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李玫瑾在「孩子动不动自杀 建议父母这么做」视频中提到的心理建议? 第1页

     

user avatar   ming-jing-mo-xin-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一个自杀过一次的孩子,我觉得这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认为李老师说的这个情况是指,确实存在一种孩子,动辄拿要死要活要挟父母买这买那、拒绝父母的正当管教、拒绝父母对自己的不良社交的干涉(比如跟混混走得近、网上投奔了饭圈之类)。这样的孩子拿自杀威胁,确实父母不能让步。


我自杀那次是磕了五片右佐匹克隆片睡过头。要嗑的是佐匹克隆片可能现在没死也是阿巴阿巴:佐匹克隆片单片药量比得上三片右佐匹克隆片。

我自杀那就纯的是父母管过头了,而非威胁爹妈。所以我妈哭着求我去洗胃时候我非常淡然,我就是觉得活着没意思了,不是威胁你们。

以前我妈要给我买房,我精神状态正常的时候一个劲劝她说,可别介,你们赚的钱你们自己花,不用花在我身上,儿孙自有儿孙福,你们拿着钱买点什么不好,我自己粗茶淡饭就很开心——我小时候家里过的也是苦日子,打小我以读书为乐,对物质不是很在意——卖方的小哥直说我罕见:我看多了孩子要求父母给自己买房,像你这样劝父母别买的还是头一次。

因为父母管过头,我之前长期有抑郁和焦虑情绪过重的情况。


网友在这个问题上的批判,基本上是建立在我这样的情况基础上的。但我觉得,绝对不能忽略孩子有时候会拿自己来威胁父母。

我认为重视孩子的内心状况也要讲究方式方法,更要讲究一种平衡。孩子在确实无错的前提下,如果情绪状态给父母逼得要死要活,那父母确实应当反思。

我非常喜欢的一位答主曾经写过这么一段话

里面提到用反道德绑架的方式对抗父母的道德绑架,我认为“闹自杀”可以算是一种对父母道德绑架的对抗。但这是有前提的,即确实孩子无错。

所以在这个问题下,李老师说的父母不予理睬,是有前提的。

父母一定不能固执于自己的思想,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他的感受,在确认孩子存在一定的问题之后予以干涉,并且不理睬孩子的无理对抗。

毕竟,说个不好听的话,真要是有个孩子青春期时候迷恋上了爱豆沉迷了饭圈,父母禁她给爱豆打榜禁她给割割买一千遍单曲,她指不定就闹着要死要活。这样的情况,该管还是要管的。


user avatar   sayno-mart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啊~

我就只说说我自己的感觉啊。

1,首先这个消息来源是微博。点进去就6张图。我的妈呀,好感少20%。我已经闻到了,营销号和饭圈的恶臭。我甚至都不想说什么,怕被爆破了。

2,其次,微博引用的是一个1:11秒的视频,视频是不连贯的,被剪了很多,不长,所以我看完了。很明显,这条微博有断章取义之嫌。我先截几个图。


这条视频,剪辑很有意思,先把结论剪到前面,那个最有爆点,最抢人眼球的结论。之后才是论证的过程。这就是典型的营销号,只管赚流量,而罔顾是非的典型。

特点是:

1,时间短,整个视频才1分钟,让人无法联系上下文,得到正真的意思。

2,煽动情绪,根本不管人家到底在讨论什么,就起个劲爆的标题。看过这被剪得稀碎的1分钟视频,其实也很好得出人家正真要表达的东西,

而她真正的结论其实是:

而并不是什么,给动不动就自杀的孩子家长的建议。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哪有自杀有话题度,有爆点,有冲击力?

3,人其实很容易因为道德和常识,被人引导着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这全取决于提问者如何设计问题。这点小可爱汉弗莱最有发言权了。

所以,如果题主真想知道我怎么看,至少补充一下完整视频,而不是被花式剪辑后的只言片语。

4,自杀是很复杂的,很严肃的。自杀的人是真的遇到了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他们最需要的是各种帮助,而不是大众的评判。

我身边就有自杀未遂的朋友,他的家族有遗传性的自毁倾向。明明过的很幸福,但就是有想要尝试自杀的冲动,那种绝望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很明显,这是心理医生的工作,我们普通人哪怕再有想法,能做的也极为有限。

