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关联的不是很无聊的“国家人口”vs“金牌数”,而是“国家人口”vs“代表团人数”,这多少还有点可讲的。尤其对于奥运会这项赛事来说,绝大多数受众往往只关注最终决出奖牌的环节,也只会留意到本国与奖牌有关的动态,这导致大多数人也许从来就没想过这样的问题——
奥运会的参赛名额究竟是怎么来的?
要知道,每届奥运会开幕式都要把国际奥委会全部成员都拉出来走一圈,而且每个代表团往往都会派出正式的参赛选手,但奥运会的正式比赛一共就那么十来天,许多项目甚至几天就能决出金牌,这自然会让人心生疑问:开幕式上这一大堆国家派出的选手究竟是来比什么的?
首先,有两个基本的前提,是我们要先明白的:
一,绝大多数奥运会参赛名额,是由赛前预选的情况决定的,换言之,绝大多数奥运项目,都不是一个国家想参加就可以派人参加的。
二,如果按照公平的预选机制,奥委会中的大多数成员,甚至说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压根就没资格参赛(包括本题目中的越南)。实际上,现实奥运会中大部分的参赛代表团,都是靠奥委会的照顾名额来纯粹走过场的。
详细说,奥运会各个项目的参赛资格,一般都以三个层次分配:
第一层,由选手硬实力决定,如该项目的最新世界排名,最近的世锦赛成绩,或者要求选手在赛前的一定时间内达到预设的成绩。如东京奥运会的田径男子100米赛事,达标选手需要在2019年5月~2021年6月间获得10.05秒以内的成绩,中国选手中苏炳添和谢震业达标;另一部分名额会分配给当季世界排名较高的选手,其中一个名额给了中国选手吴智强。但实际上,除男子100米和110米栏外,中国男子选手在其他径赛上无一人能达到奥运会入围的硬指标要求。
第二层,各大洲的保底名额。奥运会各项目基本都有部分按大洲分配的保底名额。团队项目一般是保送各大洲锦标赛的冠军,再由剩余国家按世界排名打专门的预选赛。个人项目,包括帆船、马术这类大众认知中的“贵族运动”,也都会给亚洲、非洲、美洲的洲际比赛优胜者各自留一些保底名额。
第三层,直接邀请/指派名额,也就是前面说的“照顾名额”。基本上,只要是奥委会成员国的,都可以保证有人来参加奥运会正赛。能参加的一般是奥运会两大核心项目田径和游泳,这两者会给所有无法靠硬实力入围正赛的国家发放一男一女的邀请席位。诸如“某xx国不会游泳的选手坚持游玩全程的励志故事”之类的新闻通稿,其实就是奥运会邀请选手的走形式过场。射箭、拳击、柔道、跆拳道、赛艇、举重、乒乓球等项目,也会根据实际情况,由项目管理协会给无资格入围的小国发放少数“邀请名额”。
此外,为了尽可能拉人来参赛,奥运会所有项目都会严格限制单一代表团的参赛人数。大多数项目的规定都是每个级别每个国家只能出一人或一队,田径游泳这样规模较大的也只允许每国派出至多3人,举重更是直接规定每国只能最多派出4男4女,加上各项目都有的洲际预选保底名额,可以说把照顾小国的机会发扬到了极致。
所以,明眼人都能看出,奥运会上是来正经比赛的,基本上只有第一层次的选手,尤其在大多数个人项目中,按大洲成绩分配的都已经算照顾名额了。而通过照顾名额参赛的选手也自然是走个过场,一般都会被集中安排在第一轮预选赛“一轮游”,基本得不到电视转播亮相的机会。
=======================
然后我们来具体看一下,奥运会的参赛名额和代表团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
简单说,一个国家入围奥运会正赛的人数,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是——与欧洲的文化契合度。
实际上,奥运会说到底还是一个欧洲中心的赛事。奥运会绝大多数项目就发源于欧洲,其平时的比赛也大多由欧洲主导。欧洲国家整体足够富裕,体育运动普及度高,而且具有浓厚的体育俱乐部文化,更重要的是,欧洲国家数量本来就多,而奥运会项目又是按国籍来分配名额的,这使得欧洲国家可以轻易产生代表团人数上的巨大优势。欧洲主流国家基本都可以派出超出300人的代表团,即便是人口不足千万的国家,代表团也可以轻易达到100人以上的规模。这从数据上能看得更清楚,如下图所示,东京奥运会一共有11347名运动员参赛,其中来自欧洲的运动员多达5129人,占比高达45%。
