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船从设计思路上就不是远洋航行的。
欧洲开始大航海时代的时候。其船设计时候就是远洋航行。
因为不知道前路是什么,因此在船改造的时候就有明确思路,船本身操作要简便,这样需要的船员才能最少,船身要最大限度腾出空间以携带更多补给,船要有一定武装能力以应对未知情况,船的航速要尽量高,毕竟虽然有武装但是应付不了大规模战斗同时未知海域船一旦受损无法修补,所以跑为上计。
而明朝船舶压根就没想过远洋探险,即便明王朝最大规模的舰队郑和统帅的舰队,依然是近海舰队,完全跟着海岸线行驶。因为舰队中的船舶其压根没有考虑过远洋探险。
这里需要注意,远洋航行和远洋探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远洋航行是我知道目的地只是距离远。远洋探险是前路有什么完全不知道。我就是在最大补给范围内去玩命。
这两种概念不同,对于船舶需求完全不一样,欧洲一开始时候只是将船进行改造,但是当远洋探险有了回报后,船舶设计就分出二个方向,近海舰队,远洋探险舰队。然后远洋探险舰队不断根据情况改进。
中国这里一直是近海舰队最多算远洋航行。因此船舶从设计上就没有远洋探险这一需求。
实际上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不同,葡萄牙完全没法向大陆挺进也没在非洲捞到什么,才引发了葡萄牙海洋探险的需求。
东亚这里能产生类似需求的只有朝鲜半岛政权,但是朝鲜和葡萄牙不同在于,朝鲜半岛被日本挡住了东出之路,如果葡萄牙也被英伦三岛环抱葡萄牙也未必能出去。而且中国政权本身对于朝鲜半岛欲望较低。
按照事后来看,日本其实是有机会的,其东北方向千岛群岛和阿留申群岛就是一个个天然的补给点。其一路跳到北美难度比欧洲低多了。
首先建议了解一下明初的洪武大移民。
从至正27年开始,朱元璋不断从南向北组织移民,截止洪武28年,至少有300.57万人,约占总人口(5987.33万)的5.02%,每二十人里就有一个要背井离乡。
大移民后,陕西承宣布政使司(除了陕西,还包括宁夏的银川平原、甘肃的兰州盆地和青海的湟水谷地等地区)只有164.09万人。
相比之下,三百年前的宋朝神宗元丰年间,西北四路(不包括银川平原、兰州盆地等地区)约480万人;六百年前的唐朝玄宗天宝年间,关内道(不包括兰州盆地等地区)约580万人。
别说海外殖民了,明初连汉唐的西域都无力收复。
郑和下西洋的永乐朝,人口恢复到了6659.83万左右,只有宋朝人口峰值(11275.54万)的59.06%。
当然了,根据学者的推算,晚明人口已经超过20000万(宋朝人口峰值也是北宋末),但晚明要是有组织海外殖民或收复西域的能力,也不至于亡天下。
然后建议了解一下洋流和西北太平洋。
在工业革命前,远洋贸易非常依赖洋流,而从东亚出发,你大概率被日本暖流和北太平洋暖流吹到阿拉斯加去,小概率被加利福尼亚寒流吹到海岸山脉,极难自己找到返回的航线。
西北太平洋是风暴发生频次最高、平均强度最强的海域,没有之一。
相比于地中海和北大西洋,西北太平洋太狂躁了,所以东亚对海上扩张很不积极。
最好的例子就是日本,日本是明治维新后才成为海洋国家的,其海上力量历史上在东亚长期垫底。
其次建议深入了解一下东亚和东南亚。
想要黄金白银,日本列岛就盛产金银,一度占据全球黄金产量的50%、白银产量的75%,还有铸铜钱的铜;
想要奴......人口,朝鲜和日本3000万、东南亚各国约2000万、南亚约6000万;
想要耕地和粮食,红河平原、湄公河平原、湄南河平原、爪哇岛......明清实际上是大规模从东南亚进口粮食的;
想要木材,东南亚至今都是全球最重要的木材出产地之一,有柚木(造船)等战略木材,还有红木等名贵木材;
想要辛香料,东南亚有著名的香料群岛;
再点点金手指,想要煤铁,最近的海南岛石碌铁矿和越南下龙湾鸿基煤矿都是极易开采的露天富矿;
想要水泥,爪哇岛等地盛产火山灰,可以用来生产火山灰水泥;
想要石油,最近的婆罗洲曾有亚洲第一石油城,浅层且质优;
.......
明朝真要是搞海外殖民,没必要去美洲。
PS:明朝其实也有一些海外殖民的尝试,最后建议了解一下大明的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三宣六慰、旧港宣慰司和吕宋总督。
女王:求求题主放过我,我可不敢有什么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