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典籍里的中国》中宋应星留着辫子?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说,编剧想把故事情节安排在宋应星的晚年,而这个时候的宋应星由于某种原因,必须留辫子,我其实并没有意见。

毕竟,把情节安排在什么时代,是创作者的自由。

然而,如果创作者真要尊重历史的话,就应该知道宋应星的晚年如果要剃发的,他的发型应该是这样的。

拿一个晚清时期的发型来安到清朝初年的人身上,还好意思说这节目叫《典籍里的中国》?

一个拿“典籍”妆点门面的节目,对于历史考据就这个态度?

哦,你是想说清朝初年的金钱鼠尾头不好看是吧。

你特么也知道这个发型不好看啊。


user avatar   jesuistresbi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节目组的角度来讲,他们一开始就没往网友们争论的方向考虑过。估计到现在,制作组成员还一脸懵逼,莫名其妙呢。

这事能产生舆情,说明了电视节目的影响力比书籍大多了,以及互联网的力量太大了。

以往的学术著作和教材中,连郑成功收复台湾都算入清朝的历史事件了。这个性质更恶劣,属于伤害不大,但侮辱性极强。
(举例:《中国军事通史》第十六卷“清代前期军事史”第六章)

其实也没那么玄。大部分人深受“机械断代论”的影响,认为过了某个时间点就一夜之间成了新时期了。1644年开始,中国一下子就是清朝。所以除了专门的南明史和清初史外,一般性的通史,不会细细考证1644年后各地被清军陆续攻克的具体时间,一般也就按1644年简单处理了。

在这种简单处理之下,郑成功的抗清斗争和收复台湾是发生在1644年后的,所以被算入了清朝,哪怕郑成功明明是在抗清。还有的小孩子学了中学历史后,被教科书搞糊涂了,分不清郑成功那次和康熙那次,甚至以为是康熙派郑成功去收复台湾的。

回到主题,节目制作组一查宋应星去世于1666年,再一查各种工具书背后的“历史纪元表”写着1644年明朝灭亡。(至于“南明”,这种“历史纪元表”根本没有南明。)然后得出结论,晚年宋应星应该是扎辫子的。思路就是这么简单,没那么玄乎。

而且大部分人是深受主(guan)流(fang)史观教育的。认为明朝清朝反正都是中国,放到哪个朝代至于吵翻天么?主流史观也是不太希望炒作明清之争的。只是没想到现在的网友开始较真了。

——————————

历史阶段分期在某些时候是很有政治意义的——必须要找一个时间点宣告前朝的灭亡。朱元璋不承认北元急着编《元史》,清朝不承认南明认为南明是叛乱,都是如此。

“历史阶段分期”这事还不能往大了想。现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这种传统断代法,边疆史也必须按照这个时间线来,不能按照【喀喇汗国—西辽—蒙古帝国—察合台汗国—叶儿羌汗国】【匈奴—鲜卑—敕勒—柔然—突厥—回鹘】这种时间线。于是出现了“宋代著名历史文献《突厥语大词典》”这种说法,哪怕挫宋根本没控制过西域。


user avatar   feng-da-67-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宋应星活到了清朝建立,尽管他一直在江西抗清,所以就要以剃发易服的形象为最终形象。那么在元朝当了多年俘虏、受到元世祖忽必烈多次劝降的文天祥应该穿什么衣服呢?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

南宋,1127—1279年。

文天祥的遗像是否应该穿着蒙古官袍?

抗战期间被俘遇害的将领是不是应该身穿敌人的军装作为遗像?

宋应星向当地知县提供过家人传记,与清朝官方有接触,所以应该剃发易服。那么文天祥是在什么时候写的正气歌呢?

