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1943年的第聂伯河攻防战? 第1页

  

user avatar   xiao-xia-yi-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根据《20世纪苏联损失》提供的数据,这一战苏军的损失(包括一部分非战斗减员)如下:

战役名称 初始兵力 纯减员 伤病减员 总损失 战役日期
顿巴斯进攻战役 101.19 66166 207356 273522 8.13-9.22
切尔尼戈夫-波尔塔瓦战役 158.13 102957 324995 427952 8.26-9.30
第聂伯河下游进攻战役 150.64 173201 581191 754392 9.26-12.20
柳捷日进攻战役 25.38 24422 60642 85064 10.1-11.2
布克林进攻战役 18.60 6498 21440 27938 10.12-10.24
基辅进攻战役 67.10 6491 24078 30569 11.3-11.13
戈梅利-列奇察进攻战役 6.13 21650 66556 88206 11.10-11.30
基辅防御战役 73.00 26443 61030 87473 11.13-12.22

各分战役的总损失加起来,数字是1775116人。不过这个数字当中,包含了罗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军大约23万人的损失。但即便是把中线战斗的伤亡刨除,苏军四个参战方面军(沃罗涅日、草原、西南、南)的总计损失也达到了155万人左右。这使得这场战役就总计损失的角度而言,可以轻松反超莫斯科(42年春季不计)、斯大林格勒会战,成为苏军在二战中损失最大的战役。

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损失,和强行跨越第聂伯河攻打河对岸的德军重兵集团的战役性质有很大关系。在第聂伯河下游进攻战役(分战役之一,非战役总称)中,草原方面军的伤亡特别惨重,损失了30万人马。其中不可恢复减员77400人,伤、病减员226217人。战役开始时,草原方面军的兵力是463500人,也就是说此战,草原方面军死亡失踪占开始时总兵力的16.7%,总损失占开始时总兵力的65.5%。即便是在苏军,这也是很惊人的数字。

这段时间,草原方面军竟在三个月内减员30万人。此外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加起来损失45万人。而沃罗涅日方面军在同期的布克林、柳捷日、基辅进攻、基辅防御等分战役中,损失加起来也达到了23万。因此苏军仅在1943年10-12月的战役阶段中,损失就达到了100万人。
所以我就特别注意了一下这段时间草原方面军的行动。结果也注意到了一些细节。以下资料就是摘抄自时任司令员科涅夫写的回忆录《方面军司令员笔记》。




科涅夫首先提到了近卫第7集团军强渡第聂伯河的情况,大致情况是开始进行的很顺利,第2天开始却突然遭到德军疯狂反扑(估计是几个装甲师),几乎被德军赶下了河。
科涅夫提到说舒米洛夫一开始要求把部队撤回到第聂伯河左岸,还特意提及说,舒米洛夫是经历过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战役的宿将,连他都慌了,可想而知局势有多严重。然后科涅夫去视察前线,发现德军坦克果然已经都快冲到了登陆场。
这时候科涅夫的部署还是不错的(以他自己的说法),首先下令不许撤退,然后调集飞机和火炮支援,最后守住了登陆场。但是这样一来,近卫第7集团军大队人马也就拥挤在登陆场的狭小地域很长时间(并且肯定是在德军炮火的射程范围内),伤亡会有多大,也就可以想象了



然后科涅夫说,执行强渡的近卫第7集团军、第37集团军都严重缺乏渡河器材,甚至连橡皮艇都没有几艘。渡河器材很大程度上都是部队“就地取材”,甚至依靠步兵直接游泳。





如果说近7集的渡河还有一定突然性的话,37集的强渡肯定是德军已经发现了,科涅夫也并没有掩饰说,37集基本就是冒着德军炮火强渡的。
同时科涅夫也承认“强渡进展缓慢”(这意味着什么,大家都懂),并且从语气来看,应该是认为37集进攻组织得很不好,并几次批评了该部队指挥官指挥不力。
此后德军再一次动用精锐部队执行了坚决的反击,战斗在登陆场附近展开,打得非常激烈,最后苏军也守住了登陆场。德军军中“苏军桥头堡只要建立起来就会战斗到死,绝对不会沦陷”的名声,基本上就是第聂伯河战役建立起来的。

