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首次颁授,29 名同志获「七一勋章」,你对功勋党员有什么想说的? 第1页

        

user avatar   lyy58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李大钊之孙李亚中的记忆之中,父亲李葆华从来不愿在他面前多提爷爷的事情。他和其他同龄人一样,对爷爷的了解,都是从课本或者烈士纪念馆,在上学的时候,同学们都不知道他是李大钊的后人。

李大钊没有留下一张和家人的合影,在孙辈的心中,爷爷的形象是光辉的,也是遥远的。

1999年,李亚中从单位水利部水文局下班回到家,李葆华神情平淡地交给李亚中一张光盘。

这是专家从俄罗斯档案馆里找到的一段35毫米的胶片,记录着一段无声的、仅有几秒钟影像——1924年李大钊作为中共代表,在莫斯科的一次大会上发言的影片记录。

这是目前所知李大钊唯一的动态影像。

后来李亚中看到媒体关于这段影像的报道,说90岁的李葆华在时隔72年再次见到李大钊,流下了热泪。

而在家人面前,李葆华一如平常,依旧没有多说什么。

这段尘封的记忆,带给李葆华的,从来不是什么值得夸赞的荣耀,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哀痛,和数十年如一日的自省、自律、自强。

李葆华1909年出生于河北。1918年,9岁的李葆华才被父亲从老家接到了北京。在此之前,李葆华都觉得父亲是一个令人害怕的陌生人。

李葆华刚来到李大钊身边的那两年,是他最为忙碌的时间。

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著名演说《庶民的胜利》,在中国首次宣传俄国十月革命;1919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与陈独秀领导了"五四运动",后来就是建党。

看起来大胡子的可怕父亲,其实从来没有和李葆华发过一次脾气。一次北平闹传染病,全家都病了,李大钊就拿邮票来给孩子解闷,李葆华爱好集邮,和父亲讨论邮票是他童年的幸福记忆。

李大钊也从来不过问孩子们的功课,他经常对孩子们说:"物理化学我都没学过,所以你们将来做什么我都不管。"

他不会和孩子们刻意讲革命、讲运动,而是在生活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

1926年3月18日,"三一八"惨案爆发。

17岁的李葆华参加了父亲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示威大会,这次游行之中,有47名青年被段祺瑞政府杀害。

李大钊掩护学生撤离,自己最后一批离开。

李葆华随着人流躲进了小胡同里面,才幸免遇难。惨案后,李葆华写出《段祺瑞的几条罪状》。

因段祺瑞的迫害,李大钊和中共北方区委转入了地下坚持斗争,李葆华成为了李大钊的通讯员。

李大钊不住在家里,但每天都会有信寄过来,还有很多进步报刊和各个国家的革命书刊。李葆华都要收好交给父亲,有的时候还要帮助李大钊传信。

来见李大钊的人很多,除了进步青年之外,还有教授、军人等等。

一次,反动军阀发现了李立三的行踪,李葆华赶紧去给李立三送信,帮助他及时逃脱。

张作霖占领北京后,李大钊保护大批同志离开北京,自己却拒绝离开。

1927年,李大钊被捕,妻子赵纫兰和长女李星华一同被捕入狱。

周作人和沈尹默将李葆华送到了沈尹默的弟弟沈士远的家中,后来又转移到了周作人家。

李葆华与外界完全失去了联系,独自一人居住在周作人家中的一间屋子之中,只能从报纸上零星得到父亲的消息。

李大钊在审判之时,见了妻子和女儿李星华最后一面。为了保护李葆华,李星华在审判的法庭上大声说:"我是家中最大的孩子。"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遇害。他承受了长达40分钟之久的绞刑,三次放下,三次吊起,比一般人长一倍。

那一年,李葆华刚刚成年,长女李星华16岁,次女李炎华8岁,次子李光华4岁,幼子李欣华尚在襁褓之中。

李大钊牺牲的消息见报后,周作人和沈尹默都怕李葆华接受不了,打算用"令尊为主义而牺牲,本是预先有觉悟"这样的话来安慰他。

而当他们将李葆华叫到房间里,把报纸给他看,李葆华的沉着持重让周、沈二人感到惊讶,周作人记录下了当时的场景:"乃至说了,乃等于没有说,因为他的镇定有觉悟,远在说话人之上。听了之后又仔细看报,默然退下。"

李葆华改名为"杨震",在进步人士的掩护之下前往日本留学,手上的证明是蔡元培先生为他开的。

其实,当时对李大钊被捕就义的报道很多,饶是沉着冷静的李葆华,也不忍心买回来详读。

4年后,他在日本东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他回到国内。

直到这个时候,李葆华才听说李大钊在监狱之中曾经受过种种酷刑,甚至以竹签穿过十指。他铁骨铮铮、威武不屈,张作霖以高官厚禄引诱,都被他严词拒绝。

1932年到1937年,李葆华一直在北平做地下工作,曾化名为赵振声。1937年1月,李葆华调到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

