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把我那花钱的本事,变成赚钱的能力? 第1页

  

user avatar   tian-yuan-nan-quan-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第一步你已经实现了,让闺蜜给你买个包,美中不足的是你产生了所谓的感动情绪,这是不对的。

第二步要引入竞争机制,多交几个闺蜜,谁给你的包多你跟谁好,末位淘汰,贩卖焦虑,多转发《如何做一个成功的闺蜜》《多买包,你就是下一个中国好闺蜜》给她们看。

第三步,引入绩效机制,每个月按照给的包数量决定对每个闺蜜的不同的待遇,用口头荣誉交换闺蜜的劳动价值,时不时抽查下闺蜜还有没有剩余劳动价值。

第四步,强化舆论控制,给闺蜜灌输:“混日子的不是我闺蜜”,提高闺蜜劳动积极性,闺蜜节假日要进行调休,闺蜜加班常态化。

最后,记得要防止闺蜜产生:“高攀不上,躺平了”这种思想,可以给她们提供“包包贷”,首付三成,按揭十年。

如此这般,保证你成为最有钱的人。


user avatar   wang-rui-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一个脱离了消费主义低级趣味的人,我每天都在研究一些学术前沿问题,譬如新国潮元素对可选型饮品消费复购水平的作用、基于概率的射幸合同对传统产品交付模式的冲击、虚拟货币监管政策对贡献算力的图形处理设备价格影响等等。

说人话,就是三件事:点奶茶、抽盲盒、蹲显卡。

玩笑归玩笑,想要把花钱的本事转变成可以用来赚钱的知识,就需要在消费的过程中顺便点上行业研究的技能,以剁手为契机,尝试钻研一家公司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经营策略。

行业研究并不神秘,一次消费经历,也是一次洞察行业知识的契机。

一般来说,行业研究要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收集信息。宏观层面看国内外经济环境、产业政策;中观层面,看细分行业的商业模式、龙头企业和主要竞争对手的情况;微观层面,看目标企业的财务数据、主要管理人员情况等。

这些信息,普通人闲来无事想不到去了解,但到了想要花钱的时候,却可以以此为契机,给自己一个推动力去做做功课。想去充一个视频网站会员,往大里说,可以由此出发了解行业监管政策;往中间说,看看视频网站是如何通过会员模式营利的,对比一下哪一家的模式更加健康可持续;往微观说,关注具体公司的定价策略,也是在帮助自己「排雷避坑」。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能得到锻炼。往浅里说,能知道一两个聚焦互联网商业的资讯类网站,把搜索引擎运用起来,真正下功夫去查几个耳熟能详却一知半解的定义;往深里说,继续钻研下去,你可能会以此为起点,看下来一张财务报表、第一次尝试用行业数据库来检索信息,为自己解锁一项新的技能。说不定,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达成了「剁手冷静期」,能够更加理性地规划消费,在洞悉行业和竞品的基础上,买得明明白白,也是一种额外收获了。

进一步说,自身消费的经历,也有助于我们在进行投资时做出更成熟的决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日常接触的事情,我们往往更有兴趣去了解背后的门路,更有耐心去啃枯燥的研究报告和财务信息。还记得上学的时候,有门课的大作业要求分析一家公司的财务情况。很惭愧,那时候我也不怎么关心世界,就是关心谁路过学校东门,能帮忙捎回来个大汉堡。没啥说的,我自然就奔着快餐行业下手了,因为都是自己熟悉的品牌,看着财报,就像是偷看暗恋对象日记一样,饶有兴味(这里就是打个比方,咱们还是要尊重隐私)。

对行业的好奇心,不仅能帮助普通人迈出行业研究的第一步,也能帮助专业人士找到新的投资视角。有「大消费女神」之称的基金经理王园园就曾经表示,自己在超市购物的时候,也不忘观察人们的消费行为。有一次,王园园发现超市中七块钱价位的啤酒正在被十元以上价位的品类所取代。以此为契机,她开始寻找身边更多消费升级的趋势、找到有能力收取品牌溢价的潜在「白马」,大胆做出假设,再运用行业研究能力谨慎求证。专注大消费赛道带来的洞察力,帮助她在管理富国消费主题基金期间,实现了位列同类型基金前 1% 的战绩。

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双重身份,能引导人们更加关注相关公司基本面和大环境的变动,对行业资讯更加敏感。如果你奶茶不离手,可能会捕捉到某家网红奶茶走出本省的消息;如果你有购车计划,会格外关注国家对新能源的补贴政策。诚然,根据有效市场理论,凡是公开信息,对股价的影响都会光速被市场吸收、无法从中套利,但对于信息的掌握,至少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知和解释市场波动。

再者说了,带着消费者的视角去投资,也更容易看懂一家企业的商业模式,知道钱从哪来、知道这个行业解决的是真需求还是生造出来的「伪需求」,从而找到真正具备成长潜力的投资方向。

