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Y博邀请我回答
青少年自杀事件频频发生,各种心理干预机制为何失效?应该如何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6598363
到现在还没开写,凑上这个问题一起写吧。
我们先把面临的各个困难摆出来。青少年的社会关系是非常简单的,无外乎家庭、学校、学习、同学关系和恋爱关系。
首先是学校,校园心理老师,国内100多万持证心理咨询师,合格的大约2万,这2万基本还得是把所有校园心理老师囊括在内。而这区区2万,再除外大学的,社会执业的,落实到中小学,能有多少人大家一目了然。这次事件,有心理大V轻松的说一句,要对全面对学生做心理评测。我只能呵呵。心理量表仅有筛查功能,信度、效度并不高,如果真的是务实的全面评估,需要一个心理老师对学生情况、背景做多方面了解,需要面对面的交谈,这个工作量,那不是几个心理老师可以做到的。同时,校园心理老师除了在心理疏导之外还兼具心理评估和风险上报的职责,也让很多学生误解“心理老师不可信,心理老师会让求助的学生休学甚至退学”,全然不顾那些被强制休学退学的学生存在极高的风险需要得到各种干预。
其次是家庭,社会的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离婚变成了非常随意的事。有的孩子爸妈离婚了,爸爸再婚了,妈妈再婚了,爸妈都再婚了,变相的被遗弃。即使没有再婚,单亲父母的抚育也存在家庭角色的缺失,即使父母没有离婚,同样来自社会的各种压力、生存、维持当前阶级甚至期望阶级跃迁,都会被传递给孩子。而这些复杂的家庭环境,有些是可以改变的,有些是愿意改变的,更多人是不愿意去改变的。
再就是话题的重点,青少年,这个比较复杂。分几方面。
一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出现的问题不同,越是低年龄段(小学),选择终结生命的越多。到了中学阶段,自残的多了,选择自杀的开始减少,到了大学阶段,物质依赖占据多数,这在欧美就是吸食大麻、酗酒,而国内则有所不同。值得一提,美国佬在DSM加入了破坏性心境失调的概念,以此来把青少年的情绪与成年抑郁症来做区分。但这个概念规定的频繁自残行为要求最早出现于10岁以下,国内实际临床上大多见到开始自残的孩子多见于12岁以后。
二则,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不再甘心情愿做爸爸妈妈的乖宝宝了,而是往寻求自我,寻求尊重方向走啦。但是掺杂在情绪中的孩子往往会跑偏。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孩子往往会求助,只是给别人暗示(而不是明示),会掩饰,在他人不明暗示时多番否认。会抗争,通过他们的手段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但这不是情歌里唱的“女孩的心思你别猜”,落到成年人的对抗中往往会面临被掀桌子的结果。(曾经有孩子尝试以我情绪不好,我是抑郁症,我要治病救命来对抗父母,最后再反复拉锯中换来的是,好的,你这病得治,封闭病房住院住到治好吧,手机、休假、旅游是别想了)
三则,来自社会的各种侵袭。我们总说知识壁垒,专业知识不经常去科普,避免引起误解。大众看看医生科普过哪些疾病的病理诊断治疗?几乎没有!然而抑郁症,几乎是国内家喻户晓的病了。说到这,就得说那100万持证咨询师,真是谢谢你们全家了!带来的问题是抑郁症更容易被发现了?想桃子呢。带来的只有雪上加霜。本来国内医疗环境之差。医生面临着诊断抑郁症被打脸,不诊断抑郁症,对方来个“不承认我抑郁症,那我死了我就是抑郁症”,到时候家属停尸堵门拉横幅。这样的社会问题疾病化,于孩子、于医生都是无益的。于某些家长,还真难说,你看某些家长急吼吼的跳出来“孩子自杀了,是抑郁症”(抑郁症是病,和家长没关系)除了抑郁症,更多成人化的东西都被灌输到孩子那里,把家庭关系物质、离异化,父母生孩子是为了以后可以有人养老。那些喊着“我累了”“诗和远方”的孩子就那么轻易的跳了。甚至还有把自杀作为对抗老师的殉难举动,对,也是成都,也是这几年。我记得那个孩子死前写了遗书给了心爱的女孩,心爱的女孩“尊重”他的决定,在明知他自杀的情况下没有报警,没有通知任何相关人,“目送”他赴难。
四、发育障碍相关。这个发育障碍并不是智障,甚至可能和智能都无关,比如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品行障碍,自闭症谱系的阿斯伯格或者存在自闭症倾向,这类人的可能存在与发育相关的情绪障碍表现,具体会在事件应激下出现比普通人更强烈的情绪波动或者更持久的情绪反应。
当然,精神科的困境也需要说明。一是之前提到的这恶劣的医疗环境,二是精神专科青少年心理工作中的不足,别说是青少年心理咨询师了,全国的儿童精神科医生都是数量稀少的。三是心理咨询师不当宣传抑郁症带来的严重到无以加复的负面影响,四是,嗨,还是心理咨询师对精神科医生恶意抹黑导致的青少年就诊中医患关系难以有效建立。(即使到现在还有人以为精神科医生只是比心理咨询师多一个处方权,精神科医生只会开药)
困难还有很多,以上先讲这些吧,看看针对困难我们有哪些可做的。
对于学校、学校心理老师。其实不必苛责,其实有些心理老师的工作还是很有效的。工作中就遇到有心理老师把学生校内表现细致描述,帮助我们确诊“精神分裂症”的例子,对于症状不典型,家长一问三不知的案例,心理老师的有效细致反馈真的帮助巨大。
