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祝融号着陆后没有传回实时的图像? 第1页

     

user avatar   xiao-yang-71-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刚下飞船,人在火星



user avatar   cloudycity 网友的相关建议: 
      

嫦娥工程从一号到五号,从2007持续到2020年,今天仍在持续着。

你们看到了几张月面照片?

要不要自己去百度一下~

这里是中国探月与深空探测网 (clep.org.cn) 里面的科学数据和照片面向全球发布

看完了数据申请表,我自认为自己不配申请。

天问一号环绕火星三个月了,你们看到了几张照片?

五张的样子吧。

祝融号会传回很多照片,就像玉兔一号玉兔二号一样,这毫无悬念,地球上的科学家还要根据照片做研究呢。

但最后老百姓配看几张,我们拭目以待。


评论区群情激奋,说我带节奏,明明有个网站上有很多“老百姓可以看的东西”。

探月工程数据发布与信息服务系统 (bao.ac.cn)

哎,本来还想给CNSA留点面子的,既如此……

1.多媒体一栏,有“很多高清视频和高清图片”

东西多吗?看起来很多页

但是够用吗?有效吗?我觉得远远不够,13年的探索,只放出22页图片而已。

也不具有有效性,因为没有关键信息描述,图片=热闹

这都是些啥?

2.PDS数据一栏,可以下载很多G的原始照片和资料。

嗯,确实可以,下载下来一堆这样的东西,记事本里的网址。

然后继续下载下来一堆这样的东西:

PDS这个软件才可以打开这些图片,网站没有提供通用图片格式。

大概是没有PDS工具包的人、不了解这个NASA开发的软件的人,都不配看这些图片吧。

什么叫科学传播?什么叫面向公众?

这样的玩意具有科学传播价值,是公众能够接触和利用的有效信息吗?

探月这么多年了,除了一些新闻上放了几个照片,多少宝贵的图片资源就沉淀下去了,对此有兴趣的民众根本无法方便的获取。

悲观的估计,祝融号最后可能会是差不多的状况吧,出几个新闻通告,发几张图片,然后更多的数据就沉淀在某个非常不友好的网站里,从此销声匿迹。

乐观的估计,国家能做点该做的工作吗?

不对民众大量进行有效科学传播的航天事业,取得再大的成就也如锦衣夜行。

总不会是老百姓不配吧,对吧。


user avatar   bei-ji-8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新消息,已经传过来了。


回答已经很多了,不太想继续蹭热点,之前看有人说咱们的探测器不如美国几十年前的,我就补充一下海盗1号的信息:

美国海盗1号(Viking 1)探测器在1976年登陆火星,登陆后25秒就开始传输照片,用4分钟传完(注:有评论说此段描述有误,暂时无法证实)。

Transmission of the first surface image began 25 seconds after landing and took about four minutes.

着陆器有两种传输方式:直连和中继,中继带宽是2000-16000 bps, 中继带宽是直连带宽的十倍多。

The lander had two means of returning data to Earth: a relay link up to the orbiter and back, and by using a direct link to Earth. The orbiter could transmit to Earth (S-band) at 2,000 to 16,000 bps (depending on distance between Mars and Earth), and the lander could transmit to the orbiter at 16,000 bps. The data capacity of the relay link was about 10 times higher than the direct link.

来源:en.wikipedia.org/wiki/V

从NASA的官网上可以看到这张照片:photojournal.jpl.nasa.gov

看上去是黑白的,尺寸是1439 x 512,按照4位黑白照片(16色)计算的话,这张照片需要1439*512*4=2947072 bit,按照16000 bps计算,大概需要184秒,三分钟多,理论值跟官方公布的信息差不多。

咱们的祝融探测器跟海盗1号比起来,传输方面确实赶不上,原因有:

1. 重量:祝融号240千克,海盗1号572kg
2. 海盗1号不能动,天线可以做的更大,祝融号是一个火星车,需要有一些载荷去承担火星车的机械结构和运动部件,所以天线就不能做的很大

找到一个PDF文件描述了海盗1号的带宽信息,其实跟网传的祝融号带宽(16bps)不相上下:

