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楚材。
这个名字很绝妙。因为它既描述了名字主人的出身,也概况了他的一生为人和政治生涯。
楚材这个词,出自左传里的一个故事,故事是说,楚国令尹子木问刚刚出使过晋国的楚国使臣声子,晋国的大夫和楚国的大夫谁更贤明,声子回答说:晋国人才不如楚国,然而虽楚有才,晋实用之。
子木又问,这些楚人舍得抛家弃族吗?声子绕着弯子说:楚国的制度赏僭刑滥,所以人才全跑到晋国去。
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后来演变成一个成语,就叫楚才晋用。形容人才流失,国家药丸。
耶律楚材的一生便是这个故事的复刻。
-------------------------------------------------------------------------------------------------------------------------------
耶律楚材是契丹人,耶律阿保机的嫡系后裔,父亲是金国尚书右丞耶律履。楚材出生之时,耶律履对旁人说,“吾年六十而得此子,吾家千里驹也。他日必成伟器,且当为异国用。”因而取左传楚才晋用的典故,为孩子取名楚材。
楚材少时“博极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曾于中都报恩寺向当时曹洞宗的宗师行秀学佛,身通儒释道,可谓汉学全才。
楚材的成长阶段历经章宗,卫绍王,宣宗三帝。其时已是金朝末期,大厦将倾,国家腐朽不堪,政治局势动荡。在中国大地的北方,蒙古已然崛起,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屡屡侵金。金朝入主中原百年,早已不复当年的野蛮和强悍,面对初生的蒙古屡战屡败。
卫绍王时期,金朝遭遇野狐岭惨败,近五十万大军被蒙古全歼。旋尔金朝内部政变,宣宗继位,然而继位的金宣宗更加昏庸无能。外交上与唇寒齿亡的西夏断交,屡次侵宋和侵夏,却向最大的敌人蒙古求和,内政更是醉生梦死装鸵鸟,腐败横行,军务废弛,金朝终于自己作到覆灭边缘。
公元1214年,蒙古大军扫清北方障碍,围攻金朝首都中都,金宣宗无力抵抗,屈辱求和。吓破了胆的宣宗不顾大臣反对,将都城南迁至汴梁。耶律楚材跟随丞相完颜承晖奉命留守中都,被任命为左右司员外郎。
次年中都陷落,耶律楚材沦为“楚囚”。
攻陷中都后,成吉思汗在这座中原大都当中寻觅人才,听闻耶律楚材贤名,便邀请他来问计。
见到耶律楚材之后,成吉思汗说,“辽金世仇,朕为汝雪之。”
楚材却对曰:“臣父祖尝委质事之,既为之臣,敢仇君耶!”
成吉思汗大为赞赏,留为左右近臣。
这个南人,终于像其父所预言的一般,出仕北朝,成为了楚才晋用的故事的注脚。 而他的名字,正叫楚材。
成吉思汗对待耶律楚材,最初不过将其视为职掌文献史料、天文历法工作的官员,近乎卜祝之间,类似倡优之蓄。每次太祖出征,一定会先让楚材占卜,成吉思汗亲自为他烧烤占卜用的羊胛骨。
耶律楚材却展现出极其高超的水平,在随后的征金,征夏和西征的战争中都有重大贡献——楚材成功地预言了花剌子模国主阿拉乌丁·摩诃末的死亡,金宣宗的驾崩,使成吉思汗大军屡次把握住了战争局势,让成吉思汗刮目相看。
耶律楚材并不是故弄玄虚的方士骗子,他名为占卜,实际上是以高超的政治眼光对局势进行了预判,然后以一种成吉思汗能听懂和能接受的方式说出来。
征花剌子模之前,成吉思汗有所犹豫,楚材说,“玄冥之气见于盛夏,这次是克敌之征,放心吧。”
于是成吉思汗出兵灭回,果不其然,这是一场摧枯拉朽的战争。
在帮助成吉思汗东征西讨的同时,他以苍生为念,屡屡阻止成吉思汗肆意杀戮,特别是在西征过程中,蒙古军南下印度受阻,军队内疫病丛生,病死者甚众,楚材编了个玄幻故事说军队行进过程中有异兽甪端(lu duan)出世,不停地叫唤“汝主早还”。迷信的成吉思汗听从劝谏,回军蒙古。