1940年,李葆华隐姓埋名回到故乡,有人向日本人通风报信。

幸好鬼子来的时候被同乡看到了,同乡急匆匆抄近路跑到李葆华家里报信。李葆华来不及逃,就爬到了屋顶上躲了起来。

当地房屋的屋顶是平的,趴在上面,地上的鬼子看不见,他们搜了一遍找不到人就走了。

亲人们给了李葆华几块大洋,让他赶紧骑着自行车离开。

李葆华在路上又遭到了几个劫匪劫持,他异常冷静地停下车,对那些劫匪说:"我知道你们是因为穷才干了这一行,而我是因为不让穷人再穷、再苦下去才当八路的。钱都给你们,自行车留下,我还要赶路。"

这些劫匪怀着复杂的心情接下了钱,让李葆华骑着自行车走了。

"七大"前夕,李葆华与女青年田映萱相识相恋。向来不苟言笑的陈云在得到这个消息之后高兴地说:"大钊同志的儿子,应该有后代!"

抗战胜利后,李葆华奔赴国民党占领区开展工作,弟弟李光华被组织也派到了冀东工作。

李光华在前往新岗位的途中,专程去晋察冀中央局见了李葆华,李葆华当时任组织部部长,李光华向哥哥提出想要在城市工作的想法。

李葆华拒绝了李光华的要求,即便他现在有能力给弟弟妹妹们提供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但他不愿开这个后门。

1949年2月4日,三千多名地下党员在原国民议会礼堂参加了中共北平地下党员胜利会师大会。

那天,主席台上悬挂着鲜红的党旗,长期战斗在隐蔽战线的同志们还保持着战时的习惯,戴着帽子和口罩。

他们第一次知道对方的真实姓名和真实背景,在看到熟悉的面孔之时,他们激动地握着对方的手,高兴地说:"原来是你啊!"

在大会上,薄一波同志公布了市委第二副书记"赵振声"的真实身份是李大钊的长子,恢复了李葆华的原名。

1949年10月1日,李葆华作为北京市委领导提前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妻子田映萱在家中收音机前,抱着两岁的大女儿等待着新华广播电台的时况转播,小儿子李宏塔尚在襁褓之中。

此时的李葆华40岁,李大钊牺牲在38岁。

当李葆华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时候,一定想起了父亲吧。

李大钊做梦都在期盼的场景,就在李葆华的眼前。

曾经在油灯下看着他著作的有志青年,成长为新中国的领袖。

曾经只能偷偷躲在屋子里唱的国际歌,回荡在这个国家的角角落落。

军阀没了,日本败了,国民党跑了,人民做了主人,在这个国家史无前例。

他的儿子,终于替他看到了。

新中国刚刚成立,水利事业百废待兴,毛主席亲自点名国民党上将傅作义和李葆华一同主持新中国的水利事业。

为了能够根治淮河,李葆华和傅作义亲自到深山考察半个多月。

他们带着技术人员,雇一艘小木船,在船上边看地图边观察地势,做好记录、拍照。到了洪泽湖,船只行驶不便,他们就携手徒步沿着羊肠小道艰难前行。

傅作义和李葆华约定了,这次出来考察水利,不招摇,不打招呼,不迎送,也不请吃送礼。在地方吃饭,李葆华都要交饭费,他还自嘲说:"我们走到哪里,吃到哪里,活像一群蝗虫。"

在回到北京不到一周,他们就作出了详实的调查报告,送到了政务院之中。

1950年11月治理淮河工程,李葆华和工人一起睡在工地上。那时候的工棚潮湿、嘈杂、漏雨,晚上不能入睡的时候,李葆华就起来看书看文件。

1957年,傅作义在山西视察水利之时突发心脏病,此后一直在养病,没有办法亲临一线,李葆华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1959年,李葆华在浙江考察,听闻山东的群众只有糠吃,拉不下屎。李葆华赶紧去调查,打电话将李先念请了过来,第一时间先救人。

而那时候安徽的饥荒情况更加严重。

1962年,安徽因为饥饿已经有数百万人丧生,中共中央扩大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最后决定派李葆华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

李葆华在任职前曾和周恩来有过一段谈话,周恩来告诉他:"重病得用缓药。"他没有细问,只在心中对周总理的话做了两层理解:"第一、安徽情况严重,是重病,不能用猛药,要和缓处置;第二、这也是总理对自己的评价,说自己是个沉稳平和的人。"

李葆华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城镇居民的粮食供应配额。他借了一个粮本,自己到一家粮店去买粮。营业员给他3斤大米和7斤红薯干,他质问营业员,国家规定了每人7斤大米和3斤红薯干,为什么发到群众手中就变样了。