将自杀的话题放在公共频道上讨论,很容易造成二次伤害,哪怕我们想要探讨出,道德层面的孰对孰错,但对于被自杀念头困扰的人来说,大众偏激的言论可能就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在这点上,大众其实可以置喙的地方不多。

5,最后说说李老师,我对她的印象不深,只记得看过几个长讲座。依稀记得她在监狱工作,典狱刑罚之事见的多了,对人性不抱希望其实是正常的。所以在她身上会闻到一丝漠视生命的冷酷其实也可以理解,这点可能她自己都不知道。就像我很多妇产科医生的朋友,多多少少都性冷淡一样。

6,有些钱可以挣,但别吃人血馒头。

先说这么多吧。

————————2021-7-17日,补充——————

首先,很短的时间,被大家点了很多赞,有点受宠若惊。我知道自己多少斤两,在这个心理学,自杀的话题下,本来是没有任何可能获得高赞的。高赞的原因,只是diss了微博,营销号。这本来就是互联网的流量密码,就像diss企鹅这些独角兽一样。

所以,虽然高赞,我还是比较冷静的,像是自己做了一次小小的社会实践,以下,是我的一点点感受,顺手记录。

1,首先要回答一下 @龙行 的问题。

我的原文是:依稀记得她在监狱工作,典狱刑罚之事见的多了,对人性不抱希望其实是正常的。所以在她身上会闻到一丝漠视生命的冷酷其实也可以理解。

去掉关键量词,一丝,是不是意义就大改了呢?原本是想表达一种若隐若现的感觉,去掉一丝这个量词,意思就变成了,漠视生命可以理解。我后面还举了个例子,结合上下文,意思应该非常明确。我要表达的是感觉,气场,就和我们见到警察会感到肃穆,看到子弟兵会感到可靠一样。

而龙同学,每个字都是我的原话,但意思已经大变。断章取义,就在不经意间发生了。这点很有趣。

我其实相信龙同学是没有恶意的,可能是摸鱼看知乎,没必要每个字都看,也可能是我本来就奇怪的行文,影响了阅读的理解。总之。信息偏差。

2,我们身处如此多元的社会,依然无法摆脱信息茧房的束缚,其实并不是我们无法接触到正真有用的信息。而是我们的大脑,天然的把其中的一部分信息筛掉了,只保留了我们本来就愿意接受的。

还有人夸我的,这里谢谢啦。我也是遭过社会毒打,吃过偏听偏信大亏的人,判断信息源的可靠性成为了一种本能。

同样是本能的是,我们本来就擅长断章取义。这也是信息茧房的原因。

相对于古人匮乏的信息源,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碎片化的信息包裹,信息茧房就成了一个壳,我们总能接收到支持我们心里那个微弱声音的讯息。不断强化。所以我们比古人更容易偏激,更容易极端。看看外网那些搞港d的,搞台d的,玩轮子的,就是被困在了茧房中。以为自己了解全部的真相,在为信仰而战,结果只是个笑话。

3,

我不认为我有能力,在这个话题下答题,所以,开始我就告诉看的人,我说的,只是自己的感觉,并推导了我感觉的成因。我认为普通人,答专业题,只能说感受,为别人提供一个观察的视角。而不能越俎代庖,出主意,定计划,指点江山。

4,是不是已经忘记,这题在讨论的是自杀这个话题,如果你看到这,你的注意力,是不是成功的被我带到了奇怪的地方。注意力是很稀缺的资源,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有道理的事情很多,但我们的注意力已经被引导了。就像回形针,大象公会一样,说“正确的事”屁股却歪了。这比营销号更隐蔽,破坏更恶劣。

5,最后,如果你身边的朋友被自杀的念头困扰,请一定要及时就医,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而不是,在网上寻几个模棱两可的偏方。


————2012-7-17,再次————

哈哈哈,龙同学是个妙人。 @龙行


user avatar   shen-yi-sheng-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1、有人说:真的会自杀的人不会到处乱讲,经常跟人说我要自杀的人往往不会付诸行动。

真相:那些真的自杀的人在自杀前也会告诉别人——“他们感觉活着没有意义”或者”他们没有未来可言“。的确存在这种可能——有些人跟别人说自己想死是为了获取关注,但也可能是为了寻求帮助。因此,当孩子动不动就要自杀时,父母最好还是要当回事儿,给他们提供一些帮助就可能避免悲剧。

