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每天都有物种在消失,同时也有新的物种产生,那么人类为什么要去挽救濒危物种? 第1页

  

user avatar   MarryMe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每天都有物种在消失,同时也有新的物种产生”不一定成立,学术界对物种生成的速度有很大分歧:

  • 一些学者认为每年诞生的新物种约为2~3种,而目前人类造成的物种灭绝的速度可能有每年2万到12万种,尽管这些灭绝物种主要是栖息地局限在热带雨林中、种群规模很小的物种,它们身上潜在的科学价值、药用价值、美学价值等仍会随灭绝而损失。
  • 另一些学者认为物种生成的速度可以逐渐加快到适应人类造成的灭绝速度,达到每年4万到14万种,一百年后人类就会被自己参与创造的百万个物种簇拥。这可能是地球历史上最快的物种生成速度,可以称作“人类世大爆发”,比寒武纪大爆发还猛。

在这种情况下,“人类为什么要去挽救濒危物种”跟你前面这两句是无关的,你可以直观地理解:

一、这是因为人类

二、一些人希望从挽救濒危物种中取得利益。这包括而不限于金钱、名誉、科研成果、社会关注、充实感、成就感、自我实现、帮助他人自我实现。


“让生物自己去适应生态不是更合适吗”,那说不准。你不能保证适应的结果是你想要的。

  • 高度适应人类生活环境的物种的出现,对人类可未必是什么好事情,你考虑一下“可以在人居环境里大量生长的耐多药病原体”“可以抵抗所有杀虫效率高于杀人的杀虫剂的害虫”“可以分解混凝土的细菌”之类。


如果你相信“人类活动导致物种灭绝也算是自然选择的一部分”,那么“人类通过科技去尝试挽救一个物种”同样是自然选择的一部分。如果要严肃地讨论一个问题,应该避免双重标准。

“这个世界上有千千万的物种,难道都需要去挽救吗”,一方面取决于人类有多大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看这些物种自己——在这里,物种具有的“能够让人类产生挽救的意愿,且能够配合人类的挽救行动”的性状(例如大熊猫让人喜爱的外观)就是带来了生存优势,“争取被人类挽救来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与繁殖能力”可以是自然选择的一种形式。


“这样做难道不是违背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吗”是民众中常见的、对自然选择的误会。

现实是,地球生物圈非常凑合,“弱肉强食”并不是固定的,自然选择也不是“适者生存”,倒是更像“懒者生存”,屡次发生“花里胡哨的物种在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下成批灭绝,只剩一些环境耐性高、行动迟缓或身体微小的杂草物种,然后它们花个一千万年重新种化出五花八门的许多物种”这样的事件。“适者”的定义是模糊而不稳定的,会不断根据环境变化而改变

在个体、种群、物种之间都有竞争现象,但没什么证据支持“竞争是大群体进化的驱动力”,在自然界很少发现竞争同一生态位的物种将其竞争者消灭,更常见的是竞争失败的物种改变其习性(例如在昼夜节律上跟胜利者分开)来变成不同生态位。

演化没有长远预见性、没有特定方向,你“物竞天择”了半天,得到的结果可能出乎你的预料——地层里的化石记录似乎显示,地球历史上出现过的多细胞生物至少有98%业已灭绝[1],其中屡次出现“物种内部的性选择自行将物种引至死胡同”的现象。

古生物学研究显示,地球历史上的一些剧烈变化似乎使某些物种拥有的、在日常条件下能让该物种“更高、更快、更强”的性状在环境变动时成为负担,致使其灭亡。许多在大灭绝中幸存的物种并未恢复原先的数量与多样性,有时还有“数量继续下降、在延迟了一段时间后灭绝”的表现——追求“强大”或“对现有环境的高度适应”可能导致“积重难返”。

  • 例如在“恐龙灭绝”发生的时候,海洋中的大型足类、大型鱼类、水生冷血爬行动物 [Bardet, 1994]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可以生存1到3年。而Bernard等[2010]发现,能够快速自由游动的上龙和沧龙可能是具有较高代谢率的温血动物,因此更容易饿死。
  • 显然,“温血、高代谢率带来的快速自由游动能力”在日常条件下是可以帮你获取食物和搏斗的“优良性状”,但一个未能直接将你消灭的天体撞击带来的撞击冬天却可能让你被自己的高代谢率给饿死
  • 可以参照:古明地恋:中生代的终末:K-Pg(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综述

