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说到“阅读”这个词,大多数人默认还是与纸质书以及文字作品联系在一起,至多是会把电子设备上的阅读行为也算进来。但随着现在视频媒体的不断发展,也有不少人会认为阅读的价值会逐渐减弱,最终被边缘化,读图或者视频将成为未来最主要的信息传播方式。但在我看来,文字与视频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虚拟现实等并非是互相取代的关系,而是彼此会找到最合适的存在场景。或者说,未来的阅读一定不单单是文字。
从历史来看,最初由于文字书写的成本很高(甲骨、竹简、莎草、泥板、石头、羊皮纸等承担了作为早期书写材质),因此一开始的文字都要用来记述重大的事件、法律等内容。后来,随着纸张与活字印刷的发明,以及工业革命的到来,大规模的文字复制成为可能,日常新闻、通俗文学作品等也快速发展。单但很显然,这些文字的特点是或有比较强的时效性,或只是为了消遣娱乐,不具备长期保存的价值。只是在当时的传播环境下,文字算是技术难度最低、性价比最高的传播形式之一,所以影响力也在逐渐扩大。
但是后来随着广播、电视以及再之后的互联网的出现,传播的门槛被大幅度降低——特别是广播,不仅可以随时随地收听,甚至都不需要信息的接受者认字。而这些媒体的发展,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原本文字所承担的如消遣娱乐、日常信息传播等的功能被分流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说“短视频杀死了阅读”、“短视频、手游积压了网文”等言论的原因。虽然这些观点未必完全客观,但也有着正确的一方面。在如今这个媒介发达的时代,文字正在回归到自己应当有的生态位上。
那么,在未来的时代,阅读会向何方发展?我个人的看法正如开头所说,未来文字与其他媒介并不是彼此取代的关系,而是可能会找到自己合适的生态位,进行综合的信息传播。比如,之前我看某篇公众号推文的时候,这个推文里既有文字,也有视频、音频和图片,在介绍到某个产品的功能的时候还有跳转小程序的链接,可以让你直接体验。那么,这个行为算阅读吗?我认为是算的。再比如,某个视频创作者去拆解某篇上市公司的财报,利用一些直观易懂的模型,谈自己对这个财报的看法,中间也会加入大量财报的原文。那么,这个行文算不算阅读?宽泛来说,也算。归根结底,现在越来越多的做内容的人已经意识到,不同的媒介形式各有传播的优劣,将其结合起来才可以发挥最大的传播效能。如果再死守着“只有文字阅读才是阅读”的观点,恐怕只会得出“阅读”越来越被边缘化的结论。
当然,无论未来的传媒如何发展,我个人认为文字作为最基础的信息传播形式之一,将会始终存在。以下几个因素决定了文字传播的不可替代性:第一,文字仍然是获取信息效率最高的方式,一般人讲话的语速在200~300字/分钟,但大多数人的阅读速度可以到达500~1000字每分钟以上,获取信息的速度是其他方式的数倍以上;第二,文字仍然适合去表现很多抽象的概念,而很多领域内的知识到了高级部分都需要用理论来进行表达;第三,文字阅读的标记、检索等更为精准和方便,并且耗费的资源更少,一部百万字的书所占用的空间也不过是1~2MB,而一张手机拍摄的照片往往就已经有10MB以上;第四,文字的生产成本相对更低,受空间、时间的限制较小。
但与此同时,未来的“阅读”也会发生很多变化,无论是出版机构还是其他媒体,也都要做好应对的准备。我个人的观点是这样:
首先,未来任何一个内容生产的机构,都必须在偏重某一特定传播形式的基础上,做好全媒体渠道运营的准备,否则很可能最后自己生产的内容只是为他人做嫁衣;
其次,在内容生产上,应当逐渐探索一下不同传播形式的融合。严格来说,目前所有的内容生产机构,其实都具有“类出版”性,这也是为什么在我国新闻出版广电要合在一起原因。以文字出版为主的出版社,也应当意识到这一点,而不必完全局限于文字上。
第三,未来针对新的阅读形式,可能会出现专门的阅读设备。过去亚马逊的kindle在电子阅读方面做的很好,并开启了一个新市场,而未来如果能做好这个设备的话,或许也会是个新的风口。
第四,对于个人创作者——或者说自媒体人来说,具备多渠道创作的能力也应该是一个基本要求了。但如果某些人觉得还是深耕某一个特定形式更有价值的话,那就一定要在这个领域里做到非常优秀,否则个人创作者是很难生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