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电视剧《大决战》? 第2页

                    

user avatar   la-fei-er-bo-j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什么是不熟?人不熟。文艺工作者同自己的描写对象和作品接受者不熟,或者简直生疏得很。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熟悉工人,不熟悉农民,不熟悉士兵,也不熟悉他们的干部。”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导演究竟对解放战争史熟不熟、懂不懂,很多网友已经分析的很透彻了,在此不再赘述。

导演的对党史、军史、战史的不懂(可以这么说,无限趋近于0)那么我们暂且可以按下不表,文艺工作者嘛,不要求个个是军史专家,

但是艺术创作领域的几条原则,你作为文艺工作者不能犯吧?

有哪几条原则呢?

第一,人物“说人话”。

我的戏剧课老师多次讲、反复讲,在剧本创作和表演中,最重要的就是“说人话”。

什么是说人话?那就是说你这个人物角色该说的话。

果党司令该说什么话,解放军战士该说什么话,老农民该说什么话,创作者心里要清楚。

这样观众就不会“跳戏”。

你让一个农民战士突然蹦出堪比领导讲话还要高的高度,就会导致“很假”,很违和,让人浑身不舒服。

这就是违背“说人话”这一艺术创作原则的结果,会导致一股怪味。

“不说人话”,就成了春晚小品既视感了。

戏剧创作是要展现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核心就是真实。

真实!真实!真实!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作为艺术创造的一项原则,现实主义要求作家对现实生活和人物形象表达客观性和真实性,任何主观的臆造、曲解都与现实主义原则背道而驰。

完全理解导演想表现革命战争中的浪漫主义精神,但这种违和的浪漫,觉得战火中硬要穿插一段爱情才是浪漫,完全是西方化的叙事手法,在这种场合是讲不通的,水土不服,就会很怪。

革命浪漫主义不是非要通过爱情才能表达,有爱情也不是非要“谈情说爱”来表达:

比如电影《大决战》里的小战士跳踢踏舞,

《士兵突击》里就有高城给伍六一点烟,故意燎他眉毛;

《潜伏》里余则成念《为人民服务》纪念爱情

《觉醒年代》里陈独秀在监狱里唱《定风波》。

这都是革命的浪漫。为什么非要硬插一个爱情片段才能表现浪漫?

这种小细节处理的失真,全剧不胜枚举。都带来了对作品整体水平的伤害。

每每看到这样令人“跳戏”的片段,我都忍不住慨叹,要是没有这样的瑕疵该多好!

再看老版大决战的台词:


“不惜一切代价,给我把突破口撕开”,这才是一个指挥员应该说的话。

关于这点,教员已经讲的很明白了:

“什么是不懂?语言不懂,就是说,对于人民群众的丰富的生动的语言,缺乏充分的知识。

许多文艺工作者出于自己脱离群众、生活空虚,当然也就不熟悉人民的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不但显得语言无味,而且里面常常夹着一些生出造来的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的不三不四的词句。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为什么会有这种“黄百韬说我军好”雷人的台词出现?

其实,戏剧是行动的艺术,不是台词的艺术,当你看一个影视剧里台词多的不行,你基本上可以弃剧了。

宁可把雷人台词硬塞给果党司令,也要突出zz正确,这种严重违背艺术创作原则(人物说人话)的行为,只能说明:

第一,导演表现力不够,只会用演员台词来表达,而不会有效运用镜头语言、场景细节、后期剪辑、演员行动来表达,说白了就是功底不行;

第二,某些审片领导思维水平不行,因为他们只有看到台词才能读出核心思想,而读不懂其他表达方式。

无台词表演,却真正动人心魄,直击观众内心。这就是戏剧啊!

重点说三遍!

戏剧是行动的艺术,不是台词的艺术!

戏剧是行动的艺术,不是台词的艺术!

戏剧是行动的艺术,不是台词的艺术!

想听台词的艺术,请去听相声评书,那才是语言的艺术。

一个追车而进的行动,一个因病痛而下蹲的行动,一个因疼痛满头大汗而又泪中含笑的行动,焦裕禄的光辉形象立刻直击观众灵魂。

一个跟拍镜头,突出人物主体;一个动静结合,人物纵向运动、火车横向运动,交代人物空间关系;一个越肩远景+特写镜头,两个人物的关系和内心世界一览无余。

需要台词吗?这就是导演功力!这就是镜头语言!这就是演员行动!这就是戏剧的魅力!

(如果换成高导……那画面我不敢想了。大概又是春晚小品既视感吧。)

想表达主题思想,完全可以用演员的行动、丰富的镜头语言、场景细节、后期剪辑等等来创作,

空有台词而毫无行动,演员喋喋不休,和说相声有什么区别?

(王强老师是个很厉害的戏骨,手把手教过我,海政文工团的,本身就是军人,也对军人有很深刻的理解。哎,演员也是没办法,得听导演的安排)

“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

“英雄无用武之地,就是说,你的一套大道理,群众不赏识。在群众面前把你的资格摆得越老,越像个“英雄”,越要出卖这一套,群众就越不买你的账。

“你要群众了解你,你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得下决心,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第二,势均力敌的思想冲突。

这是当前许多历史正剧的通病。

解放战争后期的战略决战阶段,经过几十年的历史教育,应该说观众对于历史上的三大战役、以及历史的最终选择是非常清楚,非常熟悉的,

也就是说,你的这部剧的起点,就不应该仅仅是在“低层次科普”上。

因为说到底,宣传还是要面向广大中青年人,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

而当下青年人对于这段历史,可以说多少是有了解的,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并不像某些领导和导演们想象中的那么低。

好,既然不是“低层次科普”,已经进入21世纪的宣传环境了,一个最基本的艺术创作原则是什么呢?

