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毕业几年的人,来分享一下当离开学校之后,努力学习的意义在哪里。
我之前在几家所谓的大公司担任产品经理。还记得刚毕业的时候,我拿到的 offer 薪酬是7500元,当时特别激动,因为之前上学的时候我家里管的严,一个月生活费只有800块,我那时候还天真的想,是不是每个月能存下6700块了。
开始上班之后发现,身边的女孩子谈论的都是名牌包包和护肤品,她们会问你用的是什么牌子的眼霜。当我和同事一起去逛街,她买了一条一千多的裙子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我就突然也想要拥有一件那么贵的裙子。为了能融入她们,就要和她们有着一样的消费观。那个时候没有记账的习惯,真的想不起来钱都花哪了,我只知道每个月的工资一分钱都剩不下来,甚至还欠着信用卡。
当习惯了这种高消费的生活之后,就会依赖这种生活。那个时候我上班是不敢请假的,因为请假要扣考勤费,扣了之后我怕就还不上信用卡了。
这样的生活过去了一年多,有一天逛豆瓣的时候,看到有人说《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特别好,我记得我也读过,但不记得是什么内容了,就去翻一下。结果翻了几页之后,当时有种惊醒的感觉,我发现上面描述的就是我那时的生活,为了钱而工作,得到报酬后,贪婪的买回来一堆没用的东西,形成了一种模式:起床-上班-付账单-再起床-再上班-再付账。书里面说,
为了跳出这种恶性循环,首先要转换思维方式,不能为了钱工作,而是让钱为你工作。
但我那时候没有多少资金可以用来理财。书里面又说
正因为你没钱,就更要去学习。你所拥有的唯一真正的资产就是你的头脑。
于是我手机上最经常打开的 app 从「淘宝」变成了「多看」,我觉得很幸运的是那个时候遇到了许多好书,不夸张的说,我的一些最核心的价值观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形成的。
那种形成新观念的感觉很奇妙,看待世界的视角都不一样了。把观点写成文章分享出来时,读者也说对他们很有帮助。那时候我觉得学习真是一件太有意思的事儿了,我甚至想要不要后半生都做和学习与教育有关的事情。于是我跳槽去了一家我认为是教育领域最牛逼的公司,在那里我认识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同事,他业余时间在北京的清华附中做翻转课堂的老师,我去参观过一节课,那节课上他让初二的学生动手编程实现自平衡飞行器。让我特别震撼的是,我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是没有编程这门课的,但那些初中生基本都会编程,而且遇到问题了就特别熟练的先去百度搜索。看着他们敲完代码,屏幕上开始滚动一串串漂亮的数字。就觉得编程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这是初中生们遇到问题正在搜索)
(这是代码运行成功了大家都很 high)
受到他们的感染,那时候我也想去学编程。我知道你们想听到的故事情节是我顺利的成了编程大牛,但事实不是这样的。我尝试过看很厚的编程语法书、找工程师同事教我树莓派,但最后都失败了。那时候编程给我的感觉就是这件事又麻烦又难懂,还是放弃吧。
一晃过去了两年,后来有一天侯爵找到我说,他想做给初学者的编程课。他是学设计出身的、自学编程,所以特别能理解初学者的痛苦。我们俩一拍即合。坦白说我现在掌握的编程知识都是侯爵教我的,魔力教程的每一章、还有实战课程的每一课,都是侯爵先给我讲一遍,我作为零基础学习者告诉他哪里不明白,他再改。我觉得很神奇的是,以前看别的教材和课程看不懂,但是看侯爵的就能看懂。
我还记得有一次,绞尽脑汁在做一道编程题目,当时报了好多错,我一个个排错,最后都独立解决了,程序顺利运行的时候,才意识到时间已经过去了快两个小时。那种专注于沉浸在编程里的感觉真的特别棒,可能是接近于心流的体验吧,没有任何杂念,就想把眼前的这件事做好。
我觉得,学编程是对我的价值观的又一次升级。以前我有了什么新点子的时候,总是想着找个程序员帮我实现吧。但是现在,我想做个自己的东西的时候,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分析来判断大致怎么实现了。
我个人最想做的产品是,一本叫做「什么值得学」的互动式的电子书。很多讲如何学习的书都不能让读者坚持行动,我希望通过技术的方式让读者可以在这本书里面记录下来自己的行动,让他们在看完这本书之后能真正的改变。
