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电影《1921》的实际观影体验如何,有哪些很燃的瞬间? 第1页

     

user avatar   tuo-qia-ma-ke-zhi-g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今年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能把党内的主要路线分歧拍出来,哪怕没有做进一步的深入,也是一部好电影,因为至少敢开口说话了。

这些年经学泛滥,实事求是从未如此稀缺,哪怕只是最起码的实事求是也是宝贵的。

在拍摄献礼性质的电影时,对很多问题在分寸上的拿捏和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如何把事情给说清楚,讲明白,既表达出意思的同时又对一些关键问题做好平衡,是非常考研导演功力的。

这部电影做出了令人算是满意的回答,至少,它触及了那些问题,虽然没有明说,但也通过镜头语言给出了符合现实历史进程的答案。

中国的当代革命史中,除了推翻军阀统治,应对内外敌人,重建政治秩序,构建国家认同,实现社会动员之外,还有一条很重要的主线,那就是如何处理革命者内部五花八门的路线之争,这种争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相当程度上,是远超过各路反动派的革命事业的主要障碍,有人戏言,革命者首先要战胜内部精神分裂,然后就是一路平A。

而这些路线之争中,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线,就是国际派与本土派之争。

这一条路线之争远不像大多数影视作品中一笔带过式描绘的那么轻松愉快,而是非常惨烈,以至于一度威胁到革命事业本身的生死存亡,在20世纪的30年代早期,这种路线之争对革命事业的损伤,甚至是要高于革命敌人的。

不可否认,中国革命初期,国内的党组织确实从共产国际处获得了不少帮助,甚至可以毫不避讳的说,大革命和北伐战争实质上可以视作苏联在中国发动的代理人战争,没有共产国际的帮助,党组织的建立将困难重重,革命的起步工作也会万分艰难,这是事实,我们需要尊重这一点。

然而,由于盲从所谓的国际路线,以国际之是为是,以国际之非为非,毫无独立自主性,对中国社会的客观现实视而不见,对本土派的正确意见充耳不闻,对万里之外苏共的决议进行无条件照搬,对马恩原典搞经学式解读,早期的革命事业发生了大量在我们今日看来简直可以说得上是荒谬可笑的事情,特别是在1931年1月7日,在共产国际指示下及共产国际代表米夫亲自控制下,中国共产党举行的六届四中全会,组成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忠实执行国际路线的中央政治局后,各支红军部队,各根据地之间陆续爆发的一系列对苏联进行船货崇拜式模仿的“肃反”“肃托”等行为。

这些行为的恶果之严重,仅举一例以作说明。

湘鄂西苏区和红二军团(即红三军)从1932年5月到1934年夏,在长达3年的时间内先后进行了4次“肃反”。

这些“肃反”的直接恶果是丧失了湘鄂西苏区范围内最大的洪湖苏区及兴山、秭归、巴东苏区,同时还丧失了襄阳、枣阳、宜阳苏区,以及荆门、当阳、远安苏区,另外还有均县、谷城、郧阳及房县苏区和实际上已不成为苏区的湘鄂边地区。

这导致整个苏区已经没有一块哪怕是很小的,可用于落脚的根据地,用贺龙元帅后来回忆这段历史时的话来说,“红军已无立足之地”。

在1934年7月中央发出停止肃反的指示前,红三军主力从2万余人减少到仅剩3千余人,苏区原有的各独立团、赤卫队除先后编入主力之外的武装也大都损失殆尽。苏区的丧失,使得红三军在敌人前堵后追的形势下,形成了被动流窜,濒临绝境的局面,整个红三军事实上已经濒临崩溃。

大名鼎鼎的洪湖赤卫队就是这么败亡的。

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人民领袖亲手签发命令确立的共和国一号烈士,叫段德昌,作为著名的常胜将军,彭德怀的入党介绍人,他没有倒在敌人的枪口下,而是倒在了六届四中全会国际路线的积极拥护者、中央候补委员、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书记夏曦的手上。

夏曦刚一到达根据地,就把各师的师部撤销了,还全盘否定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党政军的一切建设和斗争成果,声称根据地里有“改组派”,要斗,要往死里斗。

除此之外还有大批高级军官在这些鬼把戏下白白冤死,如柳直荀、王炳南、陈协平、万涛、朱勉之、宋盘铭、叶光吉,以至于湘鄂西苏区的创始人贺龙元帅也无法保护自己的下属,当时他只能用近乎乞活式的口吻哀求夏曦“老夏,不能再杀了,再杀就杀光了”,红军素来以装备紧缺著称,而当时由于夏曦杀人太多,居然出现了枪比人多的奇景。