那就是冲突的双方要站在同等的思想高度,进行势均力敌的思想交锋。

说白了就是:对敌人的刻画塑造,也必须充分深刻。

敌人高明,我们更高明,而不是“胜利者睿智,失败者愚蠢”。

恕我对这样的“卫立煌”无法认同,我猛一看以为是刘峙。

这是在中原大战中击败石友三解除了南京之围,在鄂豫皖“围剿”、镇压“闽变”分路暨主功、击败冈村宁次收复郑州、缅北滇西反攻战役(含强渡怒江战役)等一系列战役中取得了胜利的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吗?


再看看老版大决战的卫立煌:


如果还仅仅停留在“胜利者睿智、失败者愚蠢”,那这样的冲突只会让人感到荒诞可笑,对胜利者的历史必然性也无法产生认同。

观众会觉得,敌人这么蠢,谁都能打的赢。

不是我们太强了,而是敌人太蠢了。怎么能产生对胜利者的认同呢?

也就会出现“鬼子用八年时间才逃出中国”的梗了。

黑格尔说:

“造成冲突的根源不是恶意、罪行、卑鄙或是单纯的灾祸、盲目性之类,而是对某一具体行为的伦理的辩护理由。”

也就是说,冲突的国共双方,要有其各自的合理性。

果党有果党的理由,我党有我党的理由,都有各自的合理性,然后双方激烈交锋,让观众去评判(历史已经作出了评判)

这才是高明的创作手段。

特别是1948、1949年这种民族命运堪忧的历史性转折时刻,对国家命运抱有不同信念、持有不同见解的各方势力进行深刻的思想冲突,

让冲突的双方在激烈的交锋中逐渐揭示真理:我党必胜,果党必败。

而在新《大决战》里,显然没有做到:

连卫立煌都开始怀疑“为谁打”了,戏剧中一方的最高任务都崩盘了,你还谈什么“激烈的交锋”“深刻的思想冲突”呢?

作为一个导演,连戏剧人物塑造里的“轴”都把握不了,谈什么创作呢?

李云龙就是李云龙,楚云飞就是楚云飞,这两个戏剧人物彼此坚持自己“最高任务”,不能变。

这样角色才能立得住,才不会倒,冲突才能一贯而终,从头到尾。

如果楚云飞像“卫立煌”那样直接最高任务崩盘了,那这个角色还能立得住吗?

戏剧人物要坚持自己的最高任务不能变的呀,你人物都变了,还谈什么冲突呢?

许三多就是许三多,高城就是高城,彼此的核心不能变。

我理解导演所想表达“为谁打”的迫切心情,但也不至于用这种方式吧?

第三,文艺创作者的立场问题。

现在的文艺创作时代不再是五十年代《地道战》《地雷战》的时代了,

那个时代我们需要向文盲率80%的工农群众教育普及,需要刻画“敌人的愚蠢”,对敌人进行脸谱化的创作加工,这也是宣传对象所决定的,

但现在还在用七十年前的“脸谱化”方式创作,能行吗?

就像我戏剧老师和我一直说的,“永远不要把观众当傻子,观众都看得懂”。

我看这个导演,大概率是把观众当傻子了,

生怕观众看不懂,所以掰开了揉碎了,嘴里再嚼巴嚼巴喂给观众,像白开水一样。

这就是立场问题了。貌似大众化,实际上还是精英主义立场:

不是我水平低,我本来水平很高的,就是怕你们看不懂,我给你大白话唠出来,人物脸谱化拍出来,这下你们能懂了吧?

这就又回到最初的问题上了:

“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

有没有打成一片?我想主创者自己心里是清楚的。

其实上述的几个问题,是当代历史题材正剧的通病。在《跨过鸭绿江》就已经有所苗头了。只不过是因为抗美援朝题材的影视剧很少,又恰逢70周年的时间节点,观众们还暂且看不太出来,

刻画“敌人的尊重”,甚至有突破现实的艺术加工,无可厚非。这是意识形态宣传的需要,“假”一点没关系。

但高明的创作手段,是建立在合理逻辑上的刻画,是润物细无声的。

碧潼战俘营、黑人连整建制投降、战俘奥运会……我们明明有比美军更感人、更“让敌人都尊重”的事迹,但却被极低的创作水平抹杀掉了。

每每想到这点,我都痛心不已。

我们是真的,美帝是假的,可因为真的讲不好,反而被假的超越、夺去阵地,怎能不让人痛心!