2、有人说:如果一个人真的想自杀,那么别人是劝阻不了的。

真相:即便是一个人长时间感到情绪低落、焦虑或面对生活时难以应对,他/她想要自杀的感觉也是暂时的。因此,给予他们正确的支持是十分必要的。

3、有人说:得了精神病才有可能考虑自杀。

真相:1/5的人在他们的一生中的某个时刻考虑过自杀,并非所有死于自杀的人在他们死的时候都有精神疾病。然而,还是有许多自杀的人受到了精神疾病的影响,而且通常是严重的程度,比如精神分裂症(在命令性幻听的情况下可能出现自杀)、双相情感障碍(处于抑郁相时可能伴随自罪妄想可能出现自杀)、抑郁发作(自我无价值感、认为活着是拖累别人导致自杀)。只是有的人及时就诊明确了诊断,有些人直到自杀了也不清楚自己是精神疾病状态。

4、有人说:有自杀倾向的人是真的想死。

真相:大多数有自杀倾向的人实际上并不想死——他们只是对现在的生活不满。这个区别可能看起来很小,但却非常重要。这提示我们及时干预很重要。

5、有人说:与人谈论自杀是不好的,因为这可能会让一些人真的去尝试自杀。

真相:自杀可能是个禁忌话题,有自杀倾向的人不想让任何人担心或者给别人增添心理负担,因此他们不会主动讨论。但是,直接询问某人有关自杀的问题,告诉他们如果有自杀的想法可以讲出来,这对于有自杀倾向的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解脱。一旦有人能够跟他们探讨自杀的问题,就有机会让他们改变自杀的观念。

格拉斯哥大学心理系教授Rory的研究表明:询问某人的自杀想法可以有效地避免自杀行为。他们可以感到自己被倾听,他们知道有人关心自己,伸出援手就可以挽救生命。

因此,我不认同李玫瑾教授(至少是视频里提供)的方法,没有做到基本的理解和共情,仅靠说教的方式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还是应该去探索为何孩子会”动不动就自杀“,或者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还有人留言说这是营销号剪切的视频,麻烦谁发个完整版过来,谢谢。


user avatar   liyizhibang0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说些看似与问题无关的回答吧:

我做抑郁症救助有三年多了,辞去了月薪2w+的工作,拿着积蓄从0开始,做自媒体、宣传自己、宣传抑郁症常识,有付费项目但多数内容分享都是免费的,并且付费项目价位并不高。

所以一直是入不敷出的,好久没吃过20元以上的便当了……

我为什么这么做?

因为经历过不好的原生家庭带给我的抑郁和折磨,我知道这些少年在经历着什么,我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在经历什么,并且帮助那些人走出来。

这三年的时间,你知道我最绝望的时候是什么时候么?

不是平台审核机制成迷封我号的时候;

不是某些脾气古怪的患者出来骂我的时候;

不是未经世事的旁观者对我指指点点的时候;

也不是想到自己三年没有买新衣服、没钱出去和朋友胡吃海塞的时候……

是遇到完全没有感同身受,但却用看似有道理的话术指责我,还引起一众旁观者赞同的时候;

是遇到有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专家,顶着自己公众人物的名号,下水误导大众的时候;

是即使我据理力争,摆事实讲道理,对方也完全不接纳不理解非要说我在胡搅蛮缠的时候……

我觉得自己特别渺小。

这个群体经历过的事情,和他们做出的行为在我看来那么顺理成章,但在很多不理解的人看来却完全是在作、在矫情,于是他们就以感受过的人知道完全不合理,但没感受过的人却看起来非常合理的道理,去指责和曲解我们。

即使现在我国的抑郁症发病率已经达到了1:16,但这个群体依旧不被理解,并且时长成为人们嘲讽、贬低的对象。

这并不是什么问题,我们这些媒体人努力呐喊就好了。

可是架不住比你嗓门还大的媒体人,一直站在你的对立面呐喊啊!

那真的是很绝望!

尤其这个媒体人做的事情还和心理学搭上关系,她说的话还很符合没有感同身受过的人的理解。

那更是灾难!!

