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父母子女对立越来越严重,我感觉还是要考虑深层次的经济原因。当代父母有一定资本积累,年轻人刚毕业没积累,想要过上好日子压榨父母是最直接明了的选择,所以人为性的制造对立言论,才好心安理得的争财产。
很明显的表现就是,经济水平相对较好的知乎,父母子女对立言论最严重;经济水平一般的抖音微博,对立言论就少的多;至于经济水平更次一点的快手,还是传统的父母如山的观点。
有钱的才有财产可以争夺,才需要跟父母搞对立站道德高地。没钱的不用争,自然父慈子孝。
因为预测到了结局
所以
对我来讲就是看了一篇命题作文
而剧情 也就是命题作文的答案
我觉得还可以
当然,可以说我是思维固化了。我是真的觉得如果不让姐姐对弟弟有了感情这种大团圆结局,就上映不了。所以我觉得从一开始,就是命题作文。也是一种变相的可悲之处吧。创作并不是自由的。虽然,并没什么过分的地方。也依旧,不自由。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的,但对我来说,在十多岁后,农村政策一胎是女儿可以要二胎的政策出台之后,我和身边的女孩子,几乎都变成了姐姐。
我的感觉大部分是真实的。那些说弟弟人设前后冲突的,不知道怎么说。但小孩子就是会看人脸色的。会被惯的无法无天特别嚣张,也会在发现没有依靠的时候特别乖巧。在我看来,是不矛盾的。因为有的弟弟,就是大人不在的时候和姐姐两个人在家乖巧的不得了,大人一回来,手脚牙齿,玩具都是他的武器。
都不用亲弟弟,就堂弟,都能把我胳膊咬出血,我仅仅是不让他咬,他一哭,我就要被爷爷奶奶骂。
但没大人的时候,他也很听话。看起来像个小可怜。
对于安然,她很坚强。因为安然的坚强,让我看到了属于她自己的希望。尽管人生对她没有那么温柔,但她用尽了全力对待自己。我做不到,所以我羡慕又心疼。
结局我不喜欢。但。早就猜到。所以在我心里。电影及格了。
这么看,可能还是因为我要求低吧。
但张子枫演的很好。剧本除了结局我觉得也可以。
看电影的时候会觉得。大概不做人,好像是让人舒适的最好方法。
只要安然拜托那些道德及情感枷锁,她可以无敌。但这个度,怎么把握,实在是个很难的问题。电影的度,没合我的心意。只不过,我也并不知道自己心里的度在哪里。
毕竟 真的 不做人了 是不是好过 也有点难确定。
因为太过现实,却又无能为力。
我被完全代入了,不过我不是姐姐,而是一个单亲妈妈,一个人带着一个几岁的孩子生活和工作。
很多片段在我眼前都是活生生的,比如弟弟对姐姐说:我不想姐姐变成灰。在我生病的时候女儿也会害怕得对我说:我不要妈妈死。又比如当弟弟问姐姐:是不是真得很想去北京。然后自己把自己安排给领养家庭的时候。可能有人会觉得小孩子怎么会这么懂事呢!但实际就是会,每当我因为工作或者其他原因要让孩子做什么或者去谁家的时候,她不愿意,但只要我告诉她我的考量,我的难处,她就一定会可怜吧吧的答应下来。
剧里的弟弟很无辜,也很可怜。孩子就是这样,他们那么弱小,只能依赖他人。有的孩子会遇到宠爱ta的父母长辈,身边围着一堆人,而有的孩子却只有一个人,一个不强大的,甚至自顾不暇的人……
我是妈妈,孩子是我生的,我必须负责,即使有艰难,我也会坚持。但是,没有办法,我由衷的希望我的女儿不要生孩子。谁也无法保证,婚姻的走向,可孩子一旦出生,只有妈妈不可以逃避。即使在经济条件尚可的情况下,我依然日日心生恐惧,甚至女儿在我身旁熟睡,我也会担心自己猝死在睡梦里,而她就失去了唯一可依仗之人。
说回电影的结局,如果是我,我想我也会带走弟弟,原因无他,仅仅就是因为血脉相连,我们受传统教育,我们有道德。姐姐摊上这样的父母,遇到这样的情况,周围人只会说,她真惨,真可怜,一辈子可能会被耽误,太不容易了,可是没人会说:她不管她弟就好了。
“暗戳戳地表达哪怕大环境重男轻女,姐姐也会放不下血缘去爱护弟弟.”……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利益相关:我是女生,家里老二,上面一个哥哥,大我七岁。
本来,我以为“观感不好”是电影不太好看(有一说一,我跟题主的感觉有些像),没想到回答里面讨论的更多还是“性别”这件事。我去看了电影,说真的还蛮乏味的,可能是我只有一个哥哥,没有弟弟,所以没什么感触。
关于性别的讨论永远无解,网络上争得头破血流,实际上呢,世界生活中如果有遇到类似的事情真的也能这么有理有据?理直气壮吗?