如果说抗美援朝题材还因为数量少,尚有提升空间的话,

《大决战》就不一样了,解放战争题材影视剧汗牛充栋,特别是有电影《大决战》的标杆在前,这些毛病就一览无余了。

《金刚川》也好,《跨过鸭绿江》也好,都是解决抗美援朝题材“有没有”,再说“好不好”,尚有发展空间,有一定的容错率;

解放战争题材的拍了这么多年了,你还要这么套,那可就说不过去了。

诚然,电视剧和电影确实有着节奏和结构上的区别:电视剧导演为了保证收视率,把情节做的跟灌水一样,让“家庭主妇做饭之余”也能听。

那我们可以用美剧结构啊。(比如《国土安全》)用心拍出三季,每季10集,每一集都是精品,也比单纯完成灌水任务强。

如果这么重大的历史题材电视剧,投大钱、花大力,仅仅满足于“家庭主妇干活用耳朵听”,那未免有点自降身价了。

那干脆出评书好了,老头老太太都能遛弯跳舞时候听,岂不美哉?

诚然KPI、收视率上去了,真正的教育效果又有多少呢?

说到底还是教育对象的问题。看是要教育什么人,给什么人看的问题。我认为应该面向中青年人,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家庭主妇干活时候”当个客厅背景音。

诚然,舆论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

但你要是插个草人去占领阵地,不用敌人冲,风吹自己就倒了。你说最后占领多少?

无非是自我安慰罢了:我占领了。

最后还是以教员讲话收场吧。

“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因此,我们既反对政治观点错误的艺术品,也反对只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而没有艺术力量的所谓“标语口号式”的倾向。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作为观众,我们总是希望完美,尽管常常不能如愿,但我们依然会满怀期许。




user avatar   wu-jian-ming-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只看了两集,果断弃剧,免得浪费时间:

一、 选角:

这种历史正剧,选对了特型演员就能及格,可这电视剧是怎么选的角呢?

唐老师的教员、刘老师的总理,是20年来最标准的黄金组合,选了这二位就不会犯大错,这个俺懂,俺也接受。可是毕竟岁月不饶人啊!唐老师今年都69了,刘老师也58了;重庆谈判时的教员才53岁,总理才47岁,两位老演员去扮演比自己年轻十几岁的历史人物,这外形实在不过关了啊!唐老师上妆之后的效果好像是被磨了皮,满脸亮光很不自然;刘老师就更为难了,明明已经发福,却还要扮演中年时的中国第一帅哥,让俺看得分分钟出戏。

于和伟的101也实在是让人接受不能。于和伟的确大红大紫,可是也不能啥角色都让他演啊!这外形像吗这个?有那么魁梧刚健的101吗?这到底是成天病病歪歪的101还是武力值80多的曹丞相啊?

两集看下来,也就是王劲松的常凯申还算过得去,但是那人物设计和台词安排也太......这个咱们后面再说。

二、 情节:

历史正剧嘛,要在宏观叙事里穿插微观故事,要讲大人物的纵横捭阖也要讲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这个俺懂,俺也接受,像当年电影版《大决战》里的丁小二(《淮海战役》)和做了两筐猪肉炖粉条的老炊事班长(《辽沈战役》)拍得就很好。

可是讲小人物的故事,占全片的比例不能太大吧?这山东某妇女主任的戏比101的还多,到底是想演啥?再说,讲小人物的故事,也得有头有尾符合逻辑吧?这山东妇女主任无组织无纪律地脱离岗位去闯关东寻夫去了,还凑了整整一个加强排的年轻妇女一起去寻夫,还坐了一艘比加勒比海盗还讲究的大木船,中途还让果军给突突了,花这么大篇幅演的这都是哪儿跟哪儿啊?

三、 文戏:

拍大场面要花大钱,哪怕是做动画效果也要花不少钱,所以电视剧里文戏要比武戏多,这个俺懂,俺也接受。可是拜托你高大导演拍文戏稍微上点儿心好不好?

延安窑洞里,教员和总理以外的三大书记成了三大捧哏的,除了随声附和就是插科打诨;果党庙堂上,从常公夫人到各位大佬都在众口一词地歌颂我党,你当观众都是幼儿园小朋友是不是?

总理和戴老板的那场对戏也让俺看得好生尴尬:历史上的总理那是何等的涵养、何等的气度,可照这电视剧一演,总理去到龙潭虎穴,一看到戴老板就冲上去跟人家斗嘴。戴老板更是要命:于公,你是国民党的头号大特务,深藏不露城府极深;于私,你是黄埔六期,见到政治部主任应该尽师生之礼,可这电视剧里呢?俩人唇枪舌剑,就差动手掐架了。

常凯申就更是要命的二次方了:历史上的常公是何等人物?虽说总被教员虐成渣渣吧,可是除了教员,人家常公无论是pk胡汉民、汪精卫、白崇禧李宗仁等一众果党大佬,还是面对TG各位伟人,基本稳操胜券,从来不落下风。这么厉害的风云人物,到了高大导演的戏里,成了一个小肚鸡肠、口无遮拦的小瘪三。设宴时连盒辣椒都不肯放,逢人就说“我不想和谈,我就想剿共”,“我不想和平,我就想内战”。好么,就差在脑门上绑块白布条,写上“假和平真内战”这六个大字了。人家李云龙去平安县喝酒前还知道跟政委打个马虎眼呢!你常凯申设下重庆和谈这么大个局,还成天跟人嚷嚷着要打仗?

