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GDP等于单位劳动时间的产出(劳动生产率)乘以工作时间乘以劳动参与率。如果劳动参与率越高,工作越努力,参与劳动的人数的比例越高,那么人均GDP就越高。西欧国家的劳动参与率与美国相当,所以西欧人均GDP低于美国主要是因为西欧的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劳动时间低于美国。
一方面,欧洲国家的劳动时间低于美国:
美国人年平均工作时间为1780小时,OECD国家平均为1759小时,意大利为1722小时,日本为1710小时,英国为1681小时,法国为1514小时,而德国只有1356小时。英法德意四国平均为1568小时,只有美国的88%,基本上相当于每个工作日欧洲人都比美国人少工作一个小时。
另一方面,欧洲的劳动生产率低于美国:
上图为单位劳动时间的GDP即劳动生产率,按2010年国际美元(PPP)计价。
可以看到,2016年,欧元区的劳动生产率是美国的84%,英国只有美国的76%。而日本更低,只有美国的66%,甚至低于OECD的平均水平(74%)。
可以看到,欧元区与美国最接近的时候是上世纪90年代,但也依然低于美国。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欧元区与美国的差距越来越大。
所以,楼主的核心问题就变成了为什么美国的劳动生产率高于西欧。
西欧的人均资本存量与美国的相近,这说明西欧的全要素生产率低于美国,也就是西欧的技术水平低于美国。这是为什么呢?
这可能和很多因素有关: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美国一直更加和平、安全和稳定;美国在许多高科技产业中享受动态报酬递增,因此,其他国家投资并进入这些产业既不经济也不赚钱;美国联邦机构更致力于鼓励竞争和限制垄断;包括国防部和美国宇航局在内的美国机构已经在尖端军民两用技术上进行了更多投资;美国拥有更好、更大的高等教育体系;美国拥有更加成熟的创业生态系统;美国拥有较为发达、全面和有深度的资本市场和投资机构;美国拥有更多的产业集群;以英语为全球商业和学术语言帮助美国与外国开展业务/发展外国公司,并培育全球公司,吸收世界其他地区的新知识,并吸引熟练的工人,科学家和企业家来美国移民;美国拥有最大的国内市场,因此,美国创新密集型企业的规模回报率最高;作为发达国家,美国人口最多,因此潜在的创新者数量最多,产业和出口组合也最多样化,这有助于美国经济在可能的地方采用新技术。
这其中,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英语国家、市场最大的国家、人口最多的发达国家的特点,是美国能维持作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最重要的因素:
美国是英语国家,而英语是全球的学术语言和商业语言。这意味着,美国创新者能够快速吸收最新的想法(ideas),而且外国高技术人才和创业者也总是把美国作为创业的首选。比如Zoom是中国移民创办的,Tesla是南非移民创办的;这些天才不去德国或法国,或者他们很可能从来都没有考虑过欧陆,或许主要就是语言问题。美国的非居民专利申请数量一直领先于其他国家,并且与美国居民专利申请的数量不相上下。
美国有动态报酬递增(dynamic increasing returns)或“先发优势”。对于需要大规模研发投资的行业,一旦产品被开发出来,每生产一件产品的成本是很低的,企业的成本主要被用在产品被开发出来前的研究发展上。所以如果有两家企业都在做相同/相近的高科技产品,那么如果其中一家公司先开发出来可大规模商用的成品并量产,那么另一家企业将很难与之竞争,因为它的成本将会比成熟企业的更高。由于动态报酬递增,作为创新中心的国家很少会改变,即使其他发达国家也有相同的研发实力。
再次,美国比其他发达国家拥有更多的消费者,更广阔的市场,这有利于高研发密度的产业实现规模报酬递增(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由于高科技企业的研发成本高,单件产品生产制造成本低,平均成本会随着企业销售的增加不断降低。这样,在单一大市场的美国,研发企业能够更快地收回研发成本、实现高利润。
最后,美国比其他发达国家拥有更多的人口和潜在创新者。不论天才诞生的概率是万分之一还是亿分之一,只要美国有科学的教育体系,美国始终比其他发达国家拥有更多的天才,而创新的发生数量是研发总人数的函数,所以很自然地,美国的原始创新比其他发达国家多得多。事实上,正是因为过去两百年来人口的激增,我们才能够有幸享受到当下的幸福——如果过去两百年中很多人本来没有出生或更早死去,我们人类社会拥有的知识一定比现在少很多。
所以,综合来说,因为欧洲的技术水平略落后而且工作时间更短,所以欧洲主要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显著落后于美国。
看了其它答案,突然发现可以说一句很牛逼的话:
实名反对以上答案!
