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农村大龄男青年择偶难」引发热议,背后的原因有哪些?该如何破解? 第1页

     

user avatar   liu-shu-bin-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话说的,城市大龄男女青年一样择偶难,而且不光是国内,世界范围内现代化国家都这样。而农村因为实现现代化生活困难更是如此,连收入相对较高的日本荷兰等地,农民都没年轻人干了,中国这个大量生活品质低的农村哪有人愿意去呀。

原因也很简单,现代化和内卷化叠加。

现代化让人有了无限的追求,成家只是追求之一优先级还要低于阶级跃升和提升生活品质。

内卷化是社会能提供满足“阶级跃升与生活品质高”的工作岗位远低于劳动年龄段人口,挤进去的只有少数人。

破解方式也很明了但不太可能实现:

一是逆现代化(比如欧洲开始信教了),大家回到富裕一些的上世纪去。这个要靠巨人里的始祖巨人才能实现。

二是打破内卷化,把全世界的优质岗位都抢过来(得建立新型殖民地)。

都做不到就只能看着结婚与生育率下跌,人口缩减呗。人口缩减到内卷程度不高的时候,生育率自然就恢复了。

至于由此带来的老龄化,老龄化危害被高估了,老年人一样可以成为劳动红利(日本老人还在工作的比例超过49%,德国每年有百万老人重新就业),农村和灵活就业的人们老了能享受的社会保障也不多花不了多少钱。


user avatar   li-zhi-lun-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全中国有千千万万个自然村,旅游没什么资源,地底下没什么宝贝,政策没什么倾斜,就是一个个普通的村。

硬质化水泥路修到了村头,适龄劳动人口坐上大巴摇摇晃晃出外打工,

一晃就是三十年。

被他们建设的大中城市,东南沿海,古代七山一水的地方,如今都成了赶英超美的国中有国,城上之城了。

发展的不好的二线,算不上什么风口浪尖的新贵城市,起码有个万达,有个比较像样的商圈和住宅区,在航拍和宣传片里都是花团锦簇祥和富足的景象,

但大中城市并不需要负担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以及后代的住房和养老,

于是长期省吃俭用和高强度劳动,干不动的初代二代务工人员,选择回到村镇养老,

拿着毕生积攒的积蓄,想着给自己的小孩订一门亲事,然后看到孙子辈,自己就帮着带带孙子,孩子要么也出门打工,要么留一个女性在村里照看小孩,顺便和老人也有个照应。

女性也有向往大城市生活的权利,也看到了男女比例不均衡的情况,愿意留在农村或者乡镇的同龄女性比例就更少了,

所以大龄男青年找不到适龄女青年是一定的,

根源就在于改革开放沿海经济高速发展的一部分前提,是既留下了劳动力的剩余价值,又不用过多负担劳动力的居住养老问题,

让农二代,农民工二代被迫回到乡土,用自己或者父辈的毕生积蓄去弥合城乡二元经济带来的择偶落差,

假如农民工的爷爷辈有强烈的意愿看到孙子辈,

那实际上是被经济模式给“一鱼两吃”了,

留不下大城市,建设过的地方和自己无关,这是一吃,

攒到手里的钱,还要为孩子因城乡差距带来的择偶落差而埋单,这是二吃,

约等于一辈子基本白干了。

有人问,那不去打工不就行了么,坚守农业,不去沿海就不用被沿海剥削,何必这么辛苦呢?

那就要问问农产品的价格了,

坚守农业能不能养活一家人。

不出门赚钱,选择村里种地,在少数耕地条件好,承包土地多的产粮大省是可行呢,

对更广大的农村人口来说,

意味着自己在2000年前后就已经择偶难了,

这都2021年了,

农村大龄男青年择偶难的问题当然就不存在了,

没有下一代出生,就没有农村大龄男青年,更谈不上择偶难。


user avatar   wei-jing-2-4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某些人还在那造谣120:100的性别比有意思吗?