忘了是第一集还是第二集,教员和常公两位巨佬吃完饭后坐在沙发上谈话,这场是俺看到的最尴尬的戏,没有之一:两位巨佬,那可都是麾下雄兵百万、一跺脚全国乱颤的大人物啊!能一上来就开怼?别说这个级别的大佬了,就是香港旺角俩黑社会头子碰面,也得是斯斯文文、客客气气的好不好?这才叫老大的气度、老大的派头;真正喊打喊杀拿刀砍人的事儿,那得让下面的小弟去干。结果这电视剧呢?两位巨佬大逞口舌之快,嘴上绝不饶人。说实话俺看到这里,真怕两位巨佬话不投机,“嗷”的一声扑上去厮打在一处……

四、 武戏:

这剧的武戏就更别提了,大家已经说了很多了,俺忍不住再啰嗦一句:就算45年东北人民自治军的技战术水平跟48年的东野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可好歹这也是101带的队伍吧?好歹这也是当年八路军的底子吧?就那么密集冲锋啊?就那么端着枪上去送人头啊?

算了不说了,反正俺已经弃剧了,一省眼睛二省电,也算落得个清净。

反正今后再看到高大导演出品的剧集,不管啥题材,我连看这前两集的时间也都不会浪费了,谢谢。


user avatar   meng-zhao-k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就感觉我们现在的影视从业者,离国军很近,离我军很远。

首先明确一个问题:《大决战》是个简单的影视剧么?错。他是正史。

中国有修史的传统,历史能凝聚这个国家的记忆和认同。以前的正史写在书上,现在的正史拍成了影视剧。

其实,这片子改个名字就是个还可以的电视剧。但是偏偏叫《大决战》,非要碰瓷1991年的电影版《大决战》,并且由央视在这个时间点播出的,那他就不是一部普通的电视剧了,而是重修的一部正史。这是我回答的一个基本前提。

如果是这样的角度来看,那么两个《大决战》比较起来,让我觉得历史都是那么同一段历史,是我们的水平退~步~了!或者说,我们开始忘记历史了!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

本次电视剧版《大决战》有亮点么?还是有的。比如东叔演的蒋介石,就挺出彩的。以及国民党高层的互动,也挺有趣的。

比如,东叔和傅作义。每次见面就搞笑死,东叔拿着调令去找傅作义签字,说不签字调不了兵。委屈死。东叔说,要让傅作义撤到福建做东南军政长官,给党国留些血脉。傅作义说,淮海战场上的(你的嫡系)兵团才是党国的血脉。那意思是,我不是!要真的硬刚么?!求蒋介石心里阴影面积。

比如,东叔和卫立煌。让你东西对进打林彪你不打,让你带兵撤到关内你说你还要打一打。那你倒是打呀?!怎么林彪一来直接比赛投降了?!卫立煌一脸的流氓相,看着我都想替蒋介石扇他耳光。

再比如,东叔还白崇禧。掏心掏肺的画饼,还要把自己八十万嫡系部队的指挥权交给白崇禧。白崇禧呢,头天晚上提了一堆条件东叔都答应了,然后第二天,白崇禧他飞~走~了!一声不响直接飞~走~了!

虽然这三段有点过,但是还是把国民党的心态和内部矛盾都表现的挺好的。我们导演演员理解起国民党的勾心斗角来特别得心应手,演的非常传神。

但是一写我军,就拉胯了。战塔山,我们硬拼;战锦州还硬拼;打淮海还是硬拼,然后就提现我军不怕死,还死的很惨都。我军的战术素养?不存在的。指挥艺术?也不存在的。五大老就天天起高调背台词。粟裕林彪天天在那心疼战士做不忍状。

更可笑的是,国民党解放战士,可以直接在战场上咆哮:共军都是啥材料的啊?你们都不怕死么?!我知道你是为了反衬,但你用脚趾头想想,你一个前两天被俘虏的士兵,刚刚当上解放战士,敢真的豪横么?!

然后我军的战士也就会一路小跑冲锋,像害怕自己死的晚似的,最后,还终于都牺。牲。了。


我们的影视工作者,动不动就要挖掘人性,从一些细节入手去展示人性的复杂,结果就把经念歪了。《集结号》最为典型,集结号的战场效果是国产战争片里最好的,在大银幕上看的时候,国民党坦克开上来的时候我都害怕了。大地都在震颤。但是故事梗概,咋拍的像国军呢?用欺骗的手段让自己人去送死?这不是国军常规操作么!这个拍法,对先烈们是一种侮辱。他对塔山和黑山面对国军机械化部队,整排整连整营牺牲的战士的一种侮辱,也是对中野硬抗黄维兵团时,主动作战牺牲的战士们的侮辱。

为了解放,我党我军让部队去牺牲,这事儿有没有?当然有。塔山那个破地儿没办法采取任何其他战术,就是要去牺牲去拼。在明知道自己要牺牲的情况下,还能主动承担这种牺牲(在全国胜利已看到曙光的情况下),这才是人民军队最伟大的军魂。你把这个否定掉了,否定了人民史观英雄史观,去发掘什么别的人性,那不如去拍《八佰》好了,去拍《南京南京》,请离人民军队远一点。

这次的《大决战》也依旧有这个毛病,看完了之后,我只感觉到国民党用无数猪一样的骚操作把自己作死了。然后我党就之后拼,没了!领袖的视野和胸襟,几个野战军大佬的坚韧和雄才大略,啥都没有。给人一种代入感,就是你来你也行。

