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目前对主序星的了解程度来看,“太阳燃烧完了”指的是“太阳变成白矮星”。
那么,人类爱怎么样就怎么样。
如果76亿年到100亿年后人类还存在,“太阳燃烧完了”这件事对人类来说已经不是“屁都不算”的程度,连一个屁里的一个原子里的一根弦都不算。许多人大概早已飞出太阳系、飞出银河系、飞出拉尼亚凯亚、飞出可观测宇宙。对太阳有特殊癖好的人大概可以随便点一堆太阳出来,或是将“特定的那一个太阳”修理回此人喜欢的状态、从不同的时间上取个“从未经历过该阶段的太阳”,诸如此类。
如果你要谈论“太阳现在突然熄灭”这样“由实在论看来不可能的事件”,“太阳的温度可以这样子突然降低”意味着我们现有的热力学存在严峻的问题,或许我们很快就能把永动机搞出来。在那之前,大部分人会暂时变成无机碳,但少数人可以靠地球内部的衰变热、人类手头的原子能、化能合成微生物·电合成微生物·辐射合成微生物提供的热之类维持下去。“太阳突然熄灭”是不能消灭地球生物圈的。
“质子衰变”“宇宙热寂”之类同理:
以目前的认识,太阳变成红巨星之前,每11亿年就会变亮10%,这意味着太阳的宜居带会逐渐外移,让地球表面不再适合地球生物圈——当然,这不足以消灭深层地下生态系。
约54亿年后,太阳核心的所有的氢聚变完毕,核心开始收缩、让核周围的氦升温到开始聚变的程度,这会让太阳外层急剧扩张,成为红巨星。
在76亿年内,太阳会逐渐膨胀到最大半径为1.2天文单位的地步,最大光度达到现在的2700倍,并放出强烈的太阳风,累计可以送走三分之一的质量。膨胀的太阳预期会摧毁水星和金星。地球轨道会随着太阳质量流失而逐渐远离太阳,目前不能确定地球会不会掉进太阳。
那之后,太阳的尺寸会徐徐缩小,并可能出现氦闪。太阳的光度会慢慢下降,成为一颗水平分支星,持续约1亿年。
这之后,太阳会第二次膨胀,变成渐近巨星分支星。其光度会再次升高。这一阶段可能会持续三千万年。
然后,太阳会在十万年内抛出外层形成行星状星云,本身变为一颗白矮星,具有太阳最初质量的54%,尺寸与地球相近。
白矮星太阳会慢慢冷却下去,直到成为黑矮星。
约10^1200年后,黑矮星太阳可能发生最终爆裂而消散。当然,曾经参与组成太阳的基本粒子或其变成的辐射将长久地存在下去。
太阳更长远的未来与人类的未来有相似之处。
持有不同思想与观点的人们对人类未来能怎么样的见解是五花八门的。
可以参照以下:
要衡量文化上千姿百态的文明是否“进步”,通常会使用卡尔达肖夫文明指数,这是苏联天文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肖夫提出的概念:
宇宙中的文明可分为三个等级。
地球上的卡尔达肖夫文明指数Ⅰ型文明的功率,按照地球的输入能量计算需要达到1.74E17瓦。卡尔萨根将这个标准设为1E16瓦,并设定了以下公式来计算文明指数:
K为文明等级指数,P为文明的功率。将我们现有的2E13瓦代入公式可以得到0.7301。这就是一些科普提到我们现在是0.7级文明或0.73级文明的出处。
一般而言,会谈这个的科学家对人类达到Ⅰ型文明还是较为乐观的,认为一百到二百年内就可以实现。
太阳系里的Ⅱ型文明的功率,按照太阳现在的输出计算需要达到3.86E26瓦,通常表达为4E26瓦。以我们现在知道的方法,使用围绕太阳的戴森云、黑洞引擎之类装置才能达到。卡尔萨根将这个标准设为1E26瓦。
银河系里的Ⅲ型文明的功率要达到4E37瓦。卡尔萨根将这个标准设为1E36瓦。依托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可以达到。到了那个阶段,“太阳燃烧完了”对人类来说就已经挺搞笑的了。
但是,如果人类能长期延续下去,想不变强都不行。
可以参照:如果发现一个比人类文明历史长500万年的类地文明,而科技水平和地球近似相同,我们还有必要继续科研吗?
至于Ⅱ、Ⅲ型文明是否有可能达到的问题,我们可以抬头看看其它星系里的情景:
你觉得戴森云应该是什么样的,发射恒星级的红外线而没有多少可见光么?
我们已经在M33星系发现了一个在近红外和可见光波段暗淡但在中红外波段上在整个M33里第二亮的不明天体。它是中红外波段上M33里第一亮的恒星级天体。
你觉得卡尔达肖夫文明等级指数Ⅲ型文明居住的星系应该是什么样的?
椭圆星系的传统形象是恒星形成过程已基本结束的星系,主要是衰老中的恒星,偶尔有少量的恒星形成。通常,椭圆星系看起来是黄色或红色,与在旋臂上有高热的年轻恒星而呈现淡蓝色的螺旋星系有很大的差异。但是红色的螺旋星系与蓝色的椭圆星系都是实际存在的。
我们已经知道至少8个几乎不发射紫外线的红色螺旋星系,其中5个有很强的中红外发射。这和淡蓝色螺旋星系完全不一样。 在我们知道的范围内,这像是将整个星系的蓝色恒星拆解为红矮星的超级工程。那基本上需要卡尔达肖夫文明等级指数Ⅲ型文明。
在“压倒性异常”方面类似的是Messier 105(NGC 3379),充满了新生恒星的椭圆星系。
PGC 54559,6.12亿光年外的一个有极其特异的形态的星系,直径约10万~12万光年。
这样的星系在我们观测到的河外星系里占比不到千分之一,成因还未确认,没有人能斩钉截铁地证明它们不可能是文明的产物[1]。
普通螺旋星系和环状螺旋星系之间的状态:
NGC247直径约70000光年,距离我们约1100万光年远,位于南天的鲸鱼座。星系盘的一侧有个明显的空洞,使它获得了“针眼星系”的别称。该区域也被SETI怀疑是技术产物。
左下侧排成一列的4个星系被称为Burbidge星系链,估计它们距离我们约3亿光年远。
更大的文明指数一般出现在追求宏大设定的少数科幻作品或不会离开预印本网站的软胖论文里。文明指数其实也是个非常软胖的指数式,它膨胀起来一点也不亚于分贝。
总功率的提升是文明水平的一个切面。对物质和能量的利用效率与回收效率的提升、文化与道德的演进、分配方式的合理化、社会更好地帮助个体实现价值、永生技术、虚拟现实、在多重宇宙间扩散开来、创造或毁灭任意个宇宙等等都是文明发展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