量表在校园工作中的筛查作用通常是聊胜于无的,如果说哪个量表还算有用,那恐怕是CORNERS了(ADHD筛查的),当然,学校嘛,事业单位,量表的主要作用还是应付校领导们的。心理老师们还是最好不要把量表看得太重。
@流言 同学讨论中说的一点很有道理,其实现阶段,对在校学校了解比较多的,是班主任。对教师的相关知识的普及很多学校有在做(家里领导也干这个,所以知道)可还是有很多不足,很多老师并不清楚发病期精神分裂症的风险,也不知道服药病情稳定的精神病患可能是安全的。也很难搞清楚,发现问题的下一步该如何做?是直接通知家长,还是交由心理老师初步评估后由心理老师与家长做沟通。知乎甚至还见过老师要自学心理学来“拯救”学生的。还是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以及反馈机制。
其实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在有病、没病,还有很多方面,比如应对困难、危机、伤害的处置、比较正常的价值观、社会观,比如荷尔蒙旺盛的青少年最需要面对的,爱情,性。同样是被性骚然,被猥亵的西北女孩严重到PTSD最终自杀,被强奸的江浙姑娘选择擦干眼泪去参加高考。(把地域歧视放一边不要BB,我们看到的是同龄人的差别,同龄人对事件的不同认知)
关于家庭,真没有太多能说的。大多数属于无论怎么说都不会认识到自己有问题的那种。个别还能自认为好爸爸好妈妈的做派也真是让人大写的服。当然还是有一些值得我们去关注的。
一是离异/重组家庭的孩子,(那些还愿意给孩子帮助的父母),还是有些需要做的。包括让孩子知道,父母离异,对孩子依然有爱,以及建议一个多方可以和睦相处的模式。这里,推荐考虑家庭心理治疗师。
二、父母要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不要把情绪投射给孩子。很多父母往往会不自觉的把压力、情绪宣泄到孩子身上。 @曹舟力 老师分享的武汉跳楼孩子,那位单亲母亲遭遇丈夫出轨,家庭窘困,生活的压力最后在听闻孩子违反校规后崩溃做出当众抽孩子耳光的事。直接导致孩子自杀,随后她也不堪痛苦而离世。而山东杀母案,何尝不是这样冲突的反弹呢。
三、父母与孩子的了解和沟通。之前也说了这个年龄段孩子,往往不会正面表达诉求,更是把自己面临的困难藏在暗处。做父母的,这个时候不仅仅是从孩子处了解情况,老师、孩子的好友,同学处都需要去问询一下。举个例子,孩子在学校和同学处不来,然后认定自己“心情低落,乐趣丧失,整天想到死”是抑郁症,要求治疗,要休学“保命”,当然这个时候孩子只会说“我是没有原因的心情不好,我是抑郁症,我需要治疗,我不想去学校了”。那发现孩子无法应对如何与人社交的问题是父母需要做的。
四、客观的对待孩子,慎重的去做一些可能关系到孩子未来的决定。太过宠溺和不管不问对孩子都是有害的,说来简单,其实做起来真的不容易。而陷入情绪中的孩子,诉求和决定并非理智,企图“因病获益”也不在少数。虽然有些专家开建议休学的条子真的很随意,但休学真的不该是个随意的决定。
五、自家的“傻儿子”怎么办。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合并的品行障碍,合并的情绪障碍。都是很多家长不愿去关注,不愿去想的问题。自家孩子动不动就哭,动不动就情绪激动。明明很聪明,学习却不行,课堂纪律让老师同学崩溃。这个精神科医生有办法的,康复训练有用的。遇到情绪,做家长的也得拎得清,多给孩子帮助。
关于精神科,没什么好说的,除了无奈还是无奈。哦,有一点,新人心理咨询师,有志于青少年心理方向的,大点的精神专科医院其实是不拒绝的。低调一点,务实一点,耐得住寂寞一点,去投一下,案例管够,督导也有。
对于这次事件的孩子,纸上谈兵的去分析,也很难有更好的办法。
从他的学习、生活状况来说,能正常学习、成绩优秀,有爱慕的女孩子,与母亲的热切互动,仅靠一句“一跳解千愁”并不能诊断抑郁症(狭义的)。
同样从母亲和老师同学的反映,这个同学在家里尚算开朗,在同学面前腼腆内向,社交能力一般,并不能排除“傻儿子”的可能,(也许后续需要对家属了解其成长及日常对压力事件的反应才能更好的去评价。)所以才在被拒绝之后有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
如果(马后炮的说一下)有老师、家长和他探讨过,关于爱情,关于被拒绝,是否会是不一样的结局。
最后的最后,分开提一点。我们在知乎能看到的陷入情绪中的孩子,谈的是理解。谈的是信任和不信任。他们愿意和网络上的陌生人分享自己的情绪,愿意受到安慰以及安慰他人。但同样面临各种对情绪、抑郁症的歪曲理解后不当的处置。
如果,建立一个以心理工作者、志愿者为基础的,可信赖的,来访者匿名的网络心理干预平台。在发现孩子心理问题后,半强制/不强制的要求孩子在心理平台进行匿名的心理干预。能给孩子一个便于获取的,正规的,安全的,心理援助平台。对于减少青少年自杀,可能是有益的。
PS,北美建立了类似的平台,据统计有效减少了青少年自杀率。
PS2,国内虽然心理老师不足,不过还有100多万,有心理学知识却不算正规的心理咨询师,闲着也是闲着,不能浪费了。
看了几个答案,似乎并没有精神科医生来回答这个问题,我邀请了 @申晨煜 博士,不知道他会不会来答。所以先说点不专业的个人看法。
抑郁症很容易导致自杀。现在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社会对抑郁症的认知有偏差。
抑郁症是一种病,需要吃药!