这是因为宋应星事件而引起的舆论批评吗?并不是。甚至也许宋应星这件事而抨击节目组,他们遭受到了别人不曾遭遇的批评,是有点显得不公平。但是,他们也一点也不冤枉。中国地图上不印藏南,是不可容忍的过错,必须纠正。抗清志士明朝遗民仅仅因为在清初还在抗清就以辫子头作为标志形象,相当于抗日战士在化装侦查时壮烈牺牲所以他们的遗像就给打扮成日本人,这也是不可容忍的过错。宋应星这件事受到批评,不是因为节目组就一定是居心叵测,而是因为,这种“岳飞给秦桧下跪”的戏码在我国上演,不是一天两天了。

塑造历史人物形象,以其至死坚决反对的死敌为其形象基础,这是什么概念?

抗日战士在化装侦查时壮烈牺牲,所以他们的遗像就给打扮成侵华日军?

身为明朝遗民的抗清志士在抗清斗争时含恨去世,所以他们的遗像就打扮成清朝奴才?

你把美军遗像搞成日军,让他们忍给我看。他们要是接受了,以后太平洋战争阵亡的美军墓碑照片一律改成日军装扮。

强行让宋应星以剃发易服的形象作为历史形象,这是在侮辱谁?

这又是谁在侮辱我们?

有人说,就这么一件事,还是小事,不算什么。

是一件吗?

那我问问,牛年春晚推出了很多牛类元素,猪年春晚的猪类元素在哪?难道像网友说的,猪的元素早就贯穿央视春晚每一年了?

是一件事有问题吗?


user avatar   partingse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没问题的肯定是扯淡。

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宋应星在天之灵愿不愿意看到握手那个镜头里自己是这个形象?答案正反双方都心里门儿清吧。

节目的问题就是偷懒,并不真正尊重自己要讲述的先贤,这是留阴阳头、晚清服饰的问题。但拔高到满遗、侮辱民族英雄则有些过于夸张。

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三位和宋应星一样作为“明遗民”自居,王夫之终生没有剃发,顾炎武、黄宗羲两位被迫剃发却一直带着明冠(为什么带着不用解释了吧?)

好,现在说回宋应星,一个哥哥是抗清义士,最后服毒自杀的人;一个终生以“明遗民”自居,拒绝出仕且不让子孙出仕的人;一个所有作品都饱含强烈反清色彩的人。你说他是剃发的概率大还是未剃发概率大?

好,你说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就算王夫之没剃头、江西(和宋应星同一地区)忠明村的村民也没剃头,但是还是有剃头的可能、而且概率不小。

没问题,那么剃头的“明遗民”怎么穿戴是不是有现存画像可以参考(黄宗羲、顾炎武、朱耷、冒襄)?

节目的选择有三种(我看评论区的人完全看不懂,我把注释加在这三个方案里吧):

1、不剃发易服且身穿明朝衣冠(最符合明遗民想法,也最适合结尾浪漫主义的符号创作)

2、剃发带冠巾(史实可能性最大)

3、留着晚清阴阳头

你告诉我,这3种处理方式,哪个最不尊重宋应星这位“明遗民”的想法?哪个最不能体现对宋应星这位科学家的尊重?哪种安排最不适合《天工开物》这本被满清政权封杀的书本?

评论里有人说,遵从本人意愿什么鬼,不应该遵从史实吗?

说得好。

可是,有确定的史实给你遵从吗?况且最后一幕宋应星和袁隆平握手,是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场景,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意象化的,浪漫化的虚拟场景。就这个场景,我们可以说,如果宋应星在天有灵,他愿不愿意以这样的形象示人?

说白了,最后这个场景的处理是符号化的,就像所有的雕像、画像涉及到黄宗羲、顾炎武(包括宋应星所有的画像、雕塑)他们一样也要戴冠一样。这个虚拟的符号化场景的设计,是要考虑到对历史人物的尊重的。这是这个节目没考虑到的,所以会冒犯一些人,但根本上冒犯的是先贤本人。


user avatar   tian-xing-liang-d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管这么做(自我压抑)是为了什么,对主 体 人 群的长期自我压抑会出问题的,生育、高考加分等等不算什么太大问题,但对主体 民 族 文化的自我压抑未来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尤其是未来台 湾 收 复之后,文化内压会升高。