现在,我更加接近了那个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回到学习的意义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很多上班族可能都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我当时的那种恶性循环的状态,而为了跳出那种状态,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就是花时间投资自己,这是我的亲身体验。
也许只有少数人会选择通过学习来进化自己。如果你也做出了这样的选择,那我们是同一类人,你并不孤独。
传统穆斯林家庭,回族,十八线小县城,经济落后,信息闭塞。现已不再信教。
2011年, 高考前一个星期,学校里的杨树郁郁葱葱,蝉鸣起伏,不知人间忧欢。中午放学打开手机,收到妈妈的短信:
你姐姐又逃走了,不知道这次是什么结果。
姐姐是表姐,她很漂亮,大我十岁,待我如亲妹妹。
我在小学的时候,她和一个汉族男生相恋,他会亲手刻木雕送她,期间我还收到过他寄来的书籍,扉页是他亲手写给我的祝语,字迹好看,笔触有力,觉得是干净温和,很好很好的人。
因民族原因,父母强制干预拆散,姐姐分手,被带回老家,和从未相处过的回族青年结婚,婚后逃走了3次,名声尽毁。
妈妈发给我短信的那一次,是最后一次。
她再也没有回过老家。
高考结束,我如愿考上了大学。
2014年,我大三,通过学校的一个活动,暑假我在科罗拉多州一个美丽的小镇工作,窗外天空高远湛蓝,群山绵延出流畅的轮廓,山顶有积雪覆盖,远处稀薄拉长的云层反渗出青灰色幽光,我一个人在深夜坐公交回家,车子在盘山公路上行驶,整个小镇的灯火尽收眼底,打开手机,收到发小微信:
XX和家里人争执,家里人都在打她,她差点被哥哥从窗口推下,12楼.
下车,又是满天繁星,恍若隔世。
XX是和我一同长大的女孩子,沉默不多话,在家乡工作,因和汉族男生在一起,铁了心要结婚,遭受父母,两个哥哥的打骂,差点造成生命悲剧。
2015年。
从实习到转正,顺利通过面试,在一家外企工作,待遇丰厚,经济独立自主,不再依靠父母。
无比明白,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可以变换的是信仰,永远不变的是人性,是生存于世,利益驱动的本心。
所以用攒下来的钱在家乡给父母买了一套房子,供给他们日常开销,经济独立自主,逐渐掌握话语权和主动权,时常给予他们暗示,即使他们心里很不情愿,但我的婚姻选择可以不被牢牢控制,他们不敢肆意苛责,甚至打骂侮辱我。
因为,光是看到身边的人的不自由,我都已经受够了。
努力学习,考入大学
努力学英语,看到更大的世界
努力学专业知识,顺利通过面试
努力看书,分析隐藏的实质问题。
为的是不被捆绑,不被束缚,不理会随波逐流者的话,向上走,向前看。
"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今天早上醒来,看到一副很好看的插画,发出来,这张是用来给所有善良的人说早上好的。
前路漫漫,山峦重叠,我愿不惧风雪,自顾自地往前走,往前走。
不敷衍,不撕逼。祝好。
注:
插画出处:Steven Stahlberg的CG作品集
以前和某任 EX 在一起时,每天下班后我都会去公司附近的健身房健身。
由于睡觉头发压得厉害,我习惯在清晨洗澡,晚上运动后只用清水冲洗身体。
但她总能在我身上闻到异味,据她描述大概是沾染了健身器材上其他男性残留的汗味。
我对此有些莫名其妙,用清水冲洗过后,自己闻起来明明是没有味道的,甚至有几次我还特意让一起锻炼的男同事闻了闻,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味道。
因为这事我们吵过好几次,她觉得我不在乎她,我觉得她小题大做太矫情。
女孩子是要哄的嘛,但我并不愿意过分的宠溺她,每天工作已经很疲惫,再宠溺也要有个限度。
分手后许久,和一个医生朋友聊天,他提到女性通常比男性的嗅觉更灵敏且大多喜爱洁净(创造更好生存、繁衍环境的本能),所以女性在描述喜欢的男性时,往往会提到干净、清爽、有洗衣粉味道。
回想起曾经的争吵,我曾认为矛盾在于我不够包容而她又太矫情(但我从不认为在感情中应该无底线无原则的付出),或者说我们两个人不太合适。
但当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后,才发现我眼中的矫情,却是她实实在在的困扰。
特别是多年后我常因为微小噪声而影响睡眠时,才更能切身体会她曾经的痛苦。
这是一个感情问题吗?
