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国产疫苗还是走到了三选一的路上了啊。
非要大家御萝双修(不是,划掉)。
亲爱的樵夫哟,你要打的是一针疫苗,还是两针疫苗,还是这个三针疫苗呢?
从1针疫苗上市以后,突然涌现出了一股我就要打一针疫苗的热潮。然后各大媒体都在鼓吹1针疫苗热捧,如何如何。
其实这种情况是让我有点忧虑的。一针疫苗虽然接种确实省心,打一次就结束,但现在腺病毒载体疫苗的供应量其实也是有限的,我们现在要做的还是接种点有什么就打什么,咱们的疫苗供应还没有富裕到这种程度。我很担心本来有一批准备接种2针疫苗的人群现在突然不去接种了,死等一针的。反而从侧面拉低了疫苗接种的效率。
尤其是现在国内又出现了具体疫情爆发的情况,大家更应该及时接种,说白了就是有啥打啥不要挑。
如果硬要比较3种不同剂次的疫苗的话,1针适合的是应急接种,2针偏向常规,而3针的更适合不太着急的预防长期疾病的接种(比如HPV)。
如果你非要说哪个疫苗好,从目前官方给出的指导意见来看,都一样。
但从一些获取到的临床信息来看,1针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其实副作用略大,虽然都在临床范围的安全性之内,但确实会高一些。另外就是1针虽然接种方式简单,但是问题也出在这里。我们对比下国际上的腺病毒载体疫苗,比如阿斯利康或者是俄罗斯的大卫星,两者同样是腺病毒载体疫苗,虽然都讨论过接种1针的保护情况,那为什么大家都选择了打2针呢?
这里涉及到一个持续激活免疫系统的能力的。
第一针疫苗进入人体后,疫苗中的抗原,会被一堆免疫系统所识别,然后把这些信息传递出来。这时候B细胞的细胞膜表面接收到了抗原的特异性受体以后,开始B细胞开始成熟,这时候B细胞开始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浆细胞会生成针对这种抗原的免疫球蛋白释放到周围的组织液里,这就是抗体。但是浆细胞的寿命是有限的,等这一波被抗原刺激过的浆细胞都到寿命以后,那么人体就失去了针对这一抗原产生抗体的能力。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要依靠记忆B细胞,记忆B细胞的寿命就很长了,同时记忆B细胞的的后代同样会记住上次入侵的抗原的信息。同样记忆B细胞也分为两种,IgG+和IgM+。IgG+记忆B细胞再次遭遇抗原后大量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然后继续分泌抗体去干活;而IgM+记忆B细胞再次遭遇抗原后进入生发中心,会开始优选工作,也就是我们说的体细胞超突变。这个解释起来很复杂,大家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优中选优,B细胞会经过一系列的复杂筛选,寻找那些能产生更优质的高亲和力的IgG等免疫球蛋白的B细胞进行繁殖。
以上的是最常见的体液免疫过程。
而1针的康希诺疫苗作为活病毒疫苗,还能刺激到细胞免疫。就是我们说的T细胞免疫。
抗原入侵后,T细胞遇到入侵者以后,产生抗原反应,干掉被病毒感染的细胞等等。干活的就是这个T细胞了。
当然并不是这么简单,T细胞里边还有着其他功能,负责着比如释放白细胞介素,促进其他T细胞的成熟分化;还能产生一种B细胞生长因子,促使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影响抗体的产生等等作用。
当然T细胞里也有记忆细胞,就是记忆T细胞。
同样拥有长寿命的记忆T细胞,在再次遇到曾经接触过的抗原时,即使相隔几年之久仍能加以“识别”。在第二次与抗原体接触时能激发一种继发反应,这种反应比原发反应更强烈的引起细胞增殖,在短时间内形成大量的效应T细胞。
以上是一针疫苗进入体内的反应。
那么为什么很多疫苗都选择了2针呢?