苏联是前车之鉴。

不管现在的汉服运动问题有多少,不管国学热里有多少骗子,就如同老特虽然是有钱人但代表红脖子一样,这里面是有文化心理和社会基础的,不是因为有骗子所以热,而是因为热所以有骗子。

经济大发展之后的自我文化认同和精神归属,是不可能被长期压抑的。

华夷之辩迟早要回来的。如何用文化而非民族解决这些问题将是长期的,而中华文化巨大的历史惯性你也很难人为刹车和变轨。

80后之前的人,也就是现在40岁以上的还算好,更珍惜的是眼前的物质生活,物质生活几十年来的巨大发展满足了我们的心理,国家强大更是带来了上升期大国的国民心态,但90后尤其是00后,不这样,这批人出生之后就没经历什么物质短缺,更没经历什么动荡,他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比我们要高的多,所以为什么汉服运动的主力基本就是90后00后。再过十年,2010之后世代会是什么思维呢?另外再过十年,90后00后逐渐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主力,这批主流人群的精神文化追求,如果不现在开始未雨绸缪,小心出现问题。

一更

我在另外一个问题下回答过类似的问题,摘过来,能把问题说的全一点

第一,中国恢复天下体系之后,世界范围内的“近现代民族国家”或者叫“西式民族国家”的形式会逐渐消亡,那么中国这个概念也会变化。当然本身中国这个词用来单纯指代国家不过百年。我们是天下,不是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说国家实际是无奈之举,1840之后没办法被迫融入西方主导的“民族国家”世界体系,我只能用国来自称。

中国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

第二,中国国力超越美国之后,再过一些年,开始成为世界新的规则主导者,这几十年一直在压抑的,所谓“华夷之辩”就必须要面对了,因为华夷之辩这件事和近现代民族国家是不相容的,只能和天下体系对应,就是我到底是文化上的中国人还是民族国家意义上的中国人(历史上也不是没变化,主要还是文化),外国人是什么人,他们是国外还是化外?这个问题现在其实已经出现,所以非常拧巴,未来收复台 湾 之后,这个问题会更突出。

第三,所谓中国历史上的同化能力特别强,也并非血缘的,依然是文化的,行华夏礼仪者为华,否则为夷(参考犹太人在东京汴梁的故事),而现行民族国家概念下,汉族其实很尴尬,何为汉族?你说不清楚,中华是不是仅包括汉族?当然不是,但很多皇汉是这么认为(皇汉和精日精美高度重叠这点还真有意思)。但这么认为就会出问题,历史上汉人和我们现在说的汉族不是一回事,近似但不相同,华夏文明的一些基础性的身份性的东西也会回来(礼仪、服装),如何引导和管理?继续压抑吗?

第四,国家认同或者文化认同问题,现在当然处理的还算好,尤其是和西方比起来,但这是追赶的,崛起中的我们,有外在压力情况下的我们,并非登顶之后的我们,登顶之后,到底给世界带去什么文化,如何处理我们和世界其他文化的关系,是很大很大的问题,华夷之辩这件事迟早要回来,我们这个不以血缘、宗教凝聚的超级文化体,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文化内聚,小心出问题。

最后我的思路是,某些地方要延续历史上的定位,在新华夷之辩没有新的文化体系支撑的时候,民族血缘概念的假华夷之辩(皇汉)就会趁虚而入,那还不如旧瓶装新酒,历史上的文化同化怎么做的?一定只能用文化区做,用民族血缘去做一定出问题。

“四书五经,科举取士”