其实原因很简单:汇率及货币政策!
因为非资源国家人均收入大多与人均GDP高度相关,这问题也可以异化成:
为什么欧洲主要发达国家的人均GDP不及美国?
还可以有个姊妹问题:
凭什么欧洲很多经济不景气、工业水平不咋地的国家,人均GDP比中国还高?
这两个问题都一样,答案都是:汇率及货币政策!
欧元区是什么?在我看来是个:货币和货币政策统一,市场统一,人员自由流动,但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缺少义务的弱联邦!
欧盟统一的市场让发达地区获得了向欠发达地区倾销商品的权力,自由的人口流动,让欧盟的发达地区享受了廉价劳动力,也增加了发达地区的发展潜力!然而欠发达地区确会愈加的难以发展,更要命的还是对欠发达地区的低义务和统一货币!
众所周知中国用于是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帮助的转移支付,规模近四万亿,达到全国GDP5%,部分发达省份达到当地GDP的20%(如上海市),而欧盟用于平衡各国发展的欧盟会费只占各国GDP的1%,这其中还有相当部分最后会回到了本国口袋里,英国还因为这点小钱退出了欧盟(好在英国不是欧元区国家,影响没那么大),这点钱完全无法弥补欠发达国家加入欧盟的损失!
最后让欠发达国家彻底无法翻身的则是货币政策!正常来说一个国家如果经常增长特别强劲,产品特别有竞争力,汇率自然会升高,反之则应该让货币适度贬值,提高产品竞争力,根据本国经济情况做出货币政策决定的是本国央行,但对于货币统一的欧元区各国,客观上相当于丧失了货币主权,哪一国央行都没有权力决定整个欧元区的货币政策!
然而欧元区各国经济情况并不相同,对于经济强劲的德、法来说,欧元严重被低估了,所以他们的人均GDP是要落后于美国的(事实上近几年经济实在太好,人均收入已经不比美国少了),但真正的生活水平则要比美国好上太多,且产品竞争力强劲,又有大量东欧各地的廉价劳动力,未来经济想不好都难!
但对于一些东南欧国家来说,现在的欧元实在是被高估了不少,空有一万五、两万的人均GDP,过的还不如我朝呢,且如此高的汇率下,本国产业根本无从发展。。。
谢邀
@清颂。好问题,可惜只有3个人关注。我以前想过这个问题,比如工作时长,GDP指标缺陷等,然而苦于懒惰,并没有去专门看一些相关的学术研究,直到今天。回答晚了,请见谅。
正文前声明下:对大部分国家来说,GDP和GNI的区别不是很大,除了爱尔兰这样比较特殊的国家。所以下文我们就统一用GDP来代表了。
简单来说,人均GDP这类宏观指标对于老百姓平常的生活标准来说属于不完美指标(imperfect measure),它并没有考虑污染,预期寿命,收入不平等,死亡率等很多因素。也因此,美国人均GDP高于西欧主要发达国家,并不能“粗浅”的代表西欧国家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就不好。
这也是很多媒体或文献的“通病” - 因为GDP数据是相对好获得的,所以他们习惯用GDP来简单比较国家实力或代表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比如中国收入方面的研究,可以简单的用人均GDP做proxy,但是这方面的学者更倾向于用人均可支配收入 (household disposable income) 等数据。再比如我前段时间写的爱尔兰的回答:爱尔兰那么高的人均GDP,随便可以甩美国德国几条街:
爱尔兰的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GDP 的增速远高于欧盟平均水平? - 钱粮胡同的回答其次,针对欧洲卢森堡等小国的问题:题主提到了卢森堡这样的小国人均收入高于美国,但是这样的小国有一些特别:
那么,讲故事就要从头讲到尾,所以下面我们先回顾下历史上各国人均GDP的差异变化,以及学术上是如何解释的。同时,先表态,免得被喷:指标的选取不同而导致的各国差异不同,仍然只是表面现象 - 美国的快速发展,在近代迅速超过欧洲主要发达国家也必然有其背后的原因。:))
##正文走起
题主说到欧洲主要发达国家,如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的人均GDP或人均GNI无论怎么看都低于遥远的美国,对的,而这个差距在google的世界发展指标里(人均GDP)表现的也很明显:
可以看出,近代几十年来美国一直是领先欧洲发达国家的,那时间再往前推移的话又是什么样呢?这里补一张图(还是人均GDP)供参考,表达的是“大分化”(The Great Divergence)这个现象 - 即世界大部分国家在很久以前人均GDP差异很小,从1600年后开始出现分化,直到近代的大分化。
上图这么长时间的跨度是基于一个叫做Maddison Project的数据库和之后的一些研究 (链接:
Maddison Project)。能看出来,1600年以前,世界大部分国家之间人均GDP差异并没有很明显。如果以300美元为最低收入标准(也就是说每天收入低于1美元)- 够低了,那么1300年的时候MMR指标(Max-Min Ratio,常用于收入类研究: 最高人均收入(国家)/ 最低人均收入(国家))的比值大概是1620美元/ 300美元,约等于5(1620美元为当时收入最高的国家:荷兰,数据做过处理,以1990年美元为标准)。然而,这个比值随着时间一直在扩大,国家间的分化越来越明显 - 从1870年的10(英国)扩大到2010年的100(美国)!