来源:NASA Facts - Viking Mission to Mars

The main orbiter communications system was a two-way, S-band, high-rate radio link providing Earth command, radio tracking an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ata return. This link used either a steerable 1.5-meter (59-inch) dish high-gain antenna or an omni-directional low-gain antenna, both of them on the orbiter. The low-gain antenna was used to send and receive near Earth, and the high-gain antenna was used as the orbiter journeyed farther from Earth.
S-band transmission rates varied from 8.3 or 33.3 bits per second for engineering data to 2,000 to 16,000 bits per second for lander and orbiter science data.
Relay from the lander was achieved through an antenna mounted on the outer edge of a solar panel. It was activated before separation and received from the lander through separation, entry, landing and surface operations. The bit rate during entry and landing was 4,000 bits per second; landed rate was 16,000 bits per second.
Data were stored aboard the orbiter on two eight-track digital tape recorders. Seven tracks were used for picture data and the eighth track for infrared data or relayed lander data. Each recorder could store 640 million bits.
Data collected by the orbiter, including lander data, were converted into digital form by the flight data subsystem and routed to the communications subsystem for transmission or to the tape recorders for storage. This subsystem also provided timing signals for the three orbiter science experiments.

CNSA实在太穷了,一个任务既要探测,还要着陆,还要巡视(火星车),所以把这么多东西都塞进一个任务里,其它方面自然是能省就省了。NASA财大气粗,海盗1号2号是连着两发上去的,咱们只有一个。在海盗1号之前还有水手4号(1964) 6号(1969) 7号(1969) 飞掠,水手9号(1971)环绕,可惜中国的萤火一号失败了,不然可能提前获取更多数据,对天问一号的探测起到帮助作用。因为之前没有探测任务环绕(美国是先飞掠再绕过)所以就没有地形数据,没有地形数据,就需要先采用极轨的方式扫描地形,这样在释放着陆器的时候,轨道器的位置就不太好,所以要等先变轨才行。

有人说祝融号会不会摔坏了(硬着陆),从目前的公布的信息上看,大概率不会,至少昨天(5月18日)新闻已经报出来中继信号已经收到了,说明链路是畅通的,但落地摔坏一两个零件也是有可能的(甚至不排除相机摔坏),毕竟火星探测的成功率实在太低,照片只能耐心等待了。


user avatar   zhe-ye-10-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就和每天太阳为啥不准点上班非延时8分钟才把光打过来害我迟到一样。

和神舟里地球很近延迟不大不同。

火星着陆,操纵信号,发回信号,上传图像确认这些事根本没法同步执行,爱因斯坦他不让。

物理科学限制无法同步,甚至着陆后的很长时间内,空间站心里都没谱。


user avatar   OursLey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普天同庆 技术分析。

然后这些猪头开始继续跟踪长七的发射了。

再再次更新:看样子照片下来了,等着发布,国际友人们瞬间高潮了,这次还附送了玉兔鹊桥的信息。拉格朗日点地月合照。话说今早的发射任务标志真心不错,很受国际友人欢迎。

再次更新,拼了老命帮我们科普通讯知识的国际友人现在也累了,因为从通讯的角度来说,现在已经不存在太大的障碍,对比玉兔,就算再怎么争辩图片科学价值不高(实际上这也是个错误的说法),也基本上是会在第一时间公布,无论从科学还是科普的角度店都是有价值的,但是现在也实在让人等得心焦了,甚至让人感觉宣传口就是故意的。mais bon。

更新:据前方战报,天问已经完成了轨道调整,Next Apoapsis 12:50 UTC, next Periapsis at 16:56 UTC,也就是轨道周期缩短成了八小时,顺利的话明天就应该有初步可视资料了。

人在法国,跟踪的法国的航天爱好者,人家也是苦口婆心的帮我们解释,其实国内宣传口也解释过,就是深空网络能力有限,中继卫星只有一颗而且还没有转移到中继通讯的优化轨道。

但是毕竟外网对中国恶意的很多,有的人巴不得这个计划失败,好在真正的航天爱好者是非常国际主义的,对于欧洲人来说更是暗戳戳的高兴终于火星不是美国独占了,所以长篇累牍的做了我们宣传口应该做的事情,真是心疼他们23分钟,更不要说降落实时跟踪只能用无线电多普勒效应猜。


user avatar   firk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油管著名航天博主Scott Manley这么说:

“比起一次秘密的成功,我更尊敬一次公开的失败。”

在这方面,我同意他的观点。

似乎自长征五号遥二之后,我们在航天方面就颇有一种小心翼翼的味道,至少也是尽量保持低调——毕竟,“期望越低,失望越低”嘛。

可是航天爱好者的期望并不低。早已习惯了央视的尬聊式直播、事后传统通稿和发射大厅传统拍屏尴尬的爱好者们,转而依靠各路小道消息和爱好者自发观测——在这方面,恐怕CNSA真得谢谢Scott Tilley这样的无线电爱好者,以及德国波鸿的那台20m射电望远镜——没有他们,我们连天问一号什么时候入轨都没办法知道。

不过就连这样的苟且偷生,看起来都被认为是僭越。每次为我们带来发射预报和图文直播的林主编已经消失一年多了;汤婆婆的号没了;航爱网和超级大本营宣布关停;看起来,我们已经无路可走——还是老老实实等通稿吧。

不说美国,就连这次阿联酋的希望号都弄了个漂漂亮亮的主页,把能放的美图全部放了上去;

天问一号嘛……如果我没记错,算上那张中途拍摄的自拍,一共就放了三张灰扑扑的图加上两段360p视频233

这科技成就,是不是跟宣传力度不匹配啊?

再来说说宣传……嗯,要是没有Scott Manley这种相对客观公正的航天大v不辞辛苦的义务科普中国航天(他做的一系列中国航天科普都很不错),外网估计还不知道中国竟然有航天呢。按我说,宣传口就该给这种国际友人颁个勋章233

结果呢,他现在因为这个抱怨两句,就被人说成是“酸”,是“期待失败”了

也真是挺迷惑的233

言归正传,来说说火星车的问题。着陆是成功了,可两天以来,除了个cg,就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能让我们看看;是,我知道中继轨道、传输带宽和那一大堆东西。可是两天以来,但凡官方出来稍微解释一下,而不是忙着玩火星文:

也不至于如此啊。

简单点说吧:印度上次的月船二号摔了,摔的很惨。可我就是欣赏他们死活不掐直播的狠劲,就是欣赏测控大厅里鸦雀无声,大屏幕上探测器都头朝下了直播还在的坦荡。

曾经的我们,也是这样的:长三乙首飞的火箭斜飞名场面,长五遥二的监视画面上爆出一团白雾……

可现在呢?

在这种意义上,我只能说:

我支持Scott Manley。


更新:

看,这不就好了?但凡之前这么说一声也不至于这么失望


更新:图终于来了





09/04更新:

懒得说话。


user avatar   sywx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清楚。个人有点担心。


user avatar   fan-dui-fa-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根据最新消息,祝融号目前并没有与天问一号轨道器建立数据链路,而是采用直传地球的方式,传输速率最高2B/s。目前主要是回传工程参数。另外今日国内地面站与祝融号直联超过4个小时。

明天(17日)早上8时许。天问一号轨道器将进行近火制动。将进入1/3个火星日的大椭圆轨道。这样每一个火星日,天问一号都可以在跟祝融号和地球各通信一次,这条轨道也称为中继通信轨道。

照片与视频最早将于18日,祝融号和天问一号轨道器建立通信链路之后回传。大家等等吧 不要急 转自航天吧


tieba.baidu.com/p/73549


user avatar   cxpm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认同高赞答案说的传送速度问题,也就是现在的祝融和地面的通讯速度很低 ,传照片不合算,要等天问中继。

但是天问的初始规道不适合中继通讯 ,所以它正在变轨调整。

我再补充个官方消息。

早上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说,今天,天问刚刚变轨进入通讯轨道,祝融和天问的通讯刚刚进入高速通道。

也就是说前几天,天问祝融还没有机会建立数据通道,只传送基本状态和指令。

中国航天靠谱的,不必担心。

以后俺们有钱了,往火星轨道上扔个36个卫星,天天搞直播,哼哼。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下内容来自微博用户 @PhilLeafSpace