人永远拍不了,写不好自己不理解的东西。也许我们现在离历史太远,已经开始不理解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的英雄们了。可悲可叹。


user avatar   bei-wei-tai-yang-er-zhu-r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粗略看了几集,感觉这非常搞笑的地方有几点:

1.黄伯韬在运河上劝说老百姓不要害怕pla,这简直太搞笑了,黄伯韬虽然沾得上“孤臣”的人设,但是他毕竟是骨子里替老蒋卖命的死硬派,也因为在zz上死硬,才能以非黄埔系出身,最后做到第七兵团司令。黄伯韬在豫东战役的时候的表现也证明这点,你可以塑造黄将军宁死不跑路,死硬打到底,和华野最精锐的几个纵队撕打到最后,但是你却塑造黄将军内心同情tg,你是在侮辱观众的智商还是在侮辱委座的“用人之术”不及格呢?

-----老蒋虽然在用人上远不如教员,但是显然还不至于放任黄伯韬这样一个非黄埔出身,无嫡系指挥官经历的人如此在几万果军的面前如此跳脸亲g的。

2.陈官庄最后阶段,杜聿明等人军服笔挺,比起90年代的大决战,实在是让人很难捉摸。

冬季的陈官庄,在我军包围下,果军吃饭都困难,更不用说洗衣服和刮胡子了,90年代的大决战,最后时刻拍摄杜聿明胡子拉碴,邱清泉已经不戴风纪扣,这是比较还原历史场景的。这方面具体可以参考斯大林格勒最后阶段被俘获的德军士兵,设计精美的m42军服也已经没了型,军帽不知所踪,这才是正常情况。

3.顾祝同被塑造为不时劝谏老蒋的“魏征”

顾祝同这个人,打仗不行,zz一流,属于典型的穿着军装的政客。这个人的一切军职,不来自于其在战场上的战力,而来自于无数次zz投机,和何应钦,上官云相属于一类人。和杜聿明,卫立煌,黄伯韬,乃至傅作义都不是一个水平的。实际上任何人都可能劝谏老蒋,唯独顾祝同不可能这样做。

4.刘涛驾驭不了宋美龄的角色,缺乏气场,比09年邬君梅演的宋美龄差远了。

5.邱清泉的演员怎么演都缺乏大将气度,感觉气场和段位也就相当于他之前演的程度所长了。

老版的邱清泉,演员演绎的举手投足之间,带有非常明显的行伍气息,气质上虽然和真实的邱清泉还有些差距(邱清泉本人文理科成绩都很好,还擅长古诗文,尤其是古体诗写作),但把邱清泉英语水平高,做事果决,久经战阵,气质深稳的特点表现出来了。基本上符合邱清泉‘老资格战地指挥官’的人设,新版电视剧里面的邱清泉的气质,就不像一个经历过滇西缅北大反攻,拥有中将军衔的指挥官,也就指挥着用几台挖掘机武装的一支机械化流氓大队,和大风厂的职工单练一晚上了。


user avatar   tang-ma-ma-de-hao-z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单说五大书记这部分。

高赞说的很好,解放时期作为我党核心的五大书记,在高导手中变成了“主席和他的四个秘书”。

最近重温完《解放》,五大书记的演员还是唐国强、王伍福、刘劲、郭连文、王健,但是表现出来的内容完全是天差地别(唐国强是导演之一)。

《解放》里面,任弼时会因为意见不同和主席争吵,朱德会在军事会议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刘少奇在华北负责全国的土改工作,周恩来就更不用说了。

反观《大决战》,四位“秘书”,什么时候发表过自己的意见?更别说因为意见不同争吵了,任弼时连一句词都没有。延安保卫战时期,毛、周、任在陕北和胡宗南周旋,撤到华北组建中央工委的刘少奇和朱德,那可是在领导全国的军事和土改工作啊。

周,朱,刘,任四位伟人,到了高导手中,全变了只会嗯嗯嗯的秘书了。


user avatar   zhi-xu-yixiao-bu-xu-c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推测,

不,我敢肯定辽沈战役就是电视剧版的雪白血红!


user avatar   a-feng-34-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什么叫也算是?

在这里套什么近乎。

重庆周公馆在曾家岩50号。

重庆戴笠公馆在曾家岩51号。

重庆谈判时周恩来和戴笠可是邻居啊。

而且

曾家岩49号就是重庆警察局。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当时的警察系统是三青团的天下,三青团的掌门人是蒋经国,而帮助蒋经国获得三青团领导权的人是熊式辉。而熊式辉是政学系的重要领导人,政学系和戴笠可是水火不容。

还拍什么辣椒酱的暗流汹涌,曾家岩49、50、51号三家门牌一亮,就够暗流汹涌了。

当时间谍组织政治势力最大的是三青团,军统是面上咬人的狗而已。三共青团的老大出去康泽是中将以外,其他的全是上将。戴笠一个小小的少将有什么政治能量需要周去会的。

曾家岩49号:蒋经国、熊式辉。

曾家岩50号:中共要人。

曾家岩51号:戴笠。

在国共和谈期间戴笠有什么资格和周攀谈,蒋经国、熊式辉弄不死他。蒋经国自不必多说蒋介石的儿子,熊式辉和蒋介石的关系是连襟。

还有什么叫周先生?

