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的区别是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gong-ke-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其实吧,明清在文化上都挺包容的,真的。——



user avatar   xi-nan-da-hu-y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四库全书》存书三千四百六十二种(经六九五,史五六六,子九二五,集一二七),应毁书二千九百九十五种。这还是没算存书中被删减篡改的那些补丁书。你觉得,谁更包容?

光清朝从残缺不全《永乐大典》中就择出书籍三百八十三种,很多皆为当时已经失传之书,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旧五代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岭外代答》、《诸蕃志》等,研究相关历史的人自然会知道上述几部书的史学价值。

至今为止,就我所见,只有知乎的审查能和《四库全书》的“敏感相媲美。我按照知乎的几个层次,给《四库全书》的敏感原则划分了几个等级:回答建议修改、该回答已删除、该人已被封号、株连九族。

一、回答建议修改

这一类问题简直不要太多,只要你和清朝有关系,都是回答建议修改。乾隆是十五年十一月,乾隆觉得不仅野史要敏感,就连那些戏文曲本也要敏感:

前令各省将违碍字句之书籍实力查缴,解京销毁。现据各省督抚等陆续解到者甚多。因思演戏曲本内,亦未必无违碍之处,如明季国初之事,有关涉本朝字句,自当一体饬查

亦未必无违碍之处”,这一手“莫须有”玩得666.

你以为这就完了?不不不。金朝作为女真人建立的第一个王朝,自然也是敏感啦!

至南宋与金朝关涉词曲,外间剧本,往往有扮演过当,以致失实者;流传久远,无识之徒,或至转以剧本为真,殊有关系,亦当一体饬查。此等剧本,大约聚于苏、扬等处,着传谕留心查察。有应删改及抽撤者,务为斟酌妥办。

你以为这就完啦?不不不。乾隆的脑洞你永远想象不到,金朝女真虽然灭了辽国契丹,但是女真和契丹咱都是塞外同胞是不是?所以,辽国自然也是敏感啦!

乾隆四十六年十月:

四库全书馆进呈书内有宋叶隆礼奉旨所撰《契丹国志》,乖谬种种,难以枚举,朕详加披览,经指驳者数十条,不可不加厘正。着总纂纪昀等详加校勘,依例改篡。

二、该回答已删除

众所周知,知乎的敏感标准一直非常薛定谔,《四库全书》也一样。动不动就删除别人书籍中的篇目都是小儿科,话说如果真的有影射清朝的地方,我觉得也能理解。但是很多时候删除的让人目瞪口呆,除了“不学如清“四个字真的找不出别的词来形容了。

举一个最搞笑的例子,《四库全书》在编纂顾炎武《日知录》时采用的底本是潘耒刻本。潘耒此人虽然是顾炎武的嫡系子弟,但是此人非常识时务者为俊杰,在刻书时能删改的都删改了,例如所有顾炎武说“本朝”的地方,基本都被改为了“前朝”或者“近世”,并且将“素夷狄行乎夷狄”和“胡服”两条比较敏感的条目全部都给删了,简直可以现身说法的去回答知乎热门问题“舔狗到底有多卑微?”,以至于章太炎多次吐槽:

颇怪次耕(潘耒)为顾君与徐昭法门下高材,造膝受命,宜与恒众异。乃反剟定师书,令面目不可尽睹,何负其师之剧耶?
初以为乾隆抽毁,及读潘稼堂原刻,乃亦如是,则潘稼堂负其师深矣。

因此这个刻本已经是为了不敏感删改很多的版本了,但是《四库全书》编纂小组做了一件让人觉得他们求生欲简直爆棚的事情。《日知录》里面有一条,叫“胡咙”,其实就是“喉咙”的意思,顾炎武在这一条中啥骂夷狄的话都没有,只是一贯博闻强识的考证了一下“胡咙”这个词语的来历,全文如下:

《说文》:“胡,牛颔垂也。”徐曰:“牛颔下垂皮也。”《释名》:“胡,互也。在咽下垂,能敛互物也。”《诗》:“狼跋其胡。”狼之老者颔下垂胡。《汉书·郊祀志》:“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师古曰:“胡,颈下垂肉也。”《金日碑传》:“ㄏ胡投何罗殿下。”晋灼曰:“胡,颈也。”《张敖传》:“仰绝亢而死。”注:“苏林曰:“亢,颈大脉也,俗所谓胡脉也,”《後汉书》:“请为诸君鼓咙胡。”《太玄经》:“七为暇喖。”范望解:“谓唐胡也,”古人读侯为胡,《息夫躬传》师古曰:“咽,喉咙,即今人言胡咙耳。

就因为“古人读侯为胡”,于是,该回答被删除。顾炎武哭死在厕所!