营业员一口咬定就是上面规定这么发的,李葆华当场就和营业员争执起来。粮店给当地派出所打了电话,公安人员一来就带走了李葆华……

粮食供应配额的问题解决了,人人都说咱安徽省委书记喜欢"微服私访",李葆华倒对这个词不赞同,1996年6月26日李葆华对同志们说:"群众传说,是对那个地方不满意,说,你小心谁谁来私访。我没搞过什么'微服私访',下去不浩浩荡荡就是了。"

1965年夏,毛主席乘坐的专列路过蚌埠,说一定要让李葆华来见见他。

李葆华和毛主席谈完工作之后,毛主席关切地问他:"家里还有什么人。"李葆华把弟弟妹妹的情况都说了一遍,说到妹妹李星华在北京做文学工作之时,毛主席说:"北京不是个好地方,写东西得出来写。"

李葆华不知道,风雨欲来,毛主席还是希望他们兄妹几个能够安稳,不要牵扯入太多是非。

12月26日毛主席72岁生日,他出钱在上海请几位同志吃饭,李葆华应邀出席。

李葆华不抽烟不喝酒,兴趣爱好就是看书、练书法和下围棋。因为工作需要,他开始自学数理化、水文、土木工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就连当时搞水利的老技术人员都说:"李部长在技术上也是行家!"

家里除了书多,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都是老旧的三合板家具,沙发也是一坐下来就陷进一个大坑的那种,组织上也想给他安排稍微大一点的房子,他一直推脱,说住习惯了不想换。

在安徽的时候,有人给李家送来几包葡萄干。小儿子李宏塔不知葡萄干的由来,就吃了半包。李葆华知道之后批评了孩子,并且退了钱。

他说:"虽是小事,但我不愿孩子从小沾染坏习气。"

1978年,李葆华调到中央人民银行主持工作。当时的李葆华已经79岁了,金融行业对他而言完全是一个陌生的领域,更何况这些年他经历人生低谷,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但在组织征求他的意见之时,他毫不犹豫地说:"服从组织,没有意见。"

2005年2月,李葆华去世。

2005年6月,中纪委收到了数封举报信,内容都是检举揭发李宏塔利用担任安徽省民政厅厅长的职务之便,倚仗祖父李大钊和父亲李葆华,涉嫌贪污受贿。

中纪委非常重视,在没有和安徽省相关部门通气的情况下派出了调查组直接前往安徽调查。

经过一段时间的秘密走访和细致调查,小组成员没有发现举报信之中列举的问题,却发现李宏塔默默做着很多平凡而伟大的事。

李宏塔身边的每一位同事都知道,李厅长每天都是骑自行车上下班,20年如一日,绝非作秀。

只有一日,同志们看到李宏塔是走路去上班的,就问他:"你怎么不骑车了呀?"李宏塔无奈地说:"自行车放在楼下被偷了。"

李宏塔的夫人说,李宏塔已经骑坏了4辆自行车,穿坏了5件雨衣,7双胶鞋。一直到2003年,他才换上了电动车,因为年纪大了,大风大雨天蹬自行车太费力气,他还笑着说自己这是"与时俱进"了。

李宏塔一直住在55平方米的宿舍里,单位分的福利房,他一间都没拿。小房子里面都是老旧的家具,也没有什么现代化的电气设备。

客厅和餐厅都在过道里,一共8平方米,放了桌子之后,人要走过去都要侧着身子,家里最好的一件家具就是一张三人木沙发,一半地方放了衣服,一半放了书籍。

调查组还发现,其实在1989年和1994年,李宏塔曾经两次直接负责民政厅机关建房和分房的工作,一共分房200套。

哪怕他有一点点私心,现在都不会蜗居在这样小的宿舍之中。但他选择将分房的机会让给更加需要的同志:他们有的三代人挤在一起,有的身体不好了,有的快要退休了,有的小年轻领证了因为没有婚房一直在分居……

厅里的同志们实在是看不下去,联名为他"打抱不平",省里了解了情况之后,给他补了一间20个平方的小套间,正在读研的儿子才有了一个自己的房间。

2005年了,这位厅级干部明明不抽烟不喝酒,不热衷于任何娱乐活动,他的存折里,连一万元都没有。

其他人可能不知道,李宏塔所在的单位,同志们的眼睛是看得到的,心是能感受到的。每年"送温暖"、"献爱心"的名单之中,李宏塔的名字总是排在最前面,他捐的是最多的。

李宏塔身上总是带着些零碎的钱。看到穷人家的房子漏雨了,福利院老人的被子薄了,下雨天来找他的残疾人没有带伞……

他都直接掏钱出来解决,有很多事情可以走程序报销的,但他觉得办手续需要时间,不能及时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干脆就自己掏钱了。

2003年7月3日凌晨,蒙洼蓄洪区王家坝段水位达到了29.39米。李宏塔紧急飞往北京民政部报告救灾方案,又紧急赶回,晚上9点吃了碗泡面,就冒雨前往重灾区指挥转移灾民。