老实说,看到这里就不得不说,这一战役苏军普通士兵的士气真是非常高昂,给如此使用,都没出现士气崩溃或者被德军大片俘虏的情况,的确是苏联书籍中所说的英雄主义。


然后就是克里沃罗格战役了。老科决心以他自己的力量,在德军重兵关照下,从登陆场冲出去,于是调集了大批部队(4个集团军和1个坦克集团军)集中在登陆场的狭小地域,然后发动强攻。
应该说这么干还是比较冒险的,甚至可以说是赌博,但科涅夫赌赢了。苏军果然取得了重大进展,前出到克里沃罗格地域。

很多人都比较专注于此后德军装甲部队的成功反击,不过这一战可能倒未必是苏军伤亡的主要部分(可能只是坦克部队损失的主体),草原方面军30万人的损失可能一大头还是集中这么多人在这么狭小的地域执行密集突击造成的,此外就是横渡第聂伯河的损失了。克里沃罗格反击之后,苏军估计伤亡并不大,因为双方都已经基本停止进攻了。


部队损失很大,科涅夫将部分原因归结为瓦杜丁“没有配合”。其实这倒不如说,是瓦杜丁没有实施这么疯狂的进攻,没那么蛮干罢了(这段时间沃罗涅日方面军的行动一直在布克林、柳捷日一带打转转),最后通过较为合适的进攻时机,仅损失3万人就拿下了基辅(个人认为是第聂伯河战役苏军打得最好的一战)。虽然瓦杜丁之后的日托米尔反击战又被德军打得颇为狼狈。

总结起来,这场战役感觉科涅夫的确存在粗暴用兵的倾向,当然即便是他指挥的,朱可夫也是他上司,没有朱可夫同意,草原方面军不可能进行强攻第聂伯河的举动。这可能也存在一些政治上的因素。

科涅夫在这一段时间的战役行动,从合理的角度来说,可以有以下总结:
1. 行进中强渡第聂伯河,虽然损失惨重,但也起到了打乱德军部署的作用。不然等德军全部撤过第聂伯河之后再设立沿河防线,就更难打了。
2. 克里沃罗格战役虽然显得简单粗暴,但也有力支援了沃罗涅日方面军之后解放基辅的战役。
3. 德军的装甲反击确实凶狠而及时,并且还是在德军一面撤到第聂伯河右岸、一面组织反击的情况下,给苏军造成了重大伤亡。

此外,这一仗苏军的巨大损失也不能全怪科涅夫一个人的指挥有问题,从其它方面军的损失数字来看,同样都是比较大的。只是科涅夫将己方部队的细节问题公布的更多一些。


而这场战役的过程和苏军伤亡的巨大也充分体现了曼施坦因在库尔斯克战役后期的操作的正确性:他先在哈尔科夫城下对苏联2个坦克集团军实施了歼灭性打击,然后决定放弃哈尔科夫退往第聂伯河。因为苏军装甲矛头遭到重创,之后没有对南方集团军群实施强力追击的能力,使得大部分德军安然撤退,到了第聂伯河沿岸拒守之后,因为地理天险,又使得苏军遭到了极大的伤亡。由此看来,曼施坦因的指挥和部署甚至是一个主要因素。