【祝融号的图像及科学数据传输必须依靠器间通信,故首批图像可能于今晚或明早回传】

有必要说明一下祝融号的通信与数据传输机制:

#祝融号#火星车设计了超高频(UHF)、X频段两种不同频率的数传链路。UHF链路作为主用数传链路,实现对环绕器的数据传输,数据率适中,但传输距离有限,只有当环绕器处于近火弧段时才能进行数传。出于简单方便考虑,UHF天线通常设计为固定天线,没有自主指向控制需求。

X频段链路采用可转动式定向天线,可以实现直接对地传输,但数据率太低,难以满足图像数据传输需求,通常用于应急状态;也可以实现对环绕器的数传,数据率相对较高,但存在天线指向控制需求,当环绕器位于近火弧段时,由于其方位角和高度角快速变化,对火星车定向天线提出了更高的指向控制要求。


根据这两种频段的特性,祝融号设计了两种通信数传机制:一是X频段直接对地通信,二是器间通信(UHF为主,X频段为辅)。


1.X频段直接对地通信:持续时间长,但数传速率极低,仅为16bps,故主要用于传输工程遥测数据以供判断火星车状态,传输图像啥的是不可能的。


2.器间通信(UHF为主,X频段为辅):持续时间短,但数传速率较高,主要用于传输图像及科学探测数据。环绕器在中继通信轨道运行期间,祝融号每一个火星日(sol)可与处在近火弧段的环绕器进行一次器间UHF双向通信,每次约8~10min,平均数传速率约38kbps,平均数传量20Mbit;受供电约束影响,每3sol才能与处在远火弧段的环绕器进行一次器间X频段通信(单向,只可发送),每次约25min,数传速率约32kbps,数传量约50Mbit。


5月15日7时许,祝融号落火,此后的环绕器在265×65000km×86.9º(轨道周期2sol)的停泊轨道上又飞行1圈。

5月17日(今天)早上8:15左右,环绕器至近火点,进行第四次近火制动,随后进入265×15000km×86.9º(轨道周期1/3sol)的中继通信轨道。


故在此之前,一直使用X频段直接对地通信的祝融号,其数传下行速率只有16bps(2字节/s),不可能传输得了图像。

在此之后,它将每个sol绕飞火星3圈,则每个sol都有一次近火弧段UHF器间通信窗口,也都有一次X频段远火弧段通信窗口,且相邻的近火弧段通信窗口与远火弧段通信窗口间隔为1/2sol。


照此计算,第一个X频段远火弧段通信窗口在t.cn/A6VUe2qg,第一个UHF近火弧段通信窗口在t.cn/A6VUe25p,祝融号可能会在这两个时间窗口回传所获取的火星图像。而5月18日早的这一通信窗口,也符合计划中说的“3个火星日后建立UHF器间通信链路”。#微博公开课#

@China航天 @Steed的围脖 @haibaraemily @航空物语 @NASA爱好者

参考资料:彭松,尺清,郑旸.火星车自主功能方案设计[J].国际太空,2020(07):14-18.




     

相关话题

  国外航天爱好者观测认为嫦娥五号轨道器进入环月逆行轨道了,是真的吗? 
  美天文学家承认误将中国探月火箭末级识别成 Space X 猎鹰 9 火箭残骸,为何会发生这种错误? 
  嫦娥五号为什么只能带回 2 公斤月壤? 
  中国航空航天的青年人才都来自于哪里? 
  如何评价中国的航空工业与航天工业? 
  嫦娥四号是怎么落月的? 
  如何看待天问一号进入火星停泊轨道? 
  如果SpaceX是一家中国公司他的「下场」可能会是什么样的? 
  如何看待 1 月 19 日 SpaceX 载人龙飞船高空逃逸试验,对首次载人飞行的进行有何意义? 
  3 月 29 日,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六号改成功首飞,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前一个讨论
二战结束后到 1949 年苏联拥有核弹为止,拥有 4 年核垄断期的美国为什么不直接把核弹扔到苏联?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现代兵器2021年第6期的轰20战略轰炸机CG图?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