湘鄂西党委向当时位于上海的中共中央写信,要求重新评估这些事情,当时被共产国际严重干扰的中央仅仅轻描淡写的否定了夏曦的几个具体措施,例如撤销师部等,但是对他的整个路线和方针进行了支持和肯定,给他背书。

这简直匪夷所思。

后来事情闹到红三军的军官被杀死后,其它战士不敢担任军官,不敢提干,因为成为军官后就会被夏曦盘查,提防,乃至于升官居然成了送命的最快途径。

夏曦自己的4个警卫员,被他杀了3个,他的手下姜奇用各种与反动派不相上下的酷刑对待将士干部和群众,什么“背火背篓”“鸭子游水”花样百出,令人胆寒,例如当时江西省委巡视员潘家辰,因肃反被捕,姜奇将其手打断,逼迫对方承认自己是所谓的“改组派”,还有当时红9师的政治部主任戴君实,被反复毒打,昏过去之后用水浇醒接着打,就为了逼他承认自己是所谓的“改组派”诸如万涛,柳直荀等人,更是在被通宵达旦严刑拷打之后,再当众被乱棍活活打死。

这种画面,本来只应该出现在渣滓洞白公馆。

无数将士,干部,群众,没有倒在敌人的枪口下,而倒在自己人的砍刀下,段德昌临死前最后一个愿望是自己的死刑用刀砍,不要用枪决,把子弹留下来打敌人,这种遗愿让人嘴里发苦。

然后夏曦居然命令用一把钝刀子执行以加重其痛苦,简直骇人听闻。

经历过这些事情的人哪怕多年之后,提起这些狗屁倒灶的破事时,其愤恨之情都溢于言表,例如时任湘鄂西省委代理宣传部长的庄晓东,其对这段历史的记录直接就叫《历史教训要讲清楚》,你感受一下这其中的愤怒。

洪湖苏区由于肃反而失去力量,遭遇进攻必须撤离的时候,夏曦命令政治保卫局将一半的犯人全部枪决,另一半装入麻袋沉潭,当时吓的当地农民不敢下湖打鱼,因为动不动就捞到死尸,解放多年后都能从洪湖之中捞出不少白骨,由于滥杀无辜,搞红色恐怖,革命事业在当地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声望受到严重破坏,以至于多年后四野解放当地时,当地民众对解放军这支“红军的后人”依然极为恐惧,许多人关门闭户不敢出行,一些人甚至行船走水向南逃亡,试图追上南撤的国民党兵,还有人组织起来打算武装自卫,和其它地方争先恐后迎接人民军队,逃往解放区的局面形成鲜明对比。

倍感郁闷的解放军战士只能在当地拼命做群众工作,放发粮食棉布等生活物资,政工干部和文艺干部组织文艺演出,配合土改和民主选举,四野和二野在当地以几乎是讨好的态度做群众工作,四野有部队用节约下来的经费购买纸烟,大量散发给当地群众,一些地方留下了“抽红烟”的传说,一顿折腾,好不容易才把当地的社会形式稳定下来。

直白的说,这就是在为当年执行国际路线留下的满地烂坑擦屁股。

在船货崇拜式肃反的环境下,战士丢失枪机部件、写错标语中的字等皆当作“反革命”枪决,而这些肃反的原因,仅仅是因为1930年6月20日至7月13日,苏联召开联共第十六次代表大会,认为“托洛茨基分子已经完全堕落到孟什维克主义的立场,变成了反苏维埃、反革命集团。”“资本主义的包围势力企图削弱和破坏苏联的威力,于是就来加紧其在苏联内部组织杀人凶手、暗害分子和间谍匪帮的工作。”“法西斯主义找到了托洛茨基分子和季诺维也夫分子这样一批忠实的仆役,他们不惜充当间谍,进行暗害勾当,从事恐怖暗杀和军事破坏工作,力图使苏联遭到失败,以期恢复资本主义制度。”“苏维埃政权用坚强果决手段惩罚了这班人类蟊贼,铁面无私地惩治了这班人民公敌与祖国叛徒。”

然后这些会议精神经共产国际被传达至中共中央,当时的中共中央位于上海,那座中国最“国际化”的都市,中共中央把这些会议精神又原样照搬,193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红军第一方面军中针对所谓的“AB团”进行大规模肃反,还嫌不过瘾,1931年1月7日六届四中全会后,肃反行为全面铺开,于是大祸临头。

这还是湘鄂西苏区一地发生的事情,至于中央苏区在第五次反围剿前后发生的那些事情,众所周知,不做赘述。

我就是单纯很好奇,在那个全国的识字率个位数,识文率比识字率还要低的时代,那些被肃反掉的红军将士、党员干部和无辜群众,他们知不知道“托洛茨基”“孟什维克”“季诺维耶夫”这些他们因此而丢掉性命的词汇究竟是什么意思。