非支付罚款否则农村孩子不会得到出生证、 户籍卡或者土地。 也就是说, 只有支付罚款这些孩子才合法存在。 然而, 一些农村家庭直到他们生出儿子才会给女儿正式登记。 例如, 如果这个家庭的第二个孩子是女孩,那么父母会直到生出儿子并正式登记后才给女儿登记。如果情况是这样的话, 我们会发现大龄女孩晚登记这种情况迅速增加。对1982、 1990、2000和201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的研究分析表明孩子增加的原因在于超过18岁的孩子晚登记。例如在1990年到2000 年(8到18岁)的人口普查中增加的孩子中女孩却占到了66%。 也就是说, 7岁以上晚登记的孩子中有65%是女孩。不过,晚登记的女孩仅占漏报女孩的小部分。如果在入口当中存在漏报的女孩, 那我们如何去发现她们呢?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对乡村小学中的入学儿童进行比较。

1. 失踪的女孩:聚焦出生人口性别比

2021年5月11日,第7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布,男性人口占51.24%;女性人口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7,与2010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3较2010年下降6.8

这里把“总人口性别比”放在“出生人口性别比”前面,但可以明显看出来总人口和出生人口的性别比是非常不同的。如果还原到2010年普查的出生人口性别比,那出生人口性别比更是惊人。


出生人口性别比,就是男婴和女婴的问题。我们自然联系到“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期望。我们其实更关心的是出生人口的议题,因为这联系到很多——遗弃女婴、性别选择偏好(如怀孕时检查为女性时是否选择流产)、重男轻女……

由于出生人口性别比常常是男性较多、女性较少,尤其是亚洲地区非常明显,所以被学界统称为“失踪的女孩”(missing girls)。我们也常常将这种情况归因为东亚的重男轻女文化、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等。毕竟,如果只能生一个,又受“重男轻女”文化影响,那么就更倾向只生男孩。比如韩国,1990年的出生人口性别比甚至达到116.5,但此后不断下降。

“失踪的女孩”哪去了?中国“失踪了”多少女孩?真是由于“独生子女政策+重男轻女文化“导致的出生人口性别失衡吗?

先别气愤!

也许,女孩并未失踪那么多,只是故意漏报不报。

2. 女孩并未失踪:漏报不报的政治解释

美国堪萨斯大学中国研究专家约翰·詹姆斯·肯尼迪(John James Kennedy)和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史耀疆于2019年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失而复得:中国农村的“失踪女孩”》(Lost and Found: The "Missing Girls" in Rural China)[1],提出了不一样看法:

一半的女孩并未失踪,而是漏报不报。

最直接的证明是看1990年的出生群体与2000年的10岁和2010年的20岁群体的变化,会发现突然冒出来了近千万的“失踪女孩”!但是,只有这个统计数字是不够的,还需要回到制度分析和田野调查:为什么在计划生育政策 + 重男轻女文化下,本来可能失踪的女孩,却没有失踪呢?

首先,肯尼迪教授和史耀疆教授给我们呈现了几个田野调查画面: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走访的陕北的村庄,农村家庭至少有两到三个孩子,有些家庭有四五个孩子,但1979年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后允许每个家庭只生一个孩子。这些计划外出生儿童通常未登记,仍然隐藏,也没有出现在当地的出生统计数字中。令人惊讶的是,当他们调查这一现象时,发现这些家庭愿意讨论这些事情,甚至村长、镇官员也承认他们管辖区内未报告的出生情况。

这引发两个问题:

(1)究竟中国有多少失踪的女孩?

(2)为什么有的女孩,没有被失踪?

毕竟,许多学者和媒体报道都认为,中国政府能够全面执行独生子女政策,严厉落实到村级。甚至关于强迫堕胎和绝育的故事也时被外媒渲染。显然,这些计划外、未登记的孩子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基层官员和农村居民“相互不遵守”的结果

同时,自1979年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出生人口性别比人数从1990年的111增加到2000年的117,并在2010年人口普查时增加到118人。

Kennedy和史耀疆教授援引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社会学家蔡勇教授等人的研究,指出到2010年,中国的“失踪女童”超过2000万,和选择性堕胎、杀婴等原因密不可分。这本书却认为,可能占估计失踪女孩的一半左右(1000万)并没有失踪!。

乍一听:漏报不报?怎么可能!其实对比来看就完全合理。

在中国的粮食产量、耕地面积、婚姻登记等领域,少报不报情况比比皆是。比如,当年中央想保护耕地面积,确保农业生产,都是一直依靠地方报告来评估耕地数量,用累积和汇总方式估计全国数据,于是得到结论1980年代至2000年代之间的耕地面积有所减少。然而,当1990年代后期使用卫星图像和遥感技术之后,却发现耕地面积比国家统计报告多出40%以上!