“弱肉强食”里的所谓强弱并不能从体型、力量等角度简单地判定,甚至不能凭生物量击杀比来判定——否则东非草原真正的统治者是细粒棘球绦虫,它用一点点生物量杀些狮子、鬣狗都如探囊取物。能量流动方向也不能说明问题,例如在寒温带的夏天里蛇可以吃老鼠,到了冬天则老鼠可以吃蛇。许多生物并不需要靠功率、能量、力去进行捕食·自卫·改造环境。

生物之间有大量的共生情况,有些是互利的,有些是偏利的,有些只是无害。

  • 假如你是人的话,你是一个多细胞生物,而且在你身上就有许多微生物,它们的总数比你的人类细胞还要多,而你的基因组里有1000多个古代逆转录病毒打进去的片段,其中一些支配着你重要的生理过程。你自己就是群体间“互帮互助”的产物。
  • 人类现在拥有的巨大力量很可能来自人类“营造虚构概念、共享这些概念来建立广泛合作”的能力
  • 再看看内共生学说下的线粒体和叶绿体,显而易见,群体间的互帮互助才是地球生物圈的主流

性选择、生殖选择、人工选择在一些理论中被视为广义自然选择的次分类。

  • 狭义的自然选择指的是生态选择[2],关注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的存活率的差异。自然选择是演化的主要机制,经自然选择生存下来就称为适应。这根本不讲究什么强弱,暂时还没死光的就是适者。
  • 性选择是取得交配对象的能力之差异,生殖选择则是能够产生后代的数目的差异。
  • 人工选择将自然选择的概念用在受人类圈养的生物上,例如家禽、家畜、宠物、农作物育种。
  • 在定义上,人工选择不包含“人类导致野生动物灭绝”。

参考

  1. ^ Fichter, George S. Endangered animals. USA: Golden Book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5. ISBN 1-58238-138-0.
  2. ^ 种群中的个体,在跟无机环境(例如温度、水、阳光、空气)和生物因子(例如掠食者、共生物种、同种的其它个体、作为食物的物种、病原体)互动的时候,有概率受伤、失去繁殖能力或死亡;遗传变异和后天经历造成个体间的差异,可体现在保护色、感官灵敏度、奔跑速度、耐力、捕食手法、愈伤能力、生殖细胞活性、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力等各个方面;个体差异在面对无机环境和生物因子时带来不同的优势或劣势,让个体长期存活并保持繁殖能力的概率出现差异,进而有概率让不同个体产生的可育后代的数量出现差异;个体差异如果可以遗传,具有特定优势或劣势的遗传特征便可影响一代代的后代,让这些遗传特征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增加、保持不变、减少乃至消失。

user avatar   bozarsky-brent 网友的相关建议: 
      

拜仁和多特是因为德国大部分球队有50+1政策,也就是说资本最多控股49%,所以不敢不顾球迷的意见直接拍板。

而大巴黎的主席是欧冠的支持者,和欧足联关系很好,而且还有欧冠的转播权,他不可能同意的。




  

相关话题

  雌性具有雄性不具备的生育能力,对种群繁衍至关重要,所以是不是雌性成为文明的主体才更符合大自然的规律? 
  牙齿为什么进化成可以被矫正? 
  请问蚊子这种生物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能否消灭这个物种? 
  如何评价微博号“亚洲动保之声”? 
  狗的表情神态很丰富这是和人类在一起长期生活进化来的结果吗? 
  如何看待近百年来遗存正中动脉发生率上升? 
  面对爱狗人士打砸拦车可不可以不减速直接碾过去? 
  一个国家对待动物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发达程度,文明程度。在我国实行动物保护法有多难? 
  同性恋群体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讲,一定是更难繁衍后代,传递基因的,这部分特质是如何传递下来而没有被淘汰? 
  你怎样能证明那些所谓的「猿人」化石,比如几颗牙齿,比如一块残缺的头盖骨就是「猿人」的化石呢?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美国允许使用瘦肉精?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很多恐龙用两条腿走路,而现在大部分哺乳动物用四条腿走路?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