不客气的说一句,党组织与共产国际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已经是一笔负资产,而共产国际对待中共时那种上级对下级,总部对支部,核心对外围式的态度,除了让当时中共的本土革命者们深恶痛绝外,还对革命事业造成了致命的损失。

这个问题,在党史中是研究的比较透彻的,但是在大众传媒中却少有提及,能够提及这一点的电影,我还是首次看到,这就值得表扬。

在建党前夕,李达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见面时,马林拿出一笔钱交给李达,表达了要作为总部代表参与建党会议的意向,李达当即拒绝了这笔款子,做出了明确答复。

“我们不是你们的支部。”

后来在与张国焘的争论中,话更是说的很明白了。

“共产国际对中国的现实缺乏了解,在很多问题上的认识与我们是不一样的,这是路线之争,是原则问题。”

这话一语成谶,几乎预言了后来国际派和本土派的惨烈路线斗争。

后来一大前夕的夜间讨论的时候,各创始人就党的性质发生了激烈争吵,后来成为人民领袖的那个青年,对着满屋子情绪激动的高头讲章们,悠悠问了一句:

“那农民呢?”

对啊,农民呢?那些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口中的绝大多数,直到2010年才不再占多数的农民呢?

他等来的回答是这么一句

“陈胜吴广,那不是马克思主义。”

说句不好听的,中国在2010年非农业人口才超过农业人口,而在那个黑暗年代,中国唯一一座工业化城市只有上海,全国的工厂数来数去就那么点,劳工神圣,这口号喊的好听,然而当时中国的工人满打满算也就那么点,哪怕把家属算上,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指望这么点人口实施全社会的革命能够成功,那是物理性的不可能,而且拥有相对稳定的工资收入的工人,在那个全国绝大多数人口靠天吃饭,朝不保夕,全家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的年代,绝对称不上是真正意义的社会底层。

所谓无产阶级革命,你先得有无产阶级这么个东西,连无产阶级都没几个,奢谈无产阶级革命实在是有些好笑。

而按照教条主义者的观点,小农是并不算无产阶级的,不仅不是革命的主力,反而是专政的对象。

和这些开除农民革命籍,满脑子都想着攻占大城市,搞纯净的,船货崇拜式的,原教旨的,cosplay想象中的十月革命的人进行激烈的撕扯,也是除了本土与国际之争外的另一条党内斗争主线。

有这么一个桥段。

法国国庆日当天,在巴黎的留法勤工俭学组在大街上分发传单,对着熙熙攘攘的路人,漫天飘扬的三色旗,到处都是的马赛曲,他们呼喊着“请支持中国人民。”他们竭力争取着“国际友人”的帮助。

镜头切换至同一天的上海法租界,在租界的法国人同样也在庆祝着国庆日,同样是漫天飘扬的三色旗,到处都是的马赛曲,法国人组成游行队伍,举着彩旗和气球在租界行进,他们欢呼雀跃的走向豪华的庄园,后来成为人民领袖的那个年轻人,他被“国际友人”的气氛所感染,也加入到游行队伍中,一起行进,欢呼雀跃,但就在即将和“国际友人”们一起踏入庄园的那一刻,他被租界巡捕一把拽出游行队伍,随后铁栅门关上,他只能和其它中国民众一起,抓着铁栅栏,愤怒,悲哀,而且眼巴巴的望着那些欢呼雀跃的“国际友人”。

人籍是一种稀缺资源,它从不是与生俱来,理所应当的。

随后那个年轻人离开了栅栏门,“国际友人”们为了庆祝他们的国庆节而燃放的礼花弹是如此刺眼,他在夜晚的灯光下奔跑,他想起了自己也曾在韶山的林间像这样奔跑,然后他意识到了。

中国的希望,从不来自任何形式的“国际”,而来自脚下这片饱经苦难的土地。

西装革履的留法勤工俭学组徒劳无益的宣传,粗布衣裳的湖南青年在夜空下的奔跑,后来的很多事情,从那一刻起就注定了。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特别是国际救世主。

那个年轻人意识到了,文章写了无数,会议开了无数,无穷无尽的辩经,没完没了的争吵,去西天取经,接受“国际友人”的资助和指导,十多年的蹉跎,中国还是那个中国,一样的山河破碎,一样的民不聊生。

一直要到这些无意义的争斗彻底告一段落,尘埃落定,革命者们抛弃了对国际友人的幻想,举起枪炮,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以轰雷般的步伐阔步于横跨南北的无数战场上,征战杀伐,流尽无数鲜血,无分老幼男女,籍血与火自深渊中崛起,新世界方才降临。

中国之所以获得新生,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越,而是通过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方面的优势。

中国人常常忘记这一事实;中国的敌人却从未忘记。


user avatar   childrenofsat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见那些拿钱办事的回答吗?