换个角度看(下图):1870年以后,假设美国的人均GDP是100美元的话,其他国家相对是多少美元。
说了这么些,其实学术上的解释确实很直接:首要影响因素就是人均工作时长。2004年的时候Prescott等论证过:如果把人均GDP这个指标改换成每小时GDP,那么这些发达国家之间会非常接近,然而美国仍然以相对微弱的优势领先其他国家。换个方法,如果不采用人均GDP这个单一且相对不完美指标,而把预期寿命,消费平等度等因素综合考虑进来做成一个新的指标,那么西欧发达国家的指标仍然和美国是非常接近的,具体可参考Jones和Klenow在2015年的论文(比如法国,人均GDP是美国的三分之二,而考虑了其他福利等指标后,法国是美国的92% -> 好吧,还是没赢...)。
当然,美国人工作时间长并不是历来就这样的,比如近代1970年到1974年之间德法英还是勤奋过的(下图):
说到这里,人均GDP这个表面差异基本解释清楚了,而背后真正造成美国与西欧国家差异的原因很大可能取决于一个国家如何有效的利用其生产要素(productive inputs),比如采用全要素生产率(TFP)这个指标来分析。如下图(相对TFP指标),亚洲主要国家这些年的快速增长及人均GDP的增加与TFP的大幅提高不无关系(当然,亚洲国家最开始的绝对生产率比较低也是一个原因):
那么,简单对比了各国家TFP和其收入的绝对差异(或增长率)后,就要继续深究,是哪些因素影响了TFP?学界(Isaksson, 2007)总结出来的一些主要因素如下(而美国的发达也就好理解了):
当然,这些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参考文献:
挺好的问题。
如果问题提出的原因不是来自于纸面数字对比,而是实地的生活体会,那也确实算是个很准确的观察。
这事儿泛泛谈什么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之类的因素,虽然有关,但意义不大。比如说,谈劳动时长,美国就正好处于欧洲和日韩之间,但人均GDP/户均可支配收入,美国又都高于欧洲或日韩。再比如,谈要素生产率,不起码分成资本利用率和配置效率、劳动力参与度、劳动力质量、全要素生产率(或索罗残差),然后再去试图分解全要素生产率......泛泛给个总数是看不出任何端倪的。
不搞学术研究或科普,面向民众的解释,这事儿没那么复杂。更好的切入角度,其实就是福利社会的程度。或者,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在商业自由和结果平等之间,是更倾向于前者,还是后者。
不论是主流经济学理论,还是过去几百年的世界各国经济体制实践,大体可以确定,较高且合理的商业自由度(此处主要针对围绕福利社会的转移支付程度,而不是国有经济或政府经济行为参与度),相较更倾向于通过转移支付实现结果公平的经济体,活力几乎确定更高。
很多人也都提到了,从数据上看,美国的底层人民,哪怕实际收入相比欧洲底层差不多,但确实更辛劳(体现在工作时长上);同时,两地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而不是平均数),其实差不了太多(其实的其实,依然是美国明显更高些)。但真正差异巨大的,是两地高收入人群或盈利性机构的收入差距。这才是导致最终“算术平均”有明显差异的核心原因。
事实上,不仅是美国的收入上层,会对欧洲/日韩的收入上层有“怎么才赚这么点儿”的感知,连我国的收入上层,也开始对欧洲/日韩的收入上层产生了“怎么才赚这么点儿”的感知了。
用普通人的直觉和常识去想,这事儿也不难理解。人去追求上升途径的主要动力,并非“天下大同、人类进步”之类的情怀,而确实就是用金钱衡量的阶级差异结果。
对中下层来说,基于人普遍效用递减的规律,额外报偿甚至需要比额外付出更大,选择努力向上拼搏,在效用上才是合理的。而如果与此同时,中下层的生活质量可以很不错,即所谓“小确幸”,且付出不需要特别多,就进一步压制了阶级流动性,且是从“意愿”的层面压制了阶级流动性,也就此压制了经济活力。