长远看,恢复天下体系(有创新)才能对标或者契合我们这个非血缘非宗教属性的中华文明。

未来也就不需要搞什么“伪装”了,我们就是一个超级文化体

二更

有些事说的再明白一点,西方近现代民族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实现的,并以此为单位在欧洲争霸,不管是天下体系还是民族国家体系要解决的问题都是“我是谁,你是谁,谁是自己人,谁是其它人”用什么东西去框定,西方民族国家概念发展到现在就是白左,面对社会不是横着切,什么叫横着切,就是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而白左怎么切,他们是玩身份政治,就是竖着切,就是白人、黑人、亚裔、拉丁裔、LGBT,男人、女人,这些就是近现代民族国家基于血缘宗教为基础的分化到了极致,中国秦朝之后,逐渐就舍弃了身份政治,社会扁平化,我们也不再以血缘宗教区分,而是文化区分,用文化区分谁是华,谁是夷,韩国和越南都自称过中华,日本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为什么韩国的谚文在高层无法推,韩国读书人依然是写汉字,就是这个道理,文化的力量比之民族国家要强大的多,西方近现代民族国家概念本身就是一个越分越细,越分越离谱的过程,是一种低级的划分,中华近百年被打趴下了,旧的天下体系和文化体系不能适应这个争霸的世界了,我们只能适应,用了一百年的时间,直到教员成功的完成了我们的转型,将一盘散沙的中国组织起来,这的确是时代的进步,无可非议,并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对边疆的有效直接管理,也就是中华文明的一次巨大飞跃和升级,我们现在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传承和发展,就是抛开血缘宗教民族概念去实现世界范围内的“君子和而不同”“天下大同”,但必须是用文化去做,绝对不能走西方老路。


user avatar   BizarreAdventur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有个弊端

就是遇到分歧了,不是管谁有没有道理

而是看谁好欺负

所以就有诛仙电视剧,开头屠村的由书里的和尚变成了好欺负的道士

有各种所谓的一等啥啥二等啥

看个国家宝藏,明朝皇帝和清朝皇帝干同样的事儿,那在主持人嘴里待遇完全不一样····

就是这个原因,你好欺负




你还能怎么办,只能不看咯···


南明灭亡后,清军进入江西,大批明朝移民披发入山,当然了,学程朱的还是乖乖的洗干净舌头去舔蛮夷了,就跟当年宋朝灭亡的时候他们去舔元朝一样。


两年后宋应星过世,留下书籍被禁毁,清朝灭亡后,从日本回流


注:第一个版本,是1952年,李庆成先生捐献的(国内一直以为不存在),剩下的在日本和法国

第二个版本是清初的版本,是直接用的第一版的刻板,但是把一些字做了删改,比如第一版是国朝,改成明朝,把第一版的刻板国朝两个字扣了,重新修改成明朝,这个版本和第一个版本,部分字是一模一样的,但是是残本,没有找到全本。

然后就是日本的几个版本了

民国的版本也是在日本的版本上进行的修订翻印


1952年,李庆成先生捐献以后,国家才重新出版了最初的版本。



user avatar   deng-bo-y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宋应星如果不留辫子,岂不是说“留发不留头”的残酷叙述是文学虚构,只要别往官老爷面前凑就没事?难道明清易代时的发型服饰除了暴发反清运动的节点,都是在主流社会的倡导下经过若干年平稳过度?直到乾隆年间穿明制服饰才会被严惩?


user avatar   luo-xuan-zhen-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1.从史料看,清初“剃发易服”,剃发执行的尤其严酷。从第一档案馆方裕谨的«顺治朝剃发案»总结的记载来看,道士不剃发竟被处斩,乞丐用布裹头只因年老而被处斩监侯,可见执行力度之大,为害之烈。加诸江南士人全发者往往留下记载,而宋应星则没有,加上仍有社会活动。所以宋应星晚年,剃发的可能性比留发要大。

2.从宋应星晚年的行迹来看,当以明遗民自居。遗民装束可以参考留下来的顾炎武、黄宗羲以及其他遗民如冒襄的画像,剃发、挽髻、戴巾或者风帽,身着明式道袍或者清初长袍均可。

不过,宋应星晚年穷困,应该已经为农。农田劳作不可能再穿士人的衣服,所以我觉得如果短衣打扮,剃发露辫,也说得通。

3.因为没有切实的证据流传,宋应星在清代的服饰真相无从知晓,从全发、挽髻到露辫皆有可能。当然,影视作品不是学术研究,如何取舍我觉得制作人员可能有自己的想法,对我来说,关键藉此可以找机会说明明代遗民在清代的服饰以及遗民心态,以及剃发易服执行力度的不同。对于遗民来说,只要活下去,就是一种反抗。