从7月3日到22日,李宏塔没有一夜躺在床上睡过觉,没有一天停止过脚步。

为了不麻烦当地官员,他总是自己找个地方随便吃一点再去指导工作,从不留下来吃饭。

工作之余,他就带着两三领导去看看乡亲们在吃什么,住的帐篷是否舒适。发现米发霉了,立刻调查惩处相关人员,发现帐篷里面温度高达50度,责令县领导马上腾出党政机关办公室给灾民居住。

当地的老百姓都传颂着李厅长"微服私访",他和父亲一样,很不喜欢这种说法:"我怎么微服了?从不化装,我怎么私访了?我不埋名,不隐姓,名正言顺,正大光明。我下去不打招呼,那是怕麻烦人家。我到哪去都熟门熟路,不需要领,不需要陪。 "

如果不是这次的恶意举报,谁会想到李大钊的孙子,改革开放后第一位中央人民银行行长的儿子,竟然过得这样清贫,这样默默无闻地践行着"为人民服务"。

调查人员怀着无限的感动回到北京汇报,中纪委机关报《中国纪检监察报》用一个整版的篇幅登载了一篇题为《在李大钊革命家风沐浴下》的长篇通讯。

2021年6月29日上午10时,李宏塔荣获"七一勋章"。李宏塔在接受采访时说:"老一辈人一直在给我做榜样,我做得还远远不够。"

他还说,会把勋章送到李大钊纪念馆,告慰李大钊同志。

李葆华和李宏塔家中都挂着李大钊的手书,国人皆知的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他们常常坐在下面静静回忆、思索。

无论外界如何浮躁,他们"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唯以求真"。

在电视剧《百炼成钢》之中,李葆华跪在父亲的棺木之前,向他报告了南昌起义的胜利。

当他再次唱起了《国际歌》,哽咽地念出"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他回忆起多年前父亲抱着他们兄妹几个,小声教他们唱这首歌的情景。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李大钊这位英年早逝的革命先驱而痛惜、流泪,他站在刑场前等待着行刑的照片,我们根本不忍心看第二次,更何况100年前那段几秒钟鲜活生动的影像。

当头发已经花白的李葆华再见到父亲年轻时的模样,那种心情,又有谁能是体会。

而他已经习惯将所有负面的情绪掩藏,将所有的光明奉献给这个红旗飘飘的国家。他践行着李大钊的理想,也潜移默化地教育着自己的子孙——理想要崇高,行动要求实,欲望要渺小。

为立国捐躯,为建国奋战,为强国拼搏,为人民安身立命呕心沥血。祖孙三代共产党,以最朴实的方式告诉我们,什么叫做"斯人已去、精神不死"。


user avatar   long-ya-57-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尊敬的29位同志,你们好!


作为一个普通党员,我感到与有荣焉!光辉的党徽挂在你们的胸口,也挂在我的心中。今天我重温了我的入党誓词,每一句话我都基本上做到了,也会一直继续做下去,请组织、同志和群众监督。


在履行入党誓词的时候,我也有过动摇,有过彷徨,有过怀疑,有过迷茫,曾经对我们的目标产生过质疑,曾经对我们的路线产生过怨言,曾经对我们的队伍产生过愤怒,是你们带领我走过了这一切。做人最忌首鼠两端,做事最怕摇摆不定,能够做到心口如一、有始有终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感谢你们以共产主义信念指引着我,让我达成了这样一种幸福。

是你们带着我趟过了泥泞和崎岖,让我逐渐无所畏惧,让我敢于面对一切艰险。


我会继续走下去的。




共产主义的道路是漫长曲折的,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都幼稚而错误,非艰苦卓绝不能前行一步。


过两天就是七一,是我们党一百岁华诞,同时也是我们党员的节日。当然这个节日不等于大功告成,更多是一个阶段性的小小纪念日。我们的路还很长,还要埋头走很久很久,但是远比现在更难的路都走过来了,有什么可怕的呢?


曾经我们的队伍几乎面临绝境,缺吃少穿、围追堵截,一样走过来了。


曾经我们的国家几乎国破家亡,一穷二白、百病缠身,一样走过来了。


曾经我们的民族几乎亡国灭种,一盘散沙、离心离德,一样走过来了。


就前几年,你敢在网上大胆的说“我是党员”吗?立刻被群起而攻之,说什么的都有,我们很多同志都被吓住了,忍辱负重、忍气吞声,这不也过来了?