不过,要是真的想通过投资日常消费「合作伙伴」公司来创收,还需要三思而后行,避免才跳出消费主义的油锅,又蹦进另外一个认知陷阱。

心理学上有个「单纯暴露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又名曝光效应、接触效应等)-- 我们看到一个人的次数越多、接触一件事情越频繁,哪怕并不真正了解这些人和事,也会更倾向于做出正面的评价,可以说是「熟人眼里出西施」。

这也就给我们提出了警示:在看待熟悉的品牌和公司时,我们容易带上粉丝滤镜,因为熟悉,所以莫名产生三分好感,导致自己倾向于选择性吸收正面信息,而忽视负面报道和经营风险。这也提醒我们,即便是自己熟悉的领域,也要注意克服个人的认知局限,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执行投资理念。

选择基金经理就像选择理想伴侣,既要相处得舒心,也要能给自己带来成长。对于「干啥啥不行,花钱第一名」的我们来说,不妨选择具有消费者视角的基金经理,既可以一起剁手,也能帮助自己更全面了解行业、更合理地配置资产,富国基金的王园园就是其一。她可谓师出名门,来自穿越牛熊周期、实现十年十倍战绩的公募常青树朱少醒团队,擅于通过自身消费经历找到投资契机,深耕大消费领域。

这也要提醒大家,投资有风险,本文不构成对任何个股和基金的推荐,做出决策需要全面收集信息、独立做出判断。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和自己「买买买」的爱好结合起来,将消费的兴趣化为对行业的理解,也算是一种「消费升级」了。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花钱的本事,和赚钱的能力并不割裂。相反,他们之间还真的可以有很强的相通之处。这个关联就是「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就像打游戏一样,把攻略背的滚瓜烂熟,不代表可以顺利的通关;一上手,可能遇到老怪还是会慌张;遇到高难度的跳跃还是会失手。总是要自己踏踏实实的买来玩上一段时间,才能对游戏的操作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在攻略之外的知识,就是隐性知识了。如果把知识看做一个冰山,那么露出水面的,就是显性的知识,而在水面之下的支撑部分,就是隐性的。



隐性知识,才是真正的变现门槛。因为书本上的知识都是公开的,即便是下功夫背诵的滚瓜烂熟之后,也不代表真的在具体场景下的应用也能得心应手。就像摄影一样,反复背诵摄影诀窍的书籍终究不能凭空的产生出摄影高手,必须还是要亲自购买装备来调校取景,做多了,有了自己的经验融会贯通之后才可以。要不然怎么说『摄影穷三代,单反毁一生』呢?


其实,这个只说对了一半。隐性知识的获取可能确实需要经济实力的支撑,但是当门槛建立起来之后,它就不再仅仅是「花钱的本事」,还是「赚钱的手段」

隐性知识的获取

这一点,在金融方面的体现也非常的突出。专门有人研究过,拥有其他专业背景的基金经理和行业分析师,往往能够在相关领域获得较好的业绩,出的报告也更容易让投资人信服。比如说有的基金经理有化学专业的背景,那么就很可能做化工板块,专业是生物的,做医疗科技板块,往往会有超出同侪的业绩。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资产定价的CAPM模型里面,收益可以分成三类:阿尔法收益、贝塔收益和运气。运气是随机的,自然不用多说,而贝塔收益是承担市场风险的收益,承担的风险越多,那么期望的收益也越大,也就是说,贝塔收益是自己承担的风险所换来的;而最为宝贵的阿尔法收益,才是来自于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的「洞见」。


洞见来自于什么地方?只能来自于信息的不对称。而人和人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就是隐性的知识——同样是财报,同样是新闻,结合自己的知识进行分析,超越了市场中大部分人的分析水平,洞察到更精准的未来,方能获得阿尔法收益

要获得隐性的知识很多时候也并不容易。比如说盲盒这样的消费市场,年轻人购买盲盒主要就是收藏和体验。如果要判断盲盒企业前景和发展,那么单独的在办公室里面订数据往往是不够的。这一点和企业市场有很大区别。之前看到富国消费主题混合的基金经理王园园就说过,自己在调研盲盒市场的时候,就在市场上购买了很多的盲盒,还和这个消费群体的不少同好互通有无,成为了「盲盒达人」。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就对盲盒的消费心理有了第一手的资料,从而帮助其更好的判断市场的趋势。

在消费市场,亲身体验要比企业市场更重要。企业采购因为有明确的利润压力,往往可以通过技术指标、产能等等来推断未来的收益,而面对终端消费者的市场,比如去年很火的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的感受度到底怎么样,有没有什么未来可能会继续改进的点,除了看统计数据之外,自己的亲身体验往往也可以提供非常好的补充。

后来了解到,王园园在富国都是被称为「消费一姐」的,这种『用自己的消费来选择投资』的方法,确实是有其独到之处。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她也说自己『上班是投资者,下班是消费者』。