不,这只是两个年轻人太武断的相信,茶米油盐、鸡毛蒜皮是爱情的坟墓,把一切无法解决的矛盾归结为爱得不够深罢了。
问题的根源,无关爱情,而是无知。
如果当年的我,能对这个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也许彼此就不会产生那么多争吵。
我想很多情侣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例如妻子怀孕时情绪低落、敏感,抱怨丈夫照顾不周;而丈夫觉得自己养家糊口每日奔波却不被妻子所理解。
于是大家都觉得现在流的泪,是结婚前脑子进的水。
男人说,我愿意为保护妻子而赴死,但无法接受她的任性、作闹。
女人说,我愿意对丈夫不离不弃一生伴他左右,但无法容忍他的冷漠、忽视。
所有人都在说,我愿意为爱付出全部,可我没遇到那个对的人。
可什么是对的人呢?不吵架?不生气?没有生活矛盾?
这怎么可能。
其实大多数的矛盾与争吵,都不是感情问题。
生活中之所以充斥那么多剪不断理还乱的麻烦事,说到底还是因我们对情绪的关注太多,对世界的认识太少。
如果男人们能明白女性生理期的情绪不稳定源于内分泌变化,他们可能就不会觉得她任性妄为不可理喻。
如果女人们能明白男性安静独处可以缓解压力,她们可能就不会胡思乱想自己是不是要被抛弃。
人体是精密的机器,身体产生问题,也会影响我们的情绪、行为甚至是想法。
我们会在深夜降临时变得多愁善感,生病时变得脆弱悲观,缺少睡眠时脾气暴躁。
但这一切,都只是生理行为,与我们的主观意识无关。
当对方做出不合你心意的事情时,如果缺乏必要的了解,你很难判断对方是无心之举还是不够爱你。
人和人其实是非常难以互相理解的。
男孩不知道女性生理期到底有多痛,女孩也不知道男性压力下的痛苦到底有多大。
我希望每对情侣,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能够意识到对方的异常并不是 ta 不爱你,更不是 ta 刻意伤害你。ta 只是在某一刻,没办法控制自己。
你应该做的,是在争吵时放慢语速、深呼吸、拥抱 ta,告诉 ta 你有多爱 ta。
放慢语速有助于降低对方的防御心理,深呼吸带来的充足氧气可以平复情绪,拥抱则会快速缓解焦虑。
当 ta 激动的语无伦次失去理智时,恰恰是 ta 最需要你的时刻,需要你帮助 ta 从非理性的束缚中解脱,重新平静下来——所谓伴侣,不就是当对方孤立无援时,为她挺身而出的那个人吗?
很多人说学习有什么用,日常生活中哪能用得到那么多书本上的知识和大道理呢?