这是从2方面考虑的。从体液免疫来说,2针的疫苗,一是能促进B细胞继续大量的分泌抗体,提高针对病毒抵抗能力,同时也能增加记忆B细胞的数量,延长长效的免疫力。同时还会更进一步的促进B细胞的筛选,就是前边提到的体细胞超突变。同时,第二针也可以有效的增加记忆T细胞的数量。也就是第二针不单可以增强体液免疫,也能增强细胞免疫,尤其是在持续度上。
所以从长远考虑,大概率还是要打第二针的。
英国研究显示,阿斯利康疫苗第一针注射后可以使重症发病率减少80%以上,但第二针不会因此省略。
同样俄罗斯也在1月份开始尝试大规模的接种第一针,但第二针能否省略也在尝试之中。
而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加强针几乎是在所难免的了。武汉生物在做临床1/2期的时候就在探讨第三针加强针的效果,而全世界多国也已经开始筹备第三针,也就是加强针的接种。也就是现在打了一针的康希诺,后边估计也是要来第二针的,而且不排除未来还有第三针。
我在这里默默的更新下三针疫苗。
目前国内的三针疫苗只有高福院士团队研发的重组蛋白疫苗,智飞龙马生产的。
怎么讲呢,效果是有的,而且副作用会低一些,因为只有单纯的S蛋白,相比灭活比较复杂的抗原以及1针的腺病毒是活病毒的抗原来说,副作用是更低一些。
这款疫苗采用的是S蛋白二聚体,emm,这个就解释起来比较复杂了,比如Novavax用的就是三聚体,其中差别大家有兴趣可以搜下知乎上有挺多解释的。
总之三针接种时间很长,意味着你接种之间的风险会较高。好处就是副作用会低一些,比如家里有年长的老人担心副作用的可以考虑这款疫苗。
所以来来回回讲了这么多就是想跟大家说两件事:
现阶段是有什么打什么,让你的身体先具备一些抵抗新冠病毒的能力,哪怕不能免疫病毒,最起码不会动不动重症去世。
假设新冠病毒未来会长期伴随人类存在(最起码目前几年是这样),那就根据时间定期的接种加强针好了,同时加强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流行变种毒株进行改进以适应病毒的变异。
1,不同种类的新冠疫苗,具体要打几针才能形成可靠的保护力,这都是严谨的临床试验给出的答案。
2,无论是哪种疫苗,但凡目前国内允许上市的都可以认为足够安全、足够有效。如无明显禁忌,打哪一种都可以。
3,灭活疫苗、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mRNA疫苗和重组亚单位新冠病毒疫苗这四大类疫苗在免疫接种的实践过程中会遵循略有区别的适应征和禁忌征。公民在接受免疫注射以前会拿到一份知情同意书,请务必对照其中的禁忌征进行比对。如果是免疫缺陷(如HIV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急性感染期、药物无法控制的高血压、血糖严重异常、恶性肿瘤患者,务必要认真阅读,并向工作人员咨询。
========================
先来看看新冠病毒是如何祸害人体,人体又是如何反击的
作为一种最简单的生命形态,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以自身无法进行复制(或者理解为繁殖)。病毒的复制必须依赖宿主细胞,利用细胞的细胞器、消耗细胞的营养物质和能量才能完成自我复制。
病毒要利用细胞进行自我复制,就需要通过一把钥匙打开细胞的大门。这把钥匙一般是病毒表面的一种蛋白质。蛋白质是由氨基酸(天然氨基酸有20种)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不同的氨基酸组成了千奇百怪的氨基酸序列——这就好比用20种不同颜色的珠子串成链子,那么这个串法就有无数种组合。
而且,氨基酸的序列和表面化学集团又会决定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这些特定的氨基酸序列和空间结构就决定了病毒的钥匙长啥样。这就好比不同颜色的珠子之间会有不同的吸引力,所以这串珠子不会是链条状,而是屈曲蜿蜒,在空间上形成一个立体结构:
这种病毒表面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和空间结构就决定了它会与细胞表面的什么蛋白质结合。就SARS-CoV-2而言,它的刺突蛋白会与人类细胞表面一种叫做ACE-2的蛋白质结合。
