凑个热闹,这事如果是一个新人或者匿名用户提的,估计下面答案真没那么克制。
毕竟关键字是下药,两次,笑嘻嘻。
但微妙就微妙在,提问者的确好多人都看过她的答案,同意她的答案,赞过她的答案。
我甚至觉得这题要不是她出的,而是她答的,保准又是一个高票。
所以这个反差萌让我对答案完全不自信,一个非常有理性的白富美,和一个平时感觉负责认真的暖男,为什么会一个极端的过度控制,一个会仍在举棋不定。
以旁观者的角度,这样的事情我也经历一次。我有个朋友,就是无论在聊天还是在赚钱上,再还是在家底上,她都很厉害,他男友除了家底一般,其他也很不错。
金童玉女。
然后一次在出门的时候,闹市吵起来了,就类似于男的要女的下车女的不下最后男的采取了点强硬手段女的有点皮肤伤。
一开始的时候,女人的诉说是痛苦是愤怒甚至想报复,我甚至想要不要找个人把男人打一顿,但后来渐渐就变成了其实男人这么做也事出有因,哪里不该停车,开车自己又情绪激动什么的,总之结果就是一段时间以后她们的婚礼照常举行了,我直接没去,也没回我朋友任何消息和电话。
很可笑把,打的又不是我,我愤怒个啥。
但其实我不是愤怒,而是有点恐惧和悲凉,这是那种类似于某种规则被打破,新的规则我还找不到的焦虑和茫然。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是不是每一份感情都可以伴随伤害和控制?是不是我对个人独立和自由的追求都是瞎扯淡?
自己的理念,被一个陌生人用言语否定,和被一个认识的人用行动否定,杀伤力完全不同。
导致当时的我问了自己很久,我是不是也在纸上谈兵自欺欺人。
这种问题一时间找不到答案的,我是过了很久才切割干净虽然我们当时看起来三观一致,其实我还是我,她也是她。
此后这个朋友再次联系上我约出我吃饭,我可以嬉皮笑脸说一些笑话,大概是十年以后。她其实还是个聪明人,她不谈老公,只谈孩子,让大家面子上也过得去。
对于我个人来说,下药当然是件很需要拉开距离的事情,因为我是一个非创伤性抢救的支持者,我甚至在非常时刻连鼻饲都想拒绝,饿死我,谢谢。
讨论几次后男人给的意见是如果我父母在,他不能如我所愿放弃抢救,如果我父母走了,我也愿意带着成年女儿去公证的前提下,我们彼此可以下这个公证,帮对方一把(不过他要鼻饲哈哈)。
如果给对药就可以剥夺独立意志对的,那么抢救更不需要病人独立意志了。但如果家庭的存在要剥夺我病老死之前的尊严,那么为什么大家不轻轻松松打炮吃饭,或者就婚个五六年一起带小孩?被病痛折磨是一种肉体痛苦,在同时发现亲密爱人不再把自己当个正常人看,或者曾经规则和自信忽然消失的感觉,是肉体痛苦加上精神痛苦的雪上加霜吧。
但这个不能代表其他任何人的想法,毕竟失去自由的痛,可能被控制的痛,和失恋的痛,以为谈婚论嫁一脚踏空的痛,到底怎么平衡,别人不能指手画脚,当事人也不再能纸上谈兵。
我们只能选我们现在想选的,受我们未来必须受的。
求仁得仁罢了。
这种问题讲谁对谁错取决于三观,所以讨论这个没有意义……
我的观点是成年人既然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那当然有自行做出决定的权利神圣而不可剥夺。
美国有个奇葩的教派信仰禁止献血也不接受其他人的输血,即便是会因此而送命也在所不惜。据说每年还真因为这个事情要死几个,所以完全可以就这个问题深入地聊聊。
当然如果你一定要问我的三观,我只能说我很幸运目前来说和另一半的相处在这个问题上不存在分歧。我个人会认为这种不尊重成年人自行做出的决定,并擅自为他人作出决定的行为,本质上是对其独立人格的否认。
但最终我还是想说,三观无所谓对错,能够妥协、理解、包容和接纳才是最重要的……
布洛芬安全性的问题就交给医学专业的答主们了
不过看题主问题的描述和男朋友的回答,两个人应该都知道题主确实对布洛芬不过敏。所以这件事在我的角度看来更多的是界限的问题。
题主这么生气还能知道“男朋友出于好心”,我可以猜测题主男朋友私下做一些认为可以让题主开心的事情发生过不止一次,而且之前可能效果都不错,甚至题主自己会认为这是男盆友的一个优点。
但是所谓“过犹不及”,再好的事情,一旦过了某个界限就变成坏事了。
至于到底界限在哪,这需要因人而异了,没有标准答案。作为旁观者,我只能说,这种事情,永远不能做到不可逆的程度。就拿止痛药这个事情,在我的原则中最远可以做到的就是把药放到水里之后拿给题主,明确说这里面放了什么药,但是最后喝不喝这个选择只能题主自己来选择,因为喝下去的药是吐不出来的。
讲道理很容易,但是这个界限还是需要题主和男票自己去找了,这种事越早解决越好。
PS:题主这明显是想好好讨论听听旁观者的想法。虽说旁人的事故在我们吃瓜群众这里都只是故事,但是大家吃瓜的时候能不能稍微善意一点,不少人发现答主还没分手就开骂是想干啥?真当自己是来看戏的,剧情发展不顺心就骂编剧了?