在此刻我能告诉你的是:
我们应该努力成为富有学识、睿智成熟的人,客观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并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这样才不会因为无知,错失本该属于你的爱情。
爱情不是自然而然得来的,它需要双方持续不断的努力经营,生活并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我们的爱情也会受到方方面面的考验。
解决难题,需要的不仅仅是我们捍卫爱情的勇气,更需要经营感情的智慧,两人一起学习,共同成长,才能携手走的更远,更长久。
看到评论区争议太大我补充下吧,为什么只用清水洗:
1、当时皮肤状态不好,医生不建议过度清洁。
2、晚上下班基本就10点了,教练不建议在晚上9点后剧烈运动,公司附近的健身房下班点人又多,椭圆机没位置,所以基本只做热身和简单的无氧训练,35分钟,身上基本不出汗。常年加班的互联网工作者都有这个毛病,训练量不能太大,否则心率特别容易过快。我当时健身的目的也主要是为了更好的睡眠。
3、热身是在跑步机上快走(否则大体重膝盖容易受伤),然后在瑜伽垫上做无氧,主要以静蹲和肩颈训练为主,之后就是拉伸。
4、由上所述,运动后基本不怎么出汗,也没有触碰那种沾染他人汗水很多的健身器械。平时很多同事中午去健身,下午直接继续上班的,运动量不大的话,真的没有什么味道。
最后我想说的是,杠精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总试图找到他人的疏漏,以彰显自身的存在感。这我很理解,作为互联网从业者,我很清楚社交平台的用户行为中,年轻用户对社交是存在天然刚需的,他们需要过度社交来满足他们的表达欲与被认可的需要,而当他们逐渐步入中年后,这种行为就会大大减少。
对于这种不分国家、种族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并不会感到过多的情绪,人类即是如此,社会即是如此。
只是想在此提醒少数同学,能够从不同的内容中吸收有价值的信息,而不是想尽办法的去反驳,最终受益的还是你自己。
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很会抬杠就给你一份工作,让你考上好的大学,你也不可能通过抬杠与喜欢的异性在一起,当你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抬杠而不是向他人学习,你就始终是个弱者——你越弱小,受到的欺负、歧视就越多,赚不到钱,喜欢的人看不上你,没人看得起你。
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依然把网络作为逃避现实的方式,通过反对去获得廉价的存在感。
能够醒悟的永远是少数,我希望看到这段话的你,是少数人中的一员。
推荐关注
微博:王盐Charles
微信公众号:王盐
不至于在朋友圈里的文盲都分享《五年前他首次发现引力波 我们都欠他一个道歉》时因为读书太少而同流合污,与他们一起丢人。
三年前,没上过一天学的外公,被肺心病折磨了八年后,自己在医院里拔掉鼻管,不理在床边跪成一排的三个舅舅的哀求,强行要求出院。
救护车把他送回家后,他坐在自己亲手做的那张帆布椅上,平静地交代完后事,把我叫到身旁说,不同,这个肺心病到底是什么病啊?好几年了,也没搞明白。
我摸出手机搜了一下肺心病,告诉他这病的全名叫什么,有哪些症状。我每说一个症状,他就嘿嘿笑着说,对对对,一点都没错。
我念完后,他又问,那这病最后把人“弄死”是因为什么?
我闻言鼻子一酸,不忍再念。
外公看着我说,孩子,念啊,这有什么关系。
我犹豫了一会说,多器官衰竭。
外公闻言点了点头,喃喃说了句,听起来好像很厉害。
沉默了一会,他眯着眼睛看了看对门门框上贴的春联对我说,你们年轻人现在还写对联么?
我点点头说,也有人写。
外公扭头看我一眼,伸手叫我把他扶起来,然后叫外婆拿来眼镜和纸笔。一屋子人见状围了上来,还有人连忙搬来一张小桌子。
外公没有理会他们,戴上眼镜弓着背,把本子放在自己的膝盖上,颤抖着手,一笔一划写了一副对联——
阴阳两隔哀思能抵
人间疾苦天府可消
我看了后说,外公,这好像是……葬礼上才会用的。
外公取掉眼镜说,对啊,这就是我给自己写的挽联。
一屋子人传阅这副对联时,外公又对我说,你看这个“消”字是用三点水的好还是用金字旁的“销”好?
我还没说话,他突然兴奋起来,叫外婆帮他把那本已经翻烂的新华字典拿来。
拿到字典后,他先是用力地咳嗽了一下,吐出一口痰,然后扶了扶眼镜,右手食指在舌头上沾了点口水,一页一页地翻开字典,郑重的样子像一个第一次查字典的小学生。
他查了十分钟。查到结果后他把纸拿回去,在“消”字上打了个叉,在旁边写了个“销”字。写完后,他端详了一会,然后说,嗯,这就对了。
半小时后,他坐不住了躺到了床上。
一个小时后,他喝了一小碗粥。
两个小时后,他开始胡言乱语。
四个小时后,说了几个简单的音节后,他的嘴轻轻合上,脑袋微歪,安详离世。享年八十一岁。
我其实不知道努力学习的意义是什么。
只是那天我看着行将就木的外公坐在灰暗的光线下,弓着背,眯着眼,像完成一个仪式一样,虔诚地去搞清楚两个汉字之间的区别时,我忘记了悲伤,忘记了去想如何在他人生最后的时间里去取悦他、安抚他。我只觉得全身的毛孔豁然张开,心里暖流涌动。
那一刻我没觉得他是我的亲人、我的长辈,我只庆幸自己能看到一个面对死亡毫无畏惧、毫无恐慌,在人生的终点还充满求知欲的生命。
我也不知道自己算不算是努力学习,但至少此时此刻,我还对未知的一切有着充足的兴趣,对那些不顾一切去探寻未知的人充满敬意和向往。
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都不可能参透生死和永恒,但终归须臾,我还是想多知道一点,多看一点,把世事里灰色区域的面积,尽量多挤压一点,使之变得黑白分明,是非可见。
如果死亡是一面镜子,那我希望有朝一日,在面对镜子里的自己时,我也能够像外公一样,不羞不愧,不怨不恼。如此才真算对得起过去自己做出的每一个选择,说过的每一句话,爱过的每一个人。
谢谢。
因为在命运面前,没有别的抓得住的东西。
学习这件事,很多时候,真的挺没用的。
一个人这辈子能混成什么样,谁来定?
