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古代不是都城的大臣上朝带翻译不? 第1页

  

user avatar   159271025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1、我们现在很多人对古代的上朝误解太大了,以明代为例,除了明初朱元璋真在朝会上处理政务以外,宣德以后的朝会基本上是礼仪性质的,就是一出出君臣联袂主演的场面大戏,走过场而已。

哪些朝臣要奏事、奏几件事、奏什么事,都是已经安排好了的,处置措施早就定好了,皇帝怎么回答都是固定套路,甚至有时候皇帝说话声音很小,下面的官员都听不清楚,但这基本上没关系,到你了就跪下承旨就完事了,并不需要听懂。

这里可能就有人要说了,如果奏事的官员口音实在是太重,大家完全听不懂怎么办?

没关系!

实际上很多时候奏事并不需要官员本人来说,为了达到美观瞻的效果,经常是鸿胪寺和通政司的官员们代劳的,而对通政司、鸿胪寺这些官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就是语音标准、声音宏亮、吐字清晰,这样的人皇帝也喜欢。而声音微小,甚至有点不好听,这差使都干不长。

予同年吴江字从岷,为刑部主事,差还复命。鸿胪寺官语之曰:“声音要洪大,正选通政时也。起身不要背上。”至日早,吴果努力高声,亦无音节,又横走下御街西。上为之解颜。时同僚杨郎中茂仁作一对句云:“高叫数声,惊动两班文武;横行几步,笑回万乘君王。”一时盛传资谑云。
通政司奏事春秋凡七起,盛寒暑则省其二。自今上即位,无日不视朝,供职颇难。时元公宇直为通政使,王公敞为左通政,姜公清、李公浩新选为参议,声音俱不甚称。时有谣云:“元哭王唱,姜辣李苦。”盖元重浊,王尖丽,姜则急燥,李则气短。亦切中去。

所以你也可以将这些代读的官员当做翻译吧,算是朝廷给配的官方翻译~

实际上这些朝会的参与人员非常多,即使是每天的早朝,出席人员也在数千之多,所以真处理政务基本就不会在朝会上。

要么是便殿召集几个核心大臣进行商议,要么有紧急军国大事要赶紧处理可以平台召对,而实际上更主要的是通过题本、奏本、揭帖等等奏疏公文来进行交流、处置政务的。

像明宪宗口吃,他根本就不想与大臣说话,虽然每天的早朝照上,但他只是坐在龙椅上和底下的官员们远远地隔开,他只简单地说几个“是”、“照例”,他主要是通过奏疏、诏敕等书面方式同官员进行交流。

也曾偶尔召集过几个大臣当面议事,但君臣相顾无言,彼此都很尴尬,都不知道说什么才好。皇帝提的问题,官员一时之间也答不上,事后又后悔得要死,就和你们吵架一样,当时多半没发挥好事后悔之晚矣,还不如书面交流从容呢!

又比如嘉靖帝,二十年不上朝,但实际上他称得上事必躬亲,把权力抓得紧紧的,像徐阶都是事皆请上裁而不敢自专,主要就是通过奏疏,嘉靖帝还经常亲自手批呢,又或者小范围的召见,或者左右亲信作为中间沟通。

明代真实的上朝参考我这个回答:

2、有时候皇帝便殿召见重要大臣议事,而古代的官员来自五湖四海,当然也有各自的口音,像吴越闽粤等地的方音,皇帝肯定难得听懂,尤其是闽、粤一带,北方人应该是完全听不懂。

今天下音韵之谬者,除闽、粤不足较已。如吴语黄、王不辩,北人每笑之,殊不知北人音韵不正者尤多。
如京师人以步为布,以谢为卸,以郑为正,以道为到,皆谬也。河南人以河南为喝难,以妻弟为七帝。北直隶、山东人以屋为乌,以陆为路,以阁为杲,无入声韵。入声内以缉为妻,以叶为夜,以甲为贾,无合口字。山西人以同为屯,以聪为村,无东字韵。江西、湖广、四川人以情为秦,以性为信,无清字韵。歙、睦、婺三郡人以兰为郎,以心为星,无寒、侵二字韵。又如去字,山西人为库,山东人为趣,陕西人为气,南京人为可去声,湖广人为处。此外如山西人以坐为剉,以青为妻;陕西人以盐为年,以咬为袅:台温人以张敞为浆枪之类。如此者不能悉举,非聪明特达、常用心于韵书者,不能自拔于流俗也。