三、该人已被封号

被乾隆本人封号的人不少,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钱谦益。浙江刊布禁书总目共为五类,第三类就是:

专案查办钱谦益等应毁书二百十种,石刻诗文二十一种。

可谓收到了当局的特别关照,不过钱谦益被封其实正常:

生奴八部尤悬首,死虏千秋悔入关。
钱谦益《投笔集·卷上》

这…………我要是乾隆我也得封他啊!

而写有《三垣笔记》的史学家李清被封就有点懵逼了,他被封还不是在编纂《四库全书》的时候被封的,而是在《四库全书》都已经编完存档之后被封的,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了。

其实这种事情还有挺多,被毁的二千九百九十五种书里面,并不是所有书都敏感了,很多其实压根和清朝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只是因为该书的作者曾经有其他被政府认为敏感的诗文,所以他的所有书籍都被纳入应毁书目。

四、株连九族

这一条就比较神奇了,就像知乎当初因为立党封灰色小熊一样,直接是株连九族的做派,不管你敏感不敏感,你和敏感的人有关系就要封你。

例如清初考据大佬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本来是一部纯粹的学术著作,就因为有引用李清和钱谦益的说法,就被和珅上书为:

阅看各书,讹桀不一而足,此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有引李清、钱谦益诸说,未经删削。

《四库全书》名为修书,实为毁书。这不是“逢清必反”的情感宣泄,而是我细读了一些乾隆关于《四库全书》的旨意,所得出的直观印象。

乾隆对于毁书这件事从来是毫不遮掩的,他也不认为这有什么问题。虽然他曾自夸:

朕自幼读书宫中,讲论二十年,未尝少辍,实一书生也。

但是自古读书人认为片纸片墨皆为承载学问之物,神圣异常,如今依旧挺立在成都太古里中央的惜字塔就是古人专门用来焚烧废弃纸墨之地,以示崇敬。所以,”实一书生也”的乾隆连书都不知道珍惜,谈何书生?

这么多诏书我认为将乾隆修《四库全书》之心揭露得最明白的当为乾隆三十九年八月的谕旨:

况明季造野史者甚多,其间毁誉任意,必有抵触本朝之语,正当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

“及此”是及哪个此?乾隆三十八年,开四库全书馆,收天下之书。


user avatar   yu-chen-tian-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御制完颜亮画赞:金曰亮,独夫自大,弑君杀母,败盟犯塞,残虐两国,屡迁必败,皇天降罚,为无道戒。——四库馆臣版

御製書圖上曰:金曰亮,獨夫自大,弑君殺母,叛盟犯塞,殘虐兩國。屢遷必敗,皇天降罰,爲夷狄戒。——高丽版

一切尽在不言中。


user avatar   KungcixCjuhyo 网友的相关建议: 
      

都在说《永乐大典》是类书,《四库全书》是丛书,不能比较,但很多人对类书丛书是没有什么概念的。我就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先看看《永乐大典》的目录,为了方便,索性找来排印版。

前面的这些关键词都和「神」有关,後面的关键词都和「人」有关,而神和人是押韵的,都属于「真韵」(排名第九),于是在卷序後面标注「九真」。

也就是说《永乐大典》是按押韵把各个关键词前後排列。那么每个关键词内部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再举个例子。

第7506卷是要押「阳」韵的,分到这卷的字是「仓」,先是总叙,把《事物纪原》、《周礼》等书中和「仓」有关的材料列在一起。接着是「神仓」,列了《礼记》的材料,然後是「籍田仓」,列了《礼仪志》的材料,再往後是「太仓」,材料就多了,这里两句,那里两句。

《永乐大典》就是这样的体例。它是类书,是工具书,类似于现在的词典或者百科全书。或者松平信纲说的「搜索引擎」。它固然是非常重要的材料,但是,一本书需要按照《永乐大典》的体例剪碎成碎片,粘贴到各个字头或词头的下面,从保存材料的角度来看是相当困难的,再加上《永乐大典》内容虽然多,但它是整体的一部书,只要丢了其中一册,就不完整了(当然也有一部分书,被整本直接录在词条下)。而现在仅存百分之几,不能不说是永恒的遗憾。


《四库全书》是丛书,丛书是说白了就是数据库。它是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把不同书按照种类、时间先後不同而排列组合为一套书。每本书都是独立的。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四库全书》中还有西洋人的著作,比如《奇器图说》。


类书和丛书的区别,应该不会弄错了。

我能够理解大家对《四库》篡改古书的气愤,有不少和他们有关的东西都被篡改甚至销毁,于是将情感投入到《永乐大典》上,明人自然没有清人那些忌讳(当然,这是相对而言),所以编纂《永乐大典》时不会主观地恶意篡改古籍[1]。但《永乐大典》的体例决定了它很难大批量完整地保留古籍,这就是不能用类书和丛书作比较的原因。


