血液减少,造成肾灌注不够,出现肾脏缺血”。
这种死亡率低,早期诊断并及时纠正潜在的病理生理异常AKI是可以逆转的,果然结局皆大欢喜。
但“隔夜菜”多了去了,很多人吃了一辈子也照样好好的。
“隔夜菜”满心委屈,啥也怪我?
大佬 @钱程 文中已讲
“亚硝酸盐的中毒剂量约为 0.3-0.5 g。经过简单计算可得:就算是含量最大的 7.23 mg/kg 的隔夜菜,也至少要连续吃上 82 斤,才有可能出现中毒症状。”
也就是说,并不是吃了“隔夜菜”就能引起AKI。
那锅在哪??
首先,这个题本身太吓人,有点搞事情的嫌疑。隔夜菜引起腹泻还能接受,哪怕你说隔夜菜致癌,但你引起肾衰就有点过了。
甩锅腹泻,那是什么引起了腹泻?
?
苦瓜??
?
苦瓜的果实和果肉用于治疗哮喘、便秘、绞痛、糖尿病、咳嗽、发烧(疟疾)、痛风、蠕虫病、麻风病、炎症、皮肤病、溃疡和伤口等疾病[3]。
但毫无疑问,苦瓜性寒,可能是造成“爹爹”腹泻的主因。与其纠结“隔夜菜”,不如针对一下这个隔夜“瓜”,到底是怎么让这个“爹爹”如此之苦。
总之,吃苦瓜要适度。
似乎,每天吃“隔夜菜”还坚挺的活着的大有人在。
这标题省略得也太多了
新闻原标题《只是吃了盘隔夜菜,竟让爹爹肾衰竭》
事实是:一位「70岁,并且本来就有基础疾病的老大爷」,吃了「可能没放冰箱被致病菌污染的」隔夜菜,「上吐下泻三天不就医,严重脱水」,最后导致发生急性肾衰竭。
标题里的「只是」「竟让」真是用得太妙了(白眼)
到底要什么时候媒体和大众才能认识到——
而是食物变质了没有?是不是致病微生物超了?保存环境怎么样?有没有冰箱?
当然对于什么也不懂的70岁老大爷(无意冒犯)来说,可以直接甩一句「隔夜菜不能吃」就完事了
但是我觉得作为媒体,正确的报道方向应该是教给大家正确实用的科学知识,了解其中的食品安全原理并知道如何科学防范,而不是像这样简单粗暴用危言耸听的标题来吓唬人。
在社会上大部分人都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的今天,对大众媒体提出这样一个「略高」的要求,我觉得不过分吧?
开局一张图,剩下全靠猜?这个没法评价。
从软件的角度虽然我能想出两三种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但非正式发布的产品出现任何问题都是常见现象。盲人摸象的评价没有必要。
跟11代没差别,这个肯定是违背常识的,要知道11代i9只有16线程,12代i9有24线程,24线程超越16线程并不需要多么高超的优化技巧。
调度优化的主要难题是当我们只需要少量线程运作的时候究竟把这个线程安排在哪个核心。
然而,对于全核心全线程同时计算的场景来说,反正都是全核心上场,根本不需要什么优化,谁来都是全核心工作。
如果这个软件能把所有核心用满的话,没道理性能不变。所以肯定有某个环节出了问题。正式版本再说吧。
我理解的「食不言」=「咀嚼的时候不要说话」
难道不是吗?一不雅观二怕噎着,就这么简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