每个回答写的都很好,都深入人心,让人觉得建党不易,中华不易,伟人不易。

感动吗?感动。

(资本:感动就快去买票啊!)

感动完了,没了。

问的是电影观影体验,你们扯历史。

想知道的是演员表现,你们讲伟人。

没人提演员演技,

没人提剧情设定,

没人提服化道,

所有作为影评该有的东西,都没有。

拿钱办事的,都在努力用历史偷换电影。

他们想用一百年前伟人先烈的故事,

换成一百年后电影票房漂亮的数字。


user avatar   qing-nian-8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强烈建议没看过觉醒年代但打算看《1921》的朋友去看觉醒年代!


user avatar   wang-xiang-yu-59-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部电影对我来说,触动还是蛮大的,虽然部分人会不喜欢,但身为党员,在重温这段历史时,脑海中满是我党百年来艰苦奋斗取得的光辉成就。


这是一部完全被“被资本舆论和流量口碑”耽误了的电影。


为什么这么说呢?还记得原来这部电影的口碑到底有多差么?可以说直接跌破谷底也完全不过分吧?

当时的选角风波,直接让这部电影还没等上映,就受到了超多观众的集体抗议和抵制,原因就在于当时大家对一些演员的争议非常大,而制作组也因此紧急替换了角色,才让现在的阵容看起来没有非常突兀,目前的主要演员都是大家比较公认的实力派角色,比如其中扮演李达和王会悟夫妇的黄轩倪妮,扮演陈独秀的陈坤,扮演何叔衡的张颂文,以及饰演毛泽东的王仁君,这种阵容放在任何一部电影里,都算是非常重磅的演技角色。

在几年以前,我国的主旋律电影就开始呈现出一种“群星荟萃”模式,即只要是重磅的献礼电影,那么一定是群星云集,如果没猜错的话创建这个模式的应该就是这部《1921》的导演黄建新的建国三部曲之首《建国大业》。

《建国大业》的出现,开创了全明星献礼作品的时代,也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明星票房保证模式,试问谁不希望在一部电影里见到超多熟悉的面孔呢?可能仅仅只有一句台词的角色,也是你上一部追的电视剧的男主,这种新鲜感和刺激感,是很难在当时的电影环境中想象的。

但是这种新鲜感的延续,只到了《建党伟业》就戛然而止,因为这股子新鲜劲过去了,当大家忙着在电影中找明星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电影本身的故事,这就从潜意识上直接让人判定了电影的质量印象:

哎,我好像看了俩小时光顾着认人了,这电影到底讲的啥啊?

不用乐,你到时看完可能也这样。

而主旋律的大旗当然不能放下,但是吸引观众的题材上来说,主旋律的题材又偏弱:既没有爆米花电影的欢畅无脑打戏,又没有少女心们心心念念的爱情场景,历史的厚重,直接隔绝了一大批观众走进电影院,而全明星成为卖点在当年,也是实属无奈之举。

但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们也发现现在的主旋律电影在试图找到自己的一条突破的途径:无论是从物料宣发,还是到故事层面尽量摆脱“纪实类”电影的影子营造更多故事渠道,都是为了一个目的——用最好的故事,讲述咱们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让更多人铭记这段历史,让更多人记住那些为了我们今天的生活牺牲的先辈们的名字。


而《1921》无疑是非常努力突破的那一个。无论从选角尽量往年轻受众群体靠拢,还是故事层面的改动尽量更趋于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1921》都在试图为国产献礼电影寻找一条破局的道路,怎奈何选角导演一开始不给力,才导致了一波超级震荡的口碑崩塌。

真的不用带入资本阴谋论,相信我,没有人不想在献礼片的领域上拍出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电影,不是不想得罪观众老爷们的问题,而是这件事的难度,要远比你我想象的难的多。


至少这部电影,当前更换完毕的角色没有问题,我没有因为任何一个演员有非常跳戏的情况出现,这里最让我稍微感觉有那么点“用力过猛”的反而是陈坤,其他演员,尤其是张颂文,真的每个眼神都是一出好戏。

故事上,除了纪实的内容,增加了人物的内心戏份也很多,但是因为电影时长的限制,真正给观众留下特别深刻印象的恐怕还是只有黄轩,王仁君和倪妮、张颂文这几人,更多的角色还是充当一个背景板的作用。而加入的谍战戏份,我觉得还是可以更“惊”一点,但是因为还要避免趋同于“大众爽文”电影,整体还是比较平顺的节奏一路下来。