通过亲身的体验这些消费品,更容易理解消费者的行为,获得单纯从年报、数据上所不能获得的「隐性知识」来帮助自己建立投资逻辑,这可谓是做到了「用花钱的本事,当赚钱的手段」了。

见微知著的洞察

隐性知识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可以帮助人见微知著,从蛛丝马迹中发现机会,从而提前的布局来获得收益和避免损失。在其他人看来,这就显得非常神奇,可以称之为真正的「洞察力」。晚唐时期「最后的明君」——唐宣宗就以洞察力而著名。

宣宗出去打猎游玩,看到有父老在佛祠里面聚集祷告,凑近一听,原来是在希望神佛不要让自家的县令李君奭调任,因为他治理期间,整个醴泉县井井有条,民众都很满意。唐宣宗于是默默的就把李君奭的名字记住了。后来果然李君奭考评优良,应该调任,但是唐宣宗就连续两次拒绝了,把中书省弄得也莫名其妙,还以为这个小小的县令怎么就得罪了天子?考评优良都不让升职的?

直到有一天,怀州刺史出缺,宰相正要推荐人,唐宣宗御笔直降:『醴泉县令李君奭』。直到李君奭入朝谢恩,才知道自己原来几年前就已经被皇帝的暗访所看中,等待大用。因为一次游猎而为一州百姓选了一位有能力的刺史造福一方,唐宣宗这一举可谓是见微知著了。

刚才已经说了,要获得超越市场的阿尔法收益,投资人也更需要洞察的能力。因为市场风向的变化,尤其是消费者市场,往往都是从终端慢慢的沿着供应链往上传播的,坐在办公室里面看数据,时差上可能就会落后一步。比如说看到超市里面的啤酒价格都比较高,这能说明什么?

  1. 粮食紧张,啤酒成本上升了?
  2. 人们特别爱喝啤酒,供不应求了?

如果是这两条,我们应该观察到所有的品牌的啤酒都再涨价,然后再一观察,发现其实超市并不是这样的——超市里面不但啤酒的价格发生变化,超市所挑选的品牌也在发生变化。那么这就在说明消费升级正在发生,消费行业即将进入快速上升的轨道。当然,具体做出投资的决策的时候,肯定还是需要严肃的参考其他的资料,做出综合判断的。但是从超市能买到的啤酒价格上升,敏锐的捕捉到消费市场可能的趋势,就是洞察力的体现了。

上面这个「以啤酒入道」的例子的主人公,也是王园园。我个人是很喜欢这种「洞察者」风格的,尤其是以花钱消费的方式来洞察市场,可谓是享受和投资两不误。



而通过恰当的消费和观察来获得隐性知识,然后从中提炼出洞见来反哺自己的投资决策,能做到这样,可谓是『始于消费,成于投资』的榜样了。而敏锐的消费,精准的洞察,都让投资大道至简。


之前例子中的「富国消费女神」王园园能做到这一点是相当不容易的,因为不仅仅需要能消费,还要有针对性的带着学习的目的去消费。从自己购买盲盒的经历中,获取了年轻人对购物社交和陪伴偏好的隐性知识,先市场一步把握住了盲盒行业的增长点;而从超市的啤酒架上,通过啤酒价格标签的变化,洞察出消费升级,快消行业长牛的趋势。


从王园园所管理的基金,基本上也能看到她对消费板块的专注。有一支基金的名字居然还叫做『富国品质生活混合』,这名字也体现了其对消费赛道的深耕细作,居然还能再细分出来一个赛道。这支基金近一年收益率也不错,显著的高于沪深300和同类均值:



通过消费行为洞察出背后的投资逻辑,让消费来支撑自己的投资决策,而投资成功之后的收益又可以来反哺消费,这就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而她以『消费』投『消费』,最终成为富国基金的「消费女神」的经历,或许可以供题主参考。


当然,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真金白银的投入选择基金的时候,还是要综合考虑,做出自己的判断,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相关话题

  没有钱真的可以创业吗? 
  财务自由有多重要? 
  恋爱两年,期间男朋友向我借了2万,用于日常吃饭开支,后面分手又还与我,他恋爱期间算花钱了吗? 
  下班后可以做点什么副业赚钱呢? 
  请问窝窝头一块钱四个怎么赚钱? 
  不想做赚钱工具人而抛弃妻子,有错吗? 
  我老公45岁程序员被优化了,最近给我说想去开货拉拉赚钱,我不准,要离婚吗? 
  大二学生,如果我有1000元,有什么好的理财投资建议? 
  写作有前途吗? 
  你有哪些特别的生存法则? 

前一个讨论
大学毕业后抗压太差的年轻人终生家里蹲,用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6个钱包一直供养他/她到老到死是否可行?
下一个讨论
不想坚持了,可以不活了吗?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