user avatar   Fourthforce-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来点挑口水的伤亡对比
1943年7月初库尔斯克会战前夕东线德军野战陆军兵力达到313.8万人。1943年7月20日东线外军处统计的总陆战兵力(含党卫军、空军野战部队)340.2万人为整个东线战争中峰值。相比之下巴巴罗萨行动时德军兵力为野战陆军330万、党卫军5万。7-11月的东线德军总计新增90万人,但到
1943.12.1东线陆战兵力下降到261.9万人(虽然名义上空军野战师已经被收编了但是很可能还是没有列入这份统计。党卫军一如既往不是人。不含后方警卫部队,这个后方应为波兰等后方。但吃进去东部地区、乌克兰武装力量指挥部十多万人)。此外似乎调走了少数部队。补充90万结果兵力减少近40万,一去一回近130万——而1943年7-12月红军的兵力损失为4809208人,比德军还多统计了一个月。而这个统计还完全没有把党卫军、空军算近20个野战师(其人数可能达30万人左右,可能相当于德军野战陆军中作战兵团兵力的六分之一以上)算进去。同时用这种算法是没法统计出轻伤员和重复伤亡人员的——轻伤员无需后送随队疗养。实际上德军的战伤统计,1944年4月以前是伤4周以上人员。以后是伤8周以上人员。综上,算上党卫军和仆从军战损、12月的战损以及轻伤员,德军和仆从军跟红军1943年下半年的全部战损做个比较,估计这一阶段东线总交换比也许只有1:2-2.5?

1:3,1:4-5伤亡交换比,一个是德军死亡、被俘人数漏算(伤病也很可能漏算了,这个很难核查),另一个是十日报告里伤和病分开统计
另:按照1943.10.1的统计,不含党卫军1个装甲军4个装甲掷弹兵师、1个骑兵师,空军野战部队1个军指、12个师的兵力,仅计算陆军兵力,当天东线德军只有256.4万人——仅3个月时间,东线德军陆军兵力就下降了近60万,这还是在陆军接收了278500补充兵、康复兵的情况下。以上数据比较,7-9月内德军仅陆军就损失90万人以上。而在1943.7-11这5个月内陆军共接收补充兵、康复兵495230人,东线德军总计接收补充兵、康复兵为612900人,这一对比也说明除陆军外,党卫军和空军野战部队同样伤亡惨重。不过这种情况很快将发生变化,空军野战部队将直接转入陆军成为陆军的一部分(但似乎这份统计中继续不算人。因为在1944年初居然统计出220多万人这种规模,这才年初)。党卫军因为继续独立于陆军系统之外因此继续不算人

http://www.toutiao.com/i6299395838321885698/
同时在1943年的整个下半年的战斗中苏军抓俘仅77742人。其中包括仆从军。其中库尔斯克会战似乎占去了2万个名额。第聂伯河会战中苏军抓俘可能只有4万,甚至更低。因此可以认为此战中苏军未能打出大歼灭战——确切地说整个1943年下半年都是如此

按照朱世巍的评论,要从这些混乱且自相矛盾的资料中分析出更可靠的数据,还需要长期的努力




然后,分析一下东线德军3个战略方向4个集团军群谁是最大的害虫。众所周知,德军的作战兵团如果损失惨重就会被降格为师战斗群、残部,甚至被解散。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哪个集团军群被降格甚至解散的作战兵团最多

至10 月初,东线德军有36 个步兵师,10 个装甲师,1 个装甲步兵师由于损失惨重,被降格为师级战斗群或残缺师。为了使残破的部队保持战斗力,11 月2 日,德军将其中14 个师合编为5 个所谓“军级集群”,每个集群相当于一个师的实力。其中,南方集团军群建立了A、B、C 军级集群,中央集团军群组建了D、E 军级集群。
  A军级集群:第161、293、355 师级战斗群。第161 侦察营,第241 坦克歼击营,第241 炮兵团,第241 工兵营,第241 野战补充营
  B军级集群:第112 、255 、332 师级战斗群,第112 侦察营,第112 坦克歼击营,第86 炮兵团,第112 工兵营,第112 野战补充营。
  C军级集群:第183 、217 、339 师级战斗群,第217 侦察营,第219 坦克歼击营,第219 炮兵团,第219 工兵营,第217 野战补充营
D军级集群:第56步兵师残部(2个步兵团),第262师级战斗群,第156炮兵团,第156侦察营、第156坦克歼击营、第156工兵营、第156野战补充营。
E军级集群:第86、137、251师级战斗群,第186炮兵团,第86侦察营、第186坦克歼击营、第186工兵营、第186野战补充营。
——以上直接引用自朱世巍著作《东线:决战第聂伯河》