诚然,目前世界局势是凶险的,挑战也是艰巨的,面临的危机也是重大的,但是想一想,环境还是好了很多。敌人再凶顽,毕竟在一天天走向灭亡,我们再艰难,毕竟一天天站起来了。


同志们,不怕的。


29位七一勋章获得者与我们站在一起,我们是同志,同志同心,世界上没有什么战胜不了的困难。


我们要去争取我们自己的七一勋章。


我提议,我们一起唱一首《国际歌》吧,我先起头: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user avatar   xiong-san-45-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也要努力获得一枚


user avatar   lang-nan-7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于热血老船长王书茂的几个故事

1、三代同堂建南沙。在东门礁施工中,王书茂与老父亲及18岁的儿子一同加入建礁队伍。

2、热血守护祖国海洋领土。在2012年4月黄岩岛事件期间,王书茂和他的船队在黄岩岛附近作业时,遭遇外国渔民船只侵扰。面对佩带武器、无理挑衅的外方渔民,王书茂先向他们进行口头警告,在对方不听劝阻,变本加厉地要冲入我国领海时,王书茂毅然下令船队挡在外方渔船前进的方向上,阻拦他们非法越过我国领海线。经过多天的周旋与对峙,外方船只最终撤离。

3、2014年5月,外方出动大批船只非法强力干扰中方“981”钻井平台作业。王书茂带领海上民兵连日夜兼程赶往西沙中建岛南部。在劝阻无果的前提下他亲自带领船队冲向对方,迫使外方非法船只远离作业平台,既保护了“981”钻井平台作业环境,又维护了我国的南海主权不受侵犯。

为老船长点赞


user avatar   andy-xie-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只有致敬!

看一下王占山同志的经历,看看想要获得七一勋章,有多难。

七一勋章获得者 王占山 https://www.zhihu.com/video/1393164627430146048

先后参加辽沈、平津、衡宝、两广、抗美援朝、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出生入死、英勇杀敌,4次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

在抗美援朝金城战役中,带领战友坚守阵地4天4夜,打退敌人38次进攻,歼敌400余人。荣获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被朝鲜授予“一级国旗勋章”。

王占山离休后,仍然情系国防事业,倾心传播红色革命基因。


user avatar   liu-sheng-guang-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想说一下柴云振老人。

我们熟知的抗美援朝的大部分英雄邱少云、杨根思、黄继光等都没有看到和平,活下来的神枪手张桃芳成了飞行员,喊出“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蒋庆泉重伤被俘回国后选择了隐居,独自活捉六十三名英军的刘光子退役后安度余生。

而朝鲜战争时柴云振所在的十五军接到一个阻击命令时减员已达三分之一,粮食老早没有了,连带着的美国战俘都跟着战士们一起学会了挖野菜充饥,路边马粪里泡涨的黄豆都被饿到极点的战士们扒出来吃了……

就是这等惨景,当听到彭老总亲自要求秦军长坚守十天时,十五军的将士们又返身先敌抢占了角圪峰、朴达峰,两天就打垮了前来进攻的加拿大旅,又顶住了美二十五师和美三师的猛攻。所有的山头打到最后都成了白刃战。

战斗中,班长柴云振的组织十三个人分三路向敌反击,仅七分钟,击退了美军一个营,夺回了失守的三个山头还抢了一个美国人的山头。攻上第三个山头时就剩下柴云振一个人。他用美国人留下的武器击毙、击伤了两百多个美国人。

打垮了进攻后,这位中国班长居然独自攻占了第四个山头。所有在场的美国兵都被这个杀红了眼的中国勇士吓得连滚带爬地向山下逃命,只有一个黑人士兵跑不及,冲上山头的柴云振立刻和这个黑人在阵地上抓头发、掐脖子打成一团。

殊死的肉搏中,黑人咬掉了柴云振一根手指,柴云振挖掉了黑人一只眼珠,又摸了块石头猛击黑人的脑袋。这个一米九几的黑人被身高一米六的中国班长吓丢了魂,捂着滴血的眼窝逃了,只剩下一口气的柴云振一直坚持到战友孙洪发冲上来才昏过去。

柴云振的英勇行为对全线阵地转危为安起了重大作用,战后,他荣获了特等功和一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这两枚功勋章在十五军军部档案室里锁了整整三十年,十五军也找了柴云振整整三十年。

原来朴达峰战役后柴云振身负重伤,住院一年后,1952年4月,柴云振在医院办了手续,复员回家。拿着三等乙级残废军人证书,在民政局领取了一千斤大米的复员费,回到自己的家乡岳池。

回乡后,他先后担任过大队长、乡长,公社党委副书记等职。三十多年里,柴云振默默地为党和人民辛勤工作,无私奉献,从未吐露自己的功绩,谁也不知道他是一位大英雄。

志愿军总部发给柴云振的英雄勋章无人领取,朝鲜军事博物馆的展厅里挂起了英雄柴云振的“遗像”。志愿军回国后,部队一直在寻找柴云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解放军总政治部要编写《英雄传记》,指定要为柴云振立传。

原柴云振所在部队军长,前国防部长秦基伟同志指示:“必须千方百计找到柴云振”。为完成这一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39155部队派出以军群联络处长温铁汉为组长的寻访小组。李天恩时任15军宣传处处长,在李天恩大力寻访并登报查找下。