人真的得了抑郁症,关心也好、劝解也好、心理辅导也好,都不见得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最关键的是,无论家长、老师、孩子,还是社会的公共认知,都没意识到,这就是个病,需要看医生吃药。
抑郁症的孩子,常常痛苦于自己为什么不快乐,为什么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但这种感觉,往往来自于大脑里缺乏某种化学物质。但是无论是社会、老师、家长、还是孩子自己,往往认识不到这一点,觉得是孩子的态度有问题、意识有问题、思想有问题。乃至于孩子也会因为觉得自己有问题而羞愧,觉得自己弱,觉得自己差劲,羞于求助。
所以首先需要的是,对“抑郁症”这个事情进行科普,多数情况下,抑郁症可以通过药物来缓解症状,特别当孩子遇到情绪持续低落,无法自拔的时候,一定要提醒孩子:
抑郁就像头痛一样,这是个神经性的疾病,先去看医生吃药,吃完药就会开心舒畅多了。
而且,家长也不能因为担心药物有副作用,就拒绝给孩子用药。命重要还是副作用重要?
当然,我也不认为有一点抑郁症状,就要去寻求药物治疗,但是要让孩子有意识,抑郁症不可耻,人人都有可能生病,抑郁症只是诸多疾病的一种。如果感受到抑郁,难以自拔,举得生活失去意义,不断产生自杀念头的时候,必须去寻求精神科医生的治疗(而不是心理辅导)。
如果孩子对于“求助精神科医生”这件事情没有什么心理障碍,很多悲剧本来可以避免。
记得很多很多年以前,也是在知乎,看到一个大学心理学老师,也是心理咨询师,分享自己的抑郁症。他说,抑郁症就像掉进旋涡,如果离旋涡中心比较远,还有通过心理调适来“自救”的可能性,如果距离旋涡中心较近,靠自己的力量就游不出来,必须借助药物。
后来我就遇到一个状态明显有问题的朋友,跟她聊了一下午,除了倾听她的感受之外,我唯一劝她做的事情,就是第二天,立刻,去医院挂精神科的专家号。第二天她就去了,诊断出来双向(俗称躁郁症),后来一直服药,虽然也有起起伏伏,但是她至少知道出现状况,应该怎么应对,怎么能够通过治疗,从这种情绪里走出来。
对于老师、家长、孩子也是这样。最主要的问题在缺乏应对抑郁症的知识。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抑郁倾向,不是去劝解他、开导他,而是告诉他,这是一种疾病,心情不好,失落,没有希望,快乐不起来,都不是他的错,而是疾病的一种症状。最好先去精神科做专业的评估(而不是做学校非专业的心理状态评估)。
孩子自己也需要学习一些抑郁症应对方面的知识,一旦发现自己产生自杀冲动,马上就需要求助于精神治疗(而不仅仅是心理辅导)。
多些对抑郁症的教育和认识,更多的悲剧就可以尽可能避免。
你没闻出这句话里浓郁的爹味儿么?
就是那种“老子识人无数看人贼准,你们快来崇拜我”的味儿
所有以“a行为时,最能看出一个人的b品质”的鬼话的人,无一例外是狗屁不懂,还喜欢装杯的。如果这人还小有名气,那他干的准是江湖骗子的营生。
百家饭养百样人。
企业里最牛逼的面试官都看不准情商和潜力,他看人开个车就看出来了?给他配个车去当CHO好了。用得着在这装爹么?
友达以上,在彼此心中对方都是重要的存在。都有为了对方做出自我牺牲的行为,柯南对哀了解到会在哀做出自我牺牲之前,提前注意到并打消她的念头。哀对柯南的信任程度可以让她在柯南面前卸下所有负担,分享秘密,交托生命。
恋人未满,柯南有不能辜负的人,而小哀对柯南的依赖,是因为缺乏安全感。以前小哀一无所有,现在他有表兄一家,所以对柯南的依赖也会慢慢变淡,大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