有句话很有名:“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
当年在学校论坛上看到,不屑一顾。
现在进了社会几年,才终于明白这句真理的沉重。
跟命运比起来,学习算个屁呢。
一个人生下来,是生在什么国家?什么城市?
父母富不富?高不高?美不美?爱不爱他?
碰到的老师什么样?同学什么样?能碰到贵人,还是恶人?
毕业选了什么专业?这个专业什么时候衰落,在你退休前还是刚毕业后?
甚至家里有没有赶上拆迁?哪年决定买房?
……
太多太多活生生的例子了。
哪一步走对了,都能少奋斗几十年;
哪一步走岔了,都是踏入爬不出的深渊。
所有这些命运为你做的选择,和你是不是有好好学习,一点关系都没有。
再默念一遍这句话: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
这句话本来是用来嘲讽这一代大学生的。
中国的大学生,尤其我们八零后这一代,曾经对读书寄托了太多太高的期待。可是后来才发现,早已经不是那个大学一毕业就是时代精英的年头了。
前几年,有个学者去北大演讲,提问环节有个学生问:
“请问作为一名家境平凡的北大毕业生,应该怎么在社会中定位自己?”
回答铿锵有力:
“你们就是社会底层劳动人民里,知识水平比较高的那些。”
一时间,许多清北学生们纷纷转发以自嘲。
因为这也是一句沉重的实话。
可是换句话说,命运里究竟还有什么是自己掌控得了得呢?
且不说疾病,不说那些天灾人祸,
使劲从寒酸小公司跳槽进了大企业,你怎么知道不是放弃了淘宝进了诺基亚?
使出浑身解数去傍高富帅白富美,你怎么知道这故事不是慕容复正在追西夏公主?
精打细算终于攒了一笔钱,你怎么知道将来这些钱还是这些钱?
人人都在命运里挣扎。人人都想尽办法,试图抓到一点确定的东西,像泰坦尼克的乘客,在大海里拼命游向一块门板。
总有的人觉得自己是命运的高级玩家,已经掌握了技巧,可以稳赚不赔。
就像股民,总觉得自己并不是单纯的赌徒,自己是掌握得了大盘的。
真的吗?
作为建筑师,我工作之后做的一个正经项目,在天津滨海新区。
是的,就是去年很火的那个地方。离爆炸点两百多米。
刚开盘的时候我很兴奋地去售楼处参观,刚好遇到一个穿着寒酸的中年男人来看盘。
他穿的实在是太寒酸了,售楼小姐根本不搭理他。
可他又看了太久,我都看一圈回来,他还在。
终于他扭捏地问售楼小姐多少钱,说自己的孩子就在旁边小学上学,这个地段很合适,户型也挺好……
售楼小姐给他报了个价就不再理他,他继续在沙盘前踌躇着。
当时感觉挺心酸,为这个因为钱而灰头土脸的父亲。
微博上看到那个火球爆开的时候,第一个在我脑中闪过的就是这个父亲的身影。
不知道他后来有没有买到房?
或者他没有买这个楼盘,买了旁边的?
如果他倾尽全家族的力量,贷款买了房,现在房子还安全吗?家人还安全吗?