说真的,作为一个女生,我现实生活中的确没有遇到过很强烈的性别歧视,所以我既不是女拳也不是男拳。关于这部电影,我也仅有“剧情怎样”这一个关注点,我只有在看到姑姑吃瓜那里有些想哭,其他的剧情引不起共鸣。
最后那里,我觉得蛮好的,安然把弟弟带走,弟弟抬头问我们去哪,安然有些愣住。这个让我想到了一个电影《毕业生》(好像是这个)两人私奔坐在公交车上有一瞬间的愣神。蛮好的,毕竟这真的是两难的选择。抛弃,一起那么久了,真会不舍得,而且还有血缘;抚养,自己要去北京,弟弟怎么上学,如何在姐姐不在的时候独自生活?不说别人,可能我这样的人也会像安然一样头脑发热,带着弟弟就走,毕竟那个收养的夫妻提的要求是永不相见。
最后,她卖房子一半钱的那个银行卡到底带回去了没有,我还挺关心的。
补充:刚刚看了那几个高赞答案,非常不认同,下面的话就当是反驳吧。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并不是所有观众都觉得观感不好,比如我(这个回答仅代表我自己)。
我现在大三,是家里的姐姐,当然我父母没有电影里面那样重男轻女。
看电影一开始的时候,我对女主是难以真正共情的。我会感受到她现在处境很艰难(最让我事后难受的是,在这个时候,我以为自己已经对她共情、理解了,“你看我有理解你处境艰难啊”),但是我当时还挺烦她这个性格,觉得害你性格太执拗了吧。
但是随着电影里面的设定慢慢展现在观众面前,我慢慢了解到女主的原生家庭是什么样的,我就越能对女主以及她姑妈产生共情和理解。
这部电影里的女性,一直都是处于一个重男轻女的环境下被压迫着长大的。但是两个人的人生轨迹其实完全不同,姑妈现在基本已经不可能继续追逐自己的俄语梦了(因为她现有和未来生活环境基本难以改变),而女主未来还有无限可能(因为她还有能力改变自己现在和未来的处境)。
她们都是社会里面许许多多个姑妈和姐姐的缩影。这是重男轻女教育下导致的问题,这个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
电影其实把这个问题反映出来了,它给观众展现了,如果你是她们,你会经历什么,你会处在一个什么样的艰难境地,这样的艰难境地究竟难到什么程度,从而引起观众的思考和探讨,这样一个社会问题,该怎么才能更好地解决。
电影是反映问题的,但是你不可能指望一部电影就能完美解决问题。电影里面展现的那个环境,依然是重男轻女的环境,只要这个环境没有被人们改变,那这样的姑妈和姐姐就一定在我们社会的一些角落继续生长。电影的篇幅有限,而一个社会解决这些问题一定是需要时间的,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真的有人重视,有人去解决,能发光的发光,能发热的发热。至于这部电影女主怎么选择,已经不重要了,毕竟现实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选哪个都不应该苛责女主,因为在她那样的环境下,她怎么选,我都能理解。
我看电影之前,其实也知道社会上有些地方存在重男轻女的问题,但是知道是一回事,但是真正感同身受的人能有多少呢?而看完电影,我才如此深刻地意识到了这种问题给那么多现实的具体的人,带来了那么大的痛苦,那我觉得,这个电影的目的就达到了。
因为大家不喜欢的不是电影,而是最后为什么姐姐不和我一样摆烂呢
资本造就最可怕的力量叫披着自我外衣的自私,它极其强大,还不允许别人说三道四。
电影结尾安然在无限纠结下始终没有签字,看的我也是很揪心。
但回过来思考,她签字会被社会所谴责,说她冷血无情自私…总之许多人会出来指责!
不签字,对于那些曾经或现在仍然受到“重男轻女”思想的迫害的人来说,很愤怒!同时又会受到这群人的恶评和诋毁!电影里不签字造成了一种错觉:岂不是就明摆着表明父母就该重男轻女,生个儿子没事!!血浓于水嘛,姐姐还是会管ta
其实不论电影怎么结尾都不会完美,它无法满足每一个观众的喜爱,“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时也有一千个键盘侠,一千个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的人!
或许,从另一方面来看,许多不是电影的问题,而是这个社会的问题,是这个社会里我们大家的问题!
