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袭本身部分目的是其政治价值,考虑到其直接提出者是罗斯福,也可以说其主要目的就是空袭背后的政治价值。这是一次针对珍珠港的报复,对国内证明反击的决心,对日当然也证明“日本本土有可能遭到袭击”,从而迫使其国内重新思考战争的风险。这一方面没有什么需要解释的,提高国内士气这一点大概比较有效,“引发日本国内对战争反思”当然没有造成任何重大效果,反思是有,内容不大对,比如IJAAF对本土防空的反思。其背后歪理请自行阅读哈里斯老爷的《轰炸机攻势》里对战略轰炸的理论。
另一部分压力当然来源于尽快把IJN的压力从印度洋/南太平洋战场上转移出来。这一点实际上并不太成功,当消息抵达的时候,参与印度洋掠袭的机动舰队已经抵达南海在返航的路上了。细节问题,请自行阅读草鹿老爷的《联合舰队参谋长回忆录》。
过分强调其对中途岛的影响是不可取的。无论大本营做出什么样的决定,42年内一次决定性的海上冲突总是会爆发的。无论是勇士和光辉抵达东方舰队之后在印度洋的第二次对决,还是珊瑚岛的升级版,亦或者——一如史实,的中途岛攻势;其具体位置和时间或许不同,但是IJN的任何进一步推进都注定会与盟军载机舰编队遭遇。不存在杜立特空袭没有发生,联合舰队就会全年带薪休假的事情。这个建议去Kew翻CAB 79/20。
趣闻:这一年4月开始,因为PQ航路效率问题,伊朗地区与苏联连接的陆路运输承担了接近一半的输俄物资总量,意味着着印度洋战区重要性不止于西印度洋-好望角航路本身。然而英国人自己通过FECB了解到中途岛袭击可能是下一步计划的时候(5月20,尼米兹最初得出结论大概是17日),金老爷还没有正式通知伦敦列克星敦拉了(5月22才正式通告)。到了6月底PQ 17的奇耻大辱以后,双方交流更是降到了历史低点。如果再考虑下杜立特袭击本身原计划降落在滨海边疆区,最终因俄方反对而作罢(苏日尚未正式宣战,可能引发报复)··· ···说起窝里斗(笑)。
不窝里斗的是蒋公。
蒋公大度地认可了在袭击机队华东地区降落的决定,于是乎,在随后的浙赣战役里两省遭到了IJA 11军和13军的进攻,以摧毁可能的降落机场。战至数月,损失颇大,更是搞出来化学武器的事情,所谓只有校长受伤的世界完成了.jpg
不对···受伤的不是校长,是我华东军民。
此间付出的损失是否值得,以及袭击本身造成的平民伤亡是否合适,就回到哈里斯/李梅的理论上了。世界上大概总有一部分人想要把每次轰炸都变成“纸片轰炸”,也有一部分人希望每次轰炸都用上除草剂,把德日意全境变成迦太基。这两种看不见折中点的朋友请不要思考出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