日常生活中,我不怕讲道理,也不怕争执,不怕吵架,无论如何,当面掰扯都还是一种沟通。
最怕的就是表面没有意见,私下偷偷做,这种行为非常可怕。
比如保姆不顾你再三叮嘱,偷偷给孩子喂食她认为有用的偏方违禁药。
比如同桌吃饭的人不信你过敏,偷偷点了他认为好吃的过敏源食物。
比如父母觉得要让你多睡一会,关掉了你起床开会的闹钟。
事实上这些人是没有能力承担后果的。
在没有严重后果的时候,他们会说“这不也好好的”,而一旦发生严重后果,他们能做的不过是“我也不想的,我也没想到会这样”
布洛芬自然是安全药物,但这种行为模式是不安全的,而且非常破坏亲密关系。因为不知道对方笑嘻嘻的背后,还会做什么自以为正确实际越界的行为,而大多数情况自己会一起承担后果,甚至只有自己承担后果。
鉴于布洛芬是无害的,态度严肃鲜明的表示再有这样的行为就分手是比较合理的解决方式。
“地球大气中的云”整体上不符合学术界现在使用的任何生物定义,但是云中有一些微生物存在。
地球微生物跟随每年升入大气层的数亿吨灰尘、大量水汽和人造污染物加入大气环流,蔓延至平流层顶到电离层中部;少数微生物长期生活在卡门线外,俄罗斯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外表面发现的海洋微生物证明有极少数地球微生物自然到达近地轨道[1]。
美国科学家曾经从加勒比海、美国内陆和加利福尼亚上空一万米高度的空气里收集到来自314个物种的数万个微生物样本,计算显示一万米高的对流层里每立方米空气存在约5100个细菌细胞、数十个真菌孢子,其中60%以上的微生物是活着的。普遍发现的17种细菌包括可以代谢草酸的类型,大气细颗粒物和水滴里的草酸可能允许它们在大气里活跃地生存。
在云的高度存在比这还要多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参与天气活动。微生物的大小与结构允许水蒸气在它们周围聚集成小水滴或冰晶,进而形成云。就是说,云中不但存在微生物,有些云还是微生物造出来的。
地表存在的致病微生物也能被热带气旋带到云里长距离漂流。热带气旋作为大型耗散系统可以谈一谈Lyfe之类天体生物学上的生物定义。
楼上居然全是反面意见,我来说个不同的看法。
对战术和阵型设计的学习,很有必要,但是要结合自身实际来学习,生搬硬套就没必要了。
来说说实际的案例:
我们是深圳的一只业余球队,网络上召集的,有40人左右,2015年是我们的第四个赛季,截止今天应该已经踢了150场比赛了。球队最大的接近45,最小的16,平均年龄应该在35左右,大叔占了绝大多数。而且这里面大部分人,是已经放弃足球很多年后重新开始的,比如我在加入球队前,已经12年没有踢过足球了。总的来说,球队里面水平参差不齐,业余里面水平偏下的。
我们对内人比较多,经常分为红白两队比赛。白队有一个速度冲击力都很快的前锋,还有一个踢过大学生联赛的后腰,刚组队踢球的时候,白队连续虐了红队有半年吧,每场赢5-6个。红队的优势只在中场有2个公司球队的主力,控球比较好,但经常是围着白队禁区前倒来倒去不进球,一旦失误被白队一个反击就丢一个。随着踢得多了,红队个人能力有所提高输球越来越少,就开始琢磨怎么赢球了。首先是红队设置了一个前置的后腰,一旦转入防守状态这个队员就去贴对方后腰,永远站在持球队员和后腰之间,不让白队通过后腰来发动长传反击,这样一来白队进攻威胁大打折扣。第二是从队内挖掘了一个没人要的小个子队员,因为这个小个子虽然球踢得不怎么样,但是在短距离爆发力极好,三步以内没人能追上他。