李玫瑾教授如此,储殷教授也是如此,抖音上一些以心理学为噱头,其实根本啥也不懂,就观众爱听什么说什么的网红更是如此。

显得我的声音如此微不足道。

去年我又考了一次研究生,这次是专攻心理学,想站在社会传媒的角度,研究如何进行抑郁症宣传,才能为这个群体的人谋取更包容的媒体环境,同时帮助他们减轻病耻感、树立科学治疗观。

我的理想是将来能促成精神卫生领域的多部门合作,矫正整个国家对情绪疾病和家庭教育的偏颇认知。

野心很大,力量很小。

所以每次遇到这样的网红大V发声,我都更绝望一点。

我无法控制他们的事情,但我也不会停止我的脚步。

我只希望,如果你真的拥有媒体话语权,你是否可以对自己说的话,付一点责任!

================

李谊之帮:心理成长&抑郁症救助


user avatar   blackwarrior-6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李玫瑾这段视频有可能因为剪辑问题,存在误导性或者故意把严谨的地方删去,因为我没去看原视频,这里不讨论李女士个人的观点是否真的像视频里表达的那样(因为她的观点是否如此,都不影响我想讲的内容),仅仅就视频的内容做一个评价:


这个视频的观点,让我感觉到一定程度的心里不适。就是父母以爱为名,来道德绑架孩子的行为,比如妈妈工作多么辛苦,你还这样等等,从而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感受。


孩子动不动就自杀,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她口头上说说,不是真想自杀,她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博取关注。一种情况是,孩子不是口头上说说,或者不完全是说说,存在一定的真实性,存在着行动的可能。


假如一个真心想自杀的孩子,她未必会因为再在她身上套一层枷锁而困住,反倒可能会因为枷锁的沉重,促使她对尘世更加没有留恋。家庭和身边人的压力,未必不会让孩子轻生,多少年轻就跳楼的孩子写下的遗书里,都是对父母的道歉,以及表达父母对自己失望的绝望。

在一个有一定抑郁倾向的孩子身上,我认为有这种情感绑架的方式,或许会唤回某些责任感很重的孩子,但未必不会是一种刺激疗法,让某些孩子更适应不良。


李女士是搞犯罪心理学的,犯人大都是非常利己主义,求生欲很强的一群人,对这些童年可能确实的一群人用爱感化未必有错,但是对在生活中已经面对重压,苦苦挣扎的循规蹈矩的普通人,尤其还是脆弱的孩子,她这套感情绑架可未必管用。


——————————————————

我的观点是,

对于以频繁假自杀来获取关注的孩子:

1.对这种行为,家长做一些奖惩机制,比如鼓励她把想说的话,直接说出来,想做的事直接和父母心平气和的讨论,不要动不动就上纲上线,每次她主动讲道理,就给予她一定的奖励。

2.每次闹自杀,就采取消解抵抗的态度,不和她针锋相对,但是不理不睬。跟她说清楚,好好说话,问题就能解决,光是闹没用。不要孩子一闹,立刻就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这样会让孩子闹得更厉害。但同时,也要把握好度,不要完全让孩子下不来台,真的脾气一硬,就做了错事,随时暗中观察。

3.教会孩子情绪控制,不要一生气就歇斯底里,一高兴就癫狂。生气归生气,但不能做不理智的事,只有慢慢地学会情绪控制,才能不让孩子的举止这么戏剧化。


对于真的动不动就想自杀的孩子:


1.要积极的抚慰孩子的情绪,告诉她世间没有过不去的坎,带她干些高兴的事,让她找到生命的乐趣。

2.让孩子远离一些她的压力源,比如学校,比如朋友圈,比如兴趣班等等,如果她真的无时不刻都感受到过度的压力,最好暂时远离压力源,不要让她难受。就像有了伤口,先止血,而不是先往伤口上插刀。离开压力源后,孩子的紧张情绪,会慢慢地恢复。


3.让孩子学会适当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在孩子情绪稳定下来后,可以爬一座不高的山,等到了山顶,给予孩子夸赞,恭喜她跨过了困难,非常厉害。再不定期的适度找些有小难度的活动,让她参与,一点点的培养起来她的自信和面对失败的接受力。

4.看医生,定时吃药。


对待病人或者一些不良习惯,是要依靠父母长期的,一点一滴的指导和帮助才能奏效,像李女士的直接感情道德绑架,我觉得未免有些过于激烈了。




user avatar   da-xiao-bao-ta-di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下内容,或许会颠覆你的认知: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算,2016年约有6.2万名青少年因自我伤害而死亡,这已成为15至19岁青少年死亡的第三大原因。

其中,抑郁症是主要的幕后黑手。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亨丽埃塔·福尔在其《致全世界儿童的一封公开信》中明确指出:

抑郁症如今已成为导致年轻人残障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且,约半数终生心理健康障碍患者始于14岁之前。

早期发现和治疗是防止精神痛苦发展至危机阶段的关键,也能够挽救许多年轻的、宝贵的生命。



2007年,美国做了一项调查,纳入超过78,000名父母,结果发现,不同年龄组儿童的抑郁时点患病率如下:

3-5岁:0.5%

6-11岁:1.4%

12-17岁:3.5%

时点患病率的意思是说,在2007年,所调查的3~5岁孩子中,有0.5%的孩子患有抑郁症。

这个数字看起来也不算高,不过,抑郁症的孩子,不是随时处于发病状态的。所以,某一时间段的调查,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

美国的调查还发现,青少年抑郁的终生患病率为11%。

这是个专业名词,意思是说,有11%的青少年,都曾患过或现在患有抑郁症。

不仅如此,回顾性研究表明:存在抑郁障碍的美国儿童和青少年中,约有40%未得到治疗。



心理健康问题在儿童群体中很普遍,全球范围内儿童心理障碍的发生率约为20%。

约6~8%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障碍;约5%的儿童存在恐惧障碍;还有儿童抑郁症,前面讲过了,也很常见。

据加拿大儿科学会的报导,在加拿大,每五个儿童和青少年中就有一个存在可诊断的心理健康问题。



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研究所主持完成了一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的课题,该课题分别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五个地区进行抽样并选取了16472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

小学生心理基本健康者占79.4% ,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者占16.4% ,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者占4.2%。



在美国,自杀是所有儿童和青少年(包括10-19岁)死亡的第三大原因。

2011年的调查显示,13%的美国青少年在过去1年里计划过自杀,8%曾尝试自杀。



我国的数据怎样呢?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 , 1999年中国5~14岁儿童的自杀率为0.8/10万。

看起来,这一数据并不算高,但是,国内不同的研究数据都一致表明,怀有自杀企图与意念的儿童比例达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

2001年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对南京近2000名小学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发现40.1%的小学生说过 “不如死掉的好” 这句话。

四川省成都市在2003年进行过一次11~18 岁中小学生自杀现况的调查,报道自杀意念检出率为23. 5%,自杀未遂检出率为2.6%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于2015年调查19711名6~16岁儿童及少年后显示:有自杀风险者97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7%。

为什么有自杀风险的孩子如此之多,而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并不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自杀与应对”的研究学者库少雄在其《儿童自杀研究》中指出:

一般说来,对自杀率与自杀行为的报导是偏低的,因为许多人认为自杀是不光彩的事,另有一些人害怕承担责任,因此,许多家庭、单位隐瞒自杀的证据。

真正的数据是多少,或许,我们并不知道。



不多说了,大家应该能看明白!

我最近有一个回答很热,与此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处。


最后,本回答的内容,来源于我的两篇文章,所有引用及数据,都有参考文献,如有疑问,欢迎查阅:

今天,我把知乎官方怼了。。。

快乐和成绩哪个更重要?这个问题根本就不重要!当你知道有多少孩子心理不健康后


user avatar   doctorw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建议这个人练一下沙包,这样捶地的时候手没那么痛。或者平时多吃点,这样哭的时候声音够大。

2019年4月17日,上海有个孩子动不动就自杀。按照这个人的说法,可以去桥底和孩子说一下,你要忍耐,人生谁不痛苦是吧?


没事儿谁都不会想着自杀。李玫瑾说的这个,用的是一种不解决问题的方法。忍就是了,人生本来就痛苦,忍得多了才能吃更多的苦。


所以我以前说为什么996玩的转,也有一部分是老一代人并不希望年轻人过上轻松的生活,他们认为人生本来就是痛苦的,而且这又没什么问题。自己不都这么过来了么?


