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面上的原则 @洛林 大佬已经说了,同志们我再补充两点。
首先就是中国这边《二十四史》和《清史稿》以及其他会典、会要、实录、通鉴、纪事本末上出现的地名,一概标出。也就是说,只要出现在中国史书上了,就要全标出来(基本上如此,但是不绝对,比如《元史》上就很多地名没标)。比如波斯都督府,比如火鲁火疃谋克,比如昂可剌,比如斡难河卫。
但标出来也不一定就必须画在疆域内。比如毗舍耶,这个宋孝宗时期突然出现在东南海面上的神奇部落,在中国史书上惊鸿一瞥,随后销声匿迹。而在南宋地图上,这个民族就被标注了,放在了台湾西南部的琉球屿。
在标出地名的基础上,再按照记载,尽可能的采取“北攻南守”的方式进行划界。比如同样是《明史》记载的内容,奴儿干的古里河卫就标在了明朝之内,而缅甸、老挝等司却标在明朝之外。甚至于同样是云南外徼,木邦、孟养、车里、孟艮就标在国内,而老挝、缅甸、八百却标在国外。
地图无非两个内容,一个是点,即行政区、居民点的标注,一个是线,即政区界线。原则上来说,点是不会变的,某个城是在哪儿就是在哪儿,地图让谭其骧主编是这么标,换个其他人来主编也得这么标。但线就不一样了,弯的还是直的,绕过去还是怎么,都可以,就看你按什么标准了。
谭图界线是倒推的,即以民国和建国初的县界,来倒推出清代地图,再按照清代较之于明代行政区划的变更,倒推出明代地图,在这个基础上再删繁就简,把各处的飞地尽可能的合并。但是国界线这个就很麻烦了,国界线总不能画成飞地吧?(俄罗斯、美国、安哥拉、东帝汶、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阿曼表示为什么不能?)所以历朝国界线都标成了延绵一片,最经典的就是大辽:
靠着这图,大辽成功跻身大国行列,然而实际上,辽国在上京道西部更可能是保持一种点状布控,依靠招州、镇州、维州、防州来实行军事镇戍。但这也不代表这种作图方式就不对,因为按这种方式来划的话,那澳大利亚、加拿大这种就没法看了。
而且,这种点状的图也不是没有,外国画中国的很多图(不排除是一小撮中国人收钱绘制)是用这种方式的:
还有一个原则是,对于“不好划”的区域,干脆不划,比如辽阳行省北界,比如奴儿干都司北界。
岭北行省直接到北冰洋,但辽阳行省东北界到哪儿?不知道,不方便说。奴儿干都司北界也是如此,所以薛烈河卫就算是真的位于雅库特或者马加丹,也不是不可以。
很多话其实早就说过了,没展开说的基本也都不想展开,就说几个点:
1、
很多人都知道,谭图确定历史上中国范围是什么呢?就是鸦片战争以前的清朝版图,也就是《中国历史地图集》中1820年清朝全图的样子。如果有些跨国界的政权或民族或部族怎么办呢?那就以其活动中心是否位于清朝一侧来确定,比如高句丽早期定都在鸭绿江以北的清朝版图内,那就是中国少数民族建立的边疆政权,等迁都到朝鲜半岛,离开了清朝版图,那就不属于中国范畴变为外国了。
但事实上,在确定属于中国的政权/民族/部族中,并没有真的完全按照这种标准。
举个最明显的例子吧:下图是辽国上京道地图。注意图中上部黄色块左侧的“黠戛斯”和“斡朗改”这两个部族。显然,编者并不认为他们属于辽国的子民,但也并不是外国,而是当时中国的边疆部族。
问题是:按照图中所示,斡朗改人分布在外贝加尔,即今俄国布里亚特共和国-外贝加尔边疆区内,黠戛斯(今译吉尔吉斯)人分布于叶尼塞河上游,核心地区就是今俄国哈卡斯共和国——这些地方从来不在盛清版图之内,甚至连“跨国界”的民族都基本谈不上,怎么能认为他们符合绘入标准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实际编纂中对“历史上的中国”定义并不等同于1820清界,而是还怀有对以贝加尔湖为中心,西到叶尼塞上游东到额尔古纳右岸的南西伯利亚地区的深刻执念。
2、
说了这种执念,其实就很大程度上解释题目了。关于“各朝代边疆地区的边界线如何确定”,首要的就是要确保在清代以前把从叶尼塞上游到库页岛的所有地区都包含进来,正北要整体迈过贝加尔湖,一直到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乌斯季库特、下安加尔斯克等地以北的广大地区。东北则是外兴安岭一线。换言之,在俄国殖民者到来以前,自哈卡斯人直到鄂罗克人、(一般限于安加拉河-外兴安岭以南的)埃文基人、(仅限库页岛的)阿伊努人等等,也就是居住在上述范围内的所有部族,是都被视为中国地方民族处理的。
这样的处理,也就使得各种“xx汗国图”“xx诸部图”很多时候更应该看做上述所有地区(出现在史籍中的)部落分布图。比如说有的时候可能一些部落和土拉河畔的汗国谈不上有什么隶属关系,或者干脆基本是敌对关系,再或者在诸部林立的时候一些边缘部落与外界交流很少,生产方式也不同,也不在未来盛清版图内,但还是被和其他部落涂成同一个颜色了。
这样就会造成一些有趣的结果,比如说库页岛永远和西边的东北亚大陆一个颜色,彷佛就是个不值一提的跟白山黑水完全一体化的岛屿。实际上库页岛历史上反而是长期和千岛群岛、北海道北岸、勘察加等鄂霍次克海沿岸地区形成了环鄂霍次克文化圈,有着环海交易海象牙的繁荣贸易等。另外库页岛南部实际上是长期和日本有着联系的。
3、
看到有的答主郁闷,为什么唐代的室韦都督府-黑水都督府能画的如此清奇,这些北部边界究竟是怎么定的?
主要就是靠翻文献中模糊不清的记载发挥想象力,比如对室韦各部分布的描述:
益东有和解部、乌罗护部、那礼部、岭西部。
岭西室韦北又有讷北支室韦,此部落较小。
又东北有山北室韦,又北有小如者室韦,又北有婆莴室韦,东又有岭西室韦。
其北大山之北有大室韦部落,其部落傍望建河居。
南室韦在契丹北三千里。
南室韦北行十一日到北室韦。
.....当只能依靠这种东西来还原各部分布的时候,那几乎每个室韦部落的分布都有五六种说法自然是寻常之事。
靺鞨同理,关于靺鞨七部的地域分布说法五花八门,彼此差别极大,甚至绘图时的一些基本前提在后来都受到质疑,例如王禹浪认为长期以来的学者都误将黑水部定位于黑龙江下游,而错误的核心原因则是未意识到古代的“黑水”和今黑龙江是完全不同的两条河,历史上被长期称为黑水的实为今松花江,黑水部在隋到唐初应分布于松花江上游。类似的争论还有很多。
4、
一般来说,谭图对边疆界限是要采取明确化处理的,并不承认两政权间的“隙地”之类。但两政权之间夹杂大片两头称臣、两头纳贡的小势力、小部落是很常见的事情,尤其是在西南。比如说宋代的“西南夷”,主要就是在宋和大理之间,在今云贵与桂西地区的一大片诸蛮隙地,如自杞国、特磨道之类。
我对这方面了解很少,不再多提。感兴趣的可以看看Asian Borderlands:The Transformation of Qing China's Yunnan Frontier,是将清朝云南与缅甸、暹罗等的半月形边疆视为“中心地带”研究地方多边势力互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