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的根源,其实和金庸有脱不开的关系,因为正是他,把“侠”的概念给改了。
过去的“侠”,只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他在《射雕英雄传》里,提出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观点,这个说法很好听,很帅,说出来很有气势,细想想好像还挺有道理,所以一经诞生便很快流传开来,人人一提到武侠,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这句话。
其实在金庸的本意,很可能说的只是要尽量更多的去做好事,要为了更多人的幸福而奋斗,但这句话很快被人理解偏了,被当做了某种评价侠客“等级”的标准,好像一个人想成为大侠,就必须得达成“救万民于水火”的成就,如果只是小打小闹,帮一个两个人,便算不上是个“大侠”。
于是“武侠”界也卷了起来,原本只是一两个侠客破一破几个坏人的阴谋,伸张一下正义拯救个把妹子,渐渐变成这侠客莫名其妙肩负了一国一族的兴亡,堪称举足轻重地位比皇帝还要高,再后来凡人的一国一族已经满足不了大侠们的胃口了,武侠升级为“仙侠”,大侠们的输赢不光关系着人间的黎民百姓,还有天庭地府,四海八荒,都得指望着我们的大侠力挽狂澜,这排面可以说是越拉越满。
但是侠,并不是这种东西啊。
侠的最开始,是《史记·游侠列传》: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而平民百姓,看重取予皆合符道义,应允能实现的美德,到千里之外去伸张正义,为道义而死却不顾现实,这也正是他们的长处,不是随便能做到的。
侠首先是人,是一种作为人的操守和美德,所谓“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不吝惜自己的身躯,去救助别人的急困,经历了出生入死的考验,但不夸耀自己的才能,是一类高尚的理想主义者,这才是侠的本意,而并非以他们做下了多大的事业,来判断他能不能称得上是个大侠。
如今这种像考试一样,大家比拼自己的成就,争着当所谓的“侠之大者”,让我想起曾经的蜘蛛侠,那个“纽约好邻居”,在重制版里也变成了“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可这位酷炫的英雄给人们带来的感动,却还不如过去爱护朋友保护女友的那只老实蜘蛛要来得真实亲切。
归根结底,之所以武侠仙侠们越来越不好看,还是因为它们越来越脱离现实,其实金庸当年定义侠之大者,可能只是单纯为了上个价值,显示一下逼格,但后世把这句话奉为圭臬,并且畸形发展,彻底改变了武侠故事的结构,曾经唐传奇那样的侠客故事再不复见,大侠们为了江山社稷打生打死,更别提后来直接也忘掉了这件事中的正义属性,反而变成夸耀自己强大的手段,更是完全和侠的内核背道而驰。
这都是被力量冲昏了头脑,他们不是侠,只是一群自以为是的强者,而他们的故事,不论好不好看,确实也已经不是侠的故事了。
这里说明一下,关于“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句话,最初是出自梁启超先生的某次演讲,全句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为友为邻”,但那时在民间的流传度不广,直到后来作为武侠小说的台词,在《神雕侠侣》中,借郭靖之口说予杨过:“行侠仗义,救人困厄固然是本分,但这只是侠之小者。……只盼你心头牢牢记得‘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
从那时起,人们才开始崇拜这种说法。
那么我文里为什么要说这个观点出自《射雕英雄传》呢?其实不只是我,很多人提到这句话第一反应也是《射雕英雄传》而非《神雕侠侣》,这一是因为说话的人是郭靖,而郭靖是《射雕》的主角,二则是因为,这个概念确实贯穿《射雕》始终,虽然没有明说,但在《射雕英雄传》故事即将结束时,主人公郭靖和成吉思汗有过一场关于“何为英雄”的争论。成吉思汗认为自己一生纵横天下,灭国无数,是天下英雄,而郭靖这个年轻人说:“自来英雄而为当世钦仰、后人追慕,必是为民造福、爱护百姓之人。”
所以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思想,形成于《射雕英雄传》,虽然它真正被说出来是在《神雕侠侣》中,但我还是更愿意将它归类为《射雕》的思想。这也可以说是我的一点执着了。
公众号《携月观影》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