而商业思维的角度来看,有些痛苦意味着方向错误,需要调整方向,避免在错误的道路上一路走到黑,人遇到痛苦会闪会逃避,这是天生的,不然被火烧了也忍得下去,那此人痛觉都消失了,还正常么?做生意失败,痛苦吗?痛苦。因为战略出了问题,需要调整,这时候的主要任务不是忍,而是总结经验走出来。同时需要不断地心理暗示和激励,告诉自己,这事情又不是天塌下来,这次失败,换个方向换个领域换个方向也许结果就不一样。


看得开,尝试其他方法才是重点,忍不是重点。天气热痛苦吗?痛苦。是忍着呢还是开风扇,还是去乘凉消暑?生病了痛苦吗?痛苦。是吃药还是忍,答案很明显。当心理上出现痛苦,如果你不懂得开导孩子,你可以说一句你需要时间让自己恢复平静,然后想想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如果你什么都不会,你就什么也别说。如果你想加速,你可以说:你是不是想威胁我??


user avatar   dao-b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自杀,确实有真有假,有的是得病了,有的是在呼吁关注,有的是在威胁。

但是把所有自杀当作是在威胁,有时候孩子脑门子一热,自杀极可能假戏真做。

——所以不能把这个视频里讲的方法扩大化。

看李玫瑾的视频,强调的是「动不动就自杀」,这种自杀行为通常存在一定的目的性,是什么养成了这个目的性行为确实值得探讨。

这个措施好吗?并不,讲真这种事孩子要么逆反心理更重,要么根本不当回事。

但是吧,把这个应对措施无限拔高,也没太大意思。

抑郁有自杀风险,但不一定就会自杀;自杀也不都是抑郁症。

别把自杀就无脑等同于抑郁症或者抑郁障碍。

现在这个问题下,不少答主就在往抑郁症上引,真的就是 @宁静 大佬那句话:学生乎。

别什么事都贴上抑郁症的标签,可谢谢大家了。


user avatar   lai-fei-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后我看到右上角但凡有xx视频的一律拉黑,举报理由就填写不实信息。

这帮玩意区分不了心理学和犯罪学,自以为是把言论剪辑在一起。不仅误导观众,还把问题搞复杂了。

心疼李玫瑾教授,看了十几年今日说法,看着她从一头黑发变成了白发。

还有王大伟教授,马皑教授,本该退休颐养天年了,还活跃在普法第一线中。

对于李教授的建议我并不全盘赞同,想要自杀的孩子家庭有很大责任。

仅此而已。


user avatar   lllllzs-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次七部门联合发文,重点突出的还是两点

1 维护社会稳定

2稳定和扩大就业

这是一个指导意见,只是给平台划了一个框架,可以看成是中央给平台出了一张考卷,具体如何去实现中央的目标,还需要平台自己去做这张考卷,至于成绩如何,我是比较悲观的,但是我内心又是十分期待平台继续避重就轻,钻空子打擦边球的,并且可以断定,平台绝不会像它第一时间回应的那样,去坚决贯彻落实《意见》,因为平台真的敢落实《意见》精神,等于自废武功,但是迫于七部门联手的巨大压力,可以预见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讨价还价过程,按理说,蚂蚁,滴滴的前车之鉴,应该提醒美团积极配合国家,拿出务实,诚恳的态度去配合监管,落实《意见》才是明智之举,可是它背后的境外资本不会允许它这样做的,扯皮到最后,大概率还是社会主义铁拳一锤定音。

下面我们来逐条分析《意见》的意义和美团可能采取的对策。

说在前面的是,我仔细阅读了这份《意见》,给我的感觉是这只是一个开始,这份意见从其涉及的几个方面来看,是有明确指向性的,目标对象指向的是专送骑手这个群体,涉及的几个方面与众包骑手的关联并不密切,可以解读为打开了一个突破口,那就是确认了专送骑手群体是在实际上与平台建立了劳动关系,这一点在意见第四部分里有明确说明,可以视为国家为专送骑手和平台之间的劳资关系定下了前提和基调,而这一点,实际上《意见》中最为重要的一点,这一点直击平台要害,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意见》分七个方面,对平台提出了指向性要求

一 劳动收入方面,要求平台建立与工作任务,劳动强度匹配的收入分配机制 确保外卖送餐员正常劳动所得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不得将“最严算法”作为考核要求,通过“算法取中”等方式,合理确定订单数量、准时率、在线率等等考核要求,适当放宽配送时限。

这部分要注意的是“正常劳动所得”“最严算法”“算法取中”这三个问题《意见》并没有给出明确定义和区间,这就意味着讨价还价的空间,平台在后续也一定会避重就轻。其实这一部分灵活性很大。

二 保障劳动安全方面,完善平台订单分配机制,优化配送路线,合理确定订单饱和度,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培训,引导督促外卖送餐员严格遵守交通法规。