当然,德军撤编、降格的部队的情况在这一段中并没有完全讲清楚。可以肯定的是,第16装甲掷弹兵师在第聂伯河会战期间由于损失惨重被拉到后方整补,在第179装甲训练师的配合下重建。到1944.4.24,第116装甲师只有7500名东线老兵和1600名康复兵,加上1000名新兵也就是10500人的兵力,远低于编制数。可见其损失惨重
——出自救火队P590

根据1943.7.4东线德军逐日态势图(OKH制图,美方缴获后扫描,原图占用空间太大了南北线两张150m左右,懒得上传,想看的请在评论区留名)可知,曼不群新编3个军级集群所用的9个被降格成师战斗群的师中中有4个是库尔斯克会战爆发后因为不群所部战况恶化奉命前来擦屁股的外来户。分别是1943.7.4部署在第16集团军的第217步兵师、第4集团军的第334步兵师、第2装甲集团军的第112、293步兵师

如下是朱世巍提到的第聂伯河会战期间东线德军解散的师。根据1943.10.22、1943.10.31东线德军逐日态势图(同理,图太大)可以给这些归类。上文提及的不再重复

第38步兵师:在第聂伯河会战中解散(维基百科),解散前隶属于第1装甲集团军第52军

第52步兵师:第4集团军第27军,解散,隶属中央集团军群

第216步兵师:第2集团军第46装甲军,解散。此时第2集团军已经转给南方集团军群

第223步兵师:第4装甲集团军第3装甲军,解散

第321步兵师:第9集团军第55军,解散,隶属中央集团军群

第323步兵师:第4装甲集团军第7军,解散

第327步兵师:第4装甲集团军第13军,解散

第328步兵师:第1装甲集团军第52军,解散

第330步兵师:第4装甲集团军第7军(或第39装甲军?),解散、降为师群

第333步兵师:第1装甲集团军第17军,解散

我们来做个总结

从上文可知,德军解散10个陆军步兵师,有8个在南方集团军群战区……后撤重建1个装甲掷弹兵师,出自南方集团军群战区……解散一个炮兵师(原装甲师),出自南方集团军群战区……撤销2个空军野战师(补充其它部队),其中1个出自南方集团军群战区……总之就是,大多数损失过于惨重以致被解散的德军作战兵团出自南方集团军群战区,该战区堪称当时德军撤退最快、失血最多的一个战区