一九八三年,十五军偶然得知柴云振还在四川老家活着,于是,十五军在《四川日报》上连续刊登寻人启事,呼唤自己的英雄。

老农民柴云振听到了部队的呼唤,可部队已经无人认识他了,岁月沧桑,本来就不把功名利禄放在眼里的英雄也已淡忘了许多往事,只记得是一位叫孙洪发的战友背他下了阵地。

十五军为稳妥起见,急电请回早已转业的孙洪发。孙洪发一下火车就认出了柴云振,两个生死战友抱头痛哭一场……

而国防部长秦基伟则在家宴中为自己的老兵满满敬了一杯酒。最后,秦基伟问柴云振有什么困难需要组织解决,柴云振说:“老首长,我那一个营的战士都牺牲了,只剩下了我。我活在世上,应该代我的战友们做点事,我自己对组织没有任何要求。”这席话以后常常引起秦基伟对这位战士的深深回忆。

经中央军委批准,柴云振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英雄代表团的成员,应金日成的邀请前往朝鲜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35周年纪念活动,期间,金日成两次接见柴云振,并给他颁发了“一级自由独立勋章”。金日成说:“找到柴云振,历史应该改写过来,柴云振不是烈士,是活着的英雄。”

按照访问日程,柴云振参观了朝鲜军事博物馆和志愿军烈士陵园。在军事博物馆里,翻译官指着墙上悬挂着的一幅素描画像说:“这就是柴云振的‘遗像’。”

还告诉他在当年的朴达峰阵地上为他埋了一座假坟,立了一块碑。柴云振说:“我还活着的呀!这‘遗像’我得带回去!”征得朝方同意后,柴云振亲手把自己的“遗像”揭了下来,带回来保存在自己家里。

柴云振载誉归国后,受到祖国人民的热烈欢迎,所到之处都是鲜花、笑脸和赞誉。面对这—切,老英雄却说:“荣誉属于祖国和人民,我只有多作贡献来报答”。

柴云振被选为四川省政协委员、县政协常委、全国人大代表。地位变了,他对党和人民一颗赤诚的心没有变。柴云振年过古稀,老骥伏枥,但在革命和建设的征途中壮心不已。

2018年12月26日,一级战斗英雄柴云振安详的走了,享年93岁。


——以上材料主要引自百度百科与《决战朝鲜》


user avatar   zhong-guo-wang-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雄壮的《忠诚赞歌》乐曲声中,习近平为“七一勋章”获得者颁授勋章。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授予“七一勋章”的决定》,授予29名同志“七一勋章”。


29个闪亮的名字

29面共产党员的旗帜

今天我们用一组海报

向他们致敬


user avatar   beask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有的人从山里走了,就不再回来,她从城市回来,却不再离开。你就是百色最美的朝霞。

看了《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首期节目《扶贫路上》,被黄文秀的事迹感动,禁不住潸然泪下。北师大硕士毕业后,她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选择回乡,毅然将青春和热血献给脱贫攻坚事业。这种坚定选择的初心来自于深厚的人民感情,非常值得人钦佩和学习。

每一个榜样,都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都是一面引领我们前进的旗帜。


user avatar   guan-cha-zhe-wang-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七一勋章”颁授仪式的感动瞬间

在今天的“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渡江英雄”马毛姐、“百战老兵”王占山、党龄最长的红军老战士郭瑞祥坐着轮椅抵达会场;张桂梅需要由人搀扶,她的手上也布满膏药。

向你们致敬!

走近“七一勋章”获得者:

张桂梅说,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

老戏骨蓝天野曾是北平地下党的交通员,对于其传奇的经历,不少网友们都呼吁:“这还不拍成谍战剧?”

“普通人民教师”张桂梅:我做这些更多是因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有人问我,为什么做这些,其中有我对这片土地的感恩和感情,更多的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今天(29日),代表“七一勋章”获得者发言时,张桂梅如此说道。

将这句话拆开来讲,“感恩”、“感情”、“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四个最最朴实的关键词,可以说是张桂梅创办华坪女子高中以来最最真实的写照:为了让女孩子们走出大山,她创办了这所免费女子高中;她曾和同样身为党员的5名老师们站在用手画的党旗下宣誓不要放弃孩子们,只因相信“这要是放在战争年代,这里剩一个党员,阵地都不会丢掉,而我们有6个人。”

说到感恩、感情,还要从张桂梅刚刚走进华坪县说起。

在接受央视《面对面》采访时,张桂梅曾回忆,她原本与丈夫在大理教书,1996年,丈夫因胃癌去世后,她申请从大理调出,来到了丽江华坪县民族中学任教。

结果不到一年,她被查出子宫内有一个快5斤重的肌瘤,由于之前给丈夫治病,张桂梅的积蓄很少,当时她觉得自己活不长了,学校的老师们知道这个消息后,都鼓励她不要放弃,“你不行还有我们”,县长也前来安慰她,“你不要怕,我们再穷,也会救活你。”