戴笠这人虽然坏,当是不蠢阿。

戴笠写信给林彪都是称呼吾兄。

林彪黄埔四期,戴笠黄埔六期,周恩来是主任,杜聿明见周恩来都自称学生。


user avatar   feng-niao-22-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重大历史题材的影视剧,确实不好拍,何况为了献礼,时间紧任务急,难免会有缺陷。

但客观原因和主观错误是两回事,不能拿客观原因掩盖主观错误。

现在我们在处理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时,总会有一些投机取巧的套路:

1,现在有CG了,可以更低成本的搞一些“大场面”,于是内涵不足场面凑,搞的花里胡哨的,热闹些,总觉得老百姓好哄;

2,镜头往下放,深挖历史人物一些小细节,小故事,哪怕和主题关系不大;此外,强行插入一些小人物,唠唠叨叨不厌其烦,搞外传,搞外史,所谓突出人性,凡人视角;

3,表情上脸,突出“震撼力”,伟人动不动就拍案而起,搞的跟赘婿情节里面的董事长似的;小人物则用个人英雄主义代替革命英雄主义,要么面对千军万马镇定自若抽雪茄,要么五官狰狞好像小混混,总之一人发飙万夫不当,脾气一发就要开挂;

4,强行哲学观,总要说些不知所云的深刻台词,在最危机的关头开始思考人生,游离宇宙,炮弹打过来的时候开始观察蚂蚁,进入微观宇宙的思考,于是发出“人生就像是……”的一类感慨。

以上病情分析,病根其实都是一个:被西方影视剧里面的历史观和叙事手法所奴役,自己的脚在动,走的是人家的路;自己的嘴在说,说的是人家的话。自以为和以前的老作品有了区分,有了自己的观点和视角,并自诩为独立思考,思考nm个屁。

从金刚川开始,最近的历史题材影视剧,大抵走的都是这个路子,所以你再有好题材,再有好演员,也没有好作品。就好比做菜,炒菜的手法不对,材料再好,也整不出好菜品。责任当然有导演的,但锅不能让丫一个人背,谁选的导演,谁审查的片子,谁是制片,谁是编剧,这一大坨一个都跑不了。

我们爱把导演分为第几代,当前这一代,似乎都是西方叙事派的学徒,只学习了一些手法和技术,既忘记了自己的立身之处,其实也没能掌握人家的精髓,何况眼睛还一直盯着票房和收视率。

这一部大决战,还没看几集,但感觉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熟悉的话语权,熟悉的老腔调,老子就是这么搞,你们爱吃几坨吃几坨,你咬我啊。

写文章,贵在立意,不能说跟高考作文似的,时间紧任务急,我找些好词好句,整出八百字就交稿了,擅长什么就写什么,弄来弄去都是老一套。

如果不为了献礼,而是要以负责任的态度,奉献出一个好作品,则我觉得相比于以前的大电影,新版本的电视剧,应该有以下一些新的角度和内容:

1,对国民党这个百年烂党的真实反映。

除了那些昏庸无能,内部派系倾轧等问题的反映之外,新的作品要敢于反映其对待人民和我党凶残暴虐的真实情况。

以往为了统战的需要,总是在这方面很隐晦地点到即止。搞的国民党高官都是风度翩翩,制服笔挺,言行举止有内涵,半文言文说的贼溜,尤其是饰演宋美龄的,一个赛一个的漂亮,衣香鬓影,温婉体贴,蒋经国懂事乖巧,父慈子孝。看了还以为有素质的都在那边,我们这边一堆土包子,接地气也没这么接的。以至于现在民国风泛滥,女孩子们都想穿越过去当姨太太。

咱新版电视剧里面,到底能不能揭露一下蒋匪在山东苏北等解放区的残酷暴行?到底是缺少史料,还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我们常说日寇凶残,南京大屠杀令人发指,警钟长鸣永志不忘。殊不知国党的凶残,无底线无人性,有过之而无不及,就算是那些功德林改造成功的大佬们,也自有一段往事待人分说。功是功过是过,应该给个分说,忘记过去就是背叛,也正好让那些果粉民国粉们清醒一下。这方面,我们甚至还不如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里面反映的客观,宁不愧乎?

那些深挖人物细节的大师们,也可以深挖一下四大家族巧取豪夺的历史细节,为什么不在宋美龄和常凯申达令长达令短之后,插一段她在金融市场上微操的好故事呢?

现在,正是百年烂党即将寿终正寝的时刻,本着对历史负责任也对它负责任的态度,该来个盖棺论定,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该做的一件正事,不必歪曲,也不须隐晦了。

2,对人物形象的真实塑造

说实话,这个比上一个还难。电影版大决战里面,总体在渲染一种气势恢宏势如破竹,百川入海天下归心的历史必然。限于当时的时代背景,限于电影的放映时长,很多场面只能大概交待,很多话只能点到为止。

我觉得新版里面,应该反映决战的困难和挑战,面对抉择,我方也并非是意见一致,水到渠成,肯定有反复,有争论,有挫折,甚至有错误。而敌人也并非是软泥一滩,望风披靡。结局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这其中的难处,该给现在的年轻人一个细致的展现。