为方便理解,补一图

关于德军在1943年下半年的兵力调动,再补二图

yun.baidu.com/s/1hsNmpT

yun.baidu.com/s/1hsNmpT

根据西德版二战史卷五二分册P1018中根据德国人自己做的统计。1943年10月14日红军(不含在前线的红军空军、红军空军防空军、红海军和国防人民委员会下属的其它部队,把这些算上以后的统计应称为苏军前线总兵力)全军前线部队共5512000人,而德军在东线的陆军兵力则为2498000人。其中南方集团军群的兵力为719000人,其敌人是1759500名红军,同时A集团军群有253000人,
苏军有756000人负责殴打这个集团军群。而中央集团军群有925000的兵力,对抗的苏军兵力为1664000人。北方集团军群有兵力601000人,对抗苏军959000人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这份统计的统计口径,曼不群的719000人仅包含陆军兵力,党卫军帝国、髑髅、维京装甲掷弹兵师,党卫军骑兵师还有几个空军野战师一级仆从军辅助部队外籍辅助人员之类一律不算人。要是算人的话,差不多90万打176万。但红军176万包含在前线的野战训练部队,大约占总兵力的9%,扣掉这些,双方统一下统计口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约90万+仆从军对苏军160万。在10月初这个时间节点上,苏军的兵力优势可能还不足1.5倍。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苏军人海一说根本不成立
关于辅助部队、外籍辅助人员,简单说一下。前者是帝国劳工组织、帝国铁路、帝国邮政、德国红十字会、国家社会主义汽车军团等非/准军事组织,其中一部分人员、机构承包了国防军的一部分项目,包括在本土和前线的项目,领的也是国防军发的工资,但不算军人。比如德军的铁路后勤靠的就是帝国铁路。然而这些人在苏军中是有专门的后方部队(包括铁道兵、汽车兵等)负责,并没有搞编制内长期合同工。也就是说有些德国屁民干了苏联军人干的活,但不计入德军兵力。至于外籍辅助人员(在东线是俄国辅助人员,即希维人)则是承担后勤等二线工作的“志愿人员”,同样不计入军人但领国防军工资,中后期战争中德军一个师编制内就有一千多辅助人员。再加上其它各独立部队和各级指挥、后勤等机关中的辅助人员平均到东线每个师的话可能每个师都分到2000希维人
以上两类合计,1944年总数达到峰值230万。其中一部分在前线。相比之下,苏军中无论是兵团、部队和各级指挥机关中的勤杂人员还是负责战区后勤保障的后方部队还是专门的工程建筑部队(属于战斗保障部队的范畴)都是正儿八经的军人身份。并且计入前线兵力,是红军的一部分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从1943.7.20-10.14,东线国防军陆军只增加了4个装甲师/装甲掷弹兵师,步兵师数量维持不变。同时南方集团军群居然增加了18个师。因此这些部队究竟从哪里来一目了然。结果队友转给曼不群的部队是个什么命运,前面写的很清楚了,好几个师被打残、降格甚至解散
另外,因为前线德军损失太大,此前不计入东线兵力的东部、乌克兰武装部队指挥部分别被直接编入中央、南方集团军群,其兵力被这两个集团军群吸收。再加上西线调来的第1、14、16、24、25装甲师,第384 、389 、376 、76 步兵师。还有先调出再调入的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掷弹兵师。7-11月东线德军新增90.19万中的28.98万其它人员的来源可能就是这些兵力。那么这些部队究竟被谁拿走了呢?
第1装甲师:1943.11.8成为第8集团军预备队
第14、24装甲师:1943.10.26转入第8集团军第40装甲军
第16装甲师:1943.12.14成为中央集团军群预备队
第25装甲师:1943.11.8转入第4装甲集团军第48装甲军
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掷弹兵师:1943.11.8拆成两个战斗群分别作为第8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预备队
——也就是说这几个精锐的装甲师里除了一个转入中央集团军群预备队的第16装甲师,其它全都给了曼不群
关于4个步兵师怎么布置,继续查地图,以1943.12.1逐日态势图为准
第76、384步兵师:第8集团军第52军
第376步兵师:第8集团军第11军
第389步兵师:第8集团军第47装甲军
——4个步兵师,全部拨给了曼不群

理论上,要评价一场战役主要是看战略影响、战役战术指挥、后勤卫勤保障等。伤亡只是一个参考因素。至于其它因素等等,先挖坑再慢慢填上

在这个战略话题方面,先实名反对一下所有认为德军可以通过消耗战给苏联彻底放血,从而迫使苏联被迫搞谈判,体面结束战争的那些人,无论是谁一律反对
必须搞清楚的一点是,消耗战略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是否有效取决于是否真的能把苏联人力消耗地精光不剩。到底能不能?
对于居然有人觉得苏军不拿下乌克兰会撑不到萌军登陆只能跟德国议和这一点,哈哈哈哈我当场笑出声。这帮人瞎吹之前知不知道苏联总兵力是多少?到胜利日活着拿到战胜德国纪念章的就有1493万人。1945年1-4月每个月月初苏军前线兵力也就是640万左右,其中陆军兵力还包括了在前线的野战训练部队,减掉这部分,苏军有900万“后备兵力”。关于这些人的构成,做一下简单介绍
因伤病原因退役:379.82万。其中257.6万人为永久致残
转入工业企业、地方防空部队或警卫部队:361.46万。根据其它数据综合分析,其中约100万进入了地方防空/警卫部队
转入内务部下属的各种部队:117.46万
转入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人民军:25.04万