大部分人不会面临使用什么样的古籍的难题,但只要用到古籍,就很难避开四库全书,一方面有些书只存四库本,你没有选择。另一方面你也不能无视乾嘉时期学人的眼光,即使不拿四库本当底本,但往往也不能忽视。

至于《永乐大典》,虽然是类书,把一本书剪成无数碎片,用着不顺手,但有些碎片很大,也很有史料价值。现在用得少的原因主要还是存世的部分太少了,而大部分有价值的东西已经让四库馆臣扫荡一遍。比如四库馆臣就在《永乐大典》中找到了《旧五代史》的碎片,拼成一部新的史书。

四库馆臣能大致复原,固然和他们的辛苦付出脱不了关系,但如果《永乐大典》真的把《旧五代史》剪碎成渣渣,想要复原还是非常困难的。前面我们提到《永乐大典》中某些书的碎片很大,那么究竟有多大呢?举个例子,「王」字头下列出了很多姓王的人,而「王导」一条下面,就列出了《晋书·王导传》的原文,正是有这样的巨大碎片,《旧五代史》才得以近乎完美地复原。


古籍只要能存下来的,都要保护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些版本不好的书,也保存了部分善本没有的信息。[2]

前几天有人在知乎问了个和四库提要相关的问题,有个回答连题主读的是什么都没搞清楚上来就骂,就很无语。读四库提要不可耻,读四库全书更不可耻。

问题当然有。四库提要一般文风都比较正常,遇到什么康熙乾隆御制的书,就跟抽风了一样,什么上下千年、亘古所无之类的都能吹出来。但你若读了四库提要,看不见学术史的沿革,看不见清人的考据辨析,只看到怎么给乾隆拍马屁,那书也是白读了。


关于《旧五代史》的辑佚工作,感谢知友 @NewVanguards 学术性很强的补充:

邵晋涵与乾隆自我感觉良好,说什么复原了十之八九,实际上四库版辑补旧五代史顶天复原了十之六七。据陈智超的考证,永乐大典残本中可以确定为旧五代史内容的有72条,四库版辑补旧五代史只收录了60条,太平御览有76条,四库版辑补旧五代史只收录了2条,通鉴考异内孟方立传四库版辑补旧五代史失收,此外还有《五代史阙文》《续通历》四库版辑补旧五代史没有参考,再刨去来自《册府元龟》的内容(《册府元龟》五代史料大多来自五代诸帝实录,与《旧五代史》史源相同,但是在史料取舍与遣词造句上与《旧五代史》有相当大的差异,邵晋涵不加考辩直接将《册府元龟》五代史料当作《旧五代史》的内容是有严重问题的)。还有目录排列的问题,《永乐大典》中明明有《旧五代史》目录,邵晋涵与乾隆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没有利用起来,《赵德钧传》据《续通历》应该在僭伪列传,四库版辑补旧五代史却把它搞到晋书中去了。根据《于文襄公论四库全书手扎》,《华温琪传》在四库版辑补旧五代史中之所以划到晋书是因为乾隆御笔亲批把《华温琪传》从唐书改到晋书[笑哭] 四库版辑补旧五代史还误将五代会要的内容收录到旧五代史的志中,并将地理志擅改为郡县志。此外四库版辑补旧五代史还有许多问题,最严重的便是避讳问题,这本书的辑佚实际上算不上充分利用永乐大典与宋人诸书,离完美更是差得远,上世记三十年代就有人说四库版辑补旧五代史,“疏忽苟且,卤莽灭裂,其纰缪脱漏,乃不可偻指数也。”,陈垣先生也专门作了三卷《旧五代史辑本发覆》去挑错,可惜后来陈垣先生去主持《旧五代史》校订工作时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没有充分利用自己之前的成果,陈尚君先生修订这一版本时也一样没能充分利用。

乾隆对邵晋涵辑补《旧五代史》的工作实际上是很满意的,《于文襄公手扎》:“《旧五代史》进呈后,今日召见,极奖办书人认真,并询系何人所办,因奏二云采辑之功。”所谓十之八九,恐怕也不是虚言,而是人家真这么想的。

参考

  1. ^ 但明人偏爱「善意」篡改古籍。觉得古人错了就直接改了。某些书尽量不用明版和尽量不用四库版有异曲同工之妙。
  2. ^ 所以为啥说十三经注疏整理起来那么难呢,北大版、上古版都被各种挑刺。中华版为了彻底解决问题,先把版本异同搞清楚再整理,希望能有惊喜吧。

user avatar   royti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成祖一部书编完了,收了不少孤本,然后密锁宫中,不许外人观看,名义上虽未毁禁,但除皇家外,外人无书可观,与禁毁何异?可以说,明朝不亡,这些孤本就与世人无缘。乾隆虽为人刻薄,好大喜功,但好歹抄了几部放在江南供学子查阅、抄写,只是禁止带离藏馆借阅。虽然主观上都有好大喜功的主因,但在这点上,乾隆略胜一筹。
——————————————————————————————————————————