δ.广传,清初发式头顶剃发甚多,仅在脑后留一细辫,曰“金钱鼠尾”。可观故宫博物院藏康熙帝画像,竟有留鬓角者,可能对如何剃发,不同时代、不同人群,要求也不尽相同,姑且待考。


user avatar   shaung-zi-shi-zi-z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所以就不要怪网上总有“满人把控文娱圈”的声音了呗。、

先说个事情,以前做科研,需要对一个被控对象建模的时候,往往有两种方法:物理原理建模和经验公式建模。比如对一台汽车建模,输入信号是油门踏板的角度,输出信号是车速,那么你可以用物理原理建模,从油门踏板导致节气门开度、进气量、喷油量、传动轴效率一路算过去,一直算出车速;或者也可以经验公式建模,直接把这车当成黑箱,输入油门踏板信号,直接那边就输出车速。

论合理,肯定是前者合理,但前者比较繁琐;所以如果经验公式的输入输出准确性够高,我们也认为这模型是有效而可用的——尽管这模型和汽车本身物理特性没什么关系。

“满人把控文娱圈”这种舆论也是这么回事。

知乎各位理客中的大流们竭尽全力去解释、去质疑、去解析,有什么用呢?事实就是国内尤其是北京存在如此众多、连绵不绝的各种匪夷所思的吹清捧清洗清的影视、文艺、学术观点。面对这样的事实,你费尽心思编织各种巧合和理由,组建一个庞大的解释理论模型,当然是有效的。

但人家一句“满人把控文娱圈”这样的经验公式,同样也是有效的。

经验公式同样是合理的,只要他有用。

所以不能责怪普通网民搞阴谋论,如果这阴谋论真能解释大部分现象,那么哪怕他是阴谋论,那也是合理的。

就和“中国蛮夷论”一样,本身也可说是一种阴谋论,因为他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你说美国人真的把中国看成蛮夷吗?真的有大明对女真的那种心态吗?可能美国人自己也不知道。但疫情以来的一系列节奏表明,这理论能很好解释这些现象,那么“中国蛮夷论”就是一个成功的模型,于是火了出圈了。

《福尔摩斯》一书中也说“去除掉所有不可能的答案,剩下那个无论多么荒谬,都是正确的答案”。

美国民谚也道:“一个东西看着像鸭子,走起来像鸭子,叫起来也像鸭子,那么(不管他是不是真鸭子)他就是鸭子。”

既然“满人把控文娱圈”能很好解释各种匪夷所思的乱象,那么不管事实如何,大家就只能认为满人把控了文娱圈。

结合另一篇回答一起食用:


user avatar   xi-nan-da-hu-y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人说,宋应星的兄长是抗清而死,他怎么可能剃头?

按这种说法,顾炎武生母何氏被清军砍伤右臂,弟弟顾缵和顾绳被清军所杀,他一生最敬重的养母王氏当常熟陷落之后,绝食而死以报国,并告诫顾炎武:

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

那顾炎武剃了头是不是就要下十八层地狱了?

但实际上顾炎武依旧可以很自信的宣称自己为大明遗民:

地下相逢告父姥,遗民犹有一人存。

我仔细阅读了宋应星的相关资料,也认为他很有可能入清之后没有剃头。

但是我不认同所谓的哥哥抗清而死弟弟就不能剃头的说法,两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正如顾炎武剃头并不代表他归顺了清朝,也没有辜负他养母王氏“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的期望;我也不认同所谓的清初剃头令如此严厉,宋应星在清初生活了十几年、所以已经剃发的观点,比如王夫之比宋应星在清朝生活的时间更长,依旧是终身没有剃发。

我认为,历史的个案应该以个案的形式去分析。

入清之后剃头与不剃头,除了跟个人思想有关,也和自身活动范围有极大关系。如果你要像顾炎武一样走遍天下、或者身中陷害,不剃头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你离城市越近、越有剃头的必要,很多人引了清初关于“留发不留头”的严苛峻法,这一点对于城市生活圈的人的确是根本大法。