被处分的有99.43万人,其中不包括送往惩戒分队42.27万人(依然计入红军和红海军的兵力总数)

到胜利日依然留在红军和红海军(不含内务人民委员会下属的作战部队和边防军)中的人员:1283.98万
其中:可出勤:1139.06万
在医院修养:104.6万
在国防人民委员会下属的其它部队中服役:40.32万
(作为对照,苏军1945年1-4月每月月初前线总兵力连同训练部队都只有640万左右,5月1日更是只有570万)。至少700万左右红军根本不在前线(含在医院修养人员和其它部队人员)

至于1943年下半年胜利日苏军的全部永久损失只有3239550人。觉得能把苏联后备兵力耗光的建议去医院检查脑科。苏军战争最后一年兵力补充的主要问题在于冲出了国境线,只能接收来自后方的补充兵而不能直接从新解放区征兵。至于后方官僚的输送兵力效率,前线喊得震天响的求兵员在后方官僚眼里也就是一个缺额数据而已,人家内心毫无波动甚至心情略带制杖,才不会死了命的向前方输送补充兵。该走的程序还得怎么走。德军在东线战争前3年兵力“不够”,到了自己家里就开始拼命暴兵,其原理也类似。所以必须强调的是苏军后期的所谓兵力不够不是没有预备兵力而是后方向前线输送补充兵所存在的的程序问题拿着德军情报部门瞎子摸象搞出来的苏联人力报告论证苏联人力枯竭是可笑的。苏联的人力情况克里沃舍耶夫已经概括的很清楚,无需根据此类材料脑补


既然已经说明了为什么苏军发动第聂伯河会战不是因为没人力了赶紧解放乌克兰来补充人力,那么就应该来解释一下为什么要解放乌克兰,并且乌克兰方向是当时苏军资源倾斜度最高的一个方向

As a rule, all stone and wooden buildings were converted into earth and timber emplacements, covered by three to six layers of logs, which protected them against a direct hit by 76mm shells.

(省略)

Bunkers for each squad were covered with three to six layers of logs that had diameters of up to 20 cm each.

——关于勒热夫会战德军工事修筑情况的一段介绍。说的是建筑改造的土木掩体都覆盖了3-6层原木(每层原木直径都为20cm以上),可抵御76mm炮弹直击

此外德军还修筑了大量钢筋混凝土碉堡。具体如图所示:

有这种水平的掩体,就能解释为什么第1次勒热夫会战人马劳顿的苏军面对获得大量增援的第9集团军依然谈笑风生(当然,不能否认步兵军规模的第29、33集团军都曾陷入合围,后者损失尤其严重),而第2、3次勒热夫会战苏军都打得差——因为工事修筑也是要时间的,但修好以后就能大大降低苏军炮火对德军步兵、炮兵的杀伤力。第1次时候还没修好,第2次会战时已经很完善,第3次时更加坚固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第聂伯河方向德军是仓促后撤占据防线,设防时间短,工事情况最差,防御加成最低。中央集团军群、北方集团军群常年阵地战,战线几乎不变化,阵地可谓相当坚固。第9集团军虽然刚撤了一次但人家是莫德尔指挥,而且其防线如无意外应还是在坚固程度上明显超过第聂伯河方向
另外,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进攻战役苏军突破迅猛,一度差点合围了防御哈尔科夫的第11军。奥廖尔进攻战役,用客气的话来讲阵地战成分比较大。因此苏军统帅部能直观感受到南方集团军群比较好欺负
再加上工事加成等因素,个人认为是苏军统帅部当时已经猜到南方集团军群相对来说更好打所以在资源上适当向南方倾斜,试图在第聂伯河流域乃至整个乌克兰取得重大突破,其结果是导致曼施泰因和克莱斯特被苏军集火,相对来说北线中线苏军兵力兵器优势就小一些