对于故事和人物,能够给7.5分,值得一看。

在主旋律电影中,属于拍的很不错的。

如果考虑到这段历史加成,以及建党百年的光辉成就的话,那值100分。

感兴趣的可以趁着建党100周年,跟随着《1921》穿越到1921年,重温一下100年前中共一大成立的时光。

然后再看看100年后的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取得了多么伟大的成就。

明早8:00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你预定了吗?


user avatar   xi-ci-ke-li-f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周五上午迫不及待的去看了本地苏宁影城的首场,客观的说,百年党史何其厚重,《1921》难以全景展现,虽然导演尽力了,但是也掩盖不住电影的散而乱,当然电影也有很出彩的地方,那就是人物的烟火气十分拉近我们与伟人的距离,更能理解那些“少年郎”的觉醒和抗争。

主要讲两个方面:

第一,电影的散乱在于导演对党史的研究过于深入,而观众这方面知识过于薄弱,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等造成。

一直在关注这个电影,因为1921这一个党的诞辰,这是事关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关键年,一提到那一年便让人热血沸腾,导演黄建新为了拍好这个电影可以说煞费苦心,研究了大量党史,但是正因为研究的太多反而影响了电影的发展脉络。看过电影的无疑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剧中人物真的是太多了,而且很多人物都会在屏幕上出现名字和介绍,导演的意思很明确,对党的诞生做过贡献的人都想提一提,但是其实很多人物观众并不熟悉,不断地提到新人物,而很多人物又“突然走”,“突然走”,这造成了观众感官上的“匆忙”,一匆忙就容易乱,所以整个电影下来,众多登场的人物纷繁复杂,观众目不暇接,干扰了对剧情的“沉浸”。因为,《1921》如果去除掉散乱的边角人物,抓住“李达”这条主线,才能得以真正的看懂这部电影。

第二,众多伟人烟火气十足,让我们在建党的伟大时刻感受到了澎拜的“青年力量。”

《1921》比较成功的地方就在于对几个伟人的独特塑造,绝对主角李达在天台上抽烟,妻子王会悟端着元宵上去,这种居家小日子非常贴合实际,革命伴侣并非天天喊着救国救民,也有郎情妾意;青年毛泽东去李达家做客,看到炒菜的李达,来了一句“多加点辣”,一个普通湖南人爱吃辣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一代天骄青年时代的另一幅模样;还有杨开慧与毛泽东分别之时,不顾何叔衡在身旁,毛泽东将其紧紧拥抱,俨然一对正在热恋的情侣,这一切都是如此自然贴切,这就是那个时代的“青年们”,他们也有迷茫和苦痛,也有亲情爱情,只是无论是优渥的生活还是美好的爱情,这都阻挡不了他们救国救民的脚步。

总体而言,《1921》拍的不错,但是电影太短,百年党史还是需要我们去用心读,“回看风雨来时路”,方能不忘初心,矢志前行。


user avatar   jiang-rui-jin-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深夜醒了,我答一点点。

看了我前面答案的可能清楚,我昨天看的点映。

因为我喜欢这种献礼片,所以第一时间就去买了。

本来我是包场,后来后面来了四个四年级的小女生,跟我一起看完了全程。

个人认为本片为人不爽的地方在于,很多东西讲的太多。

因为你不清楚那段历史,你就不知道他们在讲什么。

日共线,上海工人罢工运动线,黄金荣的青帮租界打手线,国际共运线,还有一大的李达-教员线。

剩下的边边角角,不一而足。

四五条线交织在一起,看电影时,各种人物一不留神都不知道为什么放映到这。

本片的主线是李达联络各地党小组来上海开会的事情,然后描画了当年真实的党员风采。

很多人认为这是流于表面,或者是脸谱式表演。

我同意其它答案说,这是弱化版《建党伟业》,因为导演想讲的足够多,用力足够猛,所以呈现的效果却不如《建党伟业》。

一个是带着镣铐跳舞,二是历史节点,讲了很多在我们看来不必要讲的东西。

为毛讲日共?当时我也在想,是不是中日之间有什么信号需要呈现。(补充,经评论区提醒,是制片人发现日本跟当年共产党成立有较深的关联,我个人认为一个是旅日共产主义小组另一个就是拿日共收国际共运的经费做对比,还有就是联系)

国际共运这个很简单,独自自主一直是我们所争取的。

上海罢工也很简单,因为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后,上海武装的工人阶级是我们唯一可以直接指挥的武装力量,后来我党指挥上海工人武装力量光复了上海。