但是,如果你立志离群索居,过着远离城市、不与官府打一丁点交道的生活,是有不剃头的可能的。最显著的例子就是王夫之,很多人对于王夫之是否剃头谈得很笼统,实际上在王夫之的诗词中有非常多的讯息可以证明王夫之没有剃头,并且他也点出了自己之所以能够不剃头的原因。

例如《走笔示刘生思肯三栖句之三》:

老觉形影渐不真,镜中身似梦中身;
凭君写取千茎雪,犹是先朝未死人。

这是在王夫之六十七岁时,刘思肯替他画像时,他所写的诗。“凭君写取千茎雪,犹是先朝未死人”这一句很明显的点出了自己并未剃发,不然的话,以王夫之的遗民心态,不可能还特意点出让刘思肯为他“写取千茎雪”,并强调自己是“先朝未死人”。

那王夫之在如此严苛的峻法之下,怎么能不剃发呢?他的《泮林诗十首之四》很明确的解释了自己之所以能够不剃发的原因:

不为绿愁千丈合,何人高卧半山居。

也就是说,不是为了自己满头之发,谁会高卧在半山之中隐居呢?

以上两首诗都做于王夫之六十七岁时,此时已经是康熙二十四年,宋应星早已死亡。

谈完遗民隐居山林中可以避免剃发令的可能性后,我们再回到宋应星。

探讨宋应星入清之后的生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为宋应星的文字起初就只有《天工开物》这一本明末就写完的书流传了下来,入清后的文字基本湮灭无存;之后的1975年,江西发现了四种宋应星的作品,明崇祯年间刻本《野议》、《论气》、《谈夭》、《思怜诗》。经过考证,这四种作品也全部是写于明末,并没有清初的作品。

至此,寻找宋应星入清之后的作品,基本走进了一条死胡同。

但是,没有文字可能恰恰是最好的文字。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明末清初是史料大爆炸的年代,但凡在一定区域内较为活跃的人,要么会被他人记录下来、要么会通过自己的文章、书信而被记录下来。而宋应星在入清之后仿佛人间蒸发一般,不仅自己的文字没有留下来,甚至同时代其他人的文集中,宋应星的身影也难得一见。

这就说明宋应星在入清之后,基本上处于离群索居、自我隔离的状态,并没有像顾炎武一样游走天下,反而更像终老于湘西草堂的王夫之。

再结合宋应星写于崇祯末年的《怜愚诗·其二》:

山中樵客食无酶,热芋寒饘八十来。

便可以发现,早在明朝灭亡前几年,宋应星便已经隐居山中。正符合《宋氏宗谱》中宋应星族侄宋士元所写的《长庚公传》:

公退居家食,抒生平学力,掞摛文藻。

因此,在现有资料之下,我认为以坚定遗民心态隐居林泉的宋应星,没有剃发之必要。

因此,我认为《典籍中的中国》中的宋应星留着辫子,不合适。

但是,我对于《典籍中的中国》这一个栏目报以最高的敬意,小瑕疵不影响大格局。在各种选秀、作秀节目,秀下限、秀智商影视侮辱我们的今天,央视能够下定决心做这么一款以典籍为核心的栏目,善莫大焉。

我不同意它的很多细节,可我激赏此节目。




        

相关话题

  历史上,可以称得上“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人有哪些? 
  奥斯曼帝国为何不参与大航海时代的海外扩张活动? 
  请问我国古代是否有文官篡位? 
  中国历史上的名门后人现在在做什么? 
  历史上待遇最好的「亡国之君」是谁? 
  抗战14年期间中国人民有多绝望? 
  陈璧君为汪精卫辩护的一席话有一定道理么?如何反驳? 
  既然天下都是皇帝的,他为什么还需要花钱? 
  为什么黄仁宇认为万历十五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 
  世界的左翼运动已经到头了吗? 

前一个讨论
政协委员钟茂初:「建议乡村教师工资大幅高于城市教师」,对此,你这怎么看?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同样是大资本家马云会遭到大众的反感,然而雷军却受到大家的欢迎?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