还剩最后一个坑,苏军的战术分析。只挑个别战役分析,说到做到
(待施工)

最后,关于某些人的反对意见,做一点说明

在这里插一段内容。关于兵力对比。谁家出版物上的在其次。关键是:
1.数据准确(或者说叫有据可查)
2.口径一致
做到这两点即可,即使是德国出版物上的苏方数字,苏联/俄罗斯出版物上的德方数字,只要能做到这两点,就可以引用
之所以引用德国版二战史数据是因为这个数据基本能做到这一点。具体分析上文已经提到了。如果有某类粉想死不认账,本人送3字评价:凑婊脸

关于前文提到的苏军抓俘统计。这个统计是根据红军对抓俘情况的统计和内务部战俘管理部门对关押战俘情况的统计综合分析得来,并无问题。只是看上去数值略爆炸打破了德军战斗力高超无比的印象而已。当然如上图,有人提出了质疑。那么就回答一下这个质疑
首先说明。РОССИЯ И СССР В ВОЙНАХ XX ВЕКА. Глава V. 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 Окончание.表97严格的区分了1945.5.9之前抓到的战俘的国籍军籍。因此本数据为德军、仆从军被俘兵力总和
苏联记录八个辣酱抓了十五万八的德国俘虏,罗马尼亚抓了二十万,剩下的战役包括布罗德口袋通通都是小打小闹,是怎么抓出的五六十万俘虏啊?“90多万”这
个数字懂行的人一看就会哈哈大笑,某些人居然还有脸提?您看数字的时候过没过脑子啊?
——答: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按照苏联官方定义的战役截止时间是
8.29,那个时候俘虏还没抓完。之后的抓俘不列入此次战役抓俘数。此外罗马尼亚倒戈期间在布加勒斯特等地的交火中的抓俘也不算此次战役抓俘。等苏军抓的差不多了,德军死/降/跑的差不多了以后,50万罗马尼亚前线德军、20万罗马尼亚内地德军加起来大概逃出去20万。当然还有一批之前已经因伤运走或者跑到了南斯拉夫
巴格拉季昂行动抓获的158480名俘虏的统计只包含第一个月也就是到7月22日左右。按照苏联官方定义,整个战役行动打完是8.29。显然第二阶段另外还抓了一批俘虏并没有算进去
因此并不能说这个90万跟苏军自己的统计自相矛盾。另外1944下半年一些战役抓俘也并不太少,德布勒森战役中就至少抓俘4万多人

非常有意思,您列出来的苏军减少的人力数字中转入警卫、转入地方、因罪离队的就多达数百万,而您认为德军在东线减少的所有兵力都是伤亡233333

——

答:苏军减少的兵力中的转入警卫、地方、内务部的跟前线苏军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苏联人并没有脑残到好DuangDuang的补充兵先训练完再补充到前线打仗,然后再让他去远离前线的地方警卫/防空部队(民兵性质),或者负责后方治安的内卫军(除非前线崩盘否则不参战),或者搞边防的边防军。这三者需要兵员人力直接从内陆军区找人,不需要问前线要。

因罪离队确实有可能是出自前线。不过约九十万的因种种罪过被判刑的苏军当中蹲监狱去的只有43.66万。剩下的依然留在苏军中(其中42.27万在惩戒营/连)。对兵力增减的影响相对来说,甚至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更何况作为侵略者的德军根本没有像苏军一样严厉的军纪。恰恰相反,德军鼓励下属官兵屠杀苏联平民、游击队,进行焦土撤退,并开设有战地妓院,不抓强奸犯。至于偷盗行为,对于他国人民生命安全肆意践踏的军队,怎么可能注重他国人民财产安全?