不敢想。
天地不仁。
像是《红楼梦》里的《好了歌》,
没有什么你得到的东西,真的是你的。
钱,房子,家庭,事业,莫不如此。
这种时候才看到知识的好处:
它进了你的脑子,就偷不走啊。
我自认自己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爱学知识的人。
其中一段故事可以看下面这个回复。
30 岁才开始学习编程靠谱吗? - 建筑速算器的回答朋友有时候会夸我上进,我说才不是上进就又说我谦虚。
可我真的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值得夸耀。
世界上只有两种动力,爱,和恐惧。
知识是值得爱的,学知识虽然耗时又麻烦,也总会让人充实,满足。
可我知道,我内心深处驱使我不停学习的动力,并不是这些时断时续的爱和满足:
是因为我害怕。
是因为我比别人更胆小,而这世上有太多让我害怕的东西。
我只是在拼命游向我的门板,这是我唯一感到抓得住的东西。
新东方上课必讲的段子,就是俞敏洪被抢劫,劫匪给他注射了大象用的麻醉剂。他居然抢救成功,活了下来。
醒来第一件事,先让别人考他单词。发现单词还记得,就放心了。
这就是知识给人的安心。
在知识面前,我甚至不那么相信金钱,或家庭,或事业。
那些虽然必不可少,过于依赖他们,也许就会随时坠入他们创造的深渊。
安全感又欠费的时候,就想着学点什么。
学点东西,心里就踏实一点,像在攒钱。
万一哪天真的被命运踢到深渊里,谁会救我?谁知道。
只有脑子里的知识,也许可以让我编成绳索,带我脱身。
这就是对我来说,努力学习的意义。
最后,用我深爱的这个男人自勉一下:
祝我们都好好活着。
只能说,假设我的生活注定是黑暗的,起码我也没有放弃过寻找光明。
人生里做的至少95%的事都是徒劳无功的,严格意义上则是全无意义。
怕什么?所有人的归宿,最后都是一个骨灰盒。
面对忽悠和骗局的时候,识破陷阱。
面对迷茫和困惑的时候,寻找方向。
面对恐惧和惊喜的时候,保持理智。
面对剥削和压榨的时候,可以反抗。
面对机遇和博弈的时候,能够获胜。
以上这些,都需要学习和经验,去了解到规则。才能做到。
每个行业,每个工作,每个与工作有关的方方面面,都有各自的规则。
有的是先天存在的客观规则,比如物理定律。
有的是后天形成的人为规则,比如社会层级。
有的是潜伏在寒冰下的潜规则,比如人情世故与行业惯例。
多数人不会告诉你,对方方面面的规则的了解与否,大概率影响了你的人生以及你周围人的人生。
在每个规则下,都有五种人:
1,不知道规则,随波逐流的人。
2,了解部分规则并以此循规蹈矩的人。
3,了解深层规则并以此牟利的人。
4,在主动维护规则的人。
5,能够制造规则和颠覆规则的人。
其中,
第一种人,在博弈中必然被第二种第三种人剥削。
第二种人,必然被第三种人剥削。
第三种人,或许会被第四种人制裁。
第五种人有可能毁灭整个规则,让第一到第四种人都失去存在价值(在本领域内)。
学习的过程,就是让人从糊涂(第一种人)到知晓(第二种人)再到专业(第三种人、第四种人)的基本过程。
如果不想被所有人剥削。先到第三层或者第四层吧。
第五层需要时势。
努力学习,真的有用。找到你最感兴趣的方向。
学明白,规则。
这也许就是道吧。
作为一个天资并不聪颖的人,我对我所身处的时代有很多很多的疑惑和好奇。
当我年纪还小的时候,我有过很多梦想,我想当主持人,我想去美国念书,我想成为钢琴家,我想有一副好歌喉。我希望我可以毫不费力地掌握复杂的知识,我希望见到每一个喜爱的世界名人,我希望我的才华可以碾压一直仰望的同龄人。
但是二十六年过去了,它们中的大部分,都没有实现。
我自小学时就不是尖子生,成绩排在中上但从没有冒过尖。我偏科,我能够写出足够好的作文,但数学成绩经常吓哭我妈。我从小被学霸碾压,大学和研究生的课程得过且过,从未认真写过一篇学术论文。
我热爱文字,什么杂书都看,基本算是读坏了脑子。后来爱上影像,看了更多的电影,并未学会任何镜头语言。我向人孜孜不倦地请教,却总是刚学到的知识睡一觉就忘得精光。我常常感叹,如此浅薄的天资,最后也许终将一事无成。