其实别说年轻人了,如果不对这方面的历史有兴趣,中老年人也未必清楚。我也是读过一些书籍,在知乎上浏览和很多帖子后,才了解影片背后的一些被一带而过的历史事实:打四平的挫折,华北野战军面对傅作义的失败,中原野战军在大别山的减员,粟裕在淮海战役期间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身体疲劳,导致发高烧头疼欲裂,这些都是很好的题材啊。——哪怕是长春围城的一些内容。

不懂这些,你就不明白为什么林彪总是犹豫不决,不敢打锦州;不明白傅作义为什么眼看形势如此,就是不想痛快的和谈;不明白中原野战军为什么打仗之前要说出“烧铺草”的话,刘伯承要给安卵子,邓小平要说拼光了也不怕这样的狠话,等等。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毛泽东

这才是深挖细节,而不是去找那些旁门话题,谁有梅毒啦,谁得痔疮啦,谁有艳遇啦,一堆乌七八糟的。

3,正本清源,不忘初心,找回失去的优点。

过去的作品中那些优秀的正确的东西,尤其是现在作品中被放弃和曲解的东西,我们要找回来,并确定下来。

说几个具体细节:

电影大决战里面,对于一些普通人物的塑造,虽然镜头不多,但很有特色。

比如小战士不愿意剃光头,嫌丑,等到邓小平主动剃头后,不情愿也只能照做,但剃完后马上照镜子,看到自己的模样,表情十分纠结……然后到了战役后牺牲了,大姐一边哭着一边说:怎么就没了,刚才还一直照镜子呢……

我们常说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但切记他们也是活生生的人,也和现在的小哥哥小姐姐们一样,在意自己帅不帅,发型酷不酷,这才是活生生的人。

还有,在淮海战役中,推车支前的队伍中,那对新婚的小夫妻,话语不多,但眼神中都是恩爱和甜蜜。当丈夫被炸弹击中,妻子焦急的呼喊:你怎么了,你起来啊!……

我觉得语言处理的非常到位,普通人民,只能用朴实的话语来表达深沉的感情,而不会像现在的情感都市片一样,语重心长地说:这一路走来,我们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经历风风雨雨,我们始终在一起,可现在,你撒手而去,留下俺孤零零一个人,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番寒暑……苍天啊,大地啊,国民党反动派啊,俺和你们没完啊……

废话太多,是现在影视剧的通病,就好像嘶吼飙泪就能体现演技高一样,都是误区啊。电视剧比电影时间长,不表示就可以拉拉杂杂啰啰嗦嗦。“能以少许,胜人多许”,无论在什么艺术题材中,都是至理。

这三条,我敢保证,照样做不到。但我相信会有这一天,会有真正能反映那个时代,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好作品。

我奉劝那些牛逼轰轰的导演:为人民发声,为冤魂申诉,代表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别把战争片拍成宫斗片、时装片、情感片、谍战片、枪战片,别把历史搞成几个上层人物(还是反动人物)的家史!


user avatar   yang-ruo-ling-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他们要是敢用江奇涛+张黎 这组合来拍,绝对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蒋 校长 和伍豪不用出镜,你都能感受他们的存在,中统杨立仁都不鸟他戴笠!


随便两个炮击的场面,你都能感受到美械的威力。


张黎能用拍电影的心来拍电视剧的镜头,而江奇涛绝对不浪费一句台词。


2009年过去很久了,《人间正道是沧桑》里的台词我现在都背的出来。


遗忘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user avatar   hu-ding-c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补4: 感谢评论区“杜少爷”指正林彪和罗荣桓的职位等级关系:

东野归东北局管辖,东北局一把手是东北局书记,中央为了林彪能放开手脚,把原东北局书记彭真调走了,所以此刻林彪任东北局书记,兼任东野司令官。

罗荣桓是东野政委,但是组织关系上直接归东北局管辖,所以“党指挥枪”也是听林彪的,但是根据“地方服从中央”原则,在中央明确做出战略决议后,罗荣桓有权督促林彪和东北局认真考虑与执行中央既定的战略部署。

补3: 经广大知友指正,我党不搞暗杀,所以戴笠的死与我党无关,感谢知友们指正。


补2: 另外,说我黑101的,自己去翻翻党的关于历史问题的一些资料吧,我贴一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写开国将帅资料的链接,自己看吧:

101的是非功过有一个大概的描写。

补1:插一位兄台的言论,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论调我也是服了

大写的服气,甘拜下风,各位请看吧。

———————————————————-

我挨个吐槽吧:

1 :你戴笠一个黄埔六期,哪来的胆子和当年的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叫板打讥讽,周公在国共两党都获得莫大尊重,当年的黄埔军校一期学员宣誓的时候,台上除了孙文先生、蒋介石,还有就是咱们的周总理,黄埔一期且不论我党这边的陈赓、徐向前、左权等人,重庆和谈期间就国民党那边的杜聿明、黄维他们几个哪个不是手握重兵的人物,谁不对周公尊重,你戴笠不过是个特务头子,敢和周公这样,先不说我党这边要怎么搞他(后来死于李克农之手),国民党这些一二三期的大将们就得先搞他了,这些大将别管心里怎么想,但是周恩来却是当年和他们校长一个级别的人物,大家都还是毛头小子的时候要立正听周公训的,虽然双方处于不同阵营了,心里那股子敬意别管剩下多少,见到周恩来都得先立正敬个礼才叫礼数,哦,你的学长们现在个个手握重兵都必须对周主任把表面功夫做足,你戴笠就敢对我们都要立正听训的周主任打讥讽了?!那我们在你眼里算啥?小丑居然是国军嫡系几乎全体出身黄埔的高级将领?(手动狗头)

还有,周恩来抗战和解放战争初期常年驻扎重庆,大摇大摆走在国名党眼皮子底下,我方保护措施做得好是一方面,但是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黄埔出身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心中仍然对他们的周主任保持极高的敬意,导致哪怕蒋介石也不敢公然和周恩来撕破脸,更不敢公然去威胁周恩来的人身安全,所以就凭你戴笠?