综上,德军因为种种违纪离队人数相当于战斗损失而言基本可以认为可忽略不计


最后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席卷兽穴的风暴”和“红色文献翻译”


user avatar   ling-yu-54-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一个大家都不愿承认的考古学事实:甲骨文里面的商王武丁征服东亚(当然有点偏题了,决定性的战役,这不是一场战役,而是一系列的征服战争)使得东亚(华夏)人种扩散到整个东亚大陆。在这之前东亚(华夏)人种只是蜗居在太行山区的可怜虫而已(现在研究发现东亚华夏人种和东亚地区的其他遗传学族群差距相当大,和非洲黑人差距是最远的,有强烈的遗传漂变)殷墟殉葬坑里面的人种博物馆就是证据。像东亚这种常染色体极纯粹(比如不算封闭的西北人群受到外部的影响仅仅只有3%,南北汉人其实差距极小,两广汉人差距稍大一点,但是跟其他族群的距离还是很远,虽父系母系很多样,决定体质人类学的常染色体却非常单一)并且规模庞大的族群放到世界范围内都是独一份,分子生物学意义上东亚(华夏)内部分化度是所有亚人种里面最低的却是人口极多的。连一些边疆的小民族都不如(日本人韩国人都是华北汉人的小分支)东亚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显然不是个最佳解释

杨希牧先生曾对近400具祭祀坑头骨进行了测量,划分出五种形态

Ⅰ 北亚人种类型,类似现代布里亚特和楚科奇人,80具,占35.6%

Ⅱ 太平洋尼格罗人种(亚洲昆仑奴)类型,与现代巴布亚人和美拉尼西亚人头骨类似,38具,占16.9%

Ⅲ 欧洲人种类型,与现代英国人头骨类似,只有两具,占0.9%

Ⅳ 爱斯基摩人类型(极北)55具,占24.4%

Ⅴ 小头人骨,50具,占22.2%

添加资料:世界上常染色体纯粹的人群只有东亚,巴布亚,西非,科伊桑。而不是大家认为隔离于新大陆的印第安人

东亚人常染由纯粹的北部东欧亚成分组成,其内部的差距也极其微小。巴布亚人常染由纯粹南部东欧亚成分组成,巴布亚是个研究人种进化的天然博物馆,Y染很多样(而且大多都是接近根部的类型),常染很单一,体质很多样。西非人和布须曼人也是两种不同的纯粹非洲常染人群。

而世界上其他人群的常染构成都较为复杂,欧洲人由西欧亚狩猎采集者WHG,古北欧亚人ANE,Basal Eurasiam这三种差异很大的成分组成。中东人由WHG和Basal Eurasian两种成分组成,部分还有非洲常染。印度除了有欧洲人的三种成分,还有很高比例的西欧亚与南部东欧亚混合形成的印度土著成分。半岛东南亚人由北部东欧亚和一部分印度土著成分组成,岛屿东南亚人由北部东欧亚成分和部分巴布亚成分组成。印第安人和西伯利亚原住民由北东欧亚成分和部分ANE成分组成。中非,东非人由西非成分和部分科伊桑成分和不同比例的西欧亚成分组成




  

相关话题

  古代黑人战斗力怎么样? 
  为什么火炮和火枪要齐射? 
  如何评价「百团大战」? 
  如果每一名日本人都有“罪”,那么在今天无差别杀死一名普通日本人,有几分合理性? 
  为什么中国是自卫型国防而不是中立型国防? 
  现阶段人类世界所能制造出来的最具威力武器是什么? 
  电影《延坪海战》中,最后随着船体下沉的韩操舵手是否是真实事件? 
  坦克的装甲盒主动防护技术发展到什么水平了? 
  为什么二战德国总能拿出一些现在看是黑科技的东西? 
  二战中,如果德军一个班与美军一个班遭遇,如何进行战斗?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碧蓝航线的新活动箱庭疗法?
下一个讨论
如何用一句话惹怒精罗?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