凭借“与欧洲的文化契合度”这一点攫取大量奥运会参赛名额的典型是——澳大利亚。从上图已经可以看出,大洋洲的人口只有亚洲的3%,但一届奥运会上大洋洲派出的运动员就能多达779人,已经占到了亚洲的37%,其中,仅澳大利亚代表团就派出了478人,新西兰代表团也有211人,而中国代表团也才有406人。实际上,澳大利亚队每一届奥运会的参赛人数都能高出中国队一大截。
而受奥运会欧洲中心现状影响最大的,基本就是与欧洲的种族、文化都鲜有交集,难以打入欧洲体育圈,又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投入的国家。最典型的就是南亚—东南亚一带,即便经济足够发达或人口足够多,也很难在奥林匹克体育领域有所建树。比如,660万人口的爱尔兰,东京奥运会上可以派出116名选手,最终得到6枚奖牌;而550万人口、经济也足够发达的新加坡,却仅仅能派出23人,而且除了过去依靠归化中国乒乓球选手和上届获得的游泳金牌,新加坡代表团长年一牌难求。而没有新加坡足够有钱,又没有在某些特定项目(比如印尼马来西亚的羽毛球)上的历史积累,在奥运秩序下就是真的惨。像题目中提到的越南,就属于远离欧洲体育文化秩序,没有特定优势项目,经济发展水平也不高的国家,这样的国家基本处于奥林匹克秩序的最底层,属于不靠照顾名额就压根和奥运会没有关系的悲催国家。参照下面的东京奥运代表团人数图:南亚到东南亚一带的国家,能派出18人的越南都已经算好了,周边的孟加拉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连两位数的选手都拿不出来,多数是只能靠田径游泳的照顾名额来纯走过场的。
其实,中日韩等国同样处于欧洲中心的体育秩序之外,即便在奥运会看似取得了一点成绩,也依然改变不了自身不归属欧洲秩序的事实。这种情况下,针对性发展少数特定项目作为突破口,本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策略。在奥运会话题有流量的时候,这通常被流量化为带贬义的“小巧难女少”。但只要了解奥运体育整体秩序就知道,“小巧难女少”本就是一种非常合理且正当的策略。不仅奥委会官方层面非常认可、甚至专门制定规则鼓励“小巧难女少”,各个非欧洲秩序的国家(包括中日韩及多数亚洲、非洲国家)也都愿意以之为突破口。
最后再说一下,虽然前面说了很多,但我其实是非常反对“xx亿人为什么出不了y个某类运动员”“xx千万人口为什么只能拿y块金牌”这类话题的。把两个相差超过6个数量级的参数放在一起,强行建立直接因果关系,本质上除了口嗨,根本不会有任何科学意义。最后的结果无非是,两个数字即便看起来建立了“关联”,也多半是人为筛选过大量数据后得到的数量巧合(伪因果),然后再让人对着一个构造出来的伪因果关系分析一大堆;但大多数时候,两个数字压根就不存在相关性,很多关于因果的讨论根本是无意义的。
参考
历届奥运会各国参赛的运动量数量,从来就不取决于该国的人口规模。
以本届为例,各国参赛运动员数量——
仅运动员超过300人的就有:美国(613)、日本(582)、澳大利亚(478)、中国(431)、德国(425)、法国(403)、英国(376)、意大利(372)、加拿大(371)、俄罗斯(335)、西班牙(321)、巴西(301)。
要么是发达国家,要么是地区强国。
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是奥运主力,而亚非拉穷国则很少有规模较大的代表团,甚至许多国家派的运动员是个位数。
现代奥运本身就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运动员的培训不仅烧钱,还非常依赖科技、组织能力,普通穷国玩不转的。
更何况越南本来也不注重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