当中插一句,楚材西征后发现中亚地区的天象与中原不同,于是他意识到有经度的存在。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发现这个的人。楚材回来之后编纂的《西征庚午元历》,成为中国天文历法史上的重要一笔。楚材在西征过程中写的《西游录》,详细描写了当时当地的政治、军事,人情、地理、风俗、宗教等,是研究中亚历史变迁的重要史料。
好吧,我再说回名字。
楚材这个名字我刚才说过出自左传,左传里那个说出楚才晋用的楚国使臣声子还有一段话,说,“善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滥。赏僭,则惧及淫人;刑滥,则惧及善人。若不幸而过,宁僭无滥。……古之治民者,劝赏而畏刑,恤民不倦。赏以春夏,刑以秋冬。……有礼无败。”
总的意思是说,善于治国的统治者应该赏赐不过分,刑罚不滥用。赏赐过分,怕及于坏人;刑罚滥用,怕冤枉好人。如果确实失之过分了的话,那宁可(赏赐)过分,也不要滥用(刑罚)。……古代治理百姓的人,乐于赏赐而怕用刑罚,为百姓担扰而不知疲倦。在春天、夏天行赏,在秋季、冬季行刑。……以法度礼仪治国,国家就不会衰败。
楚材对于蒙元帝国的最大贡献,正是实践了这段话——建立了一套以宽仁为本的治理体系。所谓“以儒治国,以佛治心”。
当时蒙古人刚刚崛起,极其野蛮,在征服的土地上为所欲为,掳人妻女,抢劫货财,肆意兼并土田,杀人无算。楚材因此涕泪上表,要求禁止州郡官吏的违法行为。如无皇帝诏书,不能随便向老百姓征税调役;准备执行死刑的囚犯必须报请朝廷核准;违犯者判处死罪。
鉴于金朝滥发纸币引发经济危机最后崩溃的教训,要求抑制滥发纸币。
成吉思汗想要分封土地给诸王功臣,楚材说,不如赐他们金帛财宝;在楚材的建议下,蒙古定下常税为“每二户出丝一斤,以给国用;五户出丝一斤,以给诸王功臣汤沐之资。地税,中田每亩二升又半,上田三升,下田二升,水田每亩五升;商税,三十分而一;盐价,银一两四十斤。”
这个赋税是很轻的,朝廷对此颇有非议,楚材引用《左传》的一句“作法於凉,其弊犹贪。”来说服群臣。
在左传里,这句话后面还跟着一句,“作法于贪,弊将若之何?”
这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兢兢业业地制订法律,弊害仍然很多;要是贪图小便宜式的制定法律,弊害又该有多少呢?
于是这样的税制被颁行下去。
(我再插一句无关的话:我当时读到左传这句话,真是吓了一跳。这完全是英美法系的奥义啊。)
成吉思汗于1227年驾崩,指定三子窝阔台继位,然而按照传统,大汗继位应该召集所有宗王召开库里台大会,获得大家认同之后方可正式成为新一代的大汗。
而在库里台召开之前,按照蒙古人“幼子守灶”的传统,拖雷出任监国,因此,汗位悬空了两年,1229年,终于召开了库里台大会,但是本应顺理成章的会议久议而未决,居然开了四十多天。两年多的监国执政,让拖雷的势力极度膨胀。此刻窝阔台已落入下风。
窝阔台在关键时刻,决定置诸死地而后生,宣布愿奉拖雷为汗。
此计乃上屋抽梯之计:把皮球提给拖雷——拖雷接位,则违背父命,这在成吉思汗威望无以复加的情况下,必然成为众矢之的;
不接位,那就最好了,你自己不愿接,那我窝阔台顺理成章接下了。
拖雷被窝阔台打了个措手不及,表示不敢不敢。
蒙古人淳朴,没有汉人皇帝接受禅位的时候必须要三让这种潜规则,以他们直来直去的性格,你让就代表你真的不愿做。
楚材马上拿出早已制定号的礼制,要求群臣朝拜窝阔台。他对窝阔台的哥哥察合台说:“王虽皇兄,位则为臣,按礼当拜。王拜,其他人莫敢不拜。”
此又围魏救赵之计,欲降拖雷,先降察合台。
察合台自然不敢忤逆,于是率皇族及臣僚拜于帐下。最终拖雷无奈,牵过窝阔台的左手,将其扶上大汗宝座。
在这场汗位争夺战中,用上屋抽梯、围魏救赵两计,深谙汉人计谋,又洞悉蒙古人心理,何其老辣缜密。
窝阔台继位后,楚材又建议大赦天下(笼络人心)。窝阔台采纳了他的意见。
因为拥立之功,元太宗窝阔台朝,楚材深受重用,而楚材也不负众望,任用汉法,开科取士,为蒙古赢得人心和重建秩序做了重大贡献。