华坪县开妇代会时,有山里的妇女将身上仅有的5块钱——正好是回家的路费,捐了出来,“我当时就在想,我没给这个小县做过一点贡献,却带来了这么大麻烦。”就这样,在当地人的帮助下,张桂梅被“救活”了。

怀着对当地人的感恩,张桂梅始终想为大家做点什么。身为老师的她很快发现,学校里的女生们经常读着读着就“消失”了——要么是回家干活,要么是结婚生子。于是,她决定用自己的努力把山里女孩送出大山、摆脱贫困。

一开始,有了办免费学校的愿望后,张桂梅始终筹措不到足够的钱,2007年,张桂梅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到北京开会,她把办免费女子高中的想法告诉了一位记者,第二天,张桂梅的故事便出现在了全国媒体上,之后丽江市和华坪县各拿出100万,帮助张桂梅办校,加上社会各界的支持,2008年9月,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开学,张桂梅担任校长。

学校办起来了,难题又来了。华坪女子高级中学虽然是高中,但学生们的基础都太差,有的还得从小学、初中的知识补起,有一段时间,学校只剩8位老师,教学工作接近瘫痪,县里有意把学校的学生分流到其他高中,心灰意冷的张桂梅在准备交接工作时,看到这8位老师里面有6位党员,突然有了底气,当时,大家没有钱,6名党员站在画的党旗下重温入党誓词。

把学校办起来、办好,不要放弃孩子们,这大概就是张桂梅的初心。

张桂梅回忆,从那以后,老师们更加努力地工作,有一个老师刚做完肿瘤手术就回到了工作岗位,她说,“医生说我能穿衣服了,我就回来了”。

十余年间,张桂梅帮助近2000名贫困山区女孩圆了大学梦,自己却因常年操劳透支了身体,患上了肺气肿、肾囊肿、肺纤维化、颅骨骨瘤、小脑萎缩等23种疾病,靠吃止疼药每天坚持工作,拒绝住院治疗。2018年4月,她一度疼得失去了意识。

今年2月17日,“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上,因为关节痛,张桂梅的手上贴满膏药,她透露,如果不贴,手就伸不开不能动,贴上还能动一点。

仅仅几天后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张桂梅已经是坐着轮椅上台了。

张桂梅的故事令人感动,也令人心疼,张桂梅曾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谈到了自己的选择,“我怕我今天晚上睡一觉,人没了,别人确实给我药费了,我把药费干别的去了,(病情是)拖成这个样子的,但我不后悔,一点都不后悔,值得,换来了多少孩子们(有学上),我会跟他们一起,战斗到我最后那一口气。”

张桂梅始终不忘初心的同时,也多次告诉孩子们,要牢记感谢党,“不需要她们感谢张桂梅,感谢女子高中,我希望她们感谢党和政府就足够了”。

今年年初,赴北京出席“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前夕,张桂梅在昆明接受采访时再次表示,“这份荣誉,是我们所有老师的功劳,并不是我个人的,我只是一个代表而已。只是说,能让一个山区老师上去领奖,这是对整个山区老师的认可,是党给大家的一个温暖。”

今天,七一勋章颁授仪式隆重举行。张桂梅手上布满膏药、被搀扶着进入人民大会堂。

这次,她也代表“七一勋章”获得者发言。“我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这是张桂梅的开场白。在随后的发言中,她再次感谢党和政府的支持,“在一次次的家访中,看到一个个山区女孩因贫困失学,我心痛得无法呼吸,我体会到,一个受教育的女性,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改变三代人的命运,于是我决定创办免费女子高中,在党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华坪儿童之家、女子高中先后建立,2000个学生考上大学、172个孤儿有了温暖的家,这里我特别想说,办学初期条件艰苦,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就在于党的精神的感召, 学校党员向着党旗保证,一定要把女子高中办好,百折不挠,顽强拼搏。”

“有人问我,为什么做这些,其中有我对这片土地的感恩和感情,更多的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张桂梅想要告诉孩子们,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

网友们也被张桂梅的故事感动,“张老师真的太伟大了”“这才是我们最应该追的星”。

老戏骨蓝天野,曾是北平地下党的交通员

94岁的著名导演、演员蓝天野也是“七一勋章”的获得者。蓝天野曾在经典话剧《北京人》《茶馆》《蔡文姬》中饰演重要角色,导演过《针锋相对》、《贵妇还乡》《吴王金戈越王剑》等经典剧目,还塑造了1990年版《封神榜》中的经典角色姜子牙。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18岁那年,蓝天野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地下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在解放区与白区之间传递信息、护送人员、运送各种物资和书籍。他所在的演剧二队和祖国剧团,也曾经是地下党领导的据点。

1948年撤回解放区后,安全起见,他将原名王润森改为“蓝天野”,并沿用至今。也为了加强党在戏剧战线的工作,他在抗战胜利后,选择将毕生奉献给话剧事业。对于如此传奇的经历,不少网友们都呼吁:“这还不拍成谍战剧?”