因为现在大家居然都默认了一些观念叫做“拍了任何一个角色都代表你支持这个角色所做的一切”,“你喜欢一部电影就代表你喜欢里面的一切”,“一部电影非要用直白的话语评论每个人每件事观众才能明白哦原来你要说的是这个”。
很多人都说电影的原型,都说电影的宣发,都说电影方的骚操作。
但重点不是电影吗……
首先我要说我没觉得电影最后暗示了姐姐养弟弟,这可能是造成我和很多人观看体验不同的最大原因。
如果电影最后姐姐决定养弟弟,但又抱着弟弟痛哭流涕,那她在哭什么呢?
哭自己注定悲惨的未来吗?
其次,电影里确实有很多道德绑架重男轻女的表现,但是这只会让人压抑,而不是让人觉得导演觉得这些都是理所应当的导演支持这些观点哦。
否则女主为什么最后对姑姑说,你是个好人,但是好心并不一定能办成好事。
影片里让女主直接抱着姑姑痛苦流涕说要跟姑姑学习不好吗?
她为什么要跟一无是处的舅舅说希望舅舅是她爸爸?
那是因为舅舅一无是处,但是对孩子还是有一点原则的,他的女儿还是独生女,他没有非要个儿子。
所以为什么对这部电影观感不好?
因为先入为主的概念,
因为影片里没有直白地把一切都讲明白,
因为这个影片不够“女权”,毕竟那些“女权”觉得女人应该毫无感情只有理性的计算只计较利益的得失,感情对他们来说一文不值。
就算女主跟弟弟生活了一段时间,女主也该头也不回赶紧把弟弟甩出去不带一丝犹豫。
这真的符合人性吗?
你养条狗都不至于这么爽快吧?
对了,关于弟弟转变过快的那一点,其实我个人觉得小孩子是很会看眼色的。
如果在女主试图把弟弟丢在地铁站之后,弟弟依旧还能毫无变化。
小孩子是小,但小孩子不都是傻子。
当然弟弟的台词确实不够小孩子。
所有的作品都是一面镜子。
你看到的是镜子里的你。
同一部作品,
你感知的细节和别人不同,你看到的是你自己的感知能力。
你得到的结论和别人不同,你看到的是你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你被触动的地方和别人不同,你看到的是你自己的感情痛点。
你分析起来和别人不同,你看到的是你自己的分析能力和理论水平。
这都没什么大不了的。
你不过是重新又认识了你自己。
当然,电影好不好这还是可以有客观标准的。
但我相信这标准首先不是只有作品体现的三观。
其实,肯定也不是只有给人的观感。
没看,并且肯定不会去看。你想啊,这简介:父母意外死亡,留下姐姐和小弟弟,然后姐姐纠结要不要送养弟弟…md代入感太强了!我看它,我不是自己咒自己呢吗?我们全家都不打算看。
唉,现在姐姐弟弟组合的家庭多少会接受到社会上的异样眼光。就不能相信人家是自然怀孕先生个女儿后生个儿子吗?
我从怀二胎起为了避免女儿心理失衡,就一再提醒自己感情的天平必须向她倾斜。生了弟弟后我没出月子就开车带女儿去游玩,安排女儿去旅游。放弃给弟弟喂奶也要给姐姐讲睡前故事。为此冷落了弟弟多少?弟弟后来确诊ADHD,我不是不自责的,如果当初坚持给他喂母乳,他会不会更健康?想起这个我就想哭。
我妈早早告诉我女儿,姥姥的房子(非常优质的学区房)以后留给你!爷爷奶奶确实是真的有点重视孙子,但是人家又不缺心眼,人家每次包红包送礼物见面问候什么的都是两个孩子一样一样的。
然后,从我家弟弟一出生,我们亲戚朋友不乏有意无意的提醒我:可不能冷落了老大呀!姐姐小时候不认真弹钢琴,我训得她嚎啕大哭,邻居旁敲侧击就对我说:是不是有了儿子偏心了?你女儿那么乖,怎么你还打她?我………哪个弹琴的孩子没吃过苦,挨过打呀!就因为这个,我不敢严格要求女儿练琴了,导致她早早放弃学钢琴。我生弟弟之前,她可是她老师门下最有天赋的学生,就这么放弃了。有时候我看着她小时候比赛得的奖状奖杯,我不是不难过的。
假设我只有一个女儿,我肯定有更多时间精力陪伴她学习成长,她或许会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假设我只有一个儿子,我肯定能为他付出更多,对他更用心,他肯定比现在健康快乐。
可是,我怎么就决定生两个了呢?因为我自己是独生子女,我以为有兄弟姐妹的人生会更健康美好。误会啊误会了!
但是已经生了,只能倾尽全力爱他们照顾他们。我能力有限,已经尽力了。
这么多年,我费了多少力气才让两个孩子都相信父母全心全意的爱着他们两个,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周围亲友也都是值得信任的,真心爱护他们的。现在这电影一出,不但拷问姐弟的人性,还妨父母!我看什么看,我们全家都不看,拍再好也不会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