可以说,耶律楚材的一生,正是实践了左传楚才晋用故事里那句“善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滥”的一生。
我想,如果一个名字,就能概括这个人一生的所作所为,应该没有比这更妙了。
-------------------------------------------------------------------------------------------------------------------------------------
另外,耶律楚材的兄长叫耶律辨才和耶律善才。
单从名字来说就可以看出,两位兄长相对楚材而言,实在上不了台面,而实际上,他们的人生也确实如此。
耶律楚材的父亲耶律履,号忘言居士,这个号也是极好的,一副“欲辨已忘言”,对几个儿子的未来了然于胸,却“吾不言,吾不言”的大隐形象,也是妙极。
看他的这个号,我想他能取出耶律楚材这样的名字,大概不会是巧合。
耶律履官虽高,却对金朝腐败无能、赏罚不均的现状不满又无奈。
他在写下楚材这两个字的时候,心里一定默念着“善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滥”而兀自摇头吧。楚材这个名字也是对他自己人生际遇的无奈抗议。
小时候,每学期发语文课本时,都是我开心的时候。
那一篇篇优美的课文、那一幅幅精美的插图,都让我印象深刻。
长大后,发现有些课文不怎么样,但是,却依然怀念那些插图。
虽然简单、虽然模糊、虽然稚嫩,却让人浮想联翩、记忆犹新。
我不禁想知道,这些课文和插图,究竟是出自谁手。
于是,我在简介里发现了这样一个名字。
美术编辑——陈出新
真是个好名字啊。
陈,是旧的意思。
但是,配上“出新”这个名字,
就有了“推陈出新”的美好含义。
正好她的职业,是编教材的编辑。
一版又一版的教材,一届又一届的学生,
不正是“推陈出新”吗?
而且,“出新”和“初心”同音,还有不忘初心的含义。
这个名字,太适合编辑教材的教育工作者了。
刚刚去百度了一下,居然还真有这么个阿姨。
陈出新 女 曾用名:陈湘香、 楠竹山人。
1954年出生于湖南湘潭。
1983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同年分配到人民教育出版社任美术编辑,现已退休。
谢谢您,陈出新阿姨,
感谢你为广大70后、80后、90后的童年,
增加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真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多人和我一样,怀念小学语文课本和其中的插图。
那我就和大家一起,再温习一遍小学语文课本,重温一下美好的童年吧。
图片很多很多,比较耗费流量,请在有WIFI的地方打开哦。
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开始回忆之旅吧!
唔,我有一次闲得慌在想给我未来的孩子取啥名,然后突然之间福至心灵:
我要叫他/她——张曲酩/茗。
是的就是张取名的意思。
然后等他/她大了让他/她自己给自己取个名字。
尤瑞敏。
就最近的事,前几天和一个国内公司联系,来来回回邮件都是英文。今天打电话,一个声音甜甜的小姑娘说“Hi I am Reiming You. We`ve been exchanging emails....”
真 · 惊艳。
PS:请百度Rimming的俚语意思。✧(≖ ◡ ≖✿
PPS:感谢评论区小伙伴科普:
Will Love
学校一个同学叫will,姓love.
他爸爸妈妈岁数都挺大,爸爸好像六十岁多。
I will love you till the end of my life.
okfine 既然你们都不信 我也没有办法
贴图你们自己看。
这么多共同关注者,是因为他就是我们学校的啊。
科科。
可真是啪啪啪打某些评论区酸来酸去的人的脸呢。
别问我为什么他叫这个
我只是单纯的觉得好听好玩而已
我是他爸给他取名字的吗???
祖太爷叫顾延卿。名锡爵。
我一直觉得这是我听到过最好听的名字。
祖太爷是张謇的好朋友。
并称江南五大才子之一。
张謇临终卧床之时,把他叫过去。
写了副对联,上半联不记得了,下半联是
一生知己顾延卿。
奶奶告诉我的。
一个同学叫沈芷夏。
一直觉得这个名字特别好听
初中的时候是班长,每次整理花名册就和团支书同桌暗搓搓的看每个人名字
看有多少名字里面包含爸爸妈妈的姓
有一个男孩子是蒙古族的,姓达,叫达邵伟。
大概是爸爸妈妈希望他能磊落伟岸
还有一个女孩子就比较直白了。
蒋念徐。
平时叫着也特别顺口,就没有思考为什么叫这个。
后来翻花名册翻多了有一天突然反应过来。
被塞了一口狗粮。
还有一个助教,act课上的
平时戴着眼镜 长得挺好看的 是那种结实的好看 说话带点黄段子 默写的时候晃来晃去的,跟你说话从来不啰嗦。
我一直觉得他是那种出入健身房的大直男 名字也类似王伟啊李力啊这种
直到有次另外一个助教叫他:顾知!你过来一下。
我正在默写 听到的时候愣了一下。
说一个。民国才子、著名民主人士、能和毛主席诗词唱和的柳亚子先生。
按说柳亚子这个名字已经很有意境了,但真正让我惊艳的,是他给子女起的名字:
儿子:柳无忌
女儿:柳无非,柳无垢
超凡脱俗,尤其无非无垢,带一种古意诗意,还有一种江湖气。
美得不行!
要说柳真是个好姓,再平庸的名碰上这个姓也能加成三分。更别说历来那么多脱俗的名字了:柳公权,柳宗元,柳敬亭,柳如是……
(有朋友说了,我也见过姓柳的人名字很俗啊,注意,我说的是柳可以给俗名加成三分,不是说可以点铁成金。同样叫大壮,姓啥都low,但,柳大壮还是比王大壮好很多吧?换个比方,同样一个名字,加个张王李赵刘等普通姓只能得三十分,姓柳,起码给你涨到六十分吧,及格了)
以及,还健在的,我最敬重的翻译大家,法语文学泰斗,柳鸣九先生,取意《诗经》“鹤鸣九皋”……叫柳鹤皋就完啦,鸣九么,奇怪的搭配,但加个柳字,脱胎换骨,直上云霄。
类似自动加分的好姓,还有花、舒、云、蒙……
跑个题,说到柳鸣九先生,忽然想到,翻译界一堆美名字啊:德语翻译大家叶廷芳,俄语泰斗臧仲伦,法语许渊冲,英语董秋斯,印语倪陪耕,意语萧天佑(没错,跟杨家将打了一辈子的辽国左右护法之一)……刚才说到的柳亚子两位女公子,也都是翻译家……
说到柳亚子,民国也是一票好名字啊:陈独秀,瞿秋白,徐悲鸿,李苦禅,张大千,傅抱石,程千帆,萧耀南,林风眠(这个最帅,江湖气扑面而来,一下子想到《射雕》里未出场的武眠风,再联想玄风超风灵风乘风默风,不由慨个大叹,黄老邪,或者金庸,真会起名字啊)……
看看这些名字,不由得慨叹:有文化太牛逼了!
这不是PS的。
如果是单纯的迷茫,倒是不错的,只是这个问题,很容易让我想到。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的故事就是说古代有个人叫叶公,他到处跟大家说他特别喜欢龙,满屋子的龙的周边,还拉着附近的人去他家里看。
结果有一天真的龙飞来了,别人还在好奇,看看真的龙长啥样,他叶公跑的最快,躲到桌子底下,根本双手抱头,害怕得根本不敢睁开眼。
题主对文学的热爱应该如何体现呢?真的热爱是不用人说的,无法阻拦的,你自己就会有不断地看,甚至写的冲动,进而就去做了,也就是说热爱文学你就多看,通俗的,纯文学的,看的进去就多看,如果想写就试着写,不想写就继续看,就这么简单。
怎么热爱还需要别人教的吗?是不是不理解什么是热爱?
比如说我热爱音乐,我听到好的音乐我会感动,我会努力学唱歌,为了表达音乐,虽然还唱的不够好,但是我会学习怎么样才是唱的好。
强答一个。
老爸当过兵,上过老山前线。当年部队从山东上火车出发往云南走,在山东上火车的时候,站台上放着《十五的月亮》,部队的亲属们都在火车站送行,虽然有些悲壮,但是几乎没人哭。火车到了云南境内,靠站歇停,这下可倒好,不知从哪来了一群又一群的云南当地的老百姓,老太太老大爷大哥大姐小弟小妹小朋友,根本没人组织,也没人安排,就是挤到铁道边拉着车上素不相识的解放军的手往他们手里塞酒碗,塞鸡蛋,塞吃的,操着一口完全听不懂的方言说着什么。一车的小伙子哭的泪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