这一部分要结合第一部分来分析,两部分结合起来就是降低单行程配送强度,同时要保障送餐员的收入,从国家的角度讲,初衷是提升单价,而美团的应对策略我几乎可以肯定会拿出一套复杂的冲单奖系统来达成表面单价提升,实际上绝大多数送餐员拿不到高档奖励,即设置较高金额的冲单奖,而完成的难度很高。

这里还有一个关键词“完善平台订单分配机制”,这其实也是核心问题之一,但是从这份《意见》来看,似乎存在感很低,而这个订单分配机制,结合优化配送路线来看,应该是为了尽量把同一目的地的订单集中到同一个人,从而降低配送难度,当然,这里面的灵活性也很大,平台同样会避重就轻。

三 维护食品安全方面 落实平台企业食品配送环节安全主体责任,制定外卖送餐服务管理规范,加强安全知识培训,确保食品配送环节不受污染。

四 完善社会保障方面,督促平台及第三方合作单位为建立劳动关系的外卖员参加社会保险,支持其他外卖送餐员参加社会保险,按照国家规定参加平台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鼓励探索提供多样化商业保障方案 提升多层次保障水平。

重点中的重点,几乎明确认定专送群体与平台之间是劳动关系明确要求平台给专送上社保,而众包骑手,平台要提供通过平台参保的渠道,同时试点工伤保障。

这一点意味着平台不得不承担起雇佣方的义务和劳动保障责任,意味着平台无成本招人时代的终结,要为专送骑手交社保,为众包参保提供渠道与便利,平台压榨骑手的核心手段-强制派单和无成本无上限扩招这两招中,无成本无上限招人的路线走不通了。

五 优化从业环境方面,鼓励支持新业态发展,推动设置外卖送餐员临时驻留点,推广智能取餐柜,鼓励研发智能头盔等穿戴设备,营造良好从业环境,积极发挥稳定和扩大就业作用。

不多说,添社备平台自己买来供骑手使用,才有意义

六 加强组织建设方能 推动建立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工会组织,积极吸纳外卖送餐员入会,参与涉及劳动者权益的重要事项协调 完善支持保障体系,深入开展帮扶工作。

中华总工会开始吸纳外卖员,骑手可以加入中华总工会了!有多大效果不好评估,但总是进步

矛盾处置机制方面,督促平台建立送餐员投诉反应的直接通道,明确诉求处置程序和时限,加强民主协商和平等沟通,对于客观因素造成送单超时等常规问题,一般在二十四小时内合理解决。

2017年的时候,一个电话就能找到美团人工客服,骑手描述问题,客服解决问题,而2019年之后,人工客服对于骑手来说基本没用了,踢皮球机制完美,问题不与解决,现在《意见》里关于这一点划下的道,也是要面临一个扯皮的过程。

综上所述,现在只是刚刚开始,这份《意见》的核心价值在于订下了专送骑手与平台的劳资关系的基调,即平台必须正视专送骑手这一块的切实社保和劳动保障责任,这也是股价应声大跌的原因,在这一块,很可能导致专送模式的萎缩和日益消亡,因为社保和劳动保障成本导致了平台无法在专送这块无成本扩招,这是平台的核心利益,是压迫骑手的重要前提,当然,平台肯定要在这个问题上试图蒙混过关,我也希望平台蒙混,但是不希望它过关。

现在七部门联合给平台发了张考卷,平台的答卷很可能会影响后续政策的出发点和力度,我更倾向于国家给了平台一次机会,平台拿出诚恳务实的态度,则后续的组合拳会轻一些。

所以,我真心希望平台面临这一次机会时继续倒行逆施,早一些坚定中央把拳头落下的决心。




     

相关话题

  工作多年后,你发生了哪些改变? 
  恐怖主义的根源是什么? 
  小时候被亲哥哥强奸但是一直不懂,到14岁时才明白,现在虚岁17,我应该怎么办? 
  如何看待「广西一中学暴力剪头」事件? 
  为什么有些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事是举手之劳,可人们却不愿意做? 
  你认为最大的智商税是什么? 
  你有哪些关于学习的话想说出来? 
  大学如何和家境差距大的的室友相处? 
  为什么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拥有健康就是最大的财富」? 
  孩子常会跟幼儿园里骂他「肥猪」的同学打架,怎么教他在面对别人侮辱时,从容不迫,赢回小孩子的尊严? 

前一个讨论
钟离是七神中战力最强这一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玩的游戏多就会比原神玩家更懂原神?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