地下生涯

1945年9月23日,18岁的蓝天野加入中国共产党。

据《北京晚报》5月27日消息,1944年底,蓝天野的姐姐石梅被组织派到北京做地下工作时,通过《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论》《两个中国之命运》等书籍,为正在国立北平艺专学习绘画的蓝天野打开了革命工作的大门。

1945年初,蓝天野开始协助组织上刻印蜡版、印制宣传材料,还做了地下交通员,向解放区送文件和物资,并在同年9月23日正式成为了一名党员。

“就像人会记得自己的生日,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日子。”

据《北京日报》3月10日消息,当时,蓝天野经常会骑着自行车,从西直门出发一直骑到西山,把沦陷区的物资和文件送给解放区的同志,又从那里拿回给北平地下党工作人员的各种物资。

面对如此危险的工作,蓝天野却只遗憾自己不能做更多。据他自述,在他当时住的胡同里,三九天早晨起来,不知道谁家的门洞里就会出现冻死的人。很多人吃不上饭,冻饿而死的人很常见。这样的经历和姐姐对解放区的介绍,让他愿意接受革命思想,愿意为党工作。

他还在回忆中提到,从1946年开始,他对外的身份是国民党少校,但他却是个“穿着国民党军装的共产党”。他所在的演剧二队和祖国剧团,也是当时地下党领导的据点。

艺术人生

抗战胜利后,共产党领导下的学生民主运动在北平的地下展开。为了进一步加强党在戏剧战线的工作,北平地下党成立了北平剧联党支部,蓝天野正是党支部的一员。

“因为当时党指示,让我把工作重点放在戏剧战线上,扩大党的影响。从此,我就一直从事话剧事业,直到现在。”蓝天野如是回顾自己的艺术生涯。

1948年,上级指示演剧二队和祖国剧团都撤到解放区。为了安全,他把原来的名字王润森改成了“蓝天野”,并沿用至今。

195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蓝天野作为人艺元老,在这里从事戏剧艺术工作。

1990年,由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联合出品的《封神榜》正式播出,蓝天野饰演了辅佐武王灭周的一代贤相姜子牙。

拍摄此剧时,蓝天野已经六十多岁,但在剧中仍然呈现出精湛的演技。而他所呈现的姜子牙的形象,也成为不少人心中的经典。

2011年,为庆祝建党90周年,北京人艺党委决定,重排献礼剧目《家》,并邀请已84岁高龄的蓝天野加盟剧组。面对召唤,蓝天野表示,自己是老党员,“只要组织需要,我就要发好光和热”。

2021年6月29日上午,“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已经94岁的蓝天野拿到了这枚沉甸甸的奖章。

正如他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的话一样:“我现在常常跟一些年轻党员说,时代不一样了,我们那时候是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但他们现在是为中国共产党长远目标而奋斗!”


user avatar   xi-ci-ke-li-f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功勋党员当中有三个被圈出来的名字,很显然这三位功勋已经离世,三人当中有两个人都是80后,陈红军1987年,第一书记黄文秀1989年,一个是用生命筑起巍峨界碑的卫国戍边英雄,一个是用生命走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时代楷模。

他们都是我们这些年轻人的榜样,前几天看了电影《1921》,中共一大参会代表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青年兴则国兴,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正是因为以前的年轻人救亡图存,不怕牺牲,才有现在的美好生活。

正是因为陈红军和黄文秀这些现在年轻人的不怕牺牲,负重前行,才会有现在大多数人的岁月静好。

“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陈独秀之子陈乔年临终遗言)

谢谢你们!功勋党员!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中国武汉一市民就这次疫情起诉美国政府等四被告索赔20万? 
  「车主花圈维权」特斯拉回应称「不提倡按闹分配,坚持公平公正处理」,对此你如何评价? 
  中国人有多爱学习? 
  如何看待南非暴乱持续发酵,几乎所有商店被趁乱洗劫一空,只有书店完好?背后有哪些原因? 
  哪个瞬间你觉得中国并不强大? 
  如何看待 90 后女博士后称「科研不应攀比论文数,而是要真正去做研究」?不比论文数量应该比什么? 
  河南暴力袭警致民警牺牲案一审宣判,凶手被判处死刑后当庭提起上诉,案件结果会改变吗? 
  如何看待075二号舰下水? 
  孟晚舟隔离期结束已回华为上班,对华为将起到哪些作用? 
  如何看待FOX电视台报道中国网民关于“白左”一词的定义? 

前一个讨论
演员吴京是一个怎样的人?
下一个讨论
很多书籍都是在改变我们的世界观,有哪部著作可以大大加强我们的方法论?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