病毒的钥匙长什么样也不是刻意设计出来的,只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如果病毒的钥匙无法和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蛋白结合,那么这个病毒也就不可能复制,进而会被淘汰。所以当随机变化的病毒钥匙的串珠顺序和空间结构与宿主细胞有一定亲和力,它就有可能结合上去,进而打开细胞的大门,就可以利用细胞的器官和营养、能量复制自己。所以,这样的病毒基因才能够得以延续,复制产生的病毒都具有这种钥匙。
当病毒进入细胞,病毒的遗传物质就会利用细胞结构合成病毒蛋白质和病毒遗传物质,最后这些零件在细胞内自我组装,就形成了新的病毒。最后,宿主细胞破裂,释放出新的病毒。这些新复制的病毒就会继续祸害周围的其他细胞。
如果没有免疫系统,宿主的全部细胞都会被病毒所杀害,宿主的生命也就走到了终结。所以,面对病毒感染人类和很多高等动物都有自己的对抗方法——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体液免疫:病毒的蛋白质对于人体而言是一种从未见过的外来异物。这会诱导免疫系统对其识别并诱导和合成相对应的抗体,这些抗体会在再次遇到新冠病毒的时候与之结合,并阻止其与人体细胞结合,称之为体液免疫。
2,细胞免疫:而被感染的细胞表面又会产生新合成的病毒蛋白,比如刺突蛋白。这又会在淋巴细胞的一系列生物信息传递作用后诱导产生细胞毒性T细胞。这些细胞将能够识别被新冠病毒入侵并沦为傀儡的细胞,然后趁着这些细胞体内的病毒还未能组装完成之时,“壮士断腕”,杀死这些傀儡细胞以阻断病毒的复制过程,称之为细胞免疫。
如果人体的免疫系统未能有效遏制住病毒的复制(要么是一次感染的病毒总量太大,要么是免疫系统合成中和抗体的总量不足),那么就会造成海量细胞沦陷,同时大量受损细胞释放的过量炎症因子可能会通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放大,直接诱导尚未被感染的细胞死亡,其结果就是“细胞因子风暴”引起的多脏器功能衰竭,要了病人的命。
所以,要想在面对新冠病毒感染时保住性命,就要避免病毒的过度复制和细胞因子风暴的发生。这就需要我们的免疫系统能够提前认识新冠病毒的钥匙,并已经合成了一些能够套住新冠病毒钥匙的抗体,这就是抗体的中和作用(Neutralization),从而让病毒入侵人体的钥匙失去作用,无法打开细胞大门。
这就是疫苗接种的意义。
前面给大家描述了病毒入侵和免疫系统反击的原理,那么四种不同原理的疫苗也就容易解释了:
1,灭活疫苗。本质上就是死掉的病毒。我们在病人体内分离出新冠病毒以后,将其接种到vero细胞(非洲绿猴肾细胞)或者是鸡胚上,使得新冠病毒得以利用这些细胞快速复制,让我们获得海量的病毒。然后通过化学法或者辐射将其遗传物质彻底破坏,只保留病毒的各种蛋白质成分。当然,其中就包括新冠病毒的钥匙,刺突蛋白。加上适当的辅剂以后就制成了灭活疫苗。
注射到人体后,这些病毒蛋白质是人体的免疫系统从未见过的外来病毒,所以会被识别,并诱导免疫系统合成出一定量的抗体。同时,这次“初次邂逅”让部分免疫细胞产生了记忆性,记住了这些“钥匙”长啥样。
第二次注射(打第二针)时,有记忆性的免疫细胞马上认出了抗原,然后合成抗体。而且这次合成抗体的反应速度和总量都远高于“第一次亲密接触”。这就叫二次免疫:
如此通过两次注射灭活疫苗,免疫系统不仅记住了新冠病毒“钥匙”的样子,还产生了足够浓度的抗体。当真的病毒侵入人体,这些抗体就会与病毒结合,抑制其与细胞的ACE-2受体结合。同时,来自病毒的蛋白质又会再次唤醒记忆细胞,合成更多的抗体。
2,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本质上是一种认为设计的活病毒——将编码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基因导入腺病毒的基因组中,从而让这些腺病毒作为货车,把目标基因导入受体细胞。让受体细胞按照刺突蛋白的设计蓝图合成刺突蛋白。同时,因为腺病毒已经被“阉割”,丧失了自我复制能力,所以不用担心这种载体病毒会自我复制并感染其他细胞。这些载体腺病毒只能侵染细胞并将目标基因导入其中,自身并不会引起被接种者感染。
