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一件事居然是和高中时参加的学生活动有关系
“与联合国合作”,我不负责任猜,这肯定和之前红遍大江南北的“精英学生活动”“模拟联合国”多少有点关系。估计是不知道从哪里弄了点连模联都没参加过的师专生包装一下,搞成什么“模拟联合国大赛”,“模拟联合国英语演讲比赛”之类的东西,然后从不知道几线退休的联合国雇员手里买来一封洋文信,blablabla说些奇怪的东西。
在模联这个圈子里,建构和解构太常见了。建构,人话叫自我包装,卖人设。解构,人话叫扒皮,曝黑幕。
建构是对外的,而解构是小圈子内部人的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我拿模联的建构和解构,说实话就是说明一个问题
不是知识精英圈子的,是无法分辨课程内容好坏、授课方式好坏、教师能力高低的。这种能力缺乏,不仅表现在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也表现在社会资源的缺乏。
对于知识精英圈子而言,机构中光鲜亮丽的“名师”很多时候不过是一堆没有卵用光环的堆积物。真要去踢馆,连名师本科时上课表现都能给你翻出来当论据,因为人家有这个社会资源和社会关系搞这个实地调查。
但是圈子外的人,就吃这一套。就像某些上了什么榜的模联圈青年才俊,背后的黑历史只有圈子里的少部分人才知道一样。
媒体经常错误用词,说什么“高知父母焦虑鸡娃“。事实上是什么?高知,即高级知识分子,在我国是有标准定义的,指拥有副高和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专门从事与知识相关的脑力或体力劳动。而媒体报道中的高知,绝大部分只有硕士学位,也并不在教科文卫单位拥有副高级或者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算哪门子高知?事实上,副教授,教授,副研究员,研究员,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工,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这些群体,有几个真的是焦虑鸡娃然后一股脑报这些校外机构的课程的?
只怕大部分都是小圈子内资源交换,实名推荐,信用背书,同学和同事之间互相带孩子罢了。
所以我有充足的理由怀疑,校外机构的公关费用,有很大一笔都花在买枪稿制造教育焦虑上了。只有不从事知识生产和知识分发的群体,才会对获取知识和技能过程感到焦虑。知识精英圈子大部分既不信这些枪稿的内容,也不需要花这笔钱在校外机构上。对于圈内人而言,几万块足够找个师范大学专门从事中学教学法研究的教授一对一拟定学习计划了,既买了服务,又增进了同行间的感情,何必花你机构身上闹得夫妻反目,父子结仇?
因此不斩断各类自媒体和校外辅导机构之间的金钱纽带,这种风气是不会变的。罚款,还应该覆盖到那些出售枪稿的自媒体身上。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市场监管部门针对在线教育的价格欺诈行为开刀了。
大家可能都见过这样的广告:宣称每天前 XX 名顾客可以低价享受原价好几千的课程、将海报分享至群聊,就能免费获取价值几百块的课程、限时三天降价大促等等。
这些宣传中,固然存在一些真实的,但也有不少课程的「原价」只是个幌子。
根据《价格法》第十四条,「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属于不正当价格行为。另外,《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和相关解释,经营者「虚构原价,虚构降价原因,虚假优惠折价,谎称降价或者将要提价,诱骗他人购买」也在此列。
对此,有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如果相关商品或服务根本没有按照「原价」成交过,但却宣称自己原价 XX,优惠价 XX,那么就有可能涉及价格欺诈。一些在线教育课程,刚刚上市的时候,就号称存在「优惠价」,这是不合法的 -- 原价不是你说啥就是啥,而要确保的确用这个价格成交过,才能称之为原价。
那么,可不可以先请内部人员买一个,然后就有了「原价」呢?
不要耍这些小聪明。。。真查起来,主管部门会问你要交易票据的,弄虚作假很容易被看穿,立正挨打就是了==
希望这能成为行业走向规范的第一步,教育已经很卷了,教育行业不能再无限卷下去,否则,真实的营销活动就有可能遇到「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导致无法开展,只能让大忽悠欺行霸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