耕地面积方面的漏报不报,正是来自于基层干部有登记上自由裁量权,能够把那些没登记的土地作为已用,促进增加了地方政府的收入和村民的收入。

3. 为什么漏报不报?基层政治动作的社会逻辑

这个类比可想,如果基层官员和农村居民之间相互不遵守计划生育政策,让这些计划外/未登记的女孩一直活下来,那么又引发几个问题要思考:

(1)什么是基层官员和村民相互不遵守?

作者认为,看似这样的计划外生育和未登记是一种反对国家政策的抗争行动,但不能从一般理解的直接、公开抗议角度理解,而是要从斯科特提出的著名说法:“日常抵抗”的角度理解。一般的公开议(如上访)是为了提醒上级当局注意当地问题或不满,但“日常抵抗”包括偷猎、逃兵、磨洋工等却不是这样。不过,这样的相互不遵守,必要在邻居和亲密社区成员的默契合作下才能持续。因此,如果村民没有得到村干部甚至乡镇领导的主动隐瞒、视而不见,也是没有办法隐瞒这么多本应失踪的女孩。

(2)激励基层干部对漏报不报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村干部、镇干部要漏报不报呢?不是一票否决呢?其实一票否决是利也是弊。正因为一票否决,所以大家才要做假。同时,村干部和衙门里的公务员不一样,他们是有自由裁量的“街头官僚”。

这样的自由裁量权经常会望风使舵,看政策到底是不是要严格执行。如果不是执行的动员,也可以睁一眼闭一睁。不信可以看一个数据。如果计划生育政策一直被严格执行,那么绝育等措施会相对平稳落实,但统计数据却不是这样。


作者统计了1971年至2007年期宫内节育器、绝育和堕胎的数量。这里能看出政策推动期与放松执行期之间的交替。在1970年代当政策推动、严格要求的时候,统计数字大幅上升,之后都有周期波动,但在1996年之后宫内节育器、绝育和堕胎数量急剧下降。也就是说,在政策推动较少,村民和基层官员之间的关系更加稳定,其实计划生育政策没有那么严格执行。如果堕胎等统计数据减少,那么可能推动当第一胎是女孩,仍然可能生出来,再继续生育,而不是想当然地认为为了生男孩就直接堕胎了。

基层干部不仅面对“一票否决”的瞒报不报的压力,也一样有“罚款”创收的动力。

作者在田野调查过程中看到一个故事。一位村干部说当地有11名没登记的女孩,都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但直到2005年才登记。这些家庭大多将女儿迁往邻近的村庄和城镇,以躲避镇官员检查。为了应对检查,还甚至做出了孩子早逝的假新闻,做了假墓地来欺骗镇政府。但这些孩子后来终究还是要登记,怎么办呢?于是村里用罚款支付的方式,登记这些孩子的户籍。

一位村里助产婆也说,1980-90年代的未登记和计划外分娩比现在更为普遍,但惩罚却是不平衡的。有时父母在计划外分娩后可以等待数年,然后再决定支付罚款并登记孩子。但有时候,镇政府和村干部强迫父母在出生前支付罚款。这位助产婆认为,镇政府的主要动机是创收。她说:如果他们没有钱,那么干部们就会拿走家具、牲畜和其他有价值物品,直到他们还清罚款为止。

这揭示了当地计划生育政策推动的另一个动机:对计划外生育进行处罚。基层政府对于计划生育总是存在双层动机:一方面要保留计划外和未登记生育,才能创收。另一方面又要瞒报不报这些女婴,才能满足不被“一票否决”、降低生育率的计划生育政策要求。

4. 漏报不报之后:女孩不用“被失踪”

女孩出生之后呢?怎么隐藏起来吗?