于是结果就是,美国的“上层”,不论是个人财富,还是盈利性商业机构的市场地位、科技实力、潮流引领性等,对标同类欧洲(+日韩)的绝大多数产业,基本上都是绝对碾压的。少数的例外,主要集中在汽车、农产品、时尚等,且局面也并非美国被压制,而是各有特色。
更不用说,从资源角度看,美国并不太像是西欧+日韩,而是更像澳洲或加拿大,典型的资源大国,要啥有啥。
当然,当一个国家已经达到“发达”的状态后,是否真的还需要通过维持相对自由的市场经济,来维持经济活力,这确实是一个没有绝对是非的问题。毕竟,平均了半天,最终也是要落实在每一个普通的人头上的。对个体来说,出身不可控。在无知之幕之后,到底是要追求美国的上升可能,还是追求西欧或日本的平民小确幸,真的很不一定。
于是,我并不反对曹县答文的主旨,即不要“不要取之尽锱铢”。
但问题在于,世界是动态的。全球并非只有美欧两地,或只有美欧日韩。
之前多个答文中提到过,对那些躺在老钱上的欧洲国家,或者依然在延续历史经济成长荣耀的新兴发达经济体来说,早早地转变为追求“结果平等”或“小确幸”的模式,其最大威胁,来自于身后那些不追求“小确幸”,而是追求高活力经济成长和升级的追逐者。
以欧洲为例,对于我国来说,想要将产业升级至和欧洲对标,虽然有困难,但确实(相对和美国对标而言)是没有什么硬性壁垒的。如时尚艺术,甚至包括不少高端农产品,更多依托于他国的历史荣光,以及长期的概念植入。一旦达到特定节点,如人们对欧洲普遍的“高级感”概念消失,这两块大产业的优势消失,分分钟的事。(过去的典型例子:香港和台湾的娱乐文化产业在大陆的地位,“日本制造”在我国的优势概念逐渐消失,等等)
可美国却不太相同。不谈那些军工制造、航空航天、芯片、化工、生物制药等“偏硬”的领域,单说那些底层工具和知识人人都知道,但因为长期体系和生态建设,最终结果的门槛奇高的领域,至今也很难想象,我国该如何直线或弯道超车。典型问题如,如何才能搞出一个微软的生态?如何才能搞出一个苹果或安卓的生态?
金融就更不用提了,属于虽然“知识”和“技术”人尽皆知,但体系已成,于是门槛奇高的典型。
所以之前也多次说过,起码在21世纪,最大的可能是中美共争辉;其次是中国被压制成功,美国继续一超。其他发展中国家里面,印度或许是个不确定因素。而除美国之外的非资源型发达国家,包括西欧人口大国,包括日韩,(不包括类似澳洲、加拿大、中东富国这种国家,除非科技使得资源利用模式发生巨变),绑在一起也成不了气候。更有可能发生的是,因新兴国家在产业层级上的崛起,而耗尽老钱带来的荣光,走向不可避免的衰落。
当然,最关键的事儿,还是对我国的启示。这事儿也多次提到过了,一国之衰败,在科技环境不发生巨变的情况下,一在于国族/意识形态统一认同开始瓦解(人口结构变化、意识形态斗争),二在于过度老龄化,三在于年轻人开始普遍追求简单的小确幸,而不是追求世俗意义上的商业、财富、政治、学术成功。对应的问题,一有关移民、民族和宗教政策,以及国家民族意识灌输;二有关人口政策,目前问题真心很大,且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至于三......跟太多因素有关系,如房价,如各种亚文化,如各种沉迷性和虚拟性的低成本享乐选项,如福利政策,等等。话题太大,不再展开。
你年收入10万,隔壁老王年收入1000万,人均505万。人均,没有意思。美国,贫富差距巨大,人均高,不错,但是活的有没有西欧人幸福,真一个未知数。美国,福利在西方国家中排名垫底,医疗支出吓死人。人均劳动时间,明显比欧洲人更高。劳工保障,也是西方国家中最差的。作为资本主义的大本营,压榨劳工也是最厉害的,剥削劳工,输出产品到全世界,国际大公司肆无忌惮的掠夺各国财富,不服气立即用武装到牙齿的美军修理人。欧洲能比?
美国,资本主义的代表,剥削了全世界,人民被资本家驱使奴役没日没夜的干,输出廉价商品控制全球经济命脉,全球性的金融掠夺,赚的多,是正常的,但是大多数进了资本家老爷的口袋,平均到劳动人民,真没多少。人民,只能吃点资本家的残羹剩饭,里根总统美名其曰:涓滴经济学。
人均,最没良心和正义的算法。不要比平均,比生活幸福程度,我还是觉得比这个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