黄金荣那个就更是了,先有黄金荣,后面一直有的所谓的民国奇人杜月笙一直阻扰对抗上海工人运动。

至于李达线,不过是开宗明义回答当年一大建立的真实过程。

这些都需要一定的党史历史史实基础,不能看到电影李达对教员说,创立新公司是胡来,因为1948年教员是这么写信给李达的。

还有常凯申买股票凑军费,陈独秀向中山先生要教育军费,还有李大钊先生的讨薪事件都是历史上发生过的。

还有旅法小组,组织抗议啥的,还有预备去莫斯科留学啥的,还有列宁开的会议,都是真实历史。

那一年前后发生了太多的事情

可能导演想要讲很多很多,但是以至于讲了太多,却都没有讲好,导致现在这种局面。

至于评价

我是献礼片爱好者,我给个7.5分,如果大家真的不爽,我个人认为及格分是有的。

但远不至于这个题目下面说的,简直乱成了一锅粥。


user avatar   bai-tang-de-xiao-lang-g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电影《1921》里有一幕,李达和夫人王会悟忆及当年抵制日货的情景。

“我拿出火柴,要烧掉眼前的日货,火柴点亮的一瞬间,猛然发现,火柴是日本造的。当时我懵了,偌大的国家,居然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

“已经在改变了。”

已经在改变了。前几天,跟朋友小聚,谈到了中国空间站,也谈到了中国的光刻机之困。

时隔百年,很多事都变了,很多当年我们没有的,现在都有了。

时隔百年,一切又未曾改变,今天,依然有无数人不希望我们站起来;今天,依然有无数青年,走在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奔走求索的路上。

1921-2021,百年轮回,历久弥新。

不妨把时钟拨回1921年。这一年发生的故事,直到今天依然在深刻的定义我们的生活。

这一年,在民族复兴历史上埋下了红色的伏线。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涌现了很多人。这一年,激浊扬清、涤荡时弊,彻底改变了中国。

遗憾的是,作为被深刻影响的后人,我们当中有太多人,已经淡忘了那个时代。

我们需要沿着祖国历史的脉络回溯,去重拾那个时代的珍贵记忆,去再现那个时代一张张鲜活的面容。

建党百年,《1921》作为最浓墨重彩的一部献礼片,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期待呢?

看完点映,两个多小时的影片,把思绪拉回到那个充满红色浪漫的年代。

一、深度还原:透过岁月感受历史的温度

去看电影之前,我比较期待的,就是影片会以怎样的手法来展现当时险恶的时代背景。

国家民族危在旦夕,社会力量如一盘散沙,似乎看不到希望。当时国家最大的问题,不是生产力落后,而是缺少一种力量去团结全国人民打破一潭死水的局面。

作为讲党史的电影,如果不能从这一根本现实去把握我党建立的历史背景,就难免回到平铺直叙的流水账套路了。

只有围绕这一背景去刻画那段历史,才能让观众,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理解为什么那群风华正茂的人甘愿付出生命,也要倔强的成立这么一个政党;为什么这个政党从一开始就植根于人民、植根于工农、努力团结一切社会力量;为什么国家民族的命运,要落在当时看起来还不起眼的这样一个年轻政党身上。

还好,《1921》并没有对历史进行刻板的叙述和说教式的解读。

电影有意无意的避开了宏大的叙事视角,把镜头从天上往下拉,再往下拉,贴近到每一个在历史拐点渴望给国家民族谋一个出路的普通青年,定格在他们年轻而坚毅的脸上。

诚然,我们知道,这些人最后成功了,无论他们是否有机会看到最后成功的那一幕,他们都成功了。而我们,也习惯于用这种成功去定义他们的伟大。

然而,他们的伟大,需要靠成功来定义吗?

他们的伟大并不需要以结果论。

在那种看不到希望的背景下硬要撕扯出一道希望的口子,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让我们永远铭记了。

《1921》,淡化了这种结果论的思维定势,而是以年轻人的视角,讲述他们在那个险恶的年代,是如何舍得一身剐,也要为国家民族拼一个前途。绝望中迸发出来的渴望,才是最打动人心的精神力量。

电影的这种取舍,让观影的代入感非常强烈,每一位坐在大荧幕前的观众,都仿佛穿越百年岁月,回到那个热血年代,触摸了那段历史的温度。

二、人物刻画:从脸谱化到鲜活面容

在人物刻画方面,传统的红色文艺作品,难免流于脸谱化的倾向。脸谱是固化的、冰冷的,而这些人物,却是实实在在的,有血有肉有温度的。在文艺刻画上,不能仅凭文字去了解他们的特点和事迹,而是要尝试与他们对话,尝试代入到他们所处的背景,去理解他们的精神内核。

《1921》在人物刻画上还是颇下了一番功夫,没有落入窠臼。

在选角方面,这部电影强调“表现张力”和“形神兼备”,拒绝了脸谱化的生硬表达。

1921年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十三位代表平均年龄只有28岁。28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热血激荡的年纪,为理想奋不顾身的年纪。