安排他打边后卫,不许压上,专门站在对方前锋身边2米,对方拿球启动冲刺的一瞬间进行上抢,成功率很高。在这两个战术都采用并且见到效果一段时间后,做了一个最重大的改变,就是把整个防守战术调整成了全队参与的压迫式防守。除了后场2个红队后卫陪着2个白队前锋,其他人全都在对位逼抢,前锋去扑抢白队持球后卫,前腰切断后卫向后腰传球的线路,逼白队后卫直接大脚向前开。这最后一个调整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白队不能有序的组织进攻,让他的进攻变成盲目长传解围,再让自己的后卫和对方在小范围拼速度。自从这套战术运转以后,红队遏制了白队长传反击能力,白队的进球率直线下跌,而红队通过战术加强了自己控球的优势,也逐渐解决了不进球的问题。
通过上述自己踢球的经历,可以看到即使是在业余比赛中,通过一定的战术安排,仍然可以做到扬长避短,改变战局。顶级比赛的有些战术安排对业余比赛时有一定的启发性的,比如后腰前置就是受到了比达尔踢法的启示。另外,顶级比赛所传达的队足球的理解,才是对业余球队最宝贵的财富,业余球队可能无法踢出巴萨那样的流程配合,但不能阻止大家对于这种技术风格的模仿,对于控制皮球的追求。反过来,在自己业余足球中对于某种战术风格的模仿,也可以极大的增加看球乐趣,更好的揣摩教练意图,从技术角度观赏比赛。
忙着卡对方脖子呢……
事故已经定则了,说明已经过了执法机关了,这时候还扯个屁?
如果事故定则你没有责任,那你咋办都可以,别说三不一没有了,你全部都没有都行。
如果事故定则你有责任的话,你三不一没有只能让执法机关认为你在抗法。
足以见当下年轻人服务素养水平之差,通俗讲就是拎不清,说的不是这个当事女生,而是网上这些人。
是可悲,这件事本身是个可悲的事件。
而这件事发生在网络上对女生口诛笔伐的现象,更加可悲。
什么时候才能试着用客观事实,规则,制度,法规去评价去判断一件事,一个人。而不是用虚无缥缈的没有准确标准的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道德、人品、价值观甚至自认为的经验、常识去评价去判断一件事,一个人。
人是很复杂的,复杂到单凭一件事有限的信息配合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去评价一个人,是对这个生命不公平的。评价一个人好评价一个人坏,都是需要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的。就说说有几个人能了解现场两人真实情况呢?有可能当时女生身体不舒服呢,也可能当时女生有社交障碍呢,也可能两人发生过口头上争执呢,也可能发生过威胁呢,也可能女生当时就是比较脆弱呢。我说这些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所以都不应该从这些飘忽不定与人性道德有关的方面去评价这件事,去攻击当事双方的人,因为这些都是不准确的,很难有标准的。
却很少见到,只从规则,法律,制度去看待这件事,逐渐形成了一场可悲的网络暴力。我们与恶的距离到底有多近。
不是说不能通过道德,通过人文去评价这些事,而是这样评价是不公平的不准确的,很难有标准的。
我们总是热衷于用自己时间去抨击别人,却几乎不会用时间去细心了解走进外人的生命,我们不能承受生命之重,那就不要去轻易去评价生命之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