上图中,载体腺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其中携带的目标基因(DNA)表达,合成出刺突蛋白。这些刺突蛋白可以通过凋亡小体和直接分泌进入细胞外。然后细胞外的抗原递呈细胞(APC)则将其捕获后进入附近淋巴结,把抗原递呈给T细胞和B细胞,诱导免疫应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这个过程就好比我们把新冠病毒“钥匙”的设计图纸包装进入一种对人体几乎没有危害的病毒中,为了保险起见,还给这种载体病毒做了一个“绝育”手术(其实就是把遗传物质复制相关的基因全部敲除)。宿主细胞拿到蓝图以后制造出新冠病毒的“钥匙”以后,免疫系统就拿到了钥匙并加以识别、生产抗体。另外,因为载体病毒并不能复制,所以不会过度复制要了宿主细胞的命。宿主细胞在正常的寿命内会不断合成“钥匙”,所以就可以不停训练免疫系统。也正是因为这个特性,所以这种疫苗只需要注射一次即可。
3,mRNA疫苗。实际上就是一段刺突蛋白的设计图纸。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其遗传物质本身就是直接可以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图纸。所以科研人员仿照新冠病毒的RNA序列,设计了一段可以在细胞内稳定、高效合成刺突蛋白的RNA序列(因为天然mRNA中的尿嘧啶造成其容易降解,所以将其替换为胸腺嘧啶)。将这段mRNA装载进入一种脂质体后即可注射给人体。
ps:腺病毒载体疫苗中的“钥匙图纸”是DNA,而mRNA疫苗中的图纸是RNA。前者需要在细胞内先引导mRNA合成,再通过mRNA合成“钥匙”。
脂质体包裹的mRNA相对稳定,而且脂质体与细胞膜很容易融合。所以图纸可以进入细胞内指导刺突蛋白合成。而且与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类似,都可以同时诱导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但是由于外来的mRNA还是会被宿主细胞降解,不像腺病毒载体疫苗中的DNA那么稳定。所以根据临床试验,还是要注射两针才能诱导足够的体液免疫。
4,重组亚单位新冠病毒疫苗。本质上就是蛋白质,是我们利用生物工程在体外合成并纯华的新冠病毒“钥匙”的核心区域。其实刺突蛋白这把钥匙虽然看似很大,但真正负责与ACE-2结合的部分并不长,这个区域叫做RBD(receptor binding domain,受体结合域)。
我们将指导合成RBD的基因整合到CHO细胞(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中,让体外扩增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成为无数个迷你的“钥匙”工厂。然后将这些细胞合成的“钥匙”收集起来并充分纯华,制成亚单位疫苗。
这些亚单位也可以诱导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都是精准识别病毒钥匙RBD区域的狠角色,下手稳准狠。灭活疫苗、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和mRNA疫苗诱导合成的抗体可能是针对整个刺突蛋白所有部位的——既有套住刺突蛋白“钥匙”柄的,也有套住“钥匙”芯(RBD)的。而亚单位疫苗诱导的抗体则精准针对RBD钥匙”芯。
但亚单位疫苗和灭活疫苗一样,本质上都是蛋白质,所以仅仅诱导体液免疫。而且通过临床试验发现,要间隔注射三针才能形成有效的保护力。
=======================
所以,四种不同原理的疫苗都有哪些特点,各自有什么长处和不足,是不是就明白了呢?
更多关于疫苗的科普欢迎移步:
挺搞笑的提问啊……
斯诺登都过去这么久了,
不会还有人不知道拉登塔利班什么的一开始都是美国资助的吧?
恐怖组织?
美国不管它们,它们发展的起来吗?
大部分恐怖组织不就是美国为了搞俄罗斯或者其他人搞出来的代理人吗?
====================
嗯,对了,不懂的可以去看这个,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中国只是网友喜欢辱棒,日本和南朝鲜才是赤裸裸的仇恨
油管五常互相之间也都瞧不起,都觉得自己是大国其他是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