2 :五大书记开会如儿戏,我没记错的话,毛泽东负责全面工作、周恩来负责统战工作、朱德负责军事工作、刘少奇负责土改工作、任弼时负责组织工作,就说解放战争目前军事、土改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其中的土改工作,更是被当时的中央视为制胜的关键工作,刘少奇此刻应该就是最忙的时候,结果到剧里就是说开会就开会,书记处这么闲?

3: 朱德沦为工具人,朱德元帅能成为军队一号,可不是单单因为加入革命早、资历老,朱老总的军事才能可不是简单的附和伟人当工具人那么简单,南昌起义后朱老总那也是百战老兵,打了无数恶仗狠仗,结果到这就是军事秘书一般,念军情、举手,按照党组原则,应该是由朱德给出完整的军事工作的讲解、安排,再由书记处进行讨论补充,而不是汇报军情、等伟人给答案、举手。

4: 林彪是一大败笔,于和伟的林彪就别说神似了,形似都达不到,林彪是个什么样的人?打仗是把好手,但是相比同为我党高级将领的彭老总、陈赓(蒋介石的救命恩人,被国民党俘虏过,蒋介石威逼利诱让他投降,都被拒绝)他们,论意志坚定上101差远了,红军革命期间伤亡太大能说出“红旗还能打多久”、辽沈战役早期公然违反中央战略决议的人,会因为一个炮兵司令的牺牲就坚定了打锦州?拜托这是成年人的世界。此外就是故作深沉,辽沈战役期间一幅你们都不了解战局,我太难了,你们都不懂,真实的情况就是林彪怕伤亡不敢打,中央三令五申就差把这个东野司令给换了,才督促他打的锦州。

5: 罗荣桓跟个秘书似的,本以为“赵刚”来演能演好点,没想到还不如《毛泽东》里的特型演员表现得好,罗荣桓才是党直接指派的东北野战军政委,尊重军队军事长官的意见没错,但是关键时刻是“党指挥枪”、地方服从中央,在中央书记处做出战略决议后,林彪犹豫期间罗荣桓作为政委直接对中央负责,是要坚定的表达自己服从中央的决定,并督促林彪及东野执行中央的战略部署,不是整场下都跟着林彪身边当秘书,这样可当不了十大元帅之一。

6: 刘亚楼,那句“林总,4纵是东野的老底子,你真要把兄弟们拼光嘛!”,差点没把我笑死,这话是我党一个成熟的参谋长该说的?《亮剑》这种被人称为江湖风的抗日剧,李云龙这种大老粗都知道全程“同志们”,刘亚楼身份地位资历可都比一个中野的师长高多了,居然喊出了“兄弟们”???而且我军参谋长是干啥的?是根据军事长官提出作战目,经政委点头同意后,提出具体作战计划的军队三号,所以对一场战争的伤亡情况,是你参谋长最先有心理预期的,具体作战计划是你提交上去的,结果伤亡太大你居然没有心理预期,还去质问军事长官???

7: 武雄关的未婚妻,违反命令,为了追夫而葬送一船人的性命,事后居然还被广为流传??咱先不说那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你就把它放在今天,你想想一个女公务员因为老公被调到西北大漠绝密单位工作,然后这女公务员不顾组织纪律,拉着一帮同被调走老公的女同志们去找人,然后在大漠中遭遇意外死了不少人,幸运的这位女同志活下来了,先不说咱组织怎么处理这个女公务员,就以咱们网民身份你怎么看?整个就是不识大局、添乱、无组织无纪律,剧里居然还表扬??

算了,之后再补充吧,反正我又回去看了下电影版的洗洗眼。




                    

相关话题

  为什么说余则成不应该杀陆桥山? 
  《甄嬛传》中安陵容有没有想过害死甄嬛? 
  为什么近几年情景喜剧几近绝迹? 
  为什么看《小舍得》有人讨厌南俪? 
  如何评价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大决战》? 
  毛让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和让粟裕跃进江南战略目的是否相同,为何前者答应了下来,而粟裕拒绝了? 
  《亮剑》中李云龙丁伟孔捷对军衔问题大发牢骚,为什么他们却没有就此吐槽赵刚? 
  「俄乌冲突」这么激烈,乌克兰会不会亡国? 
  有没有什么好看的电视剧、电影、动漫可以推荐的? 
  国内电视剧上架 Netflix 对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有多大帮助?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吴晓波:大部分人都是无用的,世界不需要很多人同时思考很多问题」?
下一个讨论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 7 月 15 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0.5 个百分点,将产生哪些影响?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