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准确的把握先辈们当时的精神内核。

监制及导演黄建新和联合导演郑大圣为这十三位代表的选角,可谓煞费苦心。

王仁君饰演毛泽东、黄轩饰演李达、张颂文饰演何叔衡、祖峰饰演董必武、窦骁饰演陈潭秋、袁文康饰演李汉俊、刘昊然饰演刘仁静、刘家祎饰演王尽美、王俊凯饰演邓恩铭、韩东君饰演张国焘、张超饰演陈公博、张云龙饰演周佛海、胡先煦饰演包惠僧。

这十三位演员,有实力派,也有偶像派,说实话,在观影之前,我对其中部分演员的表现是有所怀疑的。但观影之后,我觉得导演选角也是可以的。

相比于以往文艺作品中的代表们,《1921》里的十三位代表,少了老成持重,多了少年锐气。十三位演员,十三位代表,无一例外,在影片中都做到了“眼里有光”,把那个年纪的意气与热血诠释的非常到位。

也许你觉得,年轻演员相比于老戏骨,少了一些演技的成熟老道,但要知道,这就是那一年先辈们的样子啊,我们要记住他们最年轻、最美好、最风华正茂的样子啊。

说几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角色吧。

整部电影最大的亮点,我感觉是黄轩演饰演的李达。一直以来我都挺喜欢黄轩的,感觉他是那种眼里有光的演员。在剧中,李达回忆起过往屈辱,眼中挥之不去的黯然;展望前路时,眼中将要溢出的热烈期盼与坚定信念。毫无雕琢痕迹,一瞬间你会错觉黄轩就是李达。

然后是王仁君饰演的青年教员。王仁君自《古田军号》后再度出演主席一角,这一次挑战的是青年时代的主席。相比于《古田军号》,《1921》里的王仁君表演更为松弛,这也是基于对时代背景和人物特点的深刻理解。

观影之前,我特意查了一些资料,了解到王仁君为了把主席的精气神演出来,他坚持晨跑夜跑。为了表现主席的笔法,他进组前一个月就开始苦练毛笔字。这种诚意,也收获了优秀的表演效果。

张颂文是这里面年龄最大的,饰演的是何叔衡。何叔衡生于1876年,一大当时是45岁。张颂文生于1976年,在建党百年的今天,也是45岁。这一角色选择,堪称用心之至。不仅是年龄,形象和气质方面,张颂文也完美贴合何叔衡的形象,温文敦厚,不失幽默。

还有刘昊然饰演的刘仁静。不得不说刘昊然真的很适合主旋律影片,之前在《我和我的祖国》当中就有优异表现,那种闪着光的眼神,坚毅而铿锵有力的台词,都极具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张力。

除了十三位代表之外,李大钊和陈独秀的选角也都很契合人物特点。李晨饰演的李大钊,敦厚坚毅,眼神的深度和厚度表现的很到位。陈坤饰演的陈独秀,热血沸腾甚至略带乖张,把“五四之后的憋屈窝火”,和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执念”,演了出来。

整体来说,从选角上,这部电影跳出了献礼片堆砌明星的框框,尝试着与人物的本来面貌做对话,收到了很不错的艺术表达效果。

《1921》这部电影,看完之后,还是能感受到导演和演员的用心。

这是一部主旋律电影,但不是完成任务式的献礼。

“主旋律电影”,首先是“电影”,其次才是“主旋律”。电影是艺术,这种艺术呈现给观众,首先它得是好看的、动人的,这是根本。

如果一部主旋律电影,看完之后只记住它讲了哪些伟大的事,演员阵容里面有哪些明星,那一定不能算作一部好电影,无论它多么的“主旋律”。

一部电影,只有让观众真心觉得它好看、被打动了,“主旋律”才能以更温暖的方式走进观众的内心。

@纸谈风月


user avatar   xun-zi-yue-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想骂街,但是姑且忍忍

首先,知乎不是知网,要了解党史有的是东西看。

电影是要好看。进去就睡着了你吹成花也没用。

问题是问的有燃的瞬间,有人一脑门子提夏曦,连电影都提不了是不是肃反很燃?

既然提贺龙,贺龙回忆里面提夏曦以外,关向应是怎么说的?