有人说“不能因为某些书没有流传下来就否认它们在当时的影响”,可最大的问题就是,永乐大典,在修书的当时,以及接下来明朝灭亡前的二百多年,收录的宋元孤本皇家以外的人是无法阅读的。这在当时的影响,就已经很恶劣了,只不过不及对后世的影响那么恶劣。要知道书的价值在于传播知识、文化、思想等人类思考的结晶,可连读都读不到,如何传播,它的价值何在?它与茅坑里的厕纸有何差异?这不是毁,那什么是毁?一个把自私自利的想法贯彻到极致不与任何人分享的书,还真比不上一本可以和别人分享的书,哪怕那是炫耀似的分享。你现在之所以还能看到永乐大典里的一些书,最大的原因不是明成祖皇恩浩荡,而是因为明、朝、灭、亡、了。


user avatar   zhijiangch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点二者的不同——《永乐大典》是类书,《四库全书》是丛书。

啥叫类书呢?就是类似搜索引擎的玩意,把所有的字按韵排列,每个字下面系有字本身的含义和所有书里提到这个字的地方——例如“像”字下面,就是所有书里和“像”有关内容的集合,包括《国语》越王铸范蠡像、《制度详说》宋太祖命撤武庙白起像、《抱朴子》记载“北虏”惧怕郅都像等等。这在没有Ctrl+F的年代里,可谓艰难万分(理论上编者们要把中国所有的书都看一遍)也弥足珍贵。

还不理解的话,我放张图就理解了:

《百度大典·十八漾·像》(雾)

至于什么是丛书大家都知道了,把所有的书按照分类编辑成册,就是丛书。

回到题目中所说的“包容”,从卷数上看四库占优(四库8万卷,大典2万卷),从书的种类上看大典占优(虽然我们不能确切得知大典收书种类)。

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清代借修《四库全书》之机进行破坏的行为。毁书和改书大家都知道(数千种禁毁、抽毁书在上世纪末结集为《四库禁毁书丛刊》出版),这里讲一个很少有人注意的东西——“存目书”。

《四库全书总目》中的书分两类,一类《四库全书》全文收录,另一类则是以种种原因不予收录全文只记录书名的,用乾隆的话说,叫“止存书名,汇为总目,以彰右文之盛”。而这里的“种种原因”大约分几个方面:

1.托名他人的伪书

2.重复书

3.“言非立训 ,义或违经”即违背经义的

4.“寻常著述 ,未越群流”,四库馆臣不褒不贬的

5.四库馆臣的“提要”当中有褒有贬的

6.“因前人旧说 ,无所发明”

这六条(特别是后三条)筛下来,大半的书都逃不过去......于是经部易类,四库收158部,存目则多至317部;史部杂史类,四库收22部,存目竟然有179部,接近8倍之多。这种轻率的标准虽然有清朝为自己讳(也为辽金等讳)的因素在,但更多的还是为了尽快修成的政治任务(要知道开始修四库的时候乾隆已经六十有余,万一书没修成,乾隆反倒头里去了就不好了),故意将标准定得十分严苛,从而减轻修书的工作量。

在这方面看,《四库全书》显然是不够包容的。

最后放个彩蛋:

大家知道,清人在编《四库全书》时,有关元代的人名与地名,都经过四库馆臣的大量窜改,难以卒读,为我们今天的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不便。研究元史的人都遵守这样一个原则,只要是能够找到原来的版本,一般都尽量避免选用《四库全书》本......
——《全元文整理质疑》,引自有哪些“不学如清”的典型例子?

user avatar   luo-xi-qing-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我看到的最准确的总结。

总的来说,就是中国的高考相对公平,所以性价比极高,所以其他活动都可以适当让步。




  

相关话题

  清朝时期对外的国名是「中国」还是「大清国」? 
  【明末】时期,众多势力中,哪个势力最有可能彻底把清军赶回老家? 
  大清亡了真的对百姓有利吗? 
  有哪些值得一看的关于中国古代历史方面的书? 
  袁崇焕为何经常被黑? 
  为什么清朝朝廷要压制汉人,难道统治者不知道民族团结对大家都好吗? 
  西方列强为什么不侵略日本,而要侵略清朝? 
  如何看待2017年初中新版历史教科书删除“康乾盛世”?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的功绩只剩敛财和增人? 
  畸形裹脚真的是汉人的民族传统吗? 
  真心发问为什么相对清朝,我完全看不出明朝有任何优点? 

前一个讨论
明朝或清朝官员的俸禄是多少?从购买力角度来看相当于现在人民币多少钱?
下一个讨论
如果宋钦宗被金国放回南宋,宋高宗会如何处置?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