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处都是。地球生物圈约含有5500亿吨碳,海洋生物圈只占用其中50亿~100亿吨碳,深度200米以上的远海从海面到海底的生物量都比沙漠更荒凉。其原因主要是海水中缺乏营养物质,尤其是矿物质。
- 海水里的生产者主要是光合浮游生物、藻类和化学合成细菌,化学合成细菌依赖海底火山分布、只能支持很少的生物量,浮游生物和藻类在洋流上升区、河口附近等处才能支持较复杂的生物群落而形成渔场。
- 如果没有额外的能量供应,深水生态系的大部分生物量是依赖表层生态系落下去的残渣、碎片、排泄物与遗体的。
- 在陆地上,植物的生物量有动物的一千倍,可以支持较多的生物量。即便如此,人类还是占据了海陆哺乳动物总体重的36%,海陆哺乳动物总体重的另60%与鸟类总体重的70%是人类养殖的,野生哺乳动物是极少数。
- 在海洋里,动物的生物量有植物的三十倍,每年增长的大部分植物生物量都被动物吃掉了,本来就支撑不了多少动物。据估算,地球上的鱼的总体重(含水)约有8亿吨~20亿吨[1],而全人类的总体重(含水)约有3.85亿吨。
人类试验过在南极海域散布少量铁肥,结果沿散布区域暂时产生了绵延数百千米的密集海洋生物群。为了防止造成失控的富营养化与赤潮,这种实验已经停止了。
- 20世纪90年代开始,科学家在海洋中进行了多次施肥实验,希望通过增加海洋中的光合浮游生物,让浮游动物多进食、多排泄,以提高“生物泵”效率。
- 这些实验的规模有限,虽然增加了影响范围内海水表层光合浮游生物的量,但是浮游动物并没有增多,排泄的粪便颗粒也没有显著增加。
- 要靠这种手段减少大气二氧化碳分压,需要搞很大规模、让光合浮游生物的遗体批量沉降,那会引起广泛的赤潮。
参考
- ^ https://phys.org/news/2009-01-first-ever-worldwide-fish-biomass-impact.html
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也就是从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约200米深的大陆海底部分。
离开了这一区域,很多大型生物真的有可能被饿死。
陆地上有荒漠,动物很难抵达,海上也是有的,有一个地方就被称为“海洋难抵极”,字面意思,由于相邻海域食物稀少,鱼类、海生哺乳类很难抵达该海域,成因就在于该海域孤离于陆域、洋流之外,同时还远离船舶航线,所以人类也很少抵达,是真正意义上的海上荒漠。
就是这儿:
如果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漂流到这个点了想求助,那么记住离你最近的人类可能是在400公里外的……空间站,对,在天上。
科普就图个赞,能不能赞一下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