关向应同志在这次大会上是帮了教条、宗派主义的忙。他代表中央的一篇讲话有力量,压下了地方干部及潘家辰的意见。为什么关向应要起这么个作用呢?他是在反立三路线时受打击的。在立三路线时期,关是管军委的,代表国际路线的那些人曾想把他从立三那边分化出来,他一直坚持。夏曦一直抓住关这个辫子,一直抓到二、六军团会合。关对此最伤心。”

被代表国际路线的人抓辫子的关向应作为肃反责任人是不是本土派

我猜怕是有人觉得去过苏联的就是国际派,我觉得他需要下去跟贺龙对质一下。

现在有胆子提路线了是吧。

王明1931年去苏联之前指名博古总负责,

博古说,他当时曾再三提出他不是中央委员,负责党中央的工作,不合组织原则。他还提出自己太年轻,不懂军事,又不熟悉国情,担此重任不合适。但()他们说,这是工作需要,只要共产国际同意就行。

请填空怎么样?

六届五中全会上未经选举临时转正手续不完备,是谁给认证的?

有人在那龙飞凤舞国际派本土派一二三四五说的热闹。

要不要谈谈到底谁坚决支持共产国际?

王明去苏联之前觉得自己行了,回来之后成了鼓吹毛泽东思想第一人是谁警告他的?

长江局搞事情被王稼祥拿谁的需要监视王明的话一句拍死?在这个阶段过于注重统一战线甚至产生动摇被批驳的是谁?

这时候是不是又该拿出来宜粗不宜细了?

自己人毛不懂,看个鸡毛在那翼赞,再往下不让了?

某人在评论区里面还来个,缝合怪思想万岁。任何思想出来就会修正……

修正主义指的是鼓吹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掩盖资本主义矛盾,否认经济危机,政治上宣扬和平长入。反对阶级斗争。否认无产阶级政党需要完成共产主义这一最终目的。

特色演变到现在,是不搞实事求是发展生产力了,还是否认共产主义是最终目的了,还是否认资本主义有矛盾了?

口头翼赞党巴不得特色变成国社是吧?

你们翼赞来去就这么看扁当今,到底特么的谁是反贼?


user avatar   cong-zhu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刚看完,带着闺女看的,还是挺有意思的。

哦,你说我走错门了?

并没有,我只按顺序展示电影票而已。

对,原地不动连续看了两个电影。

第一部闺女看得很高兴,第二部闺女没有任何兴趣看下去。

影院也不知道啥问题,第二场空调似乎关了,很热。

闺女热得跑进跑出的去凉快,别担心影响他人,这场就是我父女专场,上一场有十来个人吧。

似乎是想在2小时内讲太多的东西,以至于最后什么都没讲清楚。

有些人物出现的莫名其妙,比如蒋出来干啥,跟主线有何关联?股票交易所那段更是莫名其妙,意思是蒋能控盘股票?

昨天刚看过哈尔滨追车,今天又看了上海追车。嗯,都有倪大红。

结尾前时间线又突然混乱,插入一段革命先烈被杀害,接着又转回1922年。

不过,电影还是有用的,起码让我对当年参会人员名字有了一些比较深的印象,一边看电影一边查百科,还是不错的。

另外捉个虫,开场不久,李达一出场在做填字游戏,然后,李达认认真真的填上了个Z,我当时就出戏了。他填的是西里尔字母游戏啊,也就是俄语的,哪来的Z。

图源,搜狗百科

因为影院很热,我顶着汗看完的,闺女跑来跑去的,我也可能看漏了不少东西,加上本人脸盲,也可能认错角色,所以,以上仅供参考。

为本片贡献了两张票,共计82元。


user avatar   asura-3-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看你干啥用。你要是单身,就上下班通勤,偶尔出去玩玩,那可以开。

车上又没有蕾丝边,又没有蝴蝶结,怎么男的就不能开了?

你要是爱改车玩儿,那也行。这车轻所以还算有劲。改装一下也能当个小钢炮。


但你要是打算结婚或者已经结婚,那这车就算了吧,太小。




     

相关话题

  有哪些被名字耽误的电影? 
  「人人影视字幕组」案宣判,创始人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 150 万元,如何看待这一判罚? 
  有哪些令你惊艳的电影台词? 
  如何看待两女子误入男浴更衣室吓懵男子,工作人员称「女宾进入男更衣室还好,谁都可能走错」? 
  小米就造车一事与中国一汽展开深入洽谈合作,这对未来汽车行业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 
  姜文导演的《邪不压正》为什么首映当天豆瓣评分从 8.2 降到 7.2 ? 
  如何评论当今中国电影的现状? 
  四川高校美籍教师造谣「被中国警察绑架」,被限期出境,反映了哪些问题? 
  湖南地窖囚禁性侵 16 岁未成年少女 24 天案罪犯被执行死刑,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弗洛伊德去世一周年,纽约市长下跪 9 分 29 秒以表纪念,对此你怎么看? 

前一个讨论
苏联到底死于何时?
下一个讨论
法盲有多可怕?能让人无语到什么程度?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