但古代是有所谓雅言、读书音、中原音韵的,读书人都要学习,尽管可能一开始在地方上学得并不好,尤其是岭南两广这些地方,他们学习的所谓雅言、读书音其实也是一言难尽。

不过从开始科举到考上进士入京,甚至之后做了官的很长一段时间,他们也没有机会见到皇帝进行当面交流,一般不存在方音难懂的问题。

等到他们熬出头,步入上层京官的高位,比如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等一二三品的中央高官,必然已经是在京年久,基本都是老头子了,都中口音已经练得炉火纯青,甚至把自己的乡音都忘了,和皇帝交流自然是没什么问题的。

比如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说道:“......其人久居京师,对人不能吴音,在家庭亦作燕市语。

就是说这些江南吴越一带的官员久居京师,已经几乎不会“吴音”了,就是在家里也说“燕市语”(燕京话、北京话)。

现在也一样,在大城市久了,一直说普通话,回到家乡说方言都觉得有点别扭。

其实皇帝一般也喜欢那些声音宏亮、口音标准、说话好听的人,在选拔官员时,身材、外貌、声音都是重要的选拔标准,尤其是翰林院的官员,今后可能要成为帝王的讲读官,甚至成为内阁大臣,声音不好听,满口难懂的方言乡音,皇帝听着也不高兴啊!

你看天顺初从新进士中选拔翰林官,就要求“人物俊伟,语音正当”。

天顺初,德、秀等王当出阁,英庙谕李文达公慎选讲读官。文达以亲王四位,用官八员,翰林几去半矣。乃覆对翰林官少,请于新进士内选人物俊伟,语音正当学问优长者,授以检讨之职,分任讲读。

成化时,选择六科等近侍官时就专门选那种“体貌端厚,语言的确者”、“体貌丰伟、音吐正当者”,因为这些人常在皇帝跟前兼主奏对,要同皇帝说话的,而北方人在这方面就有很大优势了。

翰林编修张元祯尝建言,选六科给事中,不必拘体貌长大,惟当以器识远大,学问该博,文章优赡者充之。其言最当。徒以不拘体貌一言有碍,竟托之空言而已。盖六科系近侍官,兼主奏对,必选体貌端厚,语言的确者,以壮观班行,表仪朝宁。但在前居此地者,体貌非不端厚,而其器识学问文章,往往过人。盖出自精选,号为得人,如姚夔、叶盛、林聪、尹旼、张宁辈是已。以后则专以体貌为主,而其所重者反不之计,所谓出题考选,亦不过虚应故事耳。揆其所以,其时典选者相继多北人,大率专主体貌,则其类得以并进。况学识兼备者,必思举其职,而屡有纠弹,不若安静简默者之易制也。盐山王忠肃公素有重望,亦进一二乡里之劣者,则其余不足责矣。使为吏部者,以公天下为心,不阴厚乡里。遇缺,选其体貌丰伟、音吐正当者五倍其数,试其奏议弹文数篇,若场屋时文,则不以试。每五六人中,择其优者一人奏上,如此而不得人,吾未之信也。

当然,有时候长得难看,身材矮小,但就是声音宏亮、语音标准正当,也能被皇帝看中:

张学士元祯,南昌人,为日讲官。上命设低几,就而听之。盖张短小不及四尺,且貌寝,然声音朗彻,闻者竦然,上亦起敬,故设此几以便之。张自七岁能属文,称为奇童。尝请上读《太极圆》、《西铭》诸书。上亟索之,内阁以圆本进。上览而叹之曰:“天生斯人以开朕也。”可谓不偶矣。

个人公众号:【明天明史明实录】

翻译、解读《明实录》,长期连载更新!

以及研究以明朝历史为主的各类文史问题,分享个人所收藏的各种电子资源。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




  

相关话题

  如果让你穿越到古代,你会选择哪个朝代? 
  李元吉为什么反对李世民? 
  为什么历史很多朝代最后一任实权皇帝往往是昏君? 
  罗布泊人是土著吗?如果不是什么时候迁到罗布泊的?有可能是古楼兰人后裔吗? 
  中国古代有没有产生过限制监督皇权的制度? 
  古人对于核心技术到底有没有防备的,真的就是随便赠送给他国吗? 
  如何看待古代女性相夫教子这一社会现象? 
  明代紫禁城的乾清宫与坤宁宫的内部是什么样子的? 
  明朝为啥没有西域? 
  李商隐的诗算得上一流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以色列的“敲屋顶战术”?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不拿日本投降那天作为二战胜利日?而要选择德国投降那天作为胜利日?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