其实不完全需要。当然,可以送到另一个村庄的亲戚家里生孩子和养育。再直接点,可能在在村里生孩子后某个时候交罚款,几年后登记孩子。事实上,许多计划外的儿童直到五至六岁才登记,主要是为了推迟交罚款。如此一看,从“出生的人口性别比”这个数据里,就不会出现这些孩子的统计数据了。

那么孩子不登记,真的不影响生活吗?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几乎所有的村庄都有自己在当地管理的小学,允许儿童在没有户口的情况下上学。只是到了21世纪后,许多农村小学合并,使得多个村庄得送他们的孩子送到某一个小学,再加登记注册制度严格起来了,才不得不从入学率角度看出端倪。

同时,如果看“失踪女孩”的登记时间就会发现,急剧增加期是在20至24岁之间,为什么呢?《婚姻法》规定,女性的结婚年龄为20岁。在中国农村,村民必须先有户籍卡才能申请结婚证,才能正式结婚。所以虽然父母可能会发现没交罚款、没登记的女儿的时候,能让她上学,但如果没有正式的户籍卡,就更难将她们嫁出去。

除了这些当地原因,还要看一些宏观的制度因素。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育登记程序变得更加复杂,要求农村父母必须持有怀孕证明、村委会批准、结婚证和户口簿等证件才行。所以,一旦外出打工和迁移经验,再登记失踪的女孩,变得非常困难,很可能会拖延很多年。

同时,谁来负责登记、管理这些新出生人口事情呢?制度上还有很多扯皮空间。比如,卫生部门、公安部门、村集体都有这方面的审查和登记权限,结果就缺乏行政协调。在8090年代,只要村干部去镇里登记出生人口就行了,但到了2004年之后,改成镇公安站要求农村居民亲自登记出生情况,尤其是公安局开始将出生和死亡登记信息直接输入县、省计算机系统,加大了对村出生登记的控制。不过,这时候已经为时已晚,因为中国居民的生育意愿已经在21世纪以来开始下降了。[2]

参考

  1. ^Lost and Found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420030/
  2. ^找回“失踪的女孩”:人口普查中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政治解释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634636114660229780

user avatar   an-ni-de-ti-bo-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打包送非洲的中资产业园,产业扩张、武装移民。


user avatar   a-hua-68-2-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它的回答我先不评论。

但,我真想和那些说溺女婴答主们说:

劳烦有数据贴数据,张口就来。

你亲眼看见了?你看见了不阻止那就是从犯。

你没亲眼看见?那就是听说了?造谣是吧?

至于坠女胎?二、三十年前中国农村这么有钱?家家户户都花得起钱去照彩照?

卖惨不是这么卖的。


评论区开始了,我话放这,计划生育时期,没出生的孩子非常多,男的女的都有。


评论区说到女弃婴的,弃婴男的女的都有,你们曾几何时关注过男弃婴了,男弃婴tmd连被统计数据的资格都没有?




user avatar   zhe-jiu-shi-guo-x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每次这种问题一出来,都是一大片的将其怪罪到“重男轻女”造成的,话说从80年实行计划生育,以农村人“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和行为逻辑来讲,只会是第一胎生了女孩之后,才会去做彩超人工干预生男孩,没有哪家说第一胎就进行人工干预生男孩的,除非自己是体制内(公务员、事编人员及国企员工)工作,没办法超生,才会在第一胎就进行人工干预,但以国情来讲,在20年前的这类人群,是典型的城里人,和农村人又没有关系!

至于很多阴谋论说的为逃避计划生育,溺死女婴现象,就算是有,也是前面几胎女孩生多了,才会有这种可能性存在,没听说谁家就生了两个孩子的,要专门把其中的女孩溺死?

而生了双胎或多胎的,那只会让男女性别比进一步缩小,也就是女孩会更加多男孩相对少,没有谁家会在计划生育政策下,生完两胎一女一男之后,还会再去生个男孩,只有是生完两个乃至三个女孩之后,还愿意冒险生个男孩,但又有多少人家,会狠得下心将前面生的女孩给溺毙了呢?如果农村人真的是这么唯利是图的话,也不可能会拼了命冒那么大风险生男孩了!

综上所述,就是现在所谓的“男多女少”情况,和传统的“重男轻女”无关,在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下,不管怎么“重男轻女”,只会让女孩更多!

那么是什么导致现在农村大龄男青年择偶男,农村适婚女青年严重不足呢?个人认为,是近20年超高的人口流动性,以及城市女青年的快速提升的择偶婚育标准造成的,我们都知道一个道理,就是在婚育观念上,女性是向上兼容,男性是向下兼容,这种情况下,在上个世纪8、90年代,一二线城市就开始呈现出一种嫁老外为荣的现象,然后小城市嫁大城市,农村嫁城市,这种观念叠加入世以后超高的人口流动,大量的农村女青年进入城市,而在婚育负担上的巨大差异,让农村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留在城市里面,最后的结果,就是城市里的优秀女青年的择偶婚育标准逐渐提高而选择面却也越来越窄,最后熬成了大龄剩女,也让农村男青年的适婚对象越来越少,说到底还是社会二元制度下,城市和农村男女错配的结果!


user avatar   biu-88-7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真的,我有一计,或许真的可以。首先集中大龄男青年(不能超过三十五)进行培训。

培训项目参照女德班。

如何提供情绪价值,如何做家务,如何照顾孩子,如何打扮自己。

大龄剩男基本上不能指望经济上有什么飞黄腾达的指望了,那就在其他的东西上入手。

传统的婚姻,女人提供什么,他们就提供什么。

包括姓氏,也要割让。

如此一来,应该会有女性愿意和他们结婚,女人也是人,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的女人需要家的温暖,但是因为工作最后无可奈何。

这个方向培训出来,大龄剩男说不定都是抢手货。

但是一定要做到婚前婚后表现如一,如果有一个男同胞表现查,那基本上就是断了其他大龄剩男的路。

可以用合同限制,比如冠姓权,比如工资管理,比如家务等等。

但是有人说了,这样结婚有什么意思!


如果你结婚是为了压榨女人的子宫和冠姓权,那你又给不了相应的东西,我建议你做梦。

梦里啥都有。


user avatar   ma-si-ta-b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因就不说了,大家都清楚没必要装。

择偶难其实好解决,关键是药你敢不敢用:

1.转变观念,基层干部带头,宣扬男青年跟男青年也可以结婚,这样可以从内部解决光棍问题,至少留守男青年有伴侣了,何必在意性别呢!以后病了老了可以互相帮助,互相照顾;

2.来点实际的,别人基层干部只会喊口号,你就出钱啊!生孩子给奖励,生女儿给双倍奖励,结婚给奖励,女孩子跟本地青年结婚给双倍奖励……问题能解决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你给的奖励有多大,你看北京都优先分公租房了嘛,四舍五入等于生孩子发房子……什么基层没钱奖?只发的出来锦旗?那就没办法咯。

3.实在没办法的话,号召本地农村大龄男青年走出去,离开辖区你就不需要管他结不结婚了,让隔壁兄弟头疼去。

评论区的朋友们真是太优秀了,你们给这个角度奇怪的回答增加了深度和广度,感谢各位。


user avatar   da-meng-24-1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帮人介绍对象这么多年,大城市以南京为例子,如果你是农村的孩子,你满足这几条:

1、身高、长相中等以上,没有明显硬伤;

2、学历本科以上,拥有公务员事业编国企教师、医生等父母眼中“稳定工作”;

3、老家的父母、亲戚性格良好,不存在作妖的可能性;

4、自身性格优秀,热情开朗,脚踏实地,稳重上进,人品良好,在单位口碑整体不错;

5、能懂得感激,懂得取舍,也懂得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

只要你真正满足以上五条,南京地区绝对能找个不错的城市女孩。

难听的话我就直说了:留在老家农村的青年,除非是科研项目驻点或者是农村机械土地流转大承包,科学管理村镇企业创业等,有大的能力或者大的利润否则我不相信你会在农村留的下去,不说去大城市了,起码也是去当地的县城。

留在农村里的男孩大多数都是条件很一般的。

所以问题出来了,农村本来就是重男轻女高发地,当年怀孕查出女孩有没有人为的失去了一些女孩?女孩只要出去打工了又有多少女孩愿意来回来?农村女孩少的不争事实,必然会接受最让人恶心的彩礼内卷。不要怪女方父母,你是女方父母也会这么做,因为你可能还有儿子也面临高额彩礼。

我很喜欢一句话“逐水草而居,顺天时而动”,国家计划生育导致许多有独生女的城市家庭可以帮符合我说的五条的农村男孩实现阶层跨越,这种大面积可以通过婚姻让农村男方上阶层,这在古代是不敢想象的。前提就是努力学习踏实做人,这种机会一旦错过了也就错过了,未来这种机会我想也很难再有了。

知识改变命运”、“书中自有黄金屋”真的不是一句空话。

我之前介绍过一个男孩就是高三没考上大学社会上待了两年,最后一咬牙一狠心,复读高三去了,拼命了一年考上一个不错的二本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时候已经25岁了,但是架不住考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单位,加上为人很好,介绍给某单位一个中层干部女儿当女婿了。27岁结婚,我觉得他的人生一点都没耽误。前段时间和他岳父吃饭,岳父对他很满意,好的岳父岳母对于女婿要求真的不高,就冲着他有“踏实的人品”、“踏实的工作”,他就放心把女儿嫁给他,还给了一套房子,现在他岳母退休了就帮他带孩子。

还有我家修车库卷帘门认识的一个小伙子,他告诉我他老板90年的,初中学历,但是南京许多卷帘门只有他老板能修,他老板就是各种研究钻研电机什么,卷帘门电机等专业术语我也不懂,他说的话真伪无法考证,但是他老板农村的孩子白手起家能开一家公司,必然有过人之处。

我的建议是在农村青年能出去就出去,然后不断的学习、努力工作、精益求精提高自己。不要在村里内卷拼彩礼,几十万彩礼下去,对于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村家庭简直就是不可承受之重,失去这些钱背上债务抗风险能力太差了,况且现在某些社会原因离婚率逐渐升高,媳妇能不能陪你走到最后还得打个问号!到时候人财两空你能不能承受住这个打击?

最后,永远都要记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user avatar   minsky-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龄光棍就是父权制的药渣,注定被牺牲的角色。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变成了农民工,但他们是城市的建设者而不是所有者,农村姑娘见识到了城市的繁华也不会回去的。

不少农村男性都抱怨过彩礼太高,女孩要求高。

是啊,农村妹子也想过好日子,他们肯定瞧不起农村出来的男生,那就远离这些lkd坏女孩,让我们城里的男孩来,我们来替农村娃挡住这些坏女人的侵蚀。

让我来替你们陪她们看电影吃饭开房送礼物,我好像确实是这么做的, 嘿嘿。




     

相关话题

  那些当年嫁给爱情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拉面哥为什么能红?他能红多久?他跟丁真的红、四川妖娆拉面哥的红、电瓶哥的红有什么不同? 
  媒体评王力宏事件,防范以「爱」为名的伤害,警惕脱离职场的风险,给我们带来了哪些警示? 
  性生活不和谐能结婚?? 
  如何看待杭州保姆纵火案男主林生斌再婚生女,发文称「她回来了」? 
  想问一下,现实中是有多少女人被孩子困在令人厌恶的婚姻里? 
  如何看待杭州一小区网红裸背拍照,有宝妈担心带坏孩子?小孩子会被影响吗? 
  维族人和汉族人能不能通婚,有没有专业人士给解释一下? 
  如何评价长沙男子称为帮女友还车贷,多次典当变卖女友财物,被判盗窃罪获刑一年半? 
  在现在这个开放包容的时代为何男生的娘炮行为会被认为不利于社会风向呢? 

前一个讨论
四年过去了,为什么DxOmark全画幅传感器排名前几名依旧是尼康D850,索尼a7r3等机器?
下一个讨论
5000左右的预算能买到什么相机+镜头?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