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我觉得应该先关注地价问题,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县城的土地财政问题。
话糙理不糙,只要女青年们没那么关注房子,男生就不会那么关注房价。
确实,人们更应该关注的问题,是为什么会出现房价问题。
多学习学习政治、经济学,多学习学习历史,肯定更容易弄懂。
再不济把注意力多放到国外,关注下拜登明天会打什么牌,或者菅义伟会对美国来访高官鞠躬多少度之类的问题。
尽管再怎么关注,也不怎么能影响一个普通中国年轻人,完全靠自己,是不可能影响到外国元首未来言行的这个事实。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就是现在的电视剧基本上很少有拍那种写实的电视剧了。
还记得彭叔当年刚毕业的时候,流行的是《奋斗》,后来是《蜗居》,再后来是《裸婚时代》,最后是《离婚律师》。
串起来刚好就是曾经《奋斗》过,后来发现即使拼了命奋斗,也只不过能实现《蜗居》而已,但当时不想蜗居,哪知道后面房价又大涨,连蜗居都实现不了,只能和女友说《裸婚时代》,过了几年无房的生活,但面对现在社会物欲横流,大家都受不了无房的生活,于是最后就找了《离婚律师》。
我活到三十岁,才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入世需趁早。
最上层的孩子,生来就有贵人提携,场面见多了,遇事底气就足。一代和二代其实很好区分,二代那种富贵闲人感是无论如何也装不出来的。跟他聊起十八岁那年夏天喜欢过的女孩,你只能说起一抽屉的情书和厚厚的五三,而他却只模糊记得那个闷热夏天在超跑里的大汗淋漓。
而从底层出来的孩子,通常具备一股立志要拱大城市白菜的狠劲。媚上欺下和两面三刀的技能早就练的炉火纯青。任何一个组织要运行,多少离不开他们。所以从世俗眼光看,他们后来往往生活的还不错。
入世最晚的,恰恰是中产出身的孩子。
只有中产的孩子,才会问出“我们是不是对房价关注太多了”这种傻白甜问题。
你对这个世界运行原理的关注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底层和顶层都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但中层不知道。
中层的价值观是混乱的,是逐流的,是处处漏水而不自知的木桶。
大学毕业那年,我放弃了保研和出国,去当私企小老板的狗头军师,家里人气的直跳脚,把所有能骂的脏话都骂了一遍。
“你干这种工作,让我脸往哪儿搁?还不如去扫大街,一个月都有三千块。”
后来情况有所好转,他又忧心忡忡地问,你的收入有比同龄人高些么。
中层并非一种稳态,反而是最脆弱的存在。因为上层必须为底层主动制造向上的突破口,以释放来自金字塔下端的庞大压力,但通往顶层的道路对大部分人而言永远是关闭的,因此中层中必然有很大一部分重回底层,这也是为什么中层竞争的核心思想永远是——我要比你过得好。一旦过的不如他人,就意味着有阶层跌落的风险。
左晖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自己和刘强东相比,缺乏与业务员打成一片的能力。但这无需勉强,无法与底层共情本就是大部分中层天生就缺乏的能力,但一个组织的崛起少不了来自底层的突破!
城市父母最大的期望是孩子能做到大学教授、医生或者别的什么稳定又多金的职业,因为这种工作看上去最体面。也只有这种父母会教导孩子好好念书,什么阶段做什么阶段的事。结果就是这样的孩子在从学校毕业后,赫然发现房价已经高不可攀了!
不是说好的,书中自有黄金屋呢?
躺平学的流行意味着对中层的第一波洗牌已经到来,因为中层从来没有教过小孩如何应对人生中的败局,所有的剧本都是为了舞台和掌声设定的,就像第一次见到马克沁机枪的士兵甚至学不会卧倒。
首先我不太同意是年轻女孩关注房价所以所有人都关注房价。如果真的那么关注房价,关注楼盘,那对男朋友提不出必须在哪里哪里买房这种要求,如果真的那么了解房价,其实对你男人提不出过分的要求,你知道他搞不掂。
你在意感情,那你会改变条件;你在意房子,你会换男朋友,是吧。现在这种漫天要价的状况恰恰是因为不知道一套房值多少钱而以为房子和自己等值的表现。
其实,房价过了一个阈值以后,年轻人就不关心房价了。就好像,咱们普通人从来都不会去法拉利的店里询价一样。我们知道它从上百万到几千万不等,就可以了,你不会在意哪款车型具体的价格,怎么做按揭最划算,保养多少钱,因为那和你的生活太远了。
房子一样。
谢邀,
基本上所有高复杂性的问题,比如说天气预报、地球洋流、股票预测、大型生态系统演化、癌症、狂犬病等等。
具体一点的,湍流、堆积固体颗粒的流动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