但还好,即使这样我依然在努力,为我也许并无天赋但一直热爱的事。
努力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呢?也许它并无意义。
李诞在新一期《十三邀》里调侃许知远,说你为什么总给人一种忧伤的错觉,你似乎总想扭转这个时代的一些东西。他说我自己,就从没想过改变这个世界,为什么要改变它呢。
因为你发现这个世界很难被改变。
即使你写出了一本震撼世界文坛的小说,拍了一部史无前例名留青史的电影,你也终将被大部分人遗忘。你依然无法对抗这个世界的黑暗和邪恶,你不能拯救所有的苦难,也无法普度众多的苍生。
但你依然要努力啊,怎么能就这样放弃呢。就像李诞说的,每个少年人都应该要写诗的,写得怎么样先不论,可以写得非常不好,但你怎么可以不写呢。
他好像戳中了我的心窝。因为他说的写诗,就像你生在这个世界上所向往过的任何彼岸。
你可以天资愚钝,但你有热情有梦想,即使做不到也要够一够。因为你怎么可以甘心就这样,连试都不试一下呢。
我喜爱我身处的时代,尽管它有诸多的不完美。我庆幸它给予女性足够的向上空间,我很幸运生在中文作为母语的国度,我感激它发达的科技和前人为我们开拓的眼界。我希望成为它的一员。
所以我为此而孜孜不倦地努力。
因为,我不想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一事无成,我妈生我一趟不容易,我不想白活一世。我希望当我告别的时候,作为时代的注脚,我可以为它增添哪怕一个逗点。我要活得尽兴,我愿承受痛苦,也要得偿所愿。这也许就是努力学习的意义。
去年一年时间,阅读看电影写作旅游和不断地跳槽,是我主要的生活内容。而在享受了漫长的文字陪伴之后,我终于又开始了一样更没有天赋,但一定要试一试的爱好,拍小片子。
我10月开始学习镜头,11月学习剪辑,11月底请了趟公出假去了一趟香港(谢谢领导!),用iphone手机拍了10个G的素材,到1月时剪出了一部时长25分钟的小小纪录片。
那时正是2017年底,香港正式回归20周年。我采访了一位曾经一起写地理专栏,如今在香港一家金融公司工作的朋友与年。同时采访到的还有她香港大学的老师,半个世纪前,他跟随父母逃难来到香港,并在这里扎根。
这几天时间,很庆幸赶上了香港国际诗歌之夜,见到了此生最爱的诗人,北岛老师,和另外几位享誉国际的世界诗人。他们,都留在了影像中。
https://www.zhihu.com/video/939497352474640384《我的岛屿》(上)
https://www.zhihu.com/video/939488641727328256《我的岛屿》(下)
知乎视频上传有15分钟的限制,这个短片有25分钟,我将它分成上下两段,大家也可点击这里的链接进入优酷视频观看流畅版。--《我的岛屿》--
我什么都不会,从采访、镜头拍摄到后期剪辑,全都是从零起步,虽然人很笨拙,但我脸皮厚啊。最后看到成片,尽管还有非常多的缺陷,但我依然开心得不能自已。
香港是一座了不起的城市。它以最小的面积支撑着最繁忙的运转,它包容并接纳,有最顶尖的精英,最普通的菲佣和政府提供的最好福利与庇护。
在此谢谢每一位提供指点和帮助的朋友、师长。
这个小片子的拍摄制作,不为商业也并非工作,只是自己的一个小心愿,欢迎并接受所有的指正和指导。我才疏学浅不为外人道,但作为报答,我也有两年的北漂经验可以与大家交流啊!虽然没赚到钱,但也能攻略性地分享一下东大桥下面哪个床铺最好抢啊!
这是我想与你们分享的我的经验与心路历程。我还有很多的梦想,我想要实现它们,尽管我非常愚钝,但总要试一试才肯罢休。
最后,再次激励一下所有有热爱的事和依然在不断奋斗的我们。努力也许并无意义,但我依然会努力学